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应有人类的共识
人口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一国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于它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争论和探讨,作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尤其是政府管理与决策者,自然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关注。
人口问题争论重起
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 主张“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1953年,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我国人口为6亿。也就是说仅仅4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1亿多人口,增殖率为20‰还要多。
对此,当时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认为,这样的人口增长率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达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调研成果写成了《新人口论》,并力推计划经济下的计划生育,结果遭到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定胜天”主流思想的异议和批判而搁浅。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开始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并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全面实行。
改革开放后,反对人口控制、尤其是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易富贤的《大国空巢》了。
特别是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后,反对的声音更大、更迫切了。因为这次统计数据显示出三项很重要的指标状态:一、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二、我国老年化程度超过预期;三、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仍呈上升态势。在反对人口控制论者看来,这些状态隐藏着重大的危机,而要解决这些危机最有效的办法似乎就是尽快停止计划生育、甚至要鼓励生育。
基本的共识
这就是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人口控制与反控制论的争论。其实了解了双方基本的思想与论点后,我们就会发现:初看起来,双方的观点都有正确的地方,也都有不正确的地方,那是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哪些角度是狭义和错误的、哪些角度又是广义和正确的呢?对此,我们先不忙着急于分析与评论,而是先把这些年来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变化能给双方带来的一些基本共识给整理和罗列一下。
一、人口总量自然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粮食资源、平均寿命、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
1、人类历史在200多年之前,受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瘟疫、猛兽等因素限制了平均寿命,人口从来没有超过10亿。200多年后,世界人口增加到了60多亿。
2、1491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地域空间;随着美洲高产作物玉米(世界第二大作物),土豆(世界第四大作物)的推广而大大增加了粮食供给;1911年,氮肥的发明和生产,又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供给;随后,杂交水稻和生物技术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供给。
3、人类以前的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1796年天花接种以来,平均寿命从20多岁延长到40多岁;青霉素的推广,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多岁延长到60多岁;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又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了现在的70多岁。
4、生产技术、知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养育、教育和不断学习的成本(包括金钱、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与压力,导致了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而避孕套的发明和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帮助了人们这一意愿的实现;再加上晚婚、晚育、丁克、单身、离婚率和丧失生育能力的不孕率的逐年增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在降低。据联合国测算:世界人口将在2042年左右开始呈现负增长,发达国家在2015年开始减少,而中国则在2020年开始减少。
二、人类所用的资源都是“人造”资源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不断地发现新的能源资源,从木材→煤炭→石油→沼气→天然气→电力→核能→太阳能……这样一路发现下来,以至于人们骄傲地宣称:“经济学上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当一种资源变得稀缺时,人们总能找到它的替代物。”
三、人口不仅是人之口,同时也是人之力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使得人类的智慧总量也迅速增加,技术水平更加得以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所以,人口不仅在消耗着资源和财富,同时也在创造着资源和财富。这是一种处于平衡状态中的良性循环。直到目前,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率反而急剧下降”这个现象的普遍出现,这一良性循环似乎有了中止的迹象。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情况
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比发展中国家要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却高于发达国家。以至于人们惊呼: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越是穷国越生,越生于是越陷于贫穷”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五、人口增长的一些必然规律
1、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只要生育率的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就必然带来人口结构数量的变化,导致生育、劳动力供给、死亡等数量曲线的波动而形成高低峰状态;
2、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内,人类的生育率不可能无限地一直增长,它必然会受到某些(也许有些是我们目前还不能预知的)因素的制约,一如200多年前的世界人口从来没有超过10亿一样。
3、只要生育率不再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并开始降低,人口老龄化现象就必然会有到来的一天,其程度与当初生育率的下降程度成正比。
六、人均GDP的增长与财富程度
人口大国人均GDP的增长通常要难于人口小国,而财富程度与生活水平最好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看人均GDP。
七、人类战争的起因和对人口的影响
古往今来,人类战争最大的起因往往都是资源与财富的争夺。古代社会的战争频繁而破坏性小,对人口的影响也小;现代社会的战争少而破坏性大,对人口的影响也大。
