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类所谓「正面回应」,大陆人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警觉。如果说一种来自中立的或第三方的赞扬会有某种客观价值的话,那麽一种来自博弈对手的「表扬」,是完全不值得去陶醉和沾沾自喜的。如果说它有价值的话,那就是警示作用:「要小心了」。即便这不是一种戴高帽和灌迷汤的「捧杀」伎法,至少这表明了对方的满意,希望大陆继续加码,多给好处,多让步,多松绑,多满足台湾人的诉(索)求。而一种能令博弈对手满意的政策,是不是符合自己一方的长远利益,是应当三思的。用政治博弈对手的满意度(而不是相反的某种「度」)来作爲评估指标,以此来反证自己战略策略的正确,这不是患了「政治幼稚病」,至少也是一种思维逻辑和评估体系的错乱。
蓝绿一致对外
许多大陆人将蓝营看成是统一同盟军,其共同的敌人是代表台独势力的绿营。这是一种巨大的误判。蓝营虽然与大陆有历史渊源,但是今日它除了一块招牌之外,实质上已经本土化了。相对于大陆,蓝营与它的对手绿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识。对蓝营来说,绿营终究是台湾「自家人」,而大陆是「外人」。儘管蓝绿之间爲了政权会争斗,似乎势不两立,但是一旦涉及台湾的利益,他们又会一致对外。儘管蓝绿在对外上会互相攻击和指责,但是这只是一种如何获得「台湾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之争。事实上,蓝绿均是将大陆当作一个试图吞幷台湾的博弈对手来看待。这一定位和判断不会因爲大陆的善意和他们对大陆的「表扬」,或蓝绿政权的轮换而改变。
在对付大陆方面,蓝绿采取的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蓝绿双方在这一点上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绿营以严厉抨击大陆的面目出现,极力将大陆妖魔化,指责大陆处处打压,以冲撞大陆的底线;蓝营则借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和脸熟,扮演说客和折衷者。这一「求全得半」、切香肠的渐进方式和红白脸的配合颇有成效,常常会有斩获。
台湾民意趋绿,不应误读误导
首先,关于统独立场的民意调查,即便不将大多数人主张「维持现状」看成是在战争风险下不得已的选择,而将这一中性选择「归零化」,其结果的指向性便是不言而喻,即:主张「独立」的比主张「统一」的高出数倍。多年来的民调亦显示了一种趋势,即:主张「独立」的比例逐年上升,而比主张「统一」的逐年下降。其次,在有关身份认同的民意调查中。认爲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逐年上升,认爲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均逐年下降。第三,看台湾舆论对「统一」和「独立」两种主张的反应。符合宪法的「统一」言论会引发舆论的批评声浪;相反,违宪的独派言论,除了有时会引起「这样会不会过分刺激大陆」的善意批评和担忧之外,劫会得到舆论喝彩。可见台湾民意趋绿已是不争事实。
大陆一些人或部门要麽对台湾民调结果作「爲我所用」的解读。如他们将赞成「统一」和「维持现状」的比例相加而得出结论:「台湾的主流民意反对独立」,要麽在媒体上只引用那些在台湾幷不受欢迎的个别统派人士的言论,或一些在大陆的台商和台湾艺人出于商业利益而说的顺风话,过滤掉在台湾占主流的拒统言论,给大陆人一种错觉,以爲这就是台湾的民意。这种做法,除了自我安慰,粉饰失误,误导决策,对统一大业毫无益处。
对惠台政策的效果,不应理想化
在大陆实施惠台政策后,台北《中国时报》的民调显示,倾向「独立」的台湾民衆比例反而创下历史新高。另一项由台陆委会进行的民调也指出,岛内支援统一的比率同期再创新低。量中原之物力,未必真能结一岛之欢心。即便能结其一时之欢心,其长远效果如何,也是值得怀疑的。因爲一,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一种经济代价高昂、经济上不可持续的做法。大陆应当将宝贵的经济和财政资源用于发展大陆自身的经济,以减少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这不符合博弈原则,是一种维持和壮大对方博弈实力,延长博弈之局,从而给最终摊牌增添更多困难的做法。缓和局势或所谓「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不是一定要通过增强对方实力来实现。大陆应当校正其短期政策与长程目标之间的偏差。三,这是将人性互动理想化。当年的中越、中朝、中阿关係可爲前车之鉴。试想大陆能给的好处,可以与蒋经国当年对台湾经济起飞和政治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好处相比吗?即便没有这一贡献,按台湾人对大陆妖魔化的理解和恐惧,蒋氏父子能「守护台湾」,使「亚细亚孤儿」免遭「共匪蹂躏」,至今未被大陆「统」掉,也应是功德无量了。而仅仅因爲他们是大陆来的外人,天大的「功德」便因小「过」而被一笔勾销,得到的报答便是文化上的清剿灭迹和肉体上的几乎被毁棺鞭尸。大陆人是否想重蹈蒋氏父子的覆辙呢?
试图以有限的宝贵的经济资源去重塑台湾的国民性和消除百年成见,如果不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的,至少也是低效的、得不偿失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