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改革观
前言:
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虽然落实得不是很好,但每一个人都义务推动其改革和完善。我曾经从事过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现在的工作也与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关注较多,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今天汇个总,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我的教育改革观
总的方针:抓住重点和核心推行教育改革,建立富有活力、能够广出快出人才的教育体制;稳固基础教育,推行十五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高等教育不求多而求精,进一步提高质量。
总的目标:通过教育改造国民性,提升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国家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改革重点:
△实行彻底的十五年制义务教育。从学前三年教育开始,一直到高中,实行彻底免费的十五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向家长收取一分费用。包括提供免费教课书、作业本、校服和牛奶等。并配套以学制改革,即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进行分流,成绩较好且自已愿意继续读高中的,可以读高中;其他的都分流到职业高中(中专)去。成绩达不到标准仍要坚持读高中的,取消高中阶段的学费补助。职高(中专)毕业后,优秀的可以自愿升入职业技术学院,其余的自主择业。这样可以加强全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正是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大国的“软肋”。
理由: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已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我们不必再为建国五十多年后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自吹自擂。如果办奥运会、建摩天大楼、国有公司老总实行高薪等方面我们可以不和国际接轨的话,这个方面一定必须和国际接轨。而且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将学前教育包括在内。因为学前教育是打基础、利长远的,而现在学前教育基本由市场负责,不仅学费贵很多国民无法承受,质量也不理想。一些穷人的孩子要么不能上幼儿园,要么只能上较差的幼儿园,结果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实行十五年制义务教育后,虽然国家财政会因此翻倍的投入,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现在花的每一分钱都将产生巨大效益,是完全值得的。但这笔钱怎么筹集?可以三条腿走路:一是严查贪官,没收财产,全部用于补贴教育。这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肯定能够大快民心。二是从上到下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进行大范围、大幅度严格限制直到完全取消,对政府建设的楼堂馆所进行限制,估计一年可以节约开支几千上万亿,全部用于教育。三是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基金,鼓励海内外富翁捐款,并拿出一部分用于稳健投资,实现保值增值。通过上述三条途径,实行十五年制义务教育所缺口的资金应该不多了。
△推行重根本、有实效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太复杂化了,难以操作。要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按照“凡是老百姓能解决的,政府决不干预;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调节的,政府决不干预;凡社会组织能自我管理的,政府决不干预”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将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推向社会,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凡是能够推向市场的,都要逐步推向市场。以大学为例,除了进入国家一本的大学,其他全部实行“两个置换”,由私人去办;取消各种远程教育,因其质量太差,完全成了某些学校赚钱的工具,有损于中国教育的名声;各级党校、广播电视大学全部并入当地的大中学校,取消广播电视教育,但继续承认以前党校和电大的文凭。党员根据素质提升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定点学校进行培训;继续举办和完善自考教育。
那么十五年制义务教育怎么办?除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教育由政府举办外,城区和其他适宜市场化的学校都进行市场化。具体来说,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期评估,分段补贴,严格监管”的方法。也就是说,学校实行市场化运作,在教育部门规定的招生名额内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负盈亏,国家不再负担教师工资、建设经费和公用经费。国家科学核算教育成本,确定补贴金额,并按受教育人口发给“教育券”,学生可按照教育部门分配的入学区域,自主选择进入该区域内的任何一所学校就读。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部颂布的教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育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定期组织评估,不合格则取消招生资格,对评估合格的学校,一年分2-3个时段发放教育券上规定的金额。教育部门对学校加强用人、安全、财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大纲的行为严厉查处。
在教育大纲上的制订上,要以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由人文精神和公民意识、能够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为根本,实现“三减三增”,即“减少理论课设置,增加实践课设置;减少政治课设置,增加爱国主义、国情国力课和传统文化课设置;减少一般文化课设置,增加音体美课设置”。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d0ecf0100fakq.html) - 我的教育改革观_不三不四_新浪博客在农村,要改变目前教育资金撒胡椒面的方法,集中资金和优秀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确保山区和农村的孩子能够接受像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剩下的学校稍作改造,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和村民培训教育、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场地,提升村民素质。实在多余的,可由当地乡镇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所得资金用于当地寄宿制学校建设。
对职业教育,要加快资源整合,大力调整布局,扶持龙头学校做大做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胜劣汰”的方针,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自然淘汰掉规模小、竞争力弱的职业学校,最终每个地区保留2-3所规模较大、教育质量较高的职业教育学院,改变目前这种“散、多、小、弱”的格局。实际上,只要将职业教育真正推向市场,优胜劣汰是自然的结果,政府加强监管就行。