八、近三百年来与人口有关的一些新事物名词
工业革命、绿色革命、转基因、避孕套、社会福利、WTO、经济全球化、能源货币、金融创新、按揭消费、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生物能源、人口大国、农产品期货、核能开发、核辐射、核威胁、大气与水质污染、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碳排放税……
对反对人口控制论的几点质疑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挑其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几个观点予以质疑。
《大国空巢》的核心思想就是说中国实行人口控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强行破坏了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规律,导致了中国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带来了男女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下降、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养老金短缺、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加大、综合国力削弱等等一系列的严重危机。
看《大国空巢》,我认为存在四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先入为主。就象马尔萨斯一样,抛开其它方面的因素,把一些本应由其它方面的因素能很好解释的一些社会现象,未经科学论证便轻易地把它们统统归结为人口政策的影响。所以犯了观念先入为主而一味罗织罪证的严重错误。例如:
1、“计划生育是减少人口,减少了人口必然导致消费萎缩,消费萎缩必然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必然会导致生产不足,生产不足导致就业压力。比如说日本的人口是1.27亿,提供6000万就业机会,印度人口11.7亿,提供接近5亿的就业机会。”
点评:中国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消费群体还小吗?人家外国企业都看中了这一点而纷纷进驻中国,只有你还在这里用关联法推理来推理去的,这明明就是经济中产业的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嘛,好在随后立即又用日本、印度、巴西、美国等国的例子来证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与“人口多导致就业压力大”的计划生育观点同样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2、“计划生育导致小孩减少,使得乳腺癌、子宫癌等发病率却在升高,计划生育对妇女很不利。”
点评:现在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可不仅仅体现在女性身上啊,也许这正是片面追求GDP而忽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呢。
3、“因为计划生育导致中国过剩了1. 5亿劳动力。企业本来要涨工资了,但因为这个问题,就不涨了,有意见就可以走人,另外还有人干活。企业涨工资就会导致产业升级、创新,现在靠长期低工资维持,不利产业升级,也不利于创新。”
点评:“计划生育导致中国过剩了1. 5亿劳动力”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本来就值得怀疑,可倒好,竟然还引伸出了“中国劳动力长期低工资就是因为计划生育导致中国过剩了1.5亿劳动力而造成的”这一结论。其实,稍微关注一点社会问题的人都清楚,“长期低工资”这一状况完全是因为我国宪法取消了工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削弱了工人阶层同资本利益集团博弈的力量而造成的。这是制度的原因嘛。
第二个错误是存在很多的逻辑矛盾。例如:
1、“法国是马尔萨斯控制人口思潮的最大受害者,使法国从大民族变成了小民族。法国在500年以前,有2000万人口,现在是7000万,只增加3倍,增加的3倍是因为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前是20多岁,现在是70多岁,所以法国的人口相对来说,并没有增加多少。
16世纪英国的人口只有400万,不到法国的1/4,现在后裔却超过2亿(包括美国、加拿大、南非等都超过2亿了),增加了52倍。人口压力逼出了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现代化。英裔主导世界政治格局超过两个世纪。一个数百万人使用的方言(英语)成为世界语言。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感叹说,人口就是命运。
500年前,苏联人口才600万,到1990年人口达到2.89亿,成为超级大国苏联。”
点评:那么,后来世界经济中心向美国的转移,是不是因为英国的人口减少了呢?1991年苏联的解体又是不是因为一年之内苏联的人口剧减了呢?所以,一国的兴衰,人口有一定的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2、“中国今后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工荒”和“就业难”。因计划生育减少消费者,使劳动力过剩、导致中国就业难;尤其是四五十岁的劳动力就业难;计划生育导致年轻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荒。中国“就业难”与“用工荒”将长期并存。”
点评:我反复琢磨了这个论点很久(因为它的矛盾看上去太明显了,以至于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理解力是否足够),结果能够理解“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种现象可以同时出现,比如某些地区的某些企业招不到所需的工人,而有相当一批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到这些地区的这些企业去就业,因为学非所需或者择业要求不符嘛。但是,只要把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加大”这样一对词语放在一起就始终难以统一起来。好吧,就算这不矛盾,就算“计划生育导致年轻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短缺”吧,那人家美国的企业为什么在招聘中普遍不见对“年龄、身高、长相、未婚”等条件的限置呢?因为人家有反歧视法摆在那里。还是制度的原因嘛。
第三个错误是本末倒置。这也是经济学人士经常犯的错误。请看:
“中国的劳动力从2012年开始减少,对中国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婴童经济能延续中国奇迹。婴童经济带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对内需的拉动作用远远比房地产和汽车要大,并且是可持续的,是扩大内需的超级增长点。不要让车子、房子挤走孩子。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婴儿潮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年轻劳动力,而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婴儿潮就是延续中国的奇迹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意思也就是说,生育率下降引起劳动力的减少,将阻碍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这一点而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就应该不断地保持婴儿潮的出现。这样一个逻辑,就好比市场上的婴儿奶粉如果过剩了,解决的办法不是以企业的规模、数量、产能、投向等市场的调整来适应婴儿及其人口变化的需求,而是要让人们生育更多的婴儿来满足市场奶粉生产的需要。在一些唯经济学人士的眼中看来,人口的生死更替也是一种再生产,它没有理由不去满足和适应人类的物质再生产。“所以社会要持续发展,首先要人口持续发展。”(易富贤)
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经济是什么?经济不外乎就是一个社会对自身生计的管理,而经济学则是这种管理的一门学问,是对资源通过选择行为进行有效配置方法的研究和总结,它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来为它服务的。
