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晚期,中国版图广大、山河壮丽、土肥物丰,然举目四望,纪纲废弛、内忧外患,以致生灵涂炭、满目悲凉。统治者大梦未醒,老百姓惶惶不知终日,帝国艰难前行,如同老牛拉着装满稻草的破旧大车。鸦片战争刚刚打输,又闹了太平天国,破车上的稻草也越发沉重。
这一切都让湖南人曾国藩撞上了。他满怀家族期望,好不容易进了翰林院,却遇到朝廷衰危,梦想破灭;他立志探寻圣学本源,却不得不经世致用,将圣学用于家国事业;他身为一介书生,却不得创办团练、提领湘勇,剿匪安邦、倡率天下。湖南从此人才辈出,“以一县之人遍征十八行省。”近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人毛泽东的带领下,终于将遭罹大难的中华民族从深重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一、曾国藩的功业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与一般的匪乱不同,太平天国目标明确、组织严密、人才辈出,其首领洪秀全暗合历代英雄之模型,造反初期也曾受到民众一定程度的欢迎,因此迅速占据了大半个帝国。清政府呢,在大乱爆发之初无暇顾及,把洪秀全等人当作一般的流寇看待;等贼匪已成气候,大祸酿成,又惊慌失措,虽杀贼有心却治兵无术,以至于掩耳盗铃、剜肉补疮;见大势难以挽回,朝廷终于头脑清醒了一次,迅速抛弃倚重旗人的传统思路,转而依靠汉族地主。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毅然以天下自任,将死生祸福置之度外。他以义声倡导乡人,将治学功夫用于行军治戎,打磨出大清劲旅——湘军,为后来平定太平军、捻匪、回乱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种种困苦难堪,文人治军,若缺少倔强之气,则一定不能办成。朝廷不拨钱不发粮,一分一毫都要自己苦心经营;新建的部队没有战斗力,一兵一卒都要自己苦口训诫。汉人办武装是个新事物,靠不靠得住?会不会影响到江山的归属?朝廷上下群言混淆,市井小人屡加诟侮,唾沫都能淹死一个大活人。在议论纷纷面前,曾国藩克己省身,立三军不夺之志,树枕戈卧薪之诚,以忠诚坚韧感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他明白长期积弱而士气不振,以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选拔英才俊杰,为国家而用人才。网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诸多英才,为国家培养元气。
国家贫困不是最大的忧患,民心涣散才是一切祸事的根源。面对舆情非议,曾国藩再次发挥了祖传的倔强之气,以务实作为检验优劣的唯一标准,以实效重拾信心。他开设新式学校,向欧美派遣青年才俊,艰难地向人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他以实际行动开办洋务,铢积寸累只为中华自强。即使在军营中,曾国藩在清厘文卷、接见幕僚之余,也不忘阅览经史,数十年如一日,不论困苦危险之时,还是功成名遂之际,都没有改变,古圣贤的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用崇高的理想、高洁的品性、光明的胸襟成为后世的楷模,功业文章道德,样样不朽。
一国以一人而兴,曾国藩的功业和精神,不但影响了众多湖南同乡,成为湖南人在近代崛起的先行者,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激励着四万万同胞为独立、自由不懈奋斗。
二、 毛泽东的选择
毛泽东年轻时就继承了周敦颐、王船山开创的湘湖文化传统,他不断读书、思想,很早就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从1910年离乡求学,到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不断演化,从圣贤救世的“心之力”到知行合一的“经世主义”,严酷的现实下,种种幻想都被抛弃,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又传来了联合民众进行暴力革命的新的声音。在各种主义、学说中,他选择了崇尚斗争、注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若无倔强的精神底色,难以坚持到底。
在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中,他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那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前景虽然光明,道路的反复曲折却考验着每个人的决心和耐力。
在艰难竭蹶中,在黑暗看不到头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蓬蓬勃勃的倔强之气。他敢啃硬骨头,坚持自立自强,能在绝境中看到希望。他找到了反动统治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是能够继续的。”他看到了敌人看似坚固的外壳下,有着极其虚弱的本质“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据之发展。”永远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把红军改造成为有理想有组织有战斗力的军事组织,“红军像一个熔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融化了。”“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
心怀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在湘湖文化中,则为这种精神添加上了“倔强之气”。王船山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于研究历代国家兴亡治乱之道,为民族振兴孜孜不倦。曾国藩“以士大夫之精神,挽艰难之气数”,诛灭强暴时残忍严酷,不惜背上“曾剃头”“曾屠夫”的骂名。毛泽东年轻时追求“内圣外王”的圣贤之道,在经历绝望与见到曙光之后,投身到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站上了时代的潮头。
三、以倔强为天下倡
曾国藩说自己“乱世而当大任,为人生之不幸”,但朝廷和民众却说他是“国之大幸”。他把天下安危作为己任,以文弱之身毅然担负军国重任,手书遗嘱,帐悬佩刀,在战火与动乱中成就了理想人格。毛泽东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革命道路,坦然面对革命过程中的失利与挫折,在艰难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争和蓬勃的朝气,从绝望中找到希望,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曾国藩为什么必须倔强呢?一个汉人官员,在倚重旗人的朝廷里,没有明君英主的支持;民心乖离,百姓失望透顶,恢复信心成为第一难事;朝廷大员无能无为,如木偶泥人,贪安一隅,粉饰太平,不顾国家前途,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却没有权力。曾国藩历任吏部、兵部等侍郎,仍未能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他却以天下为心,一言一行始终写满“天下苍生”,即便对朝廷失望透顶,也要坚持忠诚,只为天下倡。
同样“行天下至难之事,挽天下积重之势”的还有毛泽东。抗战时期,许多人看见日军的凌厉攻势、国民政府的一溃千里,产生了日本强大的亡国论和幻想欧美援助的速胜论想法。毛泽东对影响抗日战争的国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总结,并断定“亡国论者看着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完成了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独立解放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指引。
打持久战是毛泽东倔强之气的外化,让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战胜了几乎所有的敌人。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渊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