理由: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最有活力的机制。国有企业以前我们舍不得改,最后还是得改,不然就会全部垮掉。大学也一样。像现在的大学,衙门习气、功利化极其严重,校长不安心治校,一心当官、一心捞钱;教授(教师)不安心治学,一心赚钱;学校管理效率低下,各方面浪费严重,运行成本高昂;教育理念陈旧,教师责任心不强,培养的学生素质较差,无法适应社会。可以这么说,相当一部分学校已背离了学校的本原,“校已不校,学已不学”,说起来,主要还是国家包办惹的祸。试想,工资不愁,福利不忧,生老病死,一保终身,没有竞争之压力。而且当官的级别与行政单位相提并论,怎么会有积极性?民国时期,国家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现在,但那时就有很多大学是私立的,而且办得相当好,培养了大批大师级的人才。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以改革来增添大学活力。但这个问题牵涉面较广,可以采取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积极稳妥的方法推进。
△降低英语的地位。将现在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不再作为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时的必考科目。如果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或想考外语学院,可以自己多花功夫。硕士、博士入学考试,除了少部分专业(如外经外贸、翻译、外交等)外,一律取消英语入学考试。职称评定,除非实在必要,一律取消英语考试。
理由:几十年来,中国人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却没取得应有的成效。从小学学到大学,仍然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一旦工作,英语也就扔了。虽然现在改进了教学方法,添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效果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善。李瑞环同志说:普遍出现的问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英语为什么学不好?归根结底,一是没有语言环境,所以学起来事倍功半(想要学好英语,将孩子送到英语和美国等英语国家去,保证半年的提高超过在国内九年教育的成果)。二是没有应用英语的环境。像我,活了三十多年了,除了考中专时用了一下英语,再也没用到过英语,同样活得很自在,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令人心痛的是,很多优秀的中国人才却被卡死在外国人的英语上(中国都解放几十年了,可是中国人还要受到帝国主义的欺侮,真是活见鬼了)。有的专业很出色的人才,因为英语过不了关,不能录取为硕士和博士,真是贻笑大方。我想,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热衷于学英语的吧。既然难学,学了又没用,为什么不进行改革?有些中国人,连母语都学不好,何况英语乎?还不如用学英语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去学中国人的母语,学数理化音体美,学一技之长,更有意义。
有人说,学英语是因为中国还不够强大,要和外国人交流,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技术。这完全是不了解中国历史而说出的屁话。难道个个学会了英语中国都强大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中国虚心当外国的学生还少吗?可是尽受先生的欺侮。我认为,要和外国交流,多培养几个翻译人才就行了,犯不着人人都把才智和精力捆在英语上。况且,学外国,要多学核心的东西,比如机制制度的科学和完善、国民深入骨髓的规则意识、注重自由、民主、博爱的价值观等等,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语言。如果要从技术层面来说,汉语是最博大精深的。谁看不起自己的语言,谁就应回过头再仔细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不要只学皮毛。学皮毛是要挨打的,在这方面,清代以来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很多中国人,在骨子还是不够自信,部分人的心态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初——那时候能够说两句英语是很了不起的。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由易至难、由浅入深开设国学、书画(含毛笔字、钢笔字和国画)、中国传统乐器(如笛子、二胡、古筝、琵琶等)的教育。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必须取其精华,而丢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
理由:对于现在传统文化领域的一些情况,我是非常担忧的。很多中国人“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钢笔字都写不好,更不用说毛笔字。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急剧下降,很多成年人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知之不多,很多小孩子只知道阿童木、奥特曼和流氓兔以及歌星、影星、超男超女,不知道苏武、岳父、黄继光、刘胡兰、王二小和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如果一定要与“和平演变”挂起钩来的话,这就是最厉害的“和平演变”。当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国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不在乎的时候,中国也就无声无息地变“色”了。对这一点,政府也看到了,但客观地说,所采取的措施是很无力的,或是舍本逐末的。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抓新闻媒体,放在意识形态领域,而没有放在更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所以花费很大、而收效甚微。其实,如果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国人的自我认知就会大不一样,民族感、团结性、向心力自然而然就强了,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
△加强以“血性”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不断强化以“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二是要重点培养国人独立思考,有血性,敢于说“不”的精神意识。三是要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强烈责任意识。四是要设立国耻日,加强对中小学生近代史教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的教育。五是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忧患意识。
理由:一,之所以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或许,爱国主义因为历史时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但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早就超越了阶级的内涵和局限。从屈原的爱国精神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到“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再到今日振兴中华的时代呼声,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红线,这是具有最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党派、任何一届政府在任何时刻都要高高扬起这一面具有最强大鼓动作用的旗帜。
