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陈 晋 拾 零
李孑
主题和气象的解读
陈晋同志,韶山和济南会上见过谈过,照过像,写过信,其父也是志愿军战士,倍感亲切。嗣后,我身患癌症,手术化疗,不再来往,大概已被忘却。今从《工作通讯》中读到其在井冈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破围和开辟:从历史主题、美学主题到精神气象——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词作及其精神延伸》,稍有感触,简述请教和商酌。
为了弥补过去的一些缺憾,他把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时期的词作概括为四个字:破围、开辟。不知为什么,我对这四个字的概括却感到有些别扭,不适不畅不通俗,味儿不足也不到位。是否用词不当,不像,那么到底是什么,说不清。细细品味,似乎精神气象预报不准,不对;似乎精神延伸不够,有一点,也并非十分确切;似乎……我自己好像也说不清楚,但无妨大胆地谈一些感觉,小议。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开辟新的历史时期的第一乐章。“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就点出了自己的目标和宗旨,共产主义革命。“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又道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武装夺取政权,要进行暴力革命,“霹雳一声暴动。”这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序曲(我不说音符,也不是音符。)按顺序接下来的10首诗词,以及1965年重上井冈山写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与《鸟儿问答》,无一不在体现着共产主义者的气质、气量、气派、气度、气力、气象;这精神气象,就是共产主义的气象,无产阶级的气象;也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历史主题,无产阶级的美学主题。像“我自岿然不动”、“分田分地真忙”、“战地黄花分外香”、“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狂飙为我从天落”、“不周山下红旗乱”、“七百里驱十五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以及“高路入云端”、“上九天”、“下五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怪烟消云落”、“试看天地翻覆”等等,无一不浸透着共产主义者的襟怀、胸臆、理想、追求、信念和信仰,无一不表现出无产阶级的气度、气派和气量,这不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气象么?
我为什么对那四个字的概括会感到不适和不畅?包括“寻路”和“护路”之论,“迷蒙”和“郁闷”之断,“围剿”和反“围剿”的提法等等。并不是说这些说法完全不对,而是觉得不够,味儿不足不浓,不太符合实际情缘,因此也不美不高。因为这些思维和思路、理解和注释,都近乎就事论事,局限于实际的斗争状态之中,而没有看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过程,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气象和规律。因为有这个最高精神气象,才会有毛泽东思想,才会有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道路;才会有毛泽东和他人的区别,共产主义者与民族民主民权民生爱国救国等等革命者的不同;当然其实践过程的历史呈现、思想传达和美学描述,其史诗型的特征也不同,其历史主题、美学主题和精神气象也不尽一致一统。
大概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同辈同志同是领导层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同之处,有别之域。试作比较和细读,同是井冈山上的战友,包括朱德和陈毅;同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董老、林老、吴老、徐老、谢老、叶剑英等等,哪一位能够比得过毛泽东、超过毛泽东?不只诗词,就是在其他各个方面,气质气派气量气度、政治思想、精神境界、胸襟情怀、远见卓识、胆识胆略……哪一个方面能够比得上毛泽东,而且可以说从井冈山到文化革命,从建党伊始到他逝世之后,区别和差距都着实不小。有诗词为证,历史为证,革命实践和现实效应为证。
他们的差异和差别,或者说精神气象,或曰主题思想、美学标准和行为逻辑,是否可以说就在于高下之分、阴晴之别、消极和积极的迥异、主动和被动的不一、远近大小苦乐荣辱之错落、胜负得失生死贵贱之情愫、全局部分集体个人之虑、长远眼前恒久短暂之忧,或者说就在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转孤立片面凝滞局势为创始创新创造创举的新景……所以从秋收起义到长征转移的七年中,毛泽东虽然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辉煌伟绩,创建了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的战斗“堡垒”,创立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学说理论;虽然可以说有伟大无比空前绝后的创举,但却受到党中央、省委特委、苏维埃政权及其同伍同志同辈同行同路同壕里的无数攻击非难和处分,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几起几落几上几下,不白之冤和无端挫折24起;但是他却没有心灰意冷倒躺下去,也没有消极沉沦在个人的不幸和忧虑之中,依然精力充沛斗志昂扬不改初衷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请问谁能比得,谁能像他那样坚毅不屈;请问从党中央到同阵营的革命者中,几人与他同谋同心同行同斗,且具有同一精神境界;请问谁能同他一样还在“报导敌军宵遁”、“收拾金瓯一片”、“胜似春光”、“直指武夷山下”、“十万工农下吉安”、“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横扫千军如卷席”、“谁持彩练为空舞”、“谈笑凯歌还”;直到“不须放屁”,真是义愤填膺,又轻蔑如故,跟蓬间雀和敌人奴才庸人懦夫,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能一言以蔽之,多么痛快轻盈。
