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中国图书商报谢迪南对我的采访。
1、介绍一下自己解读国学方面的书?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已出版的《隐藏的论语》,主要是从《论语》的编辑特点上来解读的,突出《论语》各章语录之间的义理联系、上下文的逻辑顺序,得出《论语》二十篇每一篇的中心思想,以及《论语》二十篇之所以按现在的顺序编辑流传的原因。实际上,《论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体系,它通过语录之间的内涵关联,来消解断章取义所可能产生的误会。可惜的是,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几乎没有人试着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它,反而不断肢解、剥离,使儒家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受到根本的伤害,而“仁”、“知”、“道”、“德”等心性学问的阐明、实证便无从下手。我相信,《隐藏的论语》是能够引导人们从一个全新角度,全面、深入去学习《论语》的。
现在,我正着手写一本暂定名为《大道经纬》的书,是解读《大学》和《中庸》的。现在初稿快完成了,如果顺利的话,年底前可以出来。在这本书里,我会对《大学》一直以来存在的各种问题作正面的回答。不一定正确,但可以提供给大家一条新思路。这些问题包括:《大学》和《中庸》的是谁?《大学》真的有错简和漏简吗?“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通过这些想告诉读者:朱熹版本的《大学》其实是非常荒谬的,宋明理学也因为对《大学》的错误解读,而步入歧途。同时,陆王心学虽然对《大学》作了一些返原归真的工作,但他们对格物、致知等的解释同样不够准确。另外,与《中庸》相关的问题有:《中庸》能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的吗?“诚明”与“中庸”的关系究竟怎样?《中庸》与《大学》是不是同出子思?《中庸》与《大学》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等等。
2、您心目中的国学指什么?
答:“国学”的概念用得很多,但学术界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义。我觉得既然冠之以“国”,想必是指中国从古至今最优秀的学问,而且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部分。那么,中国人在文、史、哲、数、医、兵、政、农、相、艺、杂……等等领域的创举和建树,都应该是“国学”的一部分。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遍人事,凡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而有益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都属于“国学”。当然也包括《易经》、中医、五行学说和“汉服”、祭礼等衣冠文物了。“国学”应该大致是一个等同于“中国文化”的词吧。
3、您说,孔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这种悲剧性和喜剧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这句话是为拙著《隐藏的论语》写序的解玺璋老师说的,后学不敢掠美。不过就我的理解,悲剧性和喜剧性,都是以世俗的视角来看的。孔子活着的时候,随遇而安,荣辱不惊,《论语》中就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其实过得很舒心愉快,没有什么悲剧色彩。同时,孔子还是一个不乏幽默感的人。《史记》记载,孔子在郑,因为和弟子们失散了,心中担忧,曾被当地某人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说后,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可见他是非常豁达的一个人。类似的活泼、幽默的例子,在《论语》里也时常见到。子贡评价孔子“温、良、恭、俭、让”,这个形象比较接近真实。除了孔子,其实颜回也是个“穷快活”的人。现在有些小说、电视剧喜欢把颜回塑造成一个惨兮兮、愁眉苦脸的样子,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赞叹中得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的生活其实非常快乐,一点儿也不悲惨。
同样的,孔子身后的喜剧性,也是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在观察,发现世人对儒家思想或褒或贬、或扬或毁,上演了若干喜剧。实际上儒家思想本身还是真实地反映在《论语》、《礼记》等文字中,不因此增一分、减一分。甚至说,孔子所发现的真理,至今仍存在于我们身边,运行未息。所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真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以及每天的生活之中,任何将儒家思想神圣化或者妖魔化的行为,都是徒劳,即便消灭了儒家思想,也仍会有贤能的人从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与孔子一样的感悟。就像陆九渊说的:“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莫不相同。”
我想,也许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不真实的悲剧和喜剧,解玺璋老师才在序言中劝勉我们努力学习《论语》原著,并着重指出“《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做的”吧。
4、目前图书市场的这种孔子热,您认为是悲剧还是喜剧?