二、之所以要重点培养国人独立思考,有血性,敢于说“不”的精神意识,是因为国人在几千年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的浸泡中,骨头中钙质越来越少,在生活中太富贵和娇气,在领导面前太顺从,碰到外国人太软弱。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使中华民族锻炼得特别能吃苦耐劳,黄牛、老牛、孺子牛便成为我们民族的形象,同时这一性格也使中国人在与外国人的斗争中吃尽了亏(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便是最鲜明的例子)。但几十年来,国人一直不知反省。中国的大地统一着一个声音:“听话”。家庭里,父母教育孩子“听话”;学校里,老师教育学生“听话”;工作了,单位领导和企业老板教育员工“听话”;主流媒体宣讲着同一个声音“听话”,各种各样的道德教材都写满两个斗大的方块字“听话”。在这样的环境、氛围和机制下,不听话的要么死去了,要么离开了,剩下的都成了“听话”的顺民,全中国13亿人一个头脑,一个声音,一个步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精神,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这是必然的。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要当雄狮,不要当沉默的羔羊和老牛。要当好汉,不当孬种。为此,我们要努力发掘血液中祖先遗留下的血性基因,着力培养国人尤其是我们的后代敢于称王、敢于反抗、敢于说不的雄狮品格。要做到:在国内,村民敢于对不讲道理、胡作非为的村长说不,民工敢于对克扣工资的资本家说不,单位会计敢于对贪污受贿、吃喝嫖赌的领导说不,公民敢于对胡乱判案的的司法机关说不,行人敢于对破坏街道卫生的不良行为说不,乘客敢于对偷盗抢劫的歹徒说不……;在国际上,政府敢于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说不,敢于对嚣张霸道、为所欲为的美国人说不,敢于对数典忘祖、鼠目寸光的台独分子说不。如能这样,我们的国际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必将极大提高,中国人获得甚至囊括诺贝尔奖也是应有之义。
三、之所以要加强培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强烈责任意识,是因为国人在长期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在长期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中,都汲汲于个人的利益,苟苟于个人的感官享受,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开始消亡。“先天下之忧而忧”本是国人的优良传统,但令人心痛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国人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对弱者麻木不仁,对不公视而不见,对恶行放任自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不正。在推行以德治国的今天,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践行“八荣”,不为“八耻”,秉着“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原则,人人做自己的主人,管好自己,慎独慎微,关爱他人,关怀弱者,对社会负责,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实践社会主义新道德,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之所以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近代史教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的教育,是中国应对来自外国特别是日本挑战和威胁的需要。几十年来,小国寡民、心胸狭隘的日本人实在太猖狂了,而中国人则太软弱、太糊涂了。中国人一心和日本人谈睦邻友好,而日本人则将中国当傻瓜,不但不感谢中国放弃对日赔偿,而且变本加厉否认侵华历史,甚至修改历史教科书,如果中国不奋起还击,教育自己的国民牢记历史,警钟升鸣,再过几十年,或许又会出现另一次“南京大屠杀”。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的反问很有道理:“日本鬼子杀了我的兄弟,强奸了我的姐妹,现在他说投降了,就什么责任都不要负了?就可以轻轻松松、完完整整地地回日本去了?”说起来,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深重的赔偿史:中国和日本打败了要赔,和俄国打败了要赔,和八国联军打败了要赔,现在日本打败了,他们就不要负责了,就不要赔偿了,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中国无原则的宽容,给自己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不仅没如前人所愿给后人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另一场战争的隐患。何出此言?并非笔者耸人听闻,而是有人性角度的充分根据的:中国人吃了这么大的亏,没得到一点补偿,心理本来不平衡;而日本人没受到应有的教训,一旦缓过劲来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更令两国关系雪上加霜,现在的“经济热政治冷”已为将来的战争埋下伏笔。如果日本继续持此不明智、不友好的态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资源争夺、领土争端的加剧,两国必须以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来结束两个世纪的宿怨。那时,吸取了教训的中国对日本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客气了。
人总是要吃点亏,才长记性的。德国对以色列的赔款到现在都没还清,所以,他至今都不敢否认历史,更不敢替纳粹翻案。德国总理勃兰特还向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下跪,以求得到原谅。而日本人呢?尽管中国一再抗议,但日本历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保留节目,日本人还打心眼里瞧不起中国人,千方百计卡中国人脖子——这就是中国人无原则宽容的结局。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当初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是当时统治者一厢情愿、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表现,说得再严厉点,是对中国后代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他们一时糊涂、一时乡愿,没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余地,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失。
因此,我建议以设立“国耻日”为核心,深入开展近代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的教育。这在国外是有先例的。当年美国“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当即宣布12月7日是美国国耻日,从而掀开了美国的雪耻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相对于美国,我们国耻日的设立却迟迟未定,真的令人迷惑不解。我们可以为了一个月的狂欢和面子,为举办一场奥运会而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不肯为设立国耻日这样真正对整个民族长久有益的事情稍微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是顾忌日本人的态度?还是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根本就不在乎几千万死难者的牺牲?或者如外国人所言,中国人是一个善于遗忘历史的民族?
