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周易》与辩证法

车易 · 2007-06-07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周易》与辩证法

——关于建设和谐文化

提要:文章首先对中国文化在几千年里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周易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进而论证了周易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最后探讨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周易的重要性。

关键词:周易,辩证法,和谐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这里主要说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因为哲学思想是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中国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算起到今天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文化内容的特点的差异,这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大致均等的四个阶段,三皇五帝时期为一个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为一个阶段,战国到隋唐为一个阶段,五代到今天为一个阶段。

距今约五千年到四千年是我国的三皇五帝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都很少,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只能从先秦典籍的零星记载中了解个大概。《周易系辞》中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文化还是很和谐的,人们尚没有完全把自己在思想意识上同大自然和其他人分离开来,就像有些学者研究的,此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仍然处在“集体无意识,非理性思维,自在性和自发性”的状态。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成果是八卦的创立,八卦中的基本思想是阴阳思想,也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思想,八卦的创立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前十九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的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比三皇五帝时期丰富多了。《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表记》中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民风已经不那么淳朴了,文化已经不那么和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在思想意识上同大自然和其他人分离开来,精神上开始有了显著的自我观念。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怎么一种状况呢?这一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还比较朦胧,还有三皇五帝时期“无知无识”的味道,此时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朦胧的,于是“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怎么一种状况呢?这一时期,人们的自我观念增强了,鬼神观念也增强了,于是,“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怎么一种状况呢?这一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懂得文过饰非了,并且开始反思鬼神观念,发现“天命靡常”,还是“尽人事以应天命”的好,于是“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春秋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完全显现出来了,“人本”思想逐渐确立。所以孔子讲“务民之本,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成果是《周易》的成书,《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又分为卦象和卦爻辞。六十四卦卦象是周文王根据八卦推演而来,卦爻辞是对卦象含义的解说,也由文王所作。《易传》是由孔子写成的,主要是对《易经》的解释。《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周易》一书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十世纪是我国的战国到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经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学是儒学的前期形式(后期是理学),儒学是由孔子通过对三皇五帝时期、尤其是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总结和改造而创立的一种学术观念。孔子在总结古代思想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成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六本书(《乐》书后来亡佚了)。按现在文、史、哲的分类方式,《诗》属于文学类,《书》《礼》《春秋》属于历史类,《周易》属于哲学类,所以《周易》是一部最重要的、最能体现古代哲学思想的书,可以说,以后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主要是对《周易》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阐述。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还没有取得官学的地位。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专制主张,使儒学取得了官学的地位。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令知识分子专门训解和阐述,这样经学就产生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表现形式是玄学。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佛学的兴起和经学自身的缺点,经学的至尊地位面临着挑战,韩愈等人提出了“灭情复性”和道统观点,开始对经学进行改造,为后来的新儒学——理学的产生作了准备。

从公元十世纪到今天是我国的五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理学和经学一样同是对儒家经典的训解和阐述,但是它的理论性更强,体系更为完备,主要是对自然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以期经世致用。理学的奠基者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理学的集大成者则是朱熹。元朝时期,开始把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儒学地位。明清两朝理学大行其道。到了民国和人民共和国时期,由于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理学逐渐消亡,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谐文化”已在酝酿之中。

以上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只是如何建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不曾中断,建设和谐文化也一定要保持这种连续性。可是两千年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儒家文化是一种不和谐的文化,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就不能够在儒学框架内修修补补,而必须另辟道路。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在儒家文化之前还有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果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能够和中国文化的源头相衔接,中国文化就没有中断。那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和谐文化么?是的,《周易》就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事实上,虽然在儒家文化中《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但是,不论经学还是理学都没有正确理解和阐述《周易》的思想,《周易》被人们误解了两千年。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还《周易》以本来面目。这种现象怎么理解呢?《坛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法达的僧人,七岁就出家了,经常读诵《法华经》,可是并不懂得《法华经》的含义,一天来参礼惠能大师,希望大师给以指教。惠能大师给他解说了经义,告诉他“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法达问道“若然者,但得释义,不劳诵经耶?”大师回答:“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缘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恍然大悟,说道:”法达从昔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儒家文化的发展和这个故事很相似,天天读《周易》就是不理解,民国以来又把文化不和谐的责任推到《周易》身上。实际情况是,两千年来我们错解了《周易》,而不是《周易》误导了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建设和谐文化就可以成功。

二、《周易》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

要说明《周易》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首先应该了解辩证法的基本含义,说明《周易》中具有这种含义,是辩证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他的完备性。

