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岗村吃“返销粮”谈起
说起小岗村,当年那可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旗帜”,用陕西人的土话来说,“撩得很”。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很有意思,一不留神,这“伟大旗帜”的带头人,就在强国论坛这边轻轻地一“访谈”,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硬话”来。
这般的小笑话,也就不说了,留待带头人自己去想好了。只是当年从主流媒体中所宣传的小岗村“苦难史”中,有一个小岗村自从进行集体化之后,吃了国家二十多年的“返销粮”,这可是不能否定的。
安徽那边的小岗村农村是怎样规定农民口粮标准的,我不知道。下面,先谈谈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农村,农民口粮是怎样规定的。
那个时候,湖北农民在调侃的时候,将这社会中的人们,划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吃商品粮”的。农民自己,常常戏称自己是吃“口袋粮”的,有的也说“布袋粮”,以区别“商品粮”。
吃“商品粮”的,基本上有粮本,有规定的定量。
这个“规定的定量”,是不是很刻薄呢?
其实,只要是有过这段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过去吃商品粮的那个粮食定量,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年龄和工种来确定的。工种这个方面很好理解,就是像搬运工、炉前工等工种,粮食定量就高,每天差不多是两斤。而那些坐办公室的,月粮食定量可能只有三十斤。与年龄有关,这主要是指的是从幼儿到高中这一段,随着年岁增加,其定量是一同增加的,高中学生的粮食定量,比一般职工定量高。再一个,就是因为区域不同,所吃的“商品粮”的类别有差异,这定量也不同。南方地区吃稻米,粮食定量要高一点。北方地区,商品粮供应面粉的,定量要低一点。
“吃商品粮”的有规定的定量,那么那些没有吃商品粮的农民,是不是就没有标准呢?
其实,农村的农民,也是有标准的,只是这个粮食定量标准,现在的很多不熟悉过去那段历史的人不清楚而已。
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农村,壮劳动力的规定口粮,是稻谷550斤。高中这个岁数的孩子,无论男女,标准也是相同。其他年岁的人,基本上参照商品粮的方式也制定出来一个口粮标准出来。
稻谷550斤相当于多少斤米呢?一般而言,一担稻谷(100斤)出稻米70斤左右。像吃精米的,多磨一次,出米65斤也是可以的。想出米高一点,把那个磨机调松一点,百斤稻谷多出几斤米,也很正常。这样算下来,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壮劳动力的粮食规定标准,是每天一斤稻米。
一般情况,过去那个时代,一个壮劳动力一般来说,一个月男壮劳动力得吃三碗干饭,一天得有两斤米。活干得不多,吃两碗干饭,一天也得一斤半。
大多数农民家庭,如果仅仅靠这规定标准,吃不饱饭是客观事实。当时的农村现实是,每一个生产队,农民所得粮食,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规定的粮食,第二个是工分粮,第三个是本生产队在有所“节余”可再分配的“福利粮”。
“规定粮”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农民家庭,无论其家庭劳动力有多少,一年劳动所挣得的工分有多少,按照一个规定,必须给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给一个规定的粮,常常也称之为基本口粮。
工分粮,就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每一个家庭一年的总工分分配给一定量的粮。这样分粮的方式,有好处,就是多劳多得。不好之处,就是孩子幼小且多的家庭,由于吃饭的人口多,挣工分的劳动力少,平摊到每一个家庭人口的工分要少,所分的工分粮也少。
对过去农村地区农民悄悄搞的“福利粮”,现在很多人知道不多。农村地区,农民也想每天吃干饭,也想吃饱了多打几个嗝。一个是耕种面积上,大家基本上都是能少报一点,尽量少报一点。像到湖区去开垦点地,种点作物“掖着”,大队和公社的干部也知道,只要本本上所划定的那个耕地面积在“计划”的范围准确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丰年所产粮高一些,由于计划是上一年度年底给划定的,这丰年所产的多余粮食,往往也就不多交了,上面往往也装糊涂。像这样开垦其他耕种土地,以及当年丰年多增加的那部分粮食,生产队在适当留点“余量”之外,按照本队的人口悄悄分了的“福利粮”,每一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是不同年份,这部分“福利粮”有多有少,这就看这个生产队队长和老天爷了。
