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发展”这个硬道理更硬的“硬道理”
库爽生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关键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是各级党政干部作报告、发表讲话时高频率引用的经典名句。由此引申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也是在党政机关常见的标语口号。
“发展是硬道理”自然无可置疑。但是邓小平并未说这个“硬道理”是唯一的硬道理,并未把世界上的“硬道理”一言以穷尽之。世界上的“硬道理”大概不少,比如:民生也是硬道理。窃以为,在当下中国,这个道理是比“发展”还要“硬”的道理。
邓小平提出这个“硬道理”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经济走的是以GDP快速粗放增长为主要模式的发展道路,付出了诸如大量消耗不可再生性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代价,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劳资冲突加剧、社会道德沦丧和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怨声载道、心理悲观等严重社会问题。为了经济的跳跃式高速发展,这些“代价”和“问题”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正视。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向市场体制之后连续三年的下降周期。当此之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主要矛盾焦点已经发生变化,就应该“与时俱进”,寻找更加坚硬的“硬道理”,以解决特别尖锐突出的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要实事求是,要“睁了眼看”,不能闭着眼睛漫天说瞎话。比如,某名人撰文说:“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已持续了20多年,一部分人已经先富,另一部分人也脱贫进入小康,中国已成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中国的钱袋中有1万亿美元。”我以为,这位乐观主义者所说的中国人要么已经“先富”,要么“也脱贫进入小康”,这个判断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或者说是弥天大谎。类似谎言大量充斥在主流媒体。
中国“最广大人民”无疑应该是工农大众,是底层老百姓,这些人真的“也脱贫进入小康”了吗?由于“三农”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可以进城打工,农村居民总体上看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距离“小康”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而大多数城市居民在物价大幅上扬的情况下,总体上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数千万在国企改制中失去饭碗的下岗失业工人,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沼。这一大批原属国家“领导阶级”成员的人,不但未能“进入小康”,反而连原本已经有了的“温饱”都不再拥有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吧?
主流媒体刻意渲染“盛世”、粉饰现实,有意无意制造了中国人全都富起来了、“一部分人已经先富,另一部分人也脱贫进入小康”的假象,客观上放大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使地方政府有意回避民生矛盾,使处于最底层的下岗失业工人的疾苦无人过问,整苦了底层百姓。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呢?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让人民得到实惠,得到实际利益,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仅仅让一部分人率先暴富起来而发展,更不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大倒退、生活陷入困境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经济发展是靠人民的劳动而取得的,发展理应为了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而社会现实是发展成果是由极少数人在享受:那些拥有数百万、数千万、数亿甚至数百亿、上千亿财富的富豪们充分享受了发展成果自不必说,还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高管、公司白领等人也“芝麻看花节节高”地比较充分地享受了发展成果。
可是堪称“最广大人民”的工农大众,只是无奈地“享受”着为公有企业改制作出的“牺牲”和付出的“代价”,几乎完全没有享受到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发展成果”。
鉴于这种残酷的现实,现在更应该强调民生这个“硬道理”,更期待“民生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民生,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口号成为各级政府的座右铭,期待民生春风不留死角地刮遍社会底层,让广大人民特别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过好小日子,最好还能让他们比较有尊严过好小日子,让他们向如今既贫穷又备受欺凌歧视的苦日子挥手告别。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