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老鼠’·‘抓特务’·‘躲猫猫’
莲峰俗 子
·
2010-06-14
·
来源:新浪博客
‘藏老鼠’·‘抓特务’·‘躲猫猫’
莲 峰 俗子
‘藏老鼠’是以前农村的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书本上称这种游戏为‘捉迷藏’。当时农村还没有通电,每到夜晚整个村落便是一片漆黑。农民家里除了人多以外,屋里其它也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不像现在在业余时间可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玩玩电脑,老在家呆着没意思,所以只要天气许可,晚饭后大人小孩都喜欢到街头凑热闹。大人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聊天、侃大山,孩子们则成群结队的搭伙玩游戏。
孩子们最常玩的游戏是‘藏老鼠’,这种游戏人多、热闹,玩起来有兴趣。那时侯农村不搞计划生育,农民的孩子多,稍微一凑就是一个加强排。游戏开始前,必须从参加者中间选出一名充当‘老鼠窑’角色,一名充当猫的角色。两个角色选出以后,其他的都就是‘老鼠’了。‘老鼠窑’好选,一般都是那些慈眉善目、在孩子们中间威信高、值得孩子们信任的中老年妇女担任。因为‘老鼠窑’实际上是游戏的组织者,在游戏过程中还需要她不断地出面调停突然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纠纷。
‘猫‘虽然是个高尚的职业,但是孩子们都愿意当‘老鼠’。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就懂得‘猫’是少数派,‘老鼠’是多数派。无论动物也好、人也好,任何时候都愿意和大多数站在一起。现在想来,国人喜欢随波逐流的习惯大概在孩提时期就养成了。
都不愿意当‘猫’,就用‘抽指头’的办法确定。没有抽着‘猫’的孩子们自然是兴高采烈,他们嚷着、叫着一窝蜂散开,都去寻找自己的藏身之地了。抽着‘猫’的孩子只好自认倒霉。不过,还有机会,只要抓住一个‘老鼠’,‘老鼠’和‘猫’的角色就要互换。
接下来游戏开始,‘老鼠窑’用双手把‘猫’的眼睛捂住,大声喊到:“老鼠老鼠藏严些儿,老鼠老鼠藏严些儿……。”看到‘老鼠’一个个藏好,就接着吆喝:“逮住了,吃块肉;逮不住,啃骨头;猫去喽!”狡猾一点的‘猫’,总是悄悄地向‘老鼠窑’求情,让她在手指头间留出一条缝。大胆的‘老鼠’就藏在‘老鼠窑’的身边,只要一放‘猫’他就立即向‘老鼠窑’寻求保护。在游戏中,‘老鼠’只要用手摸到‘老鼠窑’,‘猫’就不能再逮他。如果一个‘老鼠’也没有逮着,游戏就必须重新开始。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最弱的‘老鼠’,也最容易被‘猫’逮着。往往几圈游戏下来,‘猫’就变成了最没出息的猫。这时的‘老鼠’胆子也就大了,‘猫’被放开以后,他们也不去到‘老鼠窑’那里寻求保护了,一群‘老鼠’硬是在场地上兜着圈子戏弄‘猫’。想来,孩提时期的游戏也是极富哲理的,那就是:强壮成群的老鼠不怕身体弱小的孤猫!
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子模仿着电影上的情节把这个游戏改造成了‘抓特务’,不过这些‘特务’的角色往往是由那些胆大心细、身强力壮、头脑灵活而且喜欢恶作剧的孩子担任。因为游戏活动的范围大了,那些适合‘特务’藏身的偏僻去处胆小的孩子不敢去。‘特务’选出来以后,其余的都是‘八路军’。‘八路军’的‘指挥官’也不含糊,制定作战计划、下达作战任务,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和真事一样。不同的是,‘指挥官’腰间别着的那个盒子炮是木头的。
不过,游戏结果大多以‘特务’胜利,‘八路军’失败告终。原因一是农村旮旮旯旯的地方太多,二是扮演特务的孩子太调皮。比如有一次,游戏刚开始,几个扮演特务的孩子却偷偷跑回家里税大觉了,害得一伙‘八路军’白白折腾了大半夜,第二天到学校上课的时候直打瞌睡。还有一次,几个担任‘特务’角色的孩子躺在麦秸垛里睡着了,不但‘八路军’找不到他们,就连‘特务’的家长也被吓得慌了神。于是呼,亲戚朋友、街坊四邻全部出动,搅得村里鸡犬不宁。
现在我才明白,网民们所说的‘躲猫猫’其实就是我们小时侯玩的‘藏老鼠’(即捉迷藏)。两者不同的是:‘藏老鼠’是以前孩子们玩的一种纯娱乐游戏,‘躲猫猫’则是大人们经常玩的一种政治游戏。上级来检查了,需要‘躲猫猫’;商店关门,企业放假,街道禁行,育龄妇女们抱着计划外出生的孩子藏山沟;群众来上访了,需要‘躲猫猫’;大门紧闭,电话关机,个个都唱起了‘空城计’。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躲猫猫’;就像国足一样,把一只破皮球在绿茵场上踢过来、踢过去,就是不见破门。
这也难怪,‘躲猫猫 ’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孩提时期,我们就已经把这种游戏练得纯熟。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