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桥关民网友发帖要《热烈欢呼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他的逻辑是:中国人口必须减少,所以必须长期让生育率降到2以下,由此带来的“老龄化”也必须对之“欢呼”。
本网友要问:计划生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按照如今的时髦说法,计划生育的目的,应该是对于人口的“维稳”,也就是:
1)人口总量处于一个合适稳定的数值;2)各年龄人口结构也保持合适稳定的分布。
这个目标并不难达到,只需要长期维持人口总和生育率等于标准生育率2.1,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自行调整,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那么,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如何变化的呢?让我们还是用数据图表来说话吧!
先来看已经陷入严重老龄化的日本。下图给出了日本1920——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口和总和生育率(黑点是出生人口,数值对应于左侧竖轴;空心白点是总和生育率,数值对应于右侧竖轴):
可以看到日本的生育率在1945年二战结束时达到高峰4.5(这个高生育率应该是战争期间的宣传所致,因为日本并没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此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和艰苦重建的开始,生育率直线下降到1960年的2左右,此后一直稳定在2左右。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日本社会本来是不会产生老龄化问题。然而,从1973年开始,生育率继续下降。到80年代的时候,总和出生率就降到2以下,并且还逐年下降,这就是日本社会步入“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再来看我国。草桥关民网友在帖子中说“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一些人实在没什么事干,所以在家养活孩子玩儿”。
他的言下之意显然是说:在1966——1976这十年里,生育率是大涨的。由于这些年的宣传,很多人对于文革期间的生育情况也是如此看待的,而且文革期间的人口确实也是一直增长的。但是,人口继续增长,并不等于生育率也仍然维持在高位。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1949——2000年历年出生人口与总和生育率(黑点是出生人口,数值对应于左侧竖轴;空心白点是总和生育率,数值对应于右侧竖轴):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其实在解放前就一直维持在6左右这个较大的数字,这显然是“多子多福”的历史传统在起着作用。可能有人会问:解放前的生育率这么高,为什么人口并未增长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由于整体的卫生防疫条件太差,导致婴儿的存活率很低,再加上人均寿命短,死亡率也高。
然而,1958年,总和生育率突然从6.5下跌到6,1959年大幅下跌到4.2左右,然后进一步下跌到了1961年的3.2左右。紧接着,1962年和1963年又是突然连续暴涨,1963年达到最大值7.5。1964年又下跌到6.2左右,1965、1966年基本没变,1967年下跌到5.5,1968年又反弹到6.6左右。1968年更是一路直线下降,到1976年已经降到2.6左右,1980年更是继续下降到了接近国际公认的平衡生育率2.1。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1)总生育率在1956年之前一直维持在高位,1957年开始下跌,一直跌到1961年;
2)总和生育率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正是始于文革开始的1966年;
3)从1968年开始,总和生育率从6.0持续直线下跌到1976年的2.6左右,1980年已降到2.1。
本网友认为,1958年开始的生育率小幅下跌,应该是草桥关民网友贴中所说“早在1957年啦,我们就有文件啦,计划生育啦!”的“计划生育文件”开始产生的效果。当然,1959—1961年期间生育率的下跌,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生育意愿下降也有关系。1962年和1963年的生育率反弹,是自然灾害结束的标志。从1966年开始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则只能解释为:从1966年开始,“一个少了,三个太多,两个正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起作用了。
有些网友大概会问:既然“早在1957年啦,我们就有文件啦,计划生育啦!”,为什么到1966年才开始明显地持续地起作用呢?
本网友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够“刚猛”,主要是靠说服教育和避孕为主。“强制上环”、“强制结扎绝育”以及“高额罚款”之类的特色先进计生手段及其辅助手段,在“贫穷僵化”的年代,是绝对不允许搞的。
避孕药虽然在30年代就发明了,但是口服避孕药是直到1960年才在世界上被制造出来的,我国研制出避孕药的时间就更靠后了。直到1965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与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谈话时,面对斯诺的提问“主席对中国计划生育的进程感到满意吗?”,他还回答说:“不满意,在农村还没有推广。最好能制造一种简便的口服避孕药品”。在避孕药研制出来并推广之前,要搞避孕当然只能是“土法上马”,避孕的有效率是不高的。草桥关民网友作为香港网友,应该是讲究人权的,总不会赞成用禁欲和结扎来“计划生育”吧?