答:图书市场的“孔子热”,反映了在“经济至上”、“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下,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全面溃败:人心浮躁、道德堕落,社会秩序混乱,大家普遍感觉到安全感和幸福感正在丧失。正是这种糟糕的局面将中国人从只为赚钱、发展经济的“一头热”中拉出来,重新认识到心灵和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于是全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传统文化的经典,希望从中能发现对治新时代问题的良方。要从这个角度看,出现“孔子热”总好过之前的“一头热”。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孔子热”本身也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产物,或者说,如果没有商业利益驱动,它不会热得这么快、温度不会那么高。所以不难想象,那些厌倦了商业利益薄情寡义的人们,原想着从古典智慧中寻求心灵慰籍,当他发现这仍然是商业陷阱的时候,就难免心生悲凉了。从这个角度看,我又希望现在的孔子热可以降一降温,回到理性的状态,减少浮躁和盲动,使大家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实践经典中的智慧,而不是耍耍花枪博个满堂彩,再赚个盆满钵满,那就偏离有益社会人心的中道了。
5、您心目中真实的孔子是什么样?
答:首先要说的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也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仍然是我从孔子留下的片言只语中,零星拼凑起来的不完整、不真实的印象。在我看来,孔子是个智者。用一些老师喜欢给学生下的评语来说:“孔丘同学在我班表现良好,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兴趣广泛,热衷钻研。他心地善良,很懂礼貌,刻苦耐劳,能主动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他责任心非常强,勇于承担。我们担心他如果当了班干部,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全年级的老师一致决定,不管他转到哪个班,都不给他长期当班干部。这才有了他在诗歌、历史、数学、体育、礼仪、易学等等学科的优异成绩,在高考中夺得文、理、武等“多料状元”。业余时间,他还有众多发明创造和理论研究,私下里也像我们似的教学生,绝不乱收学杂费,培养了不少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己编订各种教科书,重修历史课本《春秋》。他的思想理论则主要保留在学生们帮他整理的《论语》、《礼记》等书中。现在,孔丘同学已经声斐海内外,成为我们母校的光荣和骄傲啦!”哈哈,搞笑一下,就那么个意思。
6、现在关于国学尤其是《论语》的书有很多,您对这些书的整体印象如何?
答:整体感觉,滥竽充数的不少,真正优秀的寥寥。我这么说并不是狂妄,而是真实言。当然,这种现象不光现在有,从汉代就开始了。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砖(专)著”跟他的官职、待遇挂勾,所以儒生们皓首穷经,儒典的一个字,往往能写出厚厚一本研究心得来。现在回头看,多数是垃圾,无法流传的。现在这样的垃圾也少不了,因为一些学校的教授职称、奖金待遇和科研经费还是根据“砖著”数量来定,结果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同种类的解读著作都差不多,全在宋明理学和别人的唾沫堆里乱转,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说起来十分悲哀,但这就是社会现实,没办法。说优秀的寥寥,主要是指现代白话文译本,这和新中国曾一度抑儒批孔有关系。这两年出现井喷式的解读热,泡沫肯定免不了,但只要能涌现几种过硬的读本就可以了。淘书是眼光,也是乐趣,大家正可在国学热的井喷中得到沙里淘金的快感。
7、你在自己的《隐藏的论语》一书里谈到,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那么您有什么依据认为自己的解读就是《论语》的本来面目呢?
答:“《隐藏的论语》或者是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本义的一种解释。”这一段话是解玺璋老师在序言中对后学的溢美之词,本人十分惭愧。
我以为《论语》的本来面目,首先要在现行《论语》的基础上去读、去领会。如果把自己看得比古人都懂写文章,随意将《论语》拆散、打乱,再按自己的意图摆弄一番,解释一通,恐怕就很危险,主观、臆测的成分就大大增加了。正如将牛大卸八块之后,全牛必亡一样,你就很难说他重新拼凑出来的解读是本来面目。所以《论语》当前的架构、逻辑顺序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我希望能找到最接近它编辑意图的解释,努力去推敲文句的意涵,探求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篇的脉络走向。所以,还《论语》本来面目只是我的一种愿望和努力,至于是否做到了,就交给各位读者来评定。
8、您是如何对国学发生兴趣的?又如何看待目前图书市场的这种国学热?
