利己,利他,孰新?孰旧
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思想相反,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将“利他主义”“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思想理论的基核。毛泽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领袖,他的全部思想理论也体现这一基核。也正是这一基核,不断凝聚、培养和武装一批批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并也以此团结广大人民,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本网民多次说过,毛泽东思想理论中体现的“公”的基核,既不能简单地把它解释为毛泽东个人的善良,更不能认为这是毛泽东个人的空想。它体现的是时代精神的内核和整个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底质。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后,私有制、私有观念,总体上就只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否定力量存在了。公有制和公有观念,就应运而生,并走上社会舞台。这种制度和思想的代表者就是无产阶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都肯定地说明,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它“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 因此可以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们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
毛泽东思想理论除了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有着最为一般性的一致外,他的突出之处即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将自己的思想基核“去私奉公”,全面贯彻到社会改造中去。毛泽东一方面把破除私有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中,有若干方面的具体化内容,如军事、农业、工业、卫生、思想政治工作……无一例外地都围绕或体现这一根本宗旨。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因受母亲善良心影响和社会矛盾的教育,即有了助人利他、救民济世的思想理论的雏形,那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因社会更为深刻的教育,则已独立而坚定地发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无私呼喊。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以自己成熟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影响和领导着中国革命,塑铸着中国革命的灵魂。1939年12月,他号召全党全军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后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又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 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他进一步写道:“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4)不久,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5),是共产党人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建国以后,他又紧紧抓住在思想观念中公和私的对立,指示人们:不该自私自利,为自己干活就有劲,为人民服务就缺少热情和干劲。但他又不是空想主义者,他看到人类有几千年的私有制,要改变私有观念是很难很难的。因此,在他的晚年又大力号召人们“要斗私”,要改造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中的“去私利他奉公”、“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的形成,完全是适应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历史运动造就了无产阶级的本质,造就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它的全面实践,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新”!(而与之相反的利己主义,则是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旧”!)
首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一劳永逸”地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要解放全人类。它革命最彻底,目光最远大,也最大公无私。它不能谋取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因为,非如此人类仍将维持阶级杀伐和统治。其次,与以上一点直接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变革,只能是引导人们──首先是这一革命的先锋队率先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深刻的思想革命,较好地达于“去私利地奉公”的境地。然后,在较长时间的社会性改造中,启发推动全体民众逐步实现思想的“克己奉公”,无私互助,进而真正建成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级所建立的社会──共产主义。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常常在自己的著作中表露的观点:现代无产阶级无法凭借以往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达于解放全人类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
因此,从马克思,直到毛泽东,他们的思想理论所包含的功利主义,在深沉的历史的“哲学玄思”后边“简单化”了。以他们的管理理论为例,他们认为,在利他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下,一切历史的统治理论、领导理论和管理理论都失色无光。相反,一种以全新境界、全新观念和全新方法的无产阶级领导,“简单”“轻而易举”地推动出、挖掘出和激发出人民的无比的革命和建设力量。如果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推翻了封建地主的统治,揭去了掩盖复杂阶级关系和剥削实质的“宗教热情”、“政治幻想”和“宗法关系”的面纱,使阶级关系明朗化和简单化了,──人们会看到,在资产阶级取得成功的地方,只有明白无掩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
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说,无产阶革命,无产阶级的社会改造,它的理论和方法的内质,也相对“简单明朗化”。它无需任何晦涩的宗教思想作寄托,也无需用艰深的唯心主义哲学为自己开道,更不需任何剥削阶级的统治韬略和技巧,它只要求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者和代表人物,去私奉公,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如此而已,就无往而不胜。具体地说,只要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一切为群众作想;先人后己,克己为人;冲锋陷阵,一马当先;艰苦奋斗,险事难关,率先而上……等等,就能所向披靡。毛泽东在晚年曾谆谆告诫共产党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大众给的;我们代表了人民,打垮了人民的敌人,为人民带来了利益,而自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所以人民就拥护我们……
问题再明白不过了,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历史上最终把人民推上主人宝座的大革命,它的目标、方针路线,它在进行过程中的一切引领和斗争,其“主线”、“内质”、“基调”,不得偏离“为人民”、“去私奉公”的原则。并且,作为最根本的第一步:共产党人和领导者们,自己首先要忠实信奉利他主义、遵守既定原则,以形成巨大的示范力量。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实际上也常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浓笔重号”。他在建国后所担心的,也多是这类问题。
历史告诉人们,过去凡称得上革命的社会运动,──在中国,大多是以“仁”德以“公”义,“天下公”为推动力量的, 然而,革命一成功,──由于历史条件决定,有的就走向公德仁义的反面。我们今天的革命,在现即的社会条件下,包含个人正当利益的集体主义,已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真实”要求。那种向公的反面运动的情形,已失去了合理化。这倒不仅是以毛泽东的理论为标准的,因为历史辩证法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一点。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2页
(2) 同上,第262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3页
(4) 1944年12月16日 延安《解放日报》
(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1097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