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珂与镇江
陈敦平
《金山》2006年第7期
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祖籍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敷文阁待制岳霖(岳飞第三子)的次子。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主要生活在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曾先后出任管内劝农使、嘉兴知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等职。
他在担任淮东总领(总所在镇江)期间,在镇江生活了多年。镇江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口,镇江港口担负着南输临安(今杭州)、北饷两淮的漕粮中转任务,江南西路的漕粮由上江运至镇江,再由镇江发运到两淮,供南宋边防军食用。淮东总领担负着征集、调运淮东军粮的重任,镇江诸军钱粮也归淮东总领掌管。岳珂继承其祖遗志,忠于抗金职守。正如他在《鹤林寺》诗中所说:“未洗中原恨,难消永日闲。”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师北伐,南宋朝廷下诏,命镇江总司发钱七十万缗(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为一缗),犒赏淮东军队,南宋政府令岳珂到军前宣慰。当时“传闻叵测,人皆惮行”,岳珂沿运河北上入淮,直到泗州。他在耳闻目击中深慨于南宋朝政的腐败,见军粮中多杂沙土,兵士都不能下咽;“复负重暑行,不堪其苦”。这次战役宋师失利,伤亡惨重,溃兵蔽野,目不忍睹。岳珂回到镇江官所,因途中受暑及饮食不洁,“下痢几三月乃苏”。
岳珂是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他长于经学,工于词章,著述宏富。他的一生正处于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国势积弱的时期,岳家又直接遭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的严酷迫害,因此,他每议论时政,总是义愤填膺,意绪激越。他在著作中揭露宋朝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
岳珂在京口任职期间与文士刘过(字改之)等相结识,暇日,同游北固山,刘过作《多景楼》长诗一首,中有“关河景物异南北,神州不见双泪流”。岳珂在他的两宋史料笔记文学作品《桯史》中“独录改之《多景楼》一篇”,并拟刻在楼上,因兵事起而不暇顾及。冯可讷游京口,与岳珂也相得甚欢。诗歌唱和,堪称文学知己。岳珂曾赋二诗,有云:“片云出岫犹知倦,流水吟湘肯伴牢”,寄寓他对宦场厌倦以及伤时忧国的心情。冯可讷和诗云:“饷节十年当结局,襟期千古与同牢。”岳珂为之击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