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与“讨饭碗”都是形象的比喻,比喻的是社会现象。
“铁饭碗”是指这样的一种现象:工人没有解雇、失业的威胁;从权利的角度看,就是劳动者有劳动权;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是主人翁和公有制本质的表现。
比喻形象,通俗易懂,但是,比喻再贴切,也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工人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主人,不仅没有失业、解雇的威胁,而且还享有住房、医疗、受教育等基本生活的保证,这些都是主人翁、公有制的必然要求。所以,“铁饭碗”尽管反映了工人没有解雇、失业的威胁,但是并不能代替主人翁、公有制的本质概念所表现的各种现象。
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内在矛盾,反映了存在向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趋势。“日本企业事实上的终身雇佣制——包括终身雇佣制在内的日本企业制度,曾经被视为创造日本经济奇迹的功臣,这种模式培育了日本企业精神,即集团主义、爱社精神等——企业的盛衰荣辱与个人和家族一辈子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日本企业告别终身雇佣制》《人民网》2001年9月17日),目的就是要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消除工人的解雇、失业威胁。当然,日本企业实行的“终身制”,目的是为了资本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与公有制的“终身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也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不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这种内在发展趋势,只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变为现实。
“贵族老爷”们提出“铁饭碗养懒汉”,“砸烂铁饭碗”等,表面上看只不过是奖勤罚懒的一种具体办法,实质是要改变工人的主人公地位,改变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实际是把工人的“铁饭碗”变成为“讨饭碗”,就是把公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这些“精英”的眼光连一些资本家都不如。
“讨饭碗”比喻劳动者要劳动,必须经“老板”的同意才能劳动,才能获得工资。“讨饭碗”比喻的现象,虽然是反映雇佣劳动制度本质的现象,但是仍然不能代替雇佣奴隶的本质概念。
这里用“铁饭碗”与“讨饭碗”的事例说明,比喻通俗易懂,为了使群众易于接受,有必要运用这种方法说明公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区别、特征等,但是,要阐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概念。
资产阶级的社会学的一贯做法就是只讲社会现象,避而不谈社会关系的本质,或者是用一些比喻,一些形象的语言掩盖事物的本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三本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经济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等著 第12版),对资本的定义就是:“资本一词通常被用在表示一般的资本品,它是另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资本品和初级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投入,同时又是经济社会的一种产出。”(第88页)这种所谓的定义,就是只讲现象,掩盖资本本质的典型。它既不能说明封建社会、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品”的区别,也不能说明这些社会为什么不存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不存在失业等社会现象。事实上马克思早就论证过,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以物表现的剥削关系。而西方经济者就是千方百计掩盖这种经济关系的本质!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说:“让我们从通货膨胀的一个较严格的定义开始: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更确切地说,通货膨胀时期是这样的时期:该时期存在着用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第366、367页)等等。可见,萨谬尔森等连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都分不清楚。总之,《经济学》只有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根本不能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概念,这样的经济学能成为科学吗?当然不可能!
用“阳光”、“绿色”、“泡沫”等自然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则更是远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掩盖剥削关系、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伎俩,我们千万不能上当;至于用什么“微笑曲线”、“多米诺骨牌”等说明社会现象,则更是欺骗人们的伎俩。因此,说到社会现象的本质时,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概念,如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等概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广大群众,从社会现象的背后看到本质,从而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者。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