答:我是1976年出生的,可谓“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所以在2000年以前,我对儒家思想一直很陌生,除了在中学课本里读过的几句“子曰”,其涵义还不甚了了。2000年以后,我接触到佛学,深具信心,如痴如醉,几年熏陶下来,就接近“夫子”的气质了(我同学对我的评价,当时他脸上还露出深深的惋惜状)。后来读到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他提出《论语》每一篇,其实都是完整一篇文章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好奇,便开始对《论语》原文下了一些功夫,而越读越亲切,越读越咂摸出一些滋味来,于是才逐渐深入下去。
目前图书市场的“国学热”,我以为还不算真正的国学热,勉强算是国学热在文化市场的征兆而已。我心目中的国学热,是当中国人走出国门时,有人竖起大拇指赞叹:“真是一个中国人!”据说过去中国人走出去,的确是有人赞叹的,后来咱们富起来了,牛起来了,反而让人看不起了,原属于中国人的温文尔雅、谦虚善良的美德都消失了,这就非常遗憾。国学热就是要落实到转换国人的气质上,祛除贪婪、暴戾和无礼的心行,让中国人在全世界受人尊重,亦即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只有当世界各国都将中国作为榜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由衷的赞叹,深深热爱的时候,“国学热”才算靠谱。所以现在的国学热要从图书市场转向社会人心、落实到行动、影响全世界,还有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
9、目前图书市场不管是国学热,还是史学热,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畅销的都是非专业的人写的,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答:首先要说,“专业”这个词被用在文学、历史、国学领域,本身就不专业。热恋中的男女,谁不是诗人?昨天发生的一切事,哪一件不是历史?每时每刻的内心感悟,哪一点无关国学?所以文学、历史、国学等最看重生活的厚度,思考的积淀,它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行业、一切学科都相融共通,数学、物理、工程机械,也都在文学、历史和国学的范畴里。所以,专业不专业应该是指作品,而无关其他。现在人们常说的“专业”,最好改叫“职业”,是指靠文学、史学和国学吃饭的人,他们打那份工。
我曾看到不少网民惊呼:文学死了,诗歌死了!要我说,其实是人的感悟能力退化了。《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说明什么呢?说明物欲的过度膨胀,使人耽于享受,沉迷奢乐,这样下去,精神、心志、智慧就退化了。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文学死亡、诗歌死亡,元凶是欲望的过度膨胀,侵蚀了人的创造力,腐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值得检讨的是,国学热、史学热为什么从“非职业”人士那里爆发出力量来?想必也与精神、心志和智慧的积累有关。不少研究国学、历史等的“职业”人士,但为稻粮谋,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多少年下来,“专家”、“教授”之衔熬成了,可是学术热情却消耗了,思想也严重透支。这些人素隐行怪,缺乏深入实践、融入生活的积淀,在空洞玄奥的理论和枯燥乏味的故纸堆里磨尽光阴,所写出来的东西就难免隔阂于时代,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而那些对国学、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非职业”人士,他们道问学的精神更加单纯,思路更加开阔,又能不囿于成见,所以反而更容易开创出新局面、新风气来。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要贬低“职业”人士的贡献,而是提一个醒:在学术领域没有谁是永远的权威,只有拿出过硬的本领和学识、创见来,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时代不停的变化,而永不停息的求学精神是不变的,专业不专业,比得就是这股子劲头,而不是别的。所以我希望若干年后,在“职业”领域能涌现出一批卓然成家的划时代人物,笑叹我辈:“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0、您认为国学是否需要平民化解读?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平民化解读”?如果是与官方解读相对应的话,比如以汉代独尊儒术,设立经学博士、明代以朱熹注本四书为科考标准答案等作为官方解读的话,那我觉得国学不但需要平民化解读,而且要以平民化解读为主流。因为儒家思想的诞生,本来就是非官方的。孔子设立的“私学”是相对“官学”而言的,他招收的学生中很多都是穷人平民;在汉以前,儒家思想一直不被官方认可,孔子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政、为政以德等思想,都有强烈的平民化的政治倾向。
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来看,平民化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包括曾子、子思、孟子等人,多不见用。子思所提出的“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矣”、孟子将孔子“仁学”发展为“仁政”等,无不是超越时代的,如果没有这种“仁者爱人”、“子庶民”的平民化立场,就不可能诞生如此卓见。除开汉儒《春秋》诸传发展中的官方色彩不论外,隋唐河汾学、宋明理学都属平民化解读。我所说的宋明理学是指其被树立为官方权威之前的发展阶段,由二程到朱熹,都在平民化解读的范畴。后来的陆九渊、王明阳提倡的“心学”,更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化解读,从诞生之始就与当时已具官方色彩的“理学”作斗争。比较起来,官方解读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很容易被故意扭曲,以达到有利于其思想统治的目的。其中,对“忠君思想”的刻意误读就是典型的例子,“三纲五常”便是汉代官方主导下的产物,后来更进一步恶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泯灭人性的歪理邪说了,不能不说这是官方解读之过。因此,儒家思想要去伪存真,有所扬弃地加以发展,将来也必须遵循平民化解读为主导的大原则。
