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高官,这是舆论关注已久的现象了。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商务部长陈德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部级副部长季允石、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深圳市市长王荣等政坛显要皆出自苏州,一时之选,全国瞩目。
为什么那么多的高官出自苏州?
因为“苏州出经验”。在慧眼能识千里马更有权力提拔重用这些千里马的伯乐们眼里,这经验当然是成功的经验、是应该刻不容缓向全国大力推广的经验。所以,才放良骥出吴门,以期驰骋全国,泽被四方。
苏州的经验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曰:招商引外资,坐地收银子。
在吸引外资方面,苏州历任领导的胆子可谓大矣、步子可谓快矣、吴中之门可谓不设防矣、服务可谓周到矣!引用一位研究者焦新望的话就是“倾全市之力,结外资之欢心”。据说,2002年,时任市委书记陈德铭擢升时,苏州不少外商很是伤心了一阵子。而他的继任者王珉更是百尺竿头,在任期间以87亿美元的注册外资额高居内地城市榜首,把第二名的上海远远甩在身后,外商对苏州的青睐那真是没话可说。
苏州市各级官员辛勤不懈、煞费苦心的引资工作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15年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GDP和财政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元和200亿元,目前已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00多个项目,苏州成为世界五百强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苏州因此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其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中国地级市第一位;2006年苏州人均GDP还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
这样骄人的成绩,怎能不赶快让她从一花独放发展成百花满园?苏州不止出高官,苏州的干部还在江苏全省担任不少地市级要职,以播撒苏州经验的种子。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然而,很多观察者都发现,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沉重的代价、莫测的前景、蹒跚的民生!
苏州以创造最佳亲商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房东经济”,自己的家当不多,全靠租金过活。而吸引房客入住的主要招牌菜,仍然是资源和劳动力,是优惠的让外商都大吃一惊的招商政策。《外滩画报》描述道:
“苏州各个市县、各个乡镇为在招商引资上完成更多的指标,不惜在地价、税收政策上血拼。一亩“七通一平”(指土地开发中的宗地外通路、通电、通信、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气、通热力,及宗地内土地平整)后的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至少在15万/亩以上,但在苏州很多县市,外商花5万元就能拿到。一些外商说,他们也常常搞不懂一些优惠政策从何而来。”
重赏之下,岂能不趋之若鹜?外商们纷至沓来,在苏州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两头在外”的工厂,把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也就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设在这里,不仅劳动力密集,而且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的一篇报道便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瑞士与美国合资的罗技公司,是一家鼠标制造商,生产工厂设在苏州。该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标。罗技鼠标在美国的售价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说白了,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民族品牌,仅靠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创造所谓经济增长奇迹的苏州连世界工厂都称不上,只能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工车间。2004年,《外滩画报》记者就此写道:
“这样的车间还像蒙古包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政策更优惠,哪里的土地、劳动力更廉价,就往哪里搬迁。在苏州目前引进的外资中,就不乏一些在珠三角‘免二减三’政策到期后的企业。他们转移到苏州后,又可以继续享受苏州方面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
但是以后呢?一旦天下有变,成本逐渐上升,苏州又当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点,苏州人自己也看得很清楚。当地的一位官员说:等苏州提供的减免优惠到期之后,这些蒙古包企业向其它地方转移,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到了那时,苏州怎么办?
如果苏州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能够培育扶持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那么它就不会有这样的远忧,它就能长袖善舞,在区域竞争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遗憾的是,与对吸引外资工作的不遗余力相比,苏州在发展本土企业方面恰恰少有作为。
苏州曾经名噪一时的以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春花吸尘器、长城电扇为代表的本地品牌已经全军覆没。老品牌已经消失,新品牌又比较少,叫得出名字的也只有“隆力奇”等寥寥一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苏州本土企业的急剧衰落。一位观察者为此不无情绪化的指出:“民营经济在苏州政府主导经济的环境中遭到最彻底的排斥和最无情的扼杀”。至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认为是因为“干部考核制度和任期制的存在,苏州政府发现最快发展经济的捷径不是发动群众,培育民营企业,而是在短期内制定优惠政策快速吸引外资,实现数字上的发展。”
内资和外资是发展经济的两条腿,现在,内资的腿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患了软骨病,外资的腿又不属于自己,是一条随时都可能离去的假肢!前路漫漫,苏州能跑完全程吗?
