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的偏见和《论语》的价值
利天生
·
2007-09-13
·
来源:本站原创
[原创]李零的偏见和《论语》的价值
“五.四”“打倒孔家店”,毕竟发起于民间;“批孔”,却是自上而下,遍及于全国的各个角落。仅仅三十年之后,《于丹论语心得》竟创下了出版界的奇迹:半年销售250万册,计算盗版在内大约400万。这是为什么?难道如李零所说:“是政治上的翻烙饼”?而最受学术界推崇的杨伯俊《论语注释》,三十年一共销售,还不到于丹的十分之一。
三十年前全国人民异口同声,“把孔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今天400万册书,却是老百姓心甘情愿、自掏腰包。中央电视台、于丹,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吗?还是400万人都是傻瓜?是什么原因?值得深深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深层次的最大问题是信仰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困难,是能否归纳出几个,能让全国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理念,大家发自内心以此自我约束,而不是全靠法律。没有这个前提,实现和谐社会很难。解决这两大问题的责任是谁呢?首先是中国最高人文学府——北京大学。(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就是国家的思想库。)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自然也有一份责任,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贡献一点参考意见,是必需的,也是应该的!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3亿人民,56个民族,最没有争议、能得到最大认同的是谁?谁的思想能成为凝聚的核心?只有孔子!只有《论语》!“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稳定、和谐只有用儒家!任何人取得政权后,稳定、和谐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的今天也不例外,尽管问题很大,贪官很多,但稳定、和谐仍然是最大政治,谁能找出第二人代替,那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自以为正宗的专家、学者、教授、大师,这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你们赖以生存的价值,于己于家、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啊!拿不出来,不知自责,反要自充英雄,“第一要破,就是‘圣人’”,那就不但是李零教授的无知、浅薄和自找羞辱,而且确实是只“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和名副其实的“唐吉柯德”。
唐朝尊老子,明朝推朱子。如何?已经永世不得翻身的孔子,仅仅三十年,不但红遍中国,而且走向世界,为什么?李零说“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李零用得以自豪的“三古”(训诂、考古、古文字)看家本领,研究《论语》得出的就是这样的结论。历代统治阶级及御用文人,难道都是傻瓜?孔子在世“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们凭什么大捧孔子?老子、朱子为什么没捧起来?还是****当政,仅仅三十年,孔子从地底升到天上,为什么?李零也太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了。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古代思想史,有很多争论,我是像看戏一样,坐在台下看,并没打算加入哪一拨。学道德,更不沾边。”由此可知,李零完全不懂《论语》。
首先。《论语》绝对不是人们司空见惯,只说不做的“道德说教”;也不是思想史;更不是学术体系、框架、模型。《论语》的前提是,“学而时习之”,即“学”是为了“用”,即改变不良习惯,做出来,并不是只说说而已。“用”、“改变习惯”是出发点,又是终结点。因为《论语》是教人幸福的学问,任何人只要真想幸福,必须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努力去做,随时随地都可以,而且要做到“改变不良习惯”。看看御医刘纯的第24代孙刘弘章的网页、书,就知赋予行动,改变生活习惯是多么重要,“三分治,七分养”。健康还是死亡决定于自己,而不是医生。而李零呢?只是“像看戏一样,坐在台下看,并没有打算加入哪一拨”。可以断言,任何人只要是这种心态读《论语》,肯定极难受益,必定有偏差,大大的偏差!顶破天也就是捡了芝麻,但却丢了大西瓜。李零自以为客观、公允,有确凿的证据,能还孔子真相,其实那都是死人的牙慧,是否有价值不一定,最终还要用生活实践检验,任何人、任何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是不算数的!孔子经过了二千年的检验,岂是你李零能否定的了?!自己骗自己,自我陶醉而已。
第二.《论语》是“学者为己”的、实实在在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智慧和方法,即改变自己的不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不是“学者为人”,只是用来讲给别人听,赚取名利的敲门砖;或者是专用来挑别人毛病的手电筒。只有自己切实做了,获得了利益,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感动别人,给别人以教育和帮助。这才是于丹走红的真正原因。“学道德,更不沾边”的李零不可能理解。其实,任何人只要做到这一点,都能得到连自己也想不到的利益。笔者有切身的经历,看《五年前我的人生总结》和《儿童读经经典教育的成功经验》,就知我言不虚。我47岁才接触传统文化,仅仅十年多一点,其见识、自信、底气,连自己都吃惊,看我两篇《说女子难养》、三篇《台大教授傅佩荣错解<论语>》、和六篇《轻蔑小人。。。。》的文章,大家自己下结论吧。
区区不足两万言的《论语》,且是语录体的对话,赵普靠“半部”治天下,于丹以“十分之一”红中国,就知李零所言孔子是假圣人是多么荒谬。因为李零“学道德,更不沾边”“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我一看谁说这类话,写什么人生哲学,头皮就发麻”。“道德”怎么是说教呢?身居上位的大人——官员、教授,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如同说《论语》好,却背道而驰,只能说是伪君子,怎能怪罪道德、孔子、《论语》呢?就像刀能杀人一样,把罪责推到刀身上,就太荒唐了。李零连这一点都不懂,对上年纪的人的帮助又“头皮发麻”,怪不得快到耳顺之年,又是堂堂北大中文教授,竟还是只“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生活在黑暗的无明中,和于丹的阳光灿然、潇洒、积极向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恰又说明李零真的不懂《论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怎么可能呢?
第三.《论语》走向世界,且以加速度增长,证明了南怀瑾粮食店的比喻是正确的。尽管李零说“这是危言耸听”,自以为更高明。恰又表明李零的浅薄、无知和坐井观天。因为孔子、《论语》是大人文化的代表,任何一个不想走向灭亡的大人,都必须走《论语》指出的光明大道——利己利人,“小人靠大人而成长,大人助小人得永生”;利人害己,强盗逻辑;害人利己,必然灭亡。西方发达国家已走到小人文化的顶峰,必然接受、发展大人文化,看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CEO杰克.威尔奇的自传,其成功经验与《论语》何其相似乃尔!再看西方人的捐款,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们与《论语》是多么一拍即合;如果知道御医刘纯的“三分治七分养”,在美国多么受欢迎,就知《论语》在西方大有市场,《论语》走向世界不可阻挡!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