正是这样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观使得一些人在探讨中国经济为什么有持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时,恍然大悟般的认为,幸好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口的高生育率才为我们今天成为“世界工厂”带来了如此充足的劳动力(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人口红利”)。所以,“一胎强制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决策失误,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决策失误,这关系民族发展大计”( 王鑫海——《大国空巢》的编辑者和校对者之一)。
然而,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也就是说,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人口红利”不过是一种机会,能够抓住机会自然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也要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正处于旺盛期,而劳动力资源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经济没有相应发展,不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的话,则社会反而会出现一定的麻烦。事实上,现在中东的动乱,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此。可见,中国值得庆幸的不是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口的高生育率,而是八十年代及时进行的经济改革让一个人口大国顺利地渡过了这一难关。所以用并不具备必然性的机会来制定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委实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且人口总量与GDP总量并不必然成正比,例如日本的人口才1亿多,位居世界人口排名第11位,其GDP总量却稳居世界排名第2的位置多年,这不能不说是日本的一个奇迹。
第四个错误是过于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把人类完全彻底地从地球生物链中脱离出来。这还是经济学人士最经常犯的错误。看反人口控制论者的论述,均很少、或根本就不愿涉及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的话题,并且还指责所有的环保主义者都是计划生育的忠实拥趸。所以,这也是人口问题争论双方最大的分歧点所在。下面就专门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荒岛故事的启示
记得早年我从《百科知识》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地理大发现时期,一个探险队登上了某座没有人烟的荒岛,见岛上草丛鲜嫩茂密,离开时便将船上携带的山羊留下了几只。丰盛的食物和没有天敌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山羊迅速大量的繁殖起来。N年后,整座荒岛几乎漫山遍野都是山羊。结果,草地一片一片的荒芜,缺少食物的山羊也陆续一批一批的死去。小岛变得一片荒凉,山羊也难觅踪迹。又过了N年,岛上得到休养生息的草地再次旺盛起来,山羊也开始加快繁殖起来。就这样,年复一年,荒岛不断地演绎着草盛羊多→羊多草衰→草衰羊少→羊少草盛这样一个自然界生物循环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类,除了受到人类社会自身一些社会规律的制约以外,它还必然受到自然界一些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规律统治和支配着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等一切领域的原理和科学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的正确,但只要它与自然规律相抵触,那么,时间就将证明它最终还是错误的。
就拿上面荒岛的例子来说,假如人类仍然跟原始的动物一样只知道向大自然不断地索取资源并且毫无节制地繁衍生息,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也逃脱不了象山羊那样一批批死去的命运。但是现在,人类已经是具有了智慧的高等动物,他不再象原始动物那样“只是单个存在的动物;而人类,既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也作为人类、一个全体、一个团体而存在”(费尔巴哈)。在这里,全体和团体意识的具有也就是指,吃的时候,他考虑的不再是单个的自己;繁殖的时候,他考虑的也不再是单个的自己;他的视界里不仅已经有了其他的同类,而且有了其它的生命系统,有了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这样一来,人类的智慧开始懂得了资源的调节分配和自身繁殖规模的控制,从此人类便摆脱了象山羊那样一批批死去的悲惨命运,而变得与自然和谐相处、长久幸福生活起来。
对此,反人口控制论者指出,正是因为人类具有了智慧,而这种智慧又不断地创造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些奇迹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资源。在这样的前提下带来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理由要人为地控制它呢?而且人口的爆增带来了人类智慧的爆增和科学的飞跃,它必将带来人类生活资源新的发现与创造。所以,人口的继续增长是非常合理而且很有必要的。人类的能力是无比巨大的,人类一定能够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难题,一定能够最终战胜大自然。
果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因为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宇宙间没有永恒与万能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它出生(发生)、成长(发展)、死亡(结束)的过程(运动变化),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点都会开始朝着它的反面转化。人类也是这样,它经历了从猴到古猿,从古猿到原始人、到原始社会等狩猎时代,又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农业时代,再到今天的工业时代,人类的发展与成就不可谓不巨大。但这种发展与成就还能登峰造极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在人类今天的这种巨大的发展与成就之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在恶化,许多生物种类开始在消亡,那么,作为生理基础本来就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的人类也会有消亡的那一天。这是肯定的,不肯定的只是时间,是几百年后还是几千年、几万年、抑或是突然有一天遭遇外来小星球的撞击后?我们都不知道。
这样一种辩证法的规律,就是把它运用到我们人类最沾沾自喜、最引以自豪的科学技术身上,也同样适用。就拿其中的医疗技术来说吧,不错,人类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由过去的20多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多岁。但也正是这样的发展促使人类不可避免地将进入到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老年社会,而且任何生命种类寿命的延长必然导致其繁殖周期的延长,而繁殖周期长的生命种类的基因进化速度与能力则弱于繁殖周期短的生命种类;再加上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有的生存条件被改变。所以,尽管我们人类不断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题,但是新的难题又在不断地涌现。例如,癌症还没有解决,爱滋病又出现了;天花虽然已绝迹,但新出现的埃博拉、SARS、甲型H1N1流感却几次大流行;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比例与过去相比不是减少而是越来越多……这一切,能肯定与我们的科技发展、社会演变没有关系吗?难道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率反而急剧下降”这一现象不正是上述辩证法的规律制约的一种结果吗?
