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为权威的文件,是由最为权威的机构颁发,被称为“红头文件”的那些文书。由于它其权威性自不待言。其适用性、时效性又因为发文的机关不同而不同。有的,只要不宣布废除,就一直有效力。而有的,虽然没有宣布废除,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就把它忘却,这是一般而论。在此,只谈一个具体的、也是困扰了多年的问题,即对毛主席的评价。
像毛主席这样的政治人物,虽然位居伟人之巅,但是,要说他没有反对派,没有“公敌”,没有人相信。他生前是这样,身后也是这样。
他去世之后,成为了“历史人物”。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以研究。即使不研究,也仍然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但是,在中国,在他去世之后快半个世纪了,人们的关注度仍然不减。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去世。9月18日,首都各界干部群众百万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时任中国共产党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致悼词。“悼词”全面的“肯定”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对于毛主席的评价,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特别是“七大”之后,多有涉及。去世时的“悼词”。一般认为,这是组织的“盖棺定论”,应该具有权威性。
对于这个“盖棺定论”,党内外有人并不认同,这不奇怪。围绕在对毛主席及其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评价,即使是在老人家在世时,在党内外从来就没有平息,甚至表现的尖锐对立。在老人家身后顽强的表现了出来。如果仅仅是不认同也就算了,还总想把自己的意识、意志强加党员和群众头上。对于毛主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探讨,却成为了研究的“禁区”。这种现象,虽然看不到“红头文件”的明文规定,却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说明在那个研究的领域奉行的是“长官意志”。那里的“长官”到底奉行的是谁的指令?
关于“撤销”悼词的事,在毛主席去世之后,发生了几起。但是,对于毛主席的悼词,却没有被撤销。这,并没有影响和阻止某些人对于毛主席的批判与否定,甚至公开在全国开展大批判。往日的“暗流”居然成为了“主流”。
记得在毛主席去世后不久,就有一股重新评价毛主席的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如贵州一个叫做“启蒙社”、“解冻社”的组织,在1978年初,就先后在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东侧贴出“大字报”,提出“毛泽东要重新评价”,精神长城要“摧毁”,甚至发出了“没有毛泽东,也有新中国”的叫嚣,矛头直指毛主席和他领导的社会实践。
这种思潮,在党内的存在也不是秘密。凡是“社会思潮”,无不是党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呼应。如由中央党校转入政界的林青山,在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一次“内部报告”中,公然攻击毛泽东是“比希特勒还希特勒,比秦始皇还秦始皇,比蒋介石还蒋介石”的“暴君”,“独裁者”。重要的是,当他大放厥词的时候,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是比他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
据了解,1980年10月召开了一个由四千高级领导及高级知识分子参加的所谓“讨论”大会,其重要议题就是关于毛主席的评价。这应该是为重新评价毛主席作准备。
奇怪的是,这样的会议,居然没有工人、农民、战士等基层代表的参加。这,恐怕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具体原因不难推测。
看共产党对于自己党内人物的评价,如对陈独秀,由于历史的变迁,形势的变化,侧重点也不同。应该说,不同时期的评价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变化。并不是陈独秀发生了变化。
对于毛主席的评价是不是也如是观?所见,在毛主席去世后的近几十年来,对于老人家的评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波澜,没有那一个党史人物能够比拟。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毛主席在党、在国家中的分量,也是无人能比。
正因为他老人家的分量大,影响才大。他的维护者与反对者都心知肚明,明白在毛主席问题上的搏击的意义,才把对毛主席及其思想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战场。
这其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一役,就个人经历而谈,应该是1981年6月27日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的重中之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于毛主席的“重新”评价。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对于新中国毛主席的“否定”。吸收了“启蒙社”、“解冻社”对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十年”社会实践的评价。这种变化,在国内外、党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前,社会上的“非毛化”思潮泛滥已经甚嚣尘上。此后,即使是“主流”媒体,凡是涉及的毛主席的文章,也是言必称毛主席的“错误”。其中不乏“借题发挥”者,歪曲、污蔑,甚至造谣者,可以说是火力全开,不留死角,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要“抹黑”老人家,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而为毛主席辩解的文章,被置若罔闻,很难看到。而有的“红头文件”,也有力的给于了配合。
如1979年2月12日,中宣部发出《关于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通知》。停发的原因,“通知”称:“危害很大,流毒甚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强拆塑像,烧书的现象,引发了群众的对立,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看来,维护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人们,没有“红头文件”被吓住。
就是这样一本经过毛主席亲自审阅,流行了十余年的《毛主席语录》,有人竟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岂非咄咄怪事?叫广大党员干部情何以堪!但是,事实确确实实的发生了。有人可能遗忘了,不可能都患有健忘症。
