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球技看毛时代的全民体育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主席把群众体育事业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毛主席把体育运动功能由国民健身延展为世界人民交往的桥梁。在那个打基础的年代,物质生活还不丰富,体育运动就起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打球、看球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内容之一。妖魔化毛泽东时代,说饿死了X千万,整死了X百万,血雨腥风,民不聊生,仿佛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但那个年代的过来之人,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这全是诬蔑诽谤,其中就包括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
“六一”儿童节前夕,温总理前往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看望师生,并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体育课,举行了三对三的半场篮球赛。从新闻联播的片段看,温家宝的传球、运球、投篮,还真像那么回事,三步上篮擦板球、跑动定位球,抢断补投,他投进了六个球,看来是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同样的,2008年,胡总书记出访日本,曾与日本乒乓球“第一人”福原爱切磋球艺。胡锦涛的一招一式有相当的功底,发球、反手推挡、削球、正板扣杀,颇有专业选手的风范,一度使福原爱忙于招架,赢得阵阵掌声。胡、温可说是“球艺精湛”,这是什么时候练就的技能?当不会年轻时从没有摸过球,到九零年代年过半百、担任日理万机的党政一把手时才从零开始的吗?抑或是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六十岁老者时才从零开始的吧?如果不是年轻时就会打乒乓球甚至打篮球,年纪大了,也只适合学习打桌球、打门球了嘛!
从胡锦涛、温家宝的球技,不难看出,他们年轻时曾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他们的学生时代正值灾年,但并不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如今年届七十,球技还能宝刀不老,说明了什么?首先,说明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吃得饱饭的,而且吃的是“绿色食品”,如果经常饿肚子,或者以“毒食品”充饥,那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任务以外,是不可能再有体力打球的。其次,说明毛时代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育人教育,而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残酷竞争的一卷定终生的应试教育。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所以他们才有充裕的时间享受体育的快乐并且掌握运动技巧受用终生。再次,说明毛时代的体育既不是建国前贵族才能享用的游戏,也不是改开后的政绩招牌和敛财工具,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质面目,是人民大众修身养性的活动。因为“体育是关系到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把群众体育当成一项工作来对待。最后,说明毛时代及后毛时代不是万马齐喑一片灰色,而是生动活泼五彩缤纷。胡、温们即使去“五·七”干校劳动也是有条件打球娱乐的,那里也有篮球场及乒乓台。总而言之,为了让“东亚病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主席不但督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更是身体力行,曾四十二次畅游长江(警卫员语),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并且与人民群众一起劈波斩浪,“胜似闲庭信步”,吹响了史无前例的影响世界的民主平等诉求的文化大革命进军号角。
新中国重视体育,专业体制与全民健身并行。各市、区办业余体校,从中小学选拔苗子,利用课后、节假日到业余体校训练,通过比赛将有发展余量的孩子送专业队,层层选拔培养体育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是全民参与,锻炼身体,丰富生活。学校体育尤为活跃,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各类中等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每周一到两次体育课,每天做课间操、眼保健操,举办校际球赛。学校体育课主要内容是乒乓球、篮球、短跑、长跑、跳跃、单杠、双杠等,放学后去有场地的单位活动。毛主席还关心职工的健康,要让工人“每天做两次工间操,每次十五分钟”。国家制定过四套广播体操,用于课间、工间,让群众锻炼身体。我家附近有一座校办工厂,在七十年代某一段时间,每天上午都会响起广播体操的音乐,职工们来到空地上做操。每到夏天,大专院校和大企业的游泳池对外开放。中小学生暑假就去附近大学的标准游泳池玩,在那里学习游泳。泳池人头攒动,一场接一场从早开到晚,那年头估计大部分市民都学会游泳了吧。除了游泳池,祖国的江河湖海也是城乡居民游泳、避暑的好去处,那时没有家用空调,但也没有水土污染,就连护城河也能游泳。每到冬季,大街小巷都能见到长跑锻炼的市民。
七十年代各地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各种球类赛会,例如全国篮球锦标赛,市职工篮球友谊赛等,那时电视机少,都是去现场观看。主要比赛场所是省市区体育中心场馆、各大高校的体育场馆、大型国企的体育馆、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军人俱乐部体育馆等。一旦有赛事,售票窗口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高校体育馆免费)。我高中时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曾是造反派头头,也是体育爱好者,我就曾经和他一起去位于南京市山西路广场的军人俱乐部体育馆观看了全国排球锦标赛决赛的一场比赛,体育馆内座无虚席。
(现在很少有赛事,即使有也没多少观众。南京市体育馆曾经是中国女排常来常往的地方,因为市场经济,自九十年代起就变成一个大舞厅,跳舞取代了看球。新世纪后,市体育馆被拆除,建起了“全民健身中心”综合大楼,集合健身、娱乐、餐饮、写字楼功能,包括健身馆、游泳馆、歌舞厅等,而一张健身年卡要几千元。江苏省体育中心也是如此,采用会员制,一张年卡要几千元、几百元不等,若不办卡则不划算,例如健身房一小时要五十元,等等,体育贵族化了。)
七十年代的体育赛事除了国家级、省市级的外,学校、厂矿企业之间的友谊赛也挺多。我们附近大学的体育馆、露天球场,时常会有校际、厂际业余球类比赛,它的食堂大厅举行乒乓球比赛,田径场还提供外单位举办运动会,我所在的中学就去那里举行校运会。有时省市专业队会来该校训练或比赛,吸引左邻八舍的群众前往观看,全国篮球、排球比赛的某些赛事常到该校举办。该校体育馆周末常常爆棚。1975年上海女排与浙江女排的比赛就在该校露天排球场进行,结果浙江姑娘意外地战胜了上海姑娘。高校既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专业比赛的场所之一,因为场地设施好、观众热情高,费用又低。企业不是文教单位,但工会也组织群体活动,有行业运动会,工人文化宫定期举办企业的篮球比赛(现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只剩下一座电影院,灯光球场早就没影了)。
携毛时代余威,1979年的一个周末之夜,南大男子篮球队与江苏省二队在该校体育馆打了一场友谊赛,比赛十分精彩,欢呼声声,震耳欲聋,结果业余的校队战胜了专业的省二队。又大概是八零年代初,南大男篮还在本校露天球场战胜了曾获全国冠军的江苏女篮。七十年代高校体育水准了得,这既得益于体育与民众相结合,也与来自生产战线的工农兵学员有关,体育人才尤以部队学员为多,留校或分配的工农兵学员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力。
自从“新政”以来,学校体育辉煌难再。升学率是政绩尺度,体育当然“靠边站”,通过“科举之路”辛苦走来的自幼儿园开始就上培训班的缺失自由的文弱书生们,是难挑竞赛大梁的。为此,八十年代后期大学开始招收体育特长生,而且以体育班的形式录取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以期在“大运会”上有所作为。国营企业改制后利润挂帅职工变雇工,谁还管神马群众体育?
胡总和温总的球技之所以功底扎实,是因为他们是毛泽东时代的过来之人,虽然个别人的个别言论不当,但毛时代的平民基因是不易被“创新”所转移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