我的建议是以每年的“9月18日”为“国耻日”,因为这一天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这几年,就有许多民间人士在网上倡导设立“国耻日”,并征集网上签名,但由于缺少官方的公开支持和践行,“国耻日”的设立还一直是法律上的盲点。事实上,中国太需要一个法定的“国耻日”了。前段时间,有专家就中国抗战胜利日进行了讨论,认为不应该是8月15日,而是9月3日,并把抗战胜利日的确定提到一个很高的政治高度上来,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我觉得,抗战胜利日固然能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但“国耻日”的设立更能激起国民清醒的历史意识,从而使得国民正视历史,不忘国耻,增强国防安全意识。否则,一味的沉溺于自豪感之中,不仅会迷失掉自我,还会陷于夜郎自大的窘境。
把9月18日作为国耻日,并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同时还要对这天的纪念活动作出详细的规定,譬如,全国下半旗为死难的中国人哀悼,全国人在规定时间内默哀三分钟,各个城市在这天举行鸣响警报、游行示威、烛光纪念、播放专题电影之类的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站在历史的门槛上“、“我与日本”、“论中日关系的未来”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活动,并对为讨“就要发”口彩而在这一天举行庆典活动的商家或个人依法作出惩罚和问责,等等,只有这样,国民的国耻意识才会真正的得到增强,知耻而后勇,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更加奋勇前行。相信全体中国人同仇敌忾了,日本会更加畏惧,对中国也会更加尊重。
五是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忧患意识。中国人目前已是地大物少了,可是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看,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大家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地大物博”的荣光中吧?)。表现为:拼命地吃喝玩乐,洗浴城、洗脚城、KTV、茶馆、酒吧、酒楼等在公款消费的支持下,一片欣欣向荣;水、电耗费无度,没有一点节约意识;吃饭时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琅琅满桌,吃不完就丢进垃圾桶;穿的世界名牌,开的世界名车,戴的世界名表,喝的人头马等高档洋酒,好像比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还富裕;拼命地发展汽车工业,提倡私人买汽车,而不是公交优先;急功近利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人人恨不得一天吃成个胖子,一月变成个富翁,企业不对环境负责,农民不对田地负责,商家不对顾客负责,毒水、毒菜、毒奶、毒米、毒面粉屡见不鲜;地方政府拼命地追求GDP,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破坏越来越加剧;缺乏人口危机意识,下岗了的躲在家里生,明星跑到国外生,有钱的用钱买了生,农村的到处游击生,大家都拼命生孩子,以占领所剩不多的那点资源;北方旱灾,南方水灾,偶尔冰灾,台风地震也来凑热闹,加上各种流感、火车相撞、矿山安全事故、三聚氰胺事件等,中国可谓天灾人祸,让政府疲于应付;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富者巧取豪夺、为富不仁,贫者缺乏正当的利益诉求渠道,仇富心理不断加深,社会危机正在一点一滴积聚(瓮安事件是一个开端)。有时想一想,中国正坐在火山上,不知我们的肉食者和国民是否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因此,中国必须从小学开始,就由浅入深开设国情教育课,不断强化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人生忧患识字始。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这种教育并不多余。孟子有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温总理也说: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看古今中外,古罗马以及中国秦朝、汉朝、唐朝等强大王朝的衰亡,都足以说明一切。这都是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必须牢记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