苏州的所谓奇迹还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博士刘奇洪指出:水面占到总面积42.5%的苏州,由于工业污水随意排放,近600万城乡居民已面临水质型缺水的难题。很多县级市虽然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或“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但沿江化工、冶金、造纸工业园等依然在1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一字排开,这些工业园大多位于沿江城市取水口上游或附近;苏州城区、昆山、吴江等地,虽然不把冶金、化工、造纸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但重点发展的电子通讯制造业,对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更大。
一份统计报告称,苏州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消耗掉4000亩以上的耕地。在每年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
苏州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惠及大多数普通市民。
与苏州的“市富”、形成鲜明对比的,与苏州“每年上交国家的、四大银行获取的利润、海关直接拿走的税收几项加起来达1000亿,哪个城市有这么多的肉?”(苏州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之语)的现象同时存在的,是与一个经济强市极不相称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前几年曾经公开表达自己对苏州模式的看法:
“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的人均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人民币;即使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重庆,城市人均收入也达到了8000元人民币。这是典型的只长骨头不长肉”。
前述《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引用一位苏州市民的文章描述了普通苏州人的收入情况:
“老城区(平江、沧浪、虎丘)的本地人收入不高,大多就1000-3000之间吧,自己当老板的也不多,虽然在老城区的小商贩收入要比这高一到二倍,但基本都是外地人。苏州人一般是不肯做的。新区、园区、吴中区的收入蓝领在1000元左右,白领通常在2500元以上,4000元左右的占大多数,高的也有上万的,但蓝、白领都以外地人居多。苏州收入最低的一批人是在新区和吴中区的台资企业,如新区某大型台资企业(几万人),很多一线工人只有16岁,每月工资600元,加班工资也很低,每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也只有1000元左右。”GDP的增长似乎和他们的关系不大。
在苏州工作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却没有收获与他们的付出相应的果实。不少劳动者还处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缺乏权利、缺乏保障。今年年初,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联建公司发生了2000多名员工参加的集体抗议事件,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报道,事件很可能与该厂去年下半年发生的数名员工乙烷中毒致死致伤、而工厂又隐瞒员工体检结果有关。该厂工人讲述,中毒曾导致员工死亡,而员工中毒请假休息却反受免职处分。苏州工业园区方面也承认:联建公司在员工管理、薪酬计算、奖金福利、餐饮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长期以来员工意见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劳资双方关系非常紧张。
苏州模式的辩护者、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对于苏州市民“GDP增长不关我们的事”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纯粹是错觉”,他反问道:“难道政府的收入不会通过公共福利和公共设施间接变成市民的消费?”
的确,除了跨国资本家拿走的,政府手里依然掌握着可观的财力。然而,这些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首先当然是城市建设,这是脸面、是形象,砸多少钱都值得!这是今日中国几乎所有市委书记市长的共识,当然,前提是他们要能搞到钱。苏州的官员们不用为钱发愁,他们在城建方面是不会落后的。
接下来就是公务员的待遇了,苏州的招商引资完全是政府大力推动的,各级公务员不辞劳苦功不可没,理当为全市人民作出表率,“先富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报道说:
“在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公务员是受益很大的一个群体。据统计,苏州平均每位公职人员的年薪为6万~8万元,基本做到了收入水平与GDP增长的同步;而同期一般企业员工的年收入则为1.5万~1.8万元左右,充其量只相当于一般公职人员的年终奖,两者的差距达到了4~5倍。
收入差距引发了当地人报考公务员的热潮。人们对公务员考试的狂热程度,较其他城市更甚。”
难怪有人说,“苏州不存在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但是却存在严重的干群二元结构。”
从上述种种现象不难看出,小苏州就是大中国的缩影。在GDP至上思想的指导下,苏州的悲喜剧,一幕幕的正在全国上演着。苏州的官员之所以能走向江苏全省、走向全国,是因为他们的执政理念执政措施执政成果为全国的官员所推崇所学习所艳羡,“鸳鸯绣取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苏州出高官,高官把苏州经验带往全国,庶几苏州引导全国,全国皆为苏州之盛况指日可待乎?
据说,从王荣开始,苏州就在准备转型了,要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要由引进外资向发展民营经济转型,要由亲商向商民并重转型。大概,他们也觉得老调子已不成曲,要杨柳唱新枝了。至于新歌唱得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无论如何,曾经传唱全国的所谓“苏州模式”、“苏州经验”,再也不要被总结推广,再也不要被津津乐道了。曾经从这种模式这种经验中走出的所谓“高官”,今后再也不要出了!这种高官出得越多,国家越没希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