根据相关资料《为治女性不孕而生:避孕药的风云50年》:“实际中国的口服避孕药研究从1963年开始。仅用了4年时间,上海仁济医院的肖碧莲所在的实验室就研制成功了两款低剂量口服避孕药。1967年,国产的口服避孕药通过了国家科委鉴定,开始推广试用。在北京,许多人仍然记得当时避孕药推广的情景,这些避孕药是由单位免费发放试用的。”
此资料中也提到了避孕药研制出来之前的避孕方式:“1956年,国家投资200万元在广州建成中国第一条避孕套生产线。同时从1953年至1959年间卫生部发出的有关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的文件有8件之多。1956年8月卫生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形势发展需要,拍摄了《避孕》科教片,上海拍摄了《节育》科教片,图文影并茂地向大众宣传“避孕”的重要性。
尽管有了自己的避孕套生产厂,避孕用具仍然紧缺,不容易搞到,还要省着用。有人这样回忆道:“1959年时,28岁的我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我本来不想那么早要孩子,但是那时候根本没有人谈论避孕,压根儿不知道怎么才能将‘每四年生一个,共生三个孩子’的计划付诸实施。好不容易托朋友搞来几个避孕套。我每次用完了,就用肥皂洗干净,晾干后抹上滑石粉,下次再用。””由此可见,“提倡节育”的宣传工作实际上从1953年就开始了。
此资料还介绍说:“1968年,毛泽东指示为群众搞一种简便的口服避孕药。于是,协和医院的专家们成立了攻关小组。1969年初,小组成功研制出复方甲基炔诺铜,这是中国首创的低剂量短效口服避孕药。
从埃德加・斯诺从北京发给《时代》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形:“流产是免费的,而且只要女方提出要求就可以。避孕药也是免费供应的,从1968年起,在中国很流行的每月吃22天的避孕丸的方法越来越代替了避孕环和其他的避孕办法。”
斯诺还记录道:“林大夫告诉我,每月吃二十二天的那种避孕丸没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二十二天里)每天都吃的话,其有效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绝大多数妇女仍然不够经心。所以继续研究一种一个月只吃一次的理想避孕丸。……林大夫对我说:“我们的研究小组,我们叫作计划生育战斗组,也在研究新的长期避孕方法。我们还在试验一种三个月吃一次的避孕药,我们还想搞一种有效期为一年的避孕丸或者注射剂。””
因此,本网友认为,总和生育率的数据显示:随着避孕药的成功研制和推广,“一个少了,三个太多,两个正好”计划生育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2.1,此后完全没有必要搞“强制一胎化”这种“计划生育”。
当然,肯定仍然会有一些人挖空心思又要把文革期间生育率下降归结于“迫害”,而这些人以前是把“多生三亿”的罪名安给文革的。然而,孔庆东在博文《坐视天下乱纷纷》中引用《吴法宪回忆录》提供的资料说:“文革中全国共有73万人遭到迫害,其中34800人被整死,平均每省27071人受迫害,1242人被整死。”也就是说,文革十年,全国平均每年只有7.3万人遭到“迫害”,其中平均3450人被整死。
草桥关民网友大概还会认为“计划生育”必然导致老龄化。其实,“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把总和生育率调整到2.1左右,使得人口总量和结构都维持稳定。如果总和生育率太低,“计划生育”就应该是鼓励提高生育率。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历年出生人口和总和生育率:
可以看到,美国同样经历过1945年二战结束直到60年代初期的高生育率时期。1960年,美国引进了第一颗口服避孕药,此后就开始“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在十年之内就直线下降到1970年的2.1左右,并进一步下降到1975年的1.7左右。此后,由于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鼓励生育的措施,使得生育率在2000年回升到了2.1左右,从而获得了摆脱“老龄化”威胁的机会。当然,要真正摆脱“老龄化”的威胁,还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维持2.1的生育率才行。
我国现在的生育率,实际上早就长期低于2,已经与日本的情况相当接近了,而我国的总人口是日本的数倍,即使老龄化比例相同,问题也会严重得多。本网友实在不知道草桥关民网友为何还笑得出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