腾讯网发了一期坎昆会议特刊《视界》,里面刊登了大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的图片,我想,每一个具有良知和理性、不盲目乐观而稍具忧患意识的人都不能不正视其编者按所说的话: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面临减产的危险。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
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人类,这个地球上最顶级的食肉动物群、所有食物链的终端,用其二十万年的历史,暴殄地球四十亿年累积的遗产。昔日加诸自然的种种,正以各种方式回归人类自身。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继而修正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观。你我作为个体的存在,都拿不出一个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但这唯一的解决之道恰恰存在于68亿人群之中。
我们唯一能仰赖的,只有人类自身的觉醒、即刻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
别忘了,自然的最残忍之处,恰恰是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创造生命,又以最无意义的方式消亡生命。世界末日并不是什么玛雅预言,而是我们一手书写的结局。
地球或许是人类失败的试验场,但愿上天还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还容我们在自然的灵光下漫步,做一会儿流浪的圣徒。”
所以,我才会在自己的一篇言论集里这样论及人类的历史和发展:
“我总认为,从人类整个进程来说,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加速走向灭亡。个体的悠悠本来是好的,只不过面临着被别民族灭亡的危险,所以才被逼得要加速发展。世人必须清楚这一点,才会认识到,建设未来美好而又和谐的新世界,必须加大而不是削弱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的结论
既然我国的反人口控制论者列举了那么多计划生育的弊病(我这里主要是指人道主义、伦理和公平性原则等方面的弊病),况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率反而急剧下降”又势成必然,那么终止计划生育转而实行自主生育也未尝不可,但这种改变必须始终是在“人口规模再也不能造成生态危机”这一前提下所进行的,这也就决定了它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改变的时间,应定在现有人口不再增长或开始负增长之时;二是真正的自主生育,也就是说在人口开始负增长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应该鼓励生育。
人类必须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今后人类人口总量的适当缩减反而是一种新的文明进步。为了这一种进步,人类今后所有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变革都必须服从于人类人口总量缩减的趋势。例如,一国土地面积广柔而人口稀少,待到经济发展而劳动力不够时,与其鼓励国民生育,还不如从世界上其它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引进移民。移民有很多好处,就象美国,它能有今日的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之外,其他的几乎全都是当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大陆)移民过去的,后来又贩卖了大量的非洲黑奴过去。移民有了兼容后的新文化,各色人种的通婚又形成了杂交优势,不失为改变人类基因退化的一个好方式。再如,人类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谁说人老了就是负担?在知识经济时代,经过时间累积的知识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只要不是病了或者是老得不能动了,就仍然能够很好地创造新的价值。谁说社会的养老金满足不了寿命越来越长导致老年群体日益庞大的需求?真是那样的话,只要不给旺盛的劳动力形成压力,那么退休的年龄也就可以延后了。谁说老了的养老方式就是老年人聚在城市的广场一起锻炼健身?假如政府能够将一些养老院从城市搬到乡下兴办养老农场,给每位低收入退休老人分配一块自留地的话,那么,老人们按照作息时间一起锻炼、一起娱乐,并各自在自留地里适当劳动(这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健身),再加上乡村美好的空气,岂不是一种更好的养老方式?
总之,在大自然规律制约的范围内,人类是伟大和万能的,但这种伟大和万能都必须服从于大自然规律制约下的人类发展变化的趋势。
全文完
无相
2011年5月于家乡小镇
版权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 欢迎网友进行网络转载,但对于去掉、篡改原名与文章内容或擅自进行商业谋利的转载行为则视为侵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