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加紧经济转型,摆脱投资怪圈》的文章,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大作。之所以称大作,不是因为文章内容有了新意,出类拔萃,而是其人名声在外,臭名昭著。
文章开篇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兴建各类企业。可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正是在厉以宁之流的资改派们操弄下,砍掉了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工人下岗。那个时候厉以宁们难道不知道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吗?不需要兴建各类企业吗?
文章接着指出,投资热导致信贷急剧膨胀,伴随着而来的是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按照厉以宁的说法,之所以产生投资热,是中国陷入一个怪圈的缘故:投资收缩,经济增长下降,失业人数增加,财政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叫苦连天,中央不得不刺激经济,如此周而复始。
至于产生投资怪圈的原因,厉以宁把它归咎于“市场化推进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完善”。归咎于“投资者以低利率取得贷款后,为了赚取较高的利润,把一部分资金投入了股市、楼市或其他资源性资产的交易中,于是形成了资产泡沫。”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推进市场化正是厉以宁们的杰作,金融监管不利也与厉以宁们关系密切,说明了厉以宁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应有的程序和计划指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打,国家治理也是随心所欲,焉能不出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市场化结下的恶果。市场引导投资,一窝蜂趋利行为,必然导致投资流向盈利行业,然后产生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是市场化这棵树上结的果实。而市场化的推手——厉以宁们则是罪魁祸首。
经济转型议论了三十年,“从数量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为效益型、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空喊了三十年,每一次转型都唤起新一轮的投资热,产能过剩行业有增无减。原来仅仅是钢铁水泥,现在却多了煤化工、风电、多晶硅和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而所有这一切,与市场无序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产能过剩的罪责在市场化,资产泡沫的滋生也是市场环境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产能过剩是实体经济的产品,资产泡沫制造者也是实体经济。要想避免产能过剩,国家必须加大对产业投资的干预,而不能任其自由泛滥下去;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也需要国家强力干预,严格监管信贷资金的流向。
厉以宁罗嗦了半天,归根结底是“要尽快地由政府主导型的决策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决策机制”。但是厉以宁大概是得了健忘症,地方政府并不是项目投资决策主体,这一点自从地方国企被他们消灭之后,所有的项目投资决策主体都是民企老板们。决策大权始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与地方政府似乎没有太密切的关系。
厉以宁坚持认为投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投资决策主体从来没变,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作为亲手消灭地方国企的侩子手,他是装糊涂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看下面的话就清楚了:“掌握了投资决策大权的政府不愿意在投资决策方面让权、放权、还权给市场。”“凡是竞争性的产业投资,政府就不再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而由市场决定。有各类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和利润率预期,做出是否投资和投资多少的决策,投资者承担盈亏责任。”按照厉以宁的说法,这样“即可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至少可以减少这类现象),同时还可以是宏观调控措施更为有效。”看来厉以宁确实老了,不仅老了,而且成了老朽了。资本家的趋利行为是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源,正因为国家放任投资自由化,才使得行业产能过剩和资金流向过于集中,产生泡沫。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出现,国家必须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引导投资,必须通过对资金流向的严格监控防止资产泡沫产生。看来厉以宁还是需要认真学习凯恩斯的经济著作,比如《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不要给人留下看似学富五车、实则一肚子秕糠的坏印象。写于2010年3月29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