如果一个生产队悄悄搞的“福利粮”没有,这工分粮也没有多余粮可分,使得本应该基本固定的那个基本粮都缺少的时候,这个时候,国家就会给这个生产队运来“返销粮”。
小岗村有耕种面积一千来亩,每亩粮食产量只有“三十来斤”(这可是从主流报道数据中平均下来的),生产队的粮食按照规定不够时,就吃起来的国家的“返销粮”。一般而言,国家返销粮是一个补足过程。问题是没有良心的小岗村,吃了别人多交粮才有的“返销粮”的时候,二十年之后居然将这说成是苦不堪言的“罪恶”,这其中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去称量一下带头人等宵小们的良知。
很多历史词汇,包含“返销粮”等,都是需要好好回味的,这其中就包含了小岗村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救济款。
小岗村的那个粮食“单产”
小岗村这杆“旗帜”,高高被耸立起来成为一个标杆的时候,那是要用“数据”去说话的。这“数据”就是忆苦思甜中,说的是自从陷入“集体经济”中去之后,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来就没有上去过,吃国家返销粮,用国家救济款,是理所应当的,二十多年来坦然得很。这“数据”用小岗村的那个耕种面积一平均,居然只有三十来斤。
说来也巧,我这一生中,接触种小麦的地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湖北,一个是我曾经当兵的那个地方。
我从小生活的湖北农村地区,当年国家给下的“计划任务”就两项,一项是稻谷,一项是棉花,这都是需要去完成的。种水稻,一方面是交足国家的计划任务,二来是要吃饱肚子。第二项的棉花任务,在完成的时候,是采用套种小麦的种植方式。
秋天收棉完毕之后,立刻将地翻耕,接着就播撒麦种。入冬之前,麦苗差不多有巴掌那么高,接着就进入冬季了。种小麦是为了开夏套种棉花,垄间的距离留得比较宽,和一般的单纯种麦,还是有所区别的。大约是在五月底,小麦就收割完毕。坦诚地说,湖北套种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品质不如北方的小麦,产量也不是很高。在七十年代,这种和棉花相互套种的小麦亩产量,一般也就四五百斤,不是很高。
当兵之后,在部队团农场干了几个月。其中一项农活,就是小麦收割完毕之后,给条田打压碱的埂子。问了问留守在农场劳动的战友,这小麦的亩产量是多少,他们的回答差不多都在三五百斤的这个范围。客观说,西北地区大条田种麦子,多少有点粗放型的耕种方式,不像南方种水稻那么“精细”。
对于团农场的这种小麦产量,一来是西北地区耕种面积较大采用粗放型耕种原因,二来是这种部队开垦的地在过去盐碱较重。
在我当兵期间,有河南安阳和安阳的战友,闲聊时,他们说他们家乡的小麦是主产粮,一般年景,亩产量差不多都在800斤左右。我当兵的时间,比小岗村被树立为“中国农村改革伟大旗帜”这个典型时间要稍微晚上几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河南商丘和安阳比安徽的小岗村,要偏北五百公里左右,年均降雨量要低一百毫米。我查了一下,小岗村周边区域,年均降雨量大约是在八百毫米左右。而再往北走的北京,大约只有六百毫米左右。河南安阳和商丘,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我当兵时的那个部队农村,所在范围的年均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咸阳靠北的战友,那里的自然条件不好,一年的年均降雨量,大致在四百毫米左右。为什么说这一段年均降雨量来,就是中国的粮食亩产量,与其有很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只要不是险峻的山区,包含丘陵在内的粮食产区,其粮食亩产量与年均降雨量是密切关联的,而且在六百毫米降雨量之上的地区,其粮食产量基本上相对比较稳定。
有一个历史数据,就是说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其主产粮食的青稞,亩产量大致上是在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左右。
小岗村“光辉旗帜”下的那个亩产“三十来斤”,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写这样报道的人动机不纯,瞎编数据,就像今天编造一个《老农民》电视剧一样,都是为了达到造谣、诬陷和咒骂的目的;第二个,就是说明那个与带有人有着同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小岗村,为了骗取国家的返销粮和救济款,在严重瞒产,是有着严重痞子气息的这么一群不可进行思想改造的群体。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