纵观中国革命的整个历程,洞察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史实,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过程之中,在“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之中,毛泽东与其他各种派系和集团的不同和差异,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点或者说两个方面、两类问题:一乃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敌我友不清楚,这是革命的最大悲剧。从共产党成立到现在,是否可以说许多人至今还没有解决,不懂得常在变化之中;然而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则革命必然受挫出现悲剧,解决好了,则革命必然胜利和成功。二乃主动被动之重要,即革命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问题,掌握在谁的手里呢?若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里,则胜;若在其他阶级阶层和机会主义者手里,则败无疑了。而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根本区别,则在于对待一切革命运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抓大方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呢?还是着眼于部分和支流;简言之,就是向上向下对上对下的态度;也就是强调起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的一方呢?还是强调非本质非主流非关键的万象和事物;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的运动之中,也贯穿于一切革命事业的进程之中,而且无不存在于始终;那么,如何把握革命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转没落腐朽顽固僵化为创新创立创造创举,则极为重要。这就是毛泽东和一切机会主义胆战心惊处处退让妥协迁就敌我友不分的区别之处。试看建国前后党内国内历次运动出现的问题,或要决策的问题,毛主席和同辈同堂战友们的观点,总有些不同,毛主席一贯着眼于上层,并极力保护下层革命群众的热情,他们则反之,总在为群众泼冷水,责难不休横挑毛病;但凡革命受挫,出现问题的时候,毛主席总能看到前途看到光明,他人老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指手画脚伺机篡夺什么;就是在面临危机之中,总结经验寻找根源之时,毛主席总是强调两点:敌人力量的强大、群众尚未觉悟,特别注意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而他人则爱指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本身和共产党自己的这个那个,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贬损革命群众的革命运动和积极性;其事例枚不胜举。这在《清平乐•会昌》一词中,体现已十分充足,论据已十分鲜明。在王明路线惨败以后,无奈地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之际,全党全军都在悲愤和郁闷之中,毛泽东却道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全党全军都在迷蒙和航向未定之时,他却高唱“颠连直接东溟”,看东方的天际多么广阔;“更加郁郁葱葱”看南边的前景多么美好!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词,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信念信仰坚定不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雄伟壮丽的宣言、誓词和光明前景。请问谁能比得,谁有这种情怀境界和战斗精神!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不比不知,一比则明。毛泽东的诗词,确是非常人写非常事,有非常之笔和非常的气魄、气流、气象、气维及其非常的智慧和风度、风格、风云、风际……所以我总觉陈晋的概括低了小了、消极而又被动、沉重而又阴闷,感情和着眼点太实太近,有失光彩夺目之灿烂辉煌和秋实春色。