当然,如果“平民化”是指“不当官的老百姓”,那我上述说法就需要更正。因为过去的平民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受教育之后,即便是“秀才”的功名,也被看成“士”了,成为高于平民的阶层。比如曾国藩,他是农民出身,一直实践着儒家思想,但他又是清朝的重臣,该定他为“平民”还是“官方”?恐怕就难说清楚了。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国学”中的墨家思想也诞生、影响于平民阶层。其他如“阴阳家”、道家等,都主要在民间发展流传。比较起来,“法家”、“兵家”的贵族、官方色彩较浓,但也不乏平民化解读的推动。“佛教”如果也属于“国学”范围的话,历代的高僧大德,主要都来自民间,同时教化于民间。佛教与政治的结缘与儒家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你我对“平民化解读”的概念有共识的话,大体可以下这样的结论:离开“平民化解读”,则几无“国学”可言。
11、这场遍及大众的国学热让我们感到有些始料不及,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是否也出于你们的意料之外?
答:佛教说世间万有,都是“因缘生法”,一切的偶然其实都是各种因缘导致的必然。如今的“国学热”,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有大的社会背景的原因,有民众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多年来大力弘扬国学的原因。另外更重要的,是国家政治开明的大气候。“国学热”要放在文革时期便不可想象,它所能呈现的形态估计也只能是“批林批孔”的方式。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近些年来大家都逐渐认识到,要想推动中国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应该大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包括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实践的儒家思想的智慧。“国学”是一个智慧大宝库,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离开它,否则将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全人类的损失。此外,我前面提到过,国学热温度的急剧飑升,有商业炒作、媒体参与的成分在内,利弊两开。国学热便是这些因缘和合所致,是一种必然,我个人并不感到意外。
就我来说,学习儒家思想本属业余爱好,不靠这个混饭吃,所以情愿使自己更通脱一些。“文章千古事,流传方为贵”,做学问还是自在随缘比较好。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先把写作的心态摆正,不必因为某人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就一门心思去跟风,那无意义。喇叭裤横扫大街小巷的时候,只有少数人了解那是一场笑料。但是,笑料背后所反映的人们追求时尚的心态是真实的。同样,国学热也正流行着某些笑料,但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激情却是真实的。真正有志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人士、媒体等,最好要能正确引导这股激情,使少些泡沫,多些实在的利益。
12、目前关于国学的书有很多,在国学是否需要平民化上也产生了很多争议,这归根结底涉及到一个如何选经典、读经典的问题,您认为读者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选经典,读经典?
答:读书也好,读经典也好,我倒不觉得有一条什么特别的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健康有益的就好。到是“读经典”与“学经典”是有区别的。所谓经典,便有意涵深广、内容博大、智慧隽永的特点,学习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时刻提斯以求贯通,才能得大利益。
13、您希望您的书能让读者获得一种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答:读时趣味盎然,掩卷深有所思,日后常得体悟。当然,“希望”而已。
14、现在关于国学有很多解读方法,有的把孔子当救世主,把《论语》当成东方主义的救世良方,这是新儒家们的读法;有的把《论语》当成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您认为自己的解读属于哪一种?
答:要说有救世主,也是我们自己。《论语》能不能救世、能不能包治百病,不在于《论语》本身,而在于学习、实践《论语》的人。儒家思想只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愚者见其愚,淫者见其淫。所以我把《论语》当成一面镜子,从中了解自己,洞察万物世情。
15、您阅读过很多解读《论语》的版本,您认为读者应该阅读《论语》的哪种解读方法才能获得最大的阅读体验?
答:开卷有益。不同的版本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如果要我推荐几种,我觉得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值得细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参考。当然,我写的《隐藏的论语》是里程碑式的,哈哈,挡板砖的里程碑,希望大家也读一读。至于如何获得最大的阅读体验,只有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