这种事人们虽然见怪不怪了。有的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了,上书有司,指出“不刹车即翻车”。对于这个发生在中国与匈牙利一个共产党人中的真实故事,老朽有幸听到了“传达”。估计“60后”出生的人,少有人听过。说明党内不同意某种做法的大有人在。当此之时,党内也有人出来“救火”。收效如何,不好估计。
不过也有例外。其中影响最大者,博得广大民众、党员钦佩的人,当属黄克诚老将军。按说,黄老在党内的地位不算高,并没有进入政治局,也不主管“意识形态”。黄老《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一文,刊登在1981年4月10日的《解放军报》头条。受到广大党员、群众、干部的欢迎。如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他直言不讳的指出:“有些同志对毛主席说了许多极端的话,有的人甚至把他说得一无是处”。还指出:“丑化、歪曲毛主席,只能丑化、歪曲我们的党,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他特别指出:“现在国内外的敌对力量都希望我们彻底否定毛主席,以便把我国人民的思想搞乱,把我们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我国人民内部也有些人受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那些人唱同样的调子,这是很值得警惕的”。“现在有些人要丢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甚至把毛主席的正确的思想、言论也拿来批判。我认为这样做是要把中国引上危险的道路,是要吃亏的,是会碰得头破血流的”。
很可惜,对于黄老的告诫,有人显然当成了“耳旁风”。批判、抹黑毛主席的歪风并没有刹住。直至发生1989年的那件至今讳莫如深的事。那件事的发生是偶然的吗?这件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记的大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仍然是研究的“禁区”。
这说明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没有以人们良好的愿望为转移,事物在向着他们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斗争”!符合某种“斗争的规律”。
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那里是想收就能够收的回的?一块白布弄脏了,那里就那么容易“漂白”?即使是“漂白”了,能与原来的一样么?再说,国人是有记忆的,前后矛盾的话,又有几分公信力?有谁会相信?怎么判断那句是真的,那句是假的?
有人会说,不是还对毛主席有所“肯定”么?对于这样的说法,能说什么呢?只能是耍“小伎俩”,是“自作聪明”。
那种“肯定”是“虚晃一枪”,属于“战略战术”。只不过是当时没有人站出来揭露而已。一个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要侮辱国人的智慧和眼力劲。
这种对付毛主席的手法或者说“战略”,不是一种新方法、新策略。而是一种“老掉牙”的战略。这种战略,当年就被陈源用于“否定”鲁迅,并被鲁迅无情的揭露。
鲁迅认为,陈源的招数,“也还是死了已经两千多年了的老头子老聃先师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战略,我并不感服这类的公评。陈西滢也知道这种战法的,他因为要打倒我的短评,便称赞我的小说,以见他之公正”。(《三闲集.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某些人在毛主席身上用的不就是陈源用在鲁迅身上的战略么?为了否定新中国的毛泽东,便肯定新中国之前战争年代的毛泽东。关于战争年代的毛泽东还用得着某些人去“老生常谈”么?他老人家早已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历史地位已被载入宪法和党章中,其它“决议”的效力,难道还能够高于宪法、党章,代替宪法、党章么?他们的行为,可以有万千条为自己辩解,但在“法理”上已经不占理了。在“程序”上,也不是无懈可击。
试想,一个被写入宪法、党章的人物,却被他亲自创办的报刊杂志连篇累牍的进行批判,在中外实属罕见。不!是绝无仅有!
某些人在对新中国时期的毛主席进行否定的时候,还说要对毛主席进行“三七开”。事实上,他们对老人家进行“三七开”了么?没有。对于最后“十年”的毛泽东,他倾尽全力做的他人生中的“第二件事”,甚至是“彻底否定”,不留余地。如“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崩溃边缘”之类是批判毛主席的专有词句。为了否定毛主席,甚至不惜否定八亿人民艰苦奋斗的新中国前“三十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这期间,应该对毛主席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两种思想进行激烈交锋的时期。而“否定”的声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个讲话发表之后,这种舆论才基本平息。
事实上,只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就不得不承认,“决议”,并没有统一人们的认识。此时的广大民众、党员,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信奉“权力真理论”,不“唯上”者大有人在。在民间,在互联网,维护毛主席的声音并没有消失,而是日渐强大。以致社会,有关方面,不能忽视这种声音。
现在,那个“决议”仍然摆在那里。其中关于毛主席的评价部分,某些专用于评价毛主席的词语,已经很少看到了。
在毛主席的评论问题上,特别是在“十八大”之后,言必称毛主席“晚年错误”的论调不见了。“红头文件”中维护毛主席的内容多了。这是可喜的,得民心、得党心的的变化。
现在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毛主席的“晚年错误”还是“错误”么?毛主席晚年的实践,还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么?如果是,就应该继续批下去,不应该制止。只有在不是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对于曾经发生过的事做出解释,才可以回避。
毛泽东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种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他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大众融合在一起。任何想把他们分解开来的企图,实践证明是徒劳的。
毛主席身后几十年证明,那些反对、否定毛主席的人,无论他是什么人,到头来必然是自己名誉扫地,甚至成为千夫所指。
“红头文件”在毛主席的态度上发生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反映的仍然是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这种变化,把人们对毛主席的认识引向了深入。这种变化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政治生态的变化。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