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是人们所熟知的关于辩证法的最权威的著作,这篇著作讲明了辩证法的基本含义。文中有这样几段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他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者和互相影响者。”总结这几段话,可以看出,辩证法的基本含义是:世间一切事物都遵从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因为这种对立统一性,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这种联系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周易》中是否具有这种含义呢?前文中讲过,《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又可以分为卦象和卦爻辞。其中《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卦爻辞又是对卦象的解释,所以卦象是《周易》的基础。如果卦象中具有辩证法的基本含义,说明《周易》中具有这种含义。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推演而来的,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以八卦为例,请看伏羲八卦图 。构成此图的基本元素是阳爻和阴爻,阴阳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说明八卦图反映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遵从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从空间的角度讲,八卦代表八种事物,因为各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而且这种联系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不是杂乱无章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八卦代表事物发展任一周期中的八个阶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这种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不是混乱无序的。以上分析说明卦象中具有辩证法的基本含义,从而《周易》中也具有这种含义,《周易》是辩证法。

在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中,都只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和发展的,联系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但是这个规律性到底是怎样的,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就是说,对辩证法的表述不完备。《周易》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把一切事物在空间上分布的任何一个系统,划分为六十四个区域;把一切事物在时间上变化的任何一个周期,划分为六十四个阶段,而且卦辞和爻辞把每一个阶段的矛盾性质都讲清楚了。这样一来,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说《周易》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

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还讲解了这样几个问题:(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3)、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联系《周易》六十四卦,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这几个问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怎么理解呢?《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每一卦代表一种事物,而任何一卦都是一个矛盾体,所以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每一卦代表事物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阶段,而任何一卦都是一个矛盾体,所以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具体的矛盾;其二是说,事物发展的任何一个具体的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具体的矛盾。怎么理解呢?因为六十四卦卦卦是不同的,从空间的角度讲,每一卦代表一种事物,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从时间的角度讲,每一卦代表事物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阶段,阶段的性质各各不同。所以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具体的矛盾,事物发展的任何一个具体的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具体的矛盾。

(2)、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事物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当一个事物的发展从旧的阶段刚刚进入新的阶段的时候,旧阶段的矛盾性质不会完全消失,还会有一些残余存在。同样的,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即将从旧的阶段进入新的阶段的时候,新阶段的矛盾已在孕育之中,有些新的味道了。这时分析事物,就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不要被非主要的矛盾所干扰。这种现象从《周易》六十四卦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一卦的初爻的矛盾性质总带有他前面一卦的矛盾性质的某些特点,一卦上爻的矛盾性质总带有他后面一卦的矛盾性质的某些特点。比如离、革、同人这三卦,革的初爻爻辞是“巩用黄牛之革”,具有离卦的矛盾性质的特点,革的上爻爻辞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具有同人卦的矛盾性质的特点。

《矛盾论》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怎么理解呢?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由两个经卦组成(比如革卦上兑下离),在这两方面中下面的经卦是主要的,上面的经卦是次要的,一卦的性质由下面的经卦所规定。

(3)、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这里的对抗指的是矛盾的激化。《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表示一种矛盾从开始到终止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不妨定名为:酝酿、出现、升中、偏仄、入没、迁移。就像一天之中太阳运行一周的情况:零点到四点是酝酿,四点到八点是出现,八点到十二点是升中,十二点到十六点是偏仄,十六点到二十点是入没,二十点到二十四点是迁移。矛盾激化的情况是在矛盾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产生的,他标志着旧的矛盾即将结束,新的矛盾即将开始。我们以革卦为例:第一爻“巩用黄牛之革”是此矛盾发展的酝酿阶段,第二爻“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是此矛盾发展的出现阶段,第三爻“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是此矛盾发展的升中阶段,第四爻“悔亡有孚,改命,吉”, 是此矛盾发展的偏仄阶段,第五爻“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是此矛盾发展的入没阶段,矛盾开始激化,矛盾性质开始向同人转化,第六爻“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是此矛盾发展的迁移阶段,矛盾性质已有同人的味道了。

