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北京西山专访一代伟人毛泽东之孙
曹剑华(上海劳动报社)
毛新宇的话剧渊源
对这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总政话剧团方面也非常重视。艺术指导魏积安亲自带队陪同,并带上总政团部摄制组前往拍摄。行前的磋商会上,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魏积安同本报采访组一起,仔细商议了采访流程,生怕在细节上有所疏忽。
在总政政论体话剧力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中饰演毛泽东的魏积安介绍,毛新宇曾专程前来观摩过《毛》剧,他回忆说:“说实话我当时挺紧张的,还好他看完说很好。毛新宇是专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他能认可,我就放心了。”
现在,魏积安和毛新宇成了好朋友,“我们俩的关系像亲戚,他孩子过生日都让我去。”说起对毛新宇的印象,魏积安认为新宇是个简单实在的人,对生活细节不讲究,但对研究毛泽东思想非常细致、非常透彻,谈起爷爷的战术战略思想思路清晰,头头是道。
其实对话剧,毛新宇也不陌生。2002年,根据毛新宇所著长篇纪实文学《我的伯父毛岸英》中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儿童剧《寻找爸爸毛泽东》,由青岛儿童话剧院创排而成,当年晋京演出时大获成功。当时毛新宇第一次接触了话剧这门艺术的完整创作过程,他倾心创作的歌曲《献给爷爷奶奶的歌》一度成为该剧主题曲的候选。
至于《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总政话剧团宣传负责人程彦伶女士至今记得毛新宇来剧场观看时的情景,“毛新宇看戏非常认真。”完场后毛新宇表示,自己也有一种创作话剧的冲动了。
走进西山毛家
西山峰岭连延,绿意盎然。从塞车严重的京城市区移步其中,更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这个著名的京城一景,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精心打磨,林海苍茫,烟光岚影,愈发凸现陈志岁诗云“白云如有意,穿竹伴清吟”(《夏栖西山》)之境界。
我们一行共搭乘两辆总政话剧团军车,经过约半小时的行驶,抵达西山脚下一座庭院前,毛新宇的夫人刘滨女士早在院子里站着迎接我们。
镇江姑娘刘滨,长得漂亮大方。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毛新宇和刘滨的儿子出世了,取名毛东东;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生下女儿毛甜懿。民间曾对毛新宇在有一子后又生育一女有微词,认为他违反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实际上,由于毛新宇和刘滨都是独生子女,符合北京市2003年通过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该条例规定,“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可生育二胎”。
进门前,记者在院子里看见一位老太太怀抱着甜美可爱的小女孩,向客人们打着招呼。后来才知,这个小女孩正是毛新宇的三岁爱女毛甜懿。
刘滨女士对来自上海的本报记者分外热情,一一和大家交换名片。她认为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上海劳动报社、东方艺术中心能够邀请、主办这次总政话剧团三台经典作品抵沪演出,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她回忆起年少时看过的那些红色经典演出,称至今难忘。
毛家的这间客厅,约有三十多平方米的样子,室内家具多以简洁的沙发为主,装修风格简朴,看不到一件张扬的物什。在客厅西面大墙上,挂着色调淡雅的巨幅花卉国画《和平之春》,显出主人宁静致远的趣向。
毛新宇夫人刘滨女士,待人接物分外得体,气质脱俗,对文艺作品似乎很熟悉。她赞赏“魏老师主演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有一个全新的角度”,让人印象深刻。
寒暄之际,过道里传来一阵声响,离门近的刘滨往外一瞥,说:“来了,在过道里。”
接受赴沪观摩邀请
只见毛新宇少将快步进屋,“坐、坐”,摆手招呼大家入座。魏积安忙上前介绍,“这是上海劳动报社的……”毛新宇爽快地说:“知道,知道。”
在客厅重新入座后,毛新宇马上纠正了魏积安有关上海演出“在6月31日举行”的口误,“应该是5月31日演出吧。”显然,他对总政话剧团此次上海之行的情况了然于心。
“我看过《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这戏不错。我听说《生命档案》也不错,不过没看过。这戏好像讲的就是西山那个档案馆馆员的事,他身体不好,带病坚持工作的故事。受到军委嘉奖的。”毛新宇认真地说。
魏积安忙道:“那个馆员叫刘义权,一个普通的馆员,中级职称,就是西山这边解放军档案馆的。我们在戏里采用的很多大屏幕的影像镜头,就是专门到这儿来拍摄的。刘义权的主要贡献是真正意义上使解放军档案馆成规模成系统,他跑遍全国,不厌其烦把所有重要的档案都收集过来。”
毛新宇连连点头。“到上海演出时,重点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
魏积安称是:“反正你得抽时间去上海看看。”
随后,本报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代表向毛新宇夫妇表达了邀请两位前往上海观摩《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演出的意愿。毛新宇当即说:“可以。”
“去以后,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还要看看一大会址,南湖的红船也得去看一下。”毛新宇补充说,“我算算时间,你们这个演出离建党90周年非常近了,这个戏的演出就是突出建党90周年的!”
