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众传播中的负裂变
青眼相吊 2011.4.28
先说的话
负裂变,之前并没有见过类似的词,又在百度、谷歌上检索,不仅没能查到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解释,用者更是寥寥无几,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一例:从名牌本身来看,名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发生裂变(或正裂变、名牌愈变名气愈大;或者负裂变,名牌变成劣品)。就上下文意思来讲,此处的正/负裂变指的是正向或负向裂变,是专就裂变的效果、结果而言的。
综合頟种信息来看,「负裂变」至今仍然算是一个新的尚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专有名词,就字面意思来说,「负」是少、减的意思,「裂变」却是多、增的意思,如此矛盾的两个词组合成一个词,怎么理解?矛盾修饰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解释方法,正如前文所述,用「负」界定性质,用「裂变」讲述事实,大抵类似「活死人」之类。虽然个人认可此种解释,但仍想在此偷个懒,将「负面消息的裂变效应」简称为「负裂变」。亦无不可罢,毕竟几乎无人用的嘛。
211.4.28
你喜欢看人笑话吗?
你喜欢看人笑话吗?街上有个小姑娘扶着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街上有个穿着短裙的漂亮美眉同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扭打在一块,两件事,在吃饭闲聊的时候,你更倾向于把哪一件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最近,中国首善陈光标很郁闷,因为有人说他捐款造假——夸大捐款数额,高调宣传包装。我们先把事情的真相放在一边,谈另外一件真实的情况:当你知道有个叫陈光标的,在过去的10年中,不间断地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总额突破8.1亿,并公开宣布死后将捐出全部财产(约50余亿人民币),一度被媒体称之为「中国首善」;将这件事,与「中国首善」陈光标借慈善之名博取社会影响力,进而借力延揽工程和项目,并且其捐款额度的真实性值得推敲,等等之类的事情放到一起。一个人,两件事,朋友聚会的时候,你更习惯于谈论哪一件事,或者说,更习惯于去质疑陈光标作为「中国首善」的地位,还是更习惯于谈论陈光标的行善事迹?或者,我们假定另外一种情况,在你知道中国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之后和在你知道中国有个慈善家陈光标「慈善造假」之后,在同朋友天马行空闲聊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点,你是两件都谈及了呢,还是只谈及了一件事情?
「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随处可见,不止见于别人,更是见于个人身上——那种负面的、阴性的思维,在或大或小或热闹或冷清或公共或私人的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至。人性的阴暗面,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的对立性所足以解释的,是绝对的,无人能够例外。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即是用制度和文化的手段去约束群体或个人的「不当」行为的过程,简单理解成「在个体或群体层面上约束人性的阴暗面」亦无不可。
在此,我想谈的,不是人性的阴暗,而是负面消息在大众传播中的裂变效应,即我所讲的「大众传播中的负裂变」,与之相对应的是「正裂变」,就是正面消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裂变过程。讲「裂变过程」,是因为我相信正面消息的传播是需要庞大的推力的,需要极大地消耗外力,因此,它是一个过程;但负面消息的传播,除了环境因素,它不需要太多的助推力,
它具备自我繁殖/裂变的主动性和能力,因此,它是一种效应——只要它存在,只要有恰当的土壤和环境,它就会传播,完全是自发的,自主的,自动的。
探源
你和你的朋友们,为什么更愿意交流、谈论负面的信息?更刺激?更有趣?更值得关注?无论如何解释,总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谈论或传播正面的消息。现就此事实做回答,简述如下:
1)正面消息在阳光下活动,它们的背后是获取统治地位的文化和规则,约束着我们的举止。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我们没办法公然突破既有的文化和规则,我们必然受既有文化和规则的束缚。束缚,就意味着压制和压抑,无论我们是否能够自觉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在潜意识里,有刺激就必然会有反应,即,潜意识里,我们更愿意寻求更多的自由。反应到如何对待负面消息的问题上,就是我们更倾向于谈论和传播它们——这是获取自由一种的想象和狂欢。
2)正面消息在阳光下活动,它们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哪怕是出于更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考虑,人们需要负面消息,更立体的视角。
3)现实社会总离不开利益。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发出各自的声音。有在阳光下活动的群体,就有在黑暗中出没的群体;自然,有阳光下的声音,就会有黑暗中的话语。并且,阳光下活动的群体自身,有阳光的一面,同时亦会有阴暗的一面,不同的面都需要不同性质的声音。
成本
人们更喜欢谈论不良的、坏的、阴暗的消息,更倾向于传播它们。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还是小学肄业的纯体力劳动者,大家在此,就倾向性而言,是没有质的区别的。问题在于,从「倾向」到付诸「行动」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而这段距离,是真正考验人和人性的一段距离。
就个人而言,不建议将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作为区分是否倾向于传播负面消息的主要判断依据。正如我们常说的「谣言止于智者」,我不认为「智者」和其所受的教育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哪怕说「受教育水平是智者倾向但却能够克制而终不传播负面消息的必要条件」,也是不恰当的。当然,前提是将此处的教育理解成我们平常所谈的教育,而不是去赋予它更宽泛的内涵和外延。
现实中,智者是稀少的。正因此,负消息的裂变传播才具备足够广泛的媒介土壤,才能被称之为效应,才会引起大范围的反响和共鸣。换言之,与正裂变相比,负裂变具备天然适宜的土壤,其成本是极低的,低到约略可以忽略不计。
影响
因为负裂变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使得负裂变的影响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不长大,但却很难根除,在环境适合的时候又迎风生长,能死灰复燃。
热点话题:关于假负面新闻的一些结论
1)传播成本很低,流传范围很广,持续时间很长。
2)大规模的正面新闻,即便是因假新闻而做了更正、道歉之类的补救措施,均无法根除假负面新闻的事实影响,更无法阻断它现时或隔代的传播。
3)假负面新闻的代价是极大的,大到难以估算,如果考虑到隔代传播的话。
4)个人建议,针对假负面新闻的法律责任和道德审判,应该再严厉十分。
5)假负面新闻,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战争的常用手段。
热点话题:关于市场营销
将大众传播的负裂变效应用到市场营销的实践中,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完全可以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实现——请研究人性和传播的关系,善加利用,即可,搞定。
不胫而走|好事不出门,赖事传千里|一丑遮百好|惟恐天下不乱,如此深刻的句子和判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