还有一个问题,《矛盾论》中没有讲,就是矛盾状态的和谐与否,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有重要意义。古人把矛盾状态分为四种:阴阳合,阴阳磨,阴阳争,阴阳和。所谓阴阳合,就是整体和谐,但向着不和谐发展。阴阳磨,就是整体不和谐,且向着不和谐发展。阴阳争,就是整体不和谐,但向着和谐发展。阴阳和,就是整体和谐,且向着和谐发展。用《周易》六十四卦来表示,后卦到师卦的矛盾状态属于阴阳合,遁卦到坤卦的矛盾状态属于阴阳磨,复卦到同人卦的矛盾状态属于阴阳争,临卦到乾卦的矛盾状态属于阴阳和。例如,一年之中,夏至到秋分属于阴阳合的状态,秋分到冬至属于阴阳磨的状态,冬至到春分属于阴阳争的状态,春分到夏至属于阴阳和的状态。

辩证法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必须遵从的法则。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空间联系上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一方面是时间发展上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在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第一点,说道规律,我们往往只强调事物时间发展上的规律性,而忽视事物空间联系上的规律性。例如,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为什么欧美诸国是侵略者,广大亚非拉国家是被侵略者?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第二点,在事物发展周期性的问题上,对于自然界中的周期性现象,如年、月、日等,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于社会历史中的周期性现象,人们就不容易接受,往往指责为“历史循环论”。事实上,周期不同于简单的重复,我们常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所谓螺旋、波浪,就是小周期在大周期中的表现。

多少年以来,《周易》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忽视甚至误解。人们认为《周易》中没有什么深邃的哲学思想,多是些骗人的东西。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可以确信,《周易》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事情也明摆着,《周易》的几位都是上古时期的国家领导人,他们每天的所思所想主要是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他们辛辛苦苦写成《周易》一书,目的不会是别的,只能是为了治理国家、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所以系辞里说“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现在中国改革即将进入攻坚阶段,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即繁且重,处处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可以使人们都懂得《周易》,至少使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懂得《周易》,我想对我们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肯定有所助益。

三、建设和谐文化

《周易系辞》里说“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几”就是时机。按照辩证法规律性的要求,时机的选择是一个大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时机成熟了就可以成功,反之就只能失败。所以要建设和谐文化首先应清楚我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弄明白建设和谐文化的时机是否成熟。

笔者在《辩证法与世界中的中国》一文中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分期,得出:公元前5862年到公元前3162年和(女后)卦到师卦相对应。公元前3162年到公元前462年和遁卦到坤卦相对应。公元前462年到公元2237年和复卦到同人卦相对应。公元2237年到公元4937年和临卦到乾卦相对应。就是说,公元前5862年到公元前3162年的文化整体是和谐的但向着不和谐发展;公元前3162年到公元前462年的文化整体是不和谐的且向着不和谐发展;公元前462年到公元2237年的文化整体是不和谐的但向着和谐发展;公元2237年到公元4937年的文化整体是和谐的且向着和谐发展。

以上的分析还有些笼统,下面对公元887年到公元2237年间即唐末五代到今天的文化发展做一详细的分析。这一段时期是文化由不和谐向和谐转变的关键时期,好比一个求觉悟的人由不觉悟向觉悟转变的一段时期。《坛经》里说,一个人求得觉悟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见闻读诵,悟法解义,依法修行。我国文化发展的这一段历史也可以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887年到1900年间和明夷,贲,既济,家人,丰,离相对应的一段时期,相当于见闻读诵的阶段,此间天天读《周易》,但不懂辩证法,文化是不和谐的。1900年到2069年和革卦相对应的一段时期,相当于悟法解义的阶段,此间渐渐懂得辩证法了,文化渐渐变的和谐了。2069年到2237年和同人卦相对应的一段时期,相当于依法修行的阶段,此间人们基本上懂得辩证法了,文化基本上和谐了。

如果觉得这样的分析还有些笼统,我们可以对1900年到2069年间和革卦相对应的一段历史做更详细的分析。1900年到1928年是悟法解义的酝酿阶段,1928年到1956年是悟法解义的出现阶段,1956年到1984年是悟法解义的升中阶段,1984年到2012年是悟法解义的偏仄阶段,2012年到2041年是悟法解义的入没阶段,就是理解辩证法、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时期,2041年到2069年是悟法解义的迁移阶段,文化已经有了基本和谐的味道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正当其时,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和谐文化的根本特点是以辩证法为基础,所以普及辩证法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周易》就是一部完备的辩证法,应当加强对《周易》的研究和阐述。笔者在这里郑重的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可不可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周易》的机构,或者可不可以把对《周易》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部分来进行。重视不重视《周易》关系到和谐文化建设的成败,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书目:

⑴古籍:周易,老子,坛经

⑵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4. 星话大白|越南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