老魏接口说:“我们这次主要就是为建党90周年而办的演出。”
毛新宇声音很宏亮:“而且你想想,上海毕竟是党的一大所在地,这个时候不可能不搞活动啊。我还要去看看,上海不光有一大会址,还有我爷爷住的房子呢。我得去看看。”
最想见李云老人
谈起革命往事,毛新宇如数家珍。“一大原本在上海开的,因为叛徒的出卖,后来转到南湖红船上了。我很想看看现在一大会址修得怎么样了,还有爷爷的房子,应该做重点维护。”
突然,话题一转,毛新宇提及了一个名字———李云。
“我爸和我伯父在上海流浪时,是李云找到他们的,现在应该90多岁了吧,这个老太太你们要给我找到,她是我父亲和伯父的恩人,我要见见她。当时上海地下党找到我父亲兄弟俩的,就是她。这个老太太太重要了。如果老人还在,一定要找到她。如果找不到,找到她后代也行。我和刘滨还要准备个录音,问问特科当年是怎么找到我父亲的,我们家里要把这个历史给留一份。”
李云,原名祝修贞,浙江海宁人,1932年初调入中央特科工作,从而开始传奇的特科生涯。2005年,88岁的李云老人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曾披露1935年秋,她奉命在上海寻找毛泽东失踪的两个儿子的往事。当年李云回忆称:“要不是一位中央首长对我说,中央特科的事,保密期限已经过去,可以讲了,我会把这段经历带去见马克思……”
1935年,上海形势相当严峻,上海中央局屡遭破坏,特科成员大部分撤离上海,只留下李云等未暴露的同志坚持战斗。李云丈夫徐强主管情报工作,也是她的直接领导。一天,徐强突然要李云帮忙找两个男孩,大的约十三四岁,小的约十一二岁。关于孩子的身份,他只说是烈士的儿子,从收养的人家跑掉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1936年夏天前后,特科成员最终找到了毛岸英、毛岸青,但李云当年接受采访时并没有把功劳归为自己。老人说:“徐强告诉我,孩子找到了,已经送到安全的地方,并解开了孩子真正的身份。至于谁找到的,怎么找到的,他对我这个妻子也不会说的。徐强1988年去世,直到最后,他也没告诉我当年是谁、在哪里找到了毛岸英兄弟……”2010年7月,95岁高龄的李云老人在上海华东医院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回顾了自己的特科生涯,仍低调表示,“不喜欢被拔高和被塑造”。
看看巨变的上海
在毛新宇惦念的这些人和事中,看看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上海,是一个大概念。
“上海见证了我父亲、伯父苦难的童年,也是一大会议举行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浦东新区、浦东干部学院,我都想去好好看一看。”在为本报记者送上的毛新宇著作《爷爷激励我成长》签名留念后,毛新宇再次强调他惦念的几件事、一个人,“我这次去上海一定要去看看一大会址,看看爷爷的住所,看看李云。”
合影,握别,临走前,毛新宇不忘向送他出门的魏积安索要由总政班底创排的一部有关一大会议的话剧剧本,“你一定要把剧本给我送来。”
整个采访,确切地说是会面和聆听,但已让我们勾勒出毛新宇少将的一个大致轮廓。这个印象同传说,或是网络流言,相去甚远。他或许是“不修边幅”的,不时尚的,但却是一位朴素谦和甚至有些单纯的“70后”。作为一代伟人的后代,他真正沉浸于爷爷的世界里,苦读、钻研、感悟,正如魏积安所言:“你要是跟他说其他的,他可能说不上来。但你要是跟他说毛泽东思想,那就是滔滔不绝,精辟入里。人家这是专业啊。”
在毛新宇的著作《爷爷激励我成长》中,“70后”少将借回答网友的问题,给出了他对爷爷的惦念和无限崇敬之情———
毛泽东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毛新宇:毛泽东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出发点是谋求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国家的独立、富强。
毛主席给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毛新宇:我对爷爷感触最深的,一是清正廉洁的作风和爷爷对腐败的痛恨,二是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三是刻苦努力学习的精神,四是崇高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五是对子女亲属的严格要求。
您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
毛新宇:我的名字是我爷爷取的。新宇,代表新的天地,老人家希望我将来会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