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粮,找zi阳?想吃米,找wan里?
莲峰俗子
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着一个口号,叫‘想吃粮,找zi阳;想吃米,找wan里’。当时他俩分别任安徽和四川省委书记,在安徽和四川率先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国家又将这个经验在全国推广。接下来,就是农业的连年丰收,民仓国库装得满满当当。按照这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和当时的农业实际产量来看,是责任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在我们这里的基层也广泛流行着一个口号,叫做‘基础好,天帮忙,科技带来丰收粮’(在县开会乡长们里汇报时,改为‘政策好,天帮忙,科技带来丰收粮’。)。两个口号虽然都是对农业生产的总结,但是意思是不太相同的,前者完全把农业丰收的功劳记到了责的任制身上,后者则还包括了天气的因素、科技的因素和前人劳动的因素。
搞过农业的人都知道,除了劳动力以外的农业增产的主要要素是:一、土地,二、良种和科学的种植方法,三、水利。四、肥料,即毛泽东亲手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的主要内容。有意思的是,这些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生产要素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完成的。这个问题需要讲清楚,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对毛泽东一个人的评价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对那个时期的两代人的评价问题。那个时代的人,为了彻底解决国家粮食问题,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他们勒紧腰带、顶风冒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下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对这些,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允许别人抹杀,和窃取。对这些,我多少了解一点,因为,我的父辈搞了一辈子农业,我也从事农业工作多年。
先说土地情况。解放后,华北平原的东部基本是盐碱地,黄河流域也基本都是盐碱地。什么是盐碱地?现在的青年们都很陌生。简单说,就是土地表层的盐碱含量太高,庄稼苗出来后,只要遇点小雨,盐碱泛到庄稼的根部就把庄稼‘扎’(当地土语)死了。那时候,我参加过几个大型的治理盐碱现场会,路上我看到的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是很荒凉的,好多地方寸草不生,根本不是现在到处是庄稼树木的情况。这些资料,现在的档案馆都可查到。著名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都是当年治理盐碱的英雄。就是这种盐碱地,华北六三年一场大水也将其冲为一片荒滩。山区丘陵的梯田全部被冲毁。随后,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农民们自带干粮,带着小车,住着草棚、饿着肚皮,奋斗了十多年,硬是把海河流域治理了。山区丘陵的农田基本建设是修水库,修塘坝,栽树‘修边垒堰,里劈外垫’,搞水土保持,搞旱涝保丰收的大寨田;平原翻土压沙、压盐碱,疏通河道,打井降盐碱。把被洪水冲的都是石头的河滩重新拉土垫成耕地。事太多,说不完。现在看看,那块土地不是毛时代开发改造的?还有,现在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东北‘北大荒’,新疆的石河子等,那个不是毛时代开垦的?没有土地,没有良田,你往天上种粮食啊?
关于科技问题,无需细讲。这里主要说说良种。解放初期的玉米种子当家品种是‘白马牙’,谷子当家品种是‘莱芜县’、‘疙瘩青’、‘铁头碰’、‘小黄、小红谷’等,小麦是‘碧马一号’(音),年景好的时候,亩产最多也就是三百来斤。上世纪76年后,我国搞出了一系列良种。玉米:春播‘京早七号’,夏播‘京黄113’;小麦‘品三九’,京华一号’(多孽品种);以上品种亩产均在千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大家都清楚了,不用细说。‘棉花,山东的‘鲁棉一号’(粗绒),河北的‘冀棉一号’。这些品种是经过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十几年功夫搞出来的,都能贴到责任制的脸上吗?那个时候,村村、乡乡、县县都有试验田,育种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
有些学者写了一些关于农业的文章,其中有些观点我不赞成。他能回答出以下几个问题,他才有权利说话。什么叫隔行去雄?什么叫复壮提纯?小麦在沙地的毛根有多长?粮食如何估产?水利的支毛干斗是什么意思?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志是什么?我们这里的农村干部都知道,说不出来,想吃米找谁也没用。
为什么这么多良种出来了,产量最高的时候却是实行责任制以后呢?因为良种有个试种,扩种的过程。最早研种出来的良种只有几粒!几公斤!我们这里是国家良种试验繁殖基地,早沾了几年光。80年以后,优良品种才开始在全国陆续推广。
开始,农民对良种也不认识,看到新品种小麦秸秆矮,就害了拍,他们不知道新品种穗大粒饱产量高。我的一个亲戚甚至把我给他的玉米籽种喂了鸡,他见籽种太秕。还有的把收下来的玉米留为种子,造成第二年几乎绝收,他不知道玉米是杂交品种。推广新品的过程也是个农业科普的过程。
肥料、和水利问题,其它博友的文章多有叙述。水利建设工程大部还在,出去看看就知道了,大部分修建于毛时代,要说有变化,就是现在大都比较老化,已经年久失修了。化肥那时除了引进大型尿素生产线外,各地还建了许多小化肥厂,什么造气、压缩精制、脱硫变换、合成等工艺,那个时代的干部都知道。
看完这些,你觉得把国家粮食过关的原因归功为几个人,这公平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