我为什么对陈晋四个字的概括,总感到不适呢?大概就是上述原因。我不知说清楚没有,陈晋同意与否?我奇怪,我疑惑,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讲“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不讲“这是最后的斗争”,不讲自己的大目标,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公开宣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而要用中性柔性贴近贴身的福禄益寿去诱导群众为个人财富和享受而奔波卖命。凡是用这种立场观点和感情格调去理解和诠释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诗词者,必然会有不足和贻误,必然消极被动抑郁低调销魂。敌对阵营的诬蔑诽谤恶攻仇恨,当然另当别论。
那么,如何概括才好,还是老生常谈,明白通俗些 ——创造和创举。毛泽东的一生,都是在进行创新创建创造创举的革命活动,史无前例后无来者;他开辟的不只是无与伦比的诗词境界和领域,而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伟大最壮丽的大同世界,“环球同比凉热”,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光景。
试想,能够理解和认同,并与他并肩战斗者,可有几多?……
张力和延伸之美
陈晋可能有什么难处?其实我也有难处。许多事情和话语实在难以点明说清,也不宜说白说透,不能也不可又不便于说白说透。陈晋得天独厚,处在文献档案和史料堆中,有丰富无比又真实可靠的依据,可供阅览参考分析判断借鉴运用。但是,任何真实的材料或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手里和大脑重新化合以后,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和结论,无一例外了。
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可宝贵的。但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人的阶级性和阶级烙印,无论什么事情和理论著述及其作品和评语,都说不清楚,是非正误结论都无法认定认可认同或准确。对于毛泽东诗词的评断结语,也完全不同。
大概是为了和谐,否认阶级社会的敌我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烙印和阶级特性,便产生了许多流行词语,没有棱角没有激情、没有特征没有特性、没有前提没有灵魂、没有主体没有主语的新生代述语。陈晋当然也不可抗拒无法例外了。就说其张力和延伸之说吧,同因同流。
陈晋所说的历史主题(什么历史主题)、诗词意象(什么意象)、美学主题(什么美学主题)、艺术审美张力(什么审美张力),包括其审美反差、流动感觉、理想情怀、主观情绪,还有什么词路进取沉重、情思豪迈凝重、意志坚定稳重,都没有主语和前提,没有主谓宾之分。老实说,这些美言,加在谁的头上,冠在许多诗词中,都可以通用共用。其实,这并非陈晋的特别,而是当前所有论著和学说中的流行曲和共同体。不只没有主语和前提,几乎也没有坚实中肯的结语和断论,既无果无因,又无来龙去脉,模棱两可,似是似非,中性中庸,全是一团雾水和露珠。例如,“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并非对立力量和景象的组合或对立、冲突和反差中形成的艺术审美张力之说,所能诠释得体、透彻其深意和内情。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这一首宗旨性的宣言和誓词中,惟独只提农民运动而不提工人阶级呢?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主题之一,也正是中国革命的特点特异特殊和特性,正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创始创建创立和创举。仅用富有张力的审美倾向,难以释透道明。
由什么引起创作冲动并不重要,意象画面体现的动感不是独有的美妙,动感是诗词和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算不得特殊,关键在于冲动后的成品,营造出什么壮丽,开拓的延伸是什么,流动和延伸,并非为了产生审美的张力,而是为了服从其政治目的和理想意境。像“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只不过为了立脚的需要,构筑战壕和堡垒,并非目的,目标还是要向更远大更广阔的地方前进,向长江流域华夏腹地和最后胜利进军。像“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支全世界无产者的歌,这支共产党的党歌和国际共运的军歌,及其伟大的革命风暴,自然和必然会发生发展(从天落)并取得胜利。像毛泽东为王尔琢题写的挽联:“……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下联)这才是他的阶级特性和阶级烙印,这才是那张力和延伸的真正目标。
枪杆子出政权,不只在党内,就是在敌营和全世界都已得到共识,并极为重视。但枪杆子在谁手里,指向哪里,能否“唤起工农千百万”,“百万工农齐踊跃”,却并非易事。除了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他人他党和任何党派集团神仙皇帝,怕是办不到的。这一毛泽东思想的主题之一——三大法宝之一——武装斗争,实际上也是《共产党宣言》和马列主义的延伸——暴力革命的延伸;“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的七年中,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在贯彻执行和延伸这一崇高的大理想和大目标。绝不像有些忤逆之徒,为了抬高自己,把历史和英雄及其创始者都丑化诬蔑并彻底否定,无耻卑鄙至极了。可是这种气象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讳莫如深,一方面又像传染病在流行着,实在悲哀又痛苦。
这一切,用境遇、破围、开辟和延伸、兴奋和郁闷、小我大我和飞跃独特、追寻挺进以及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现象是论不清道不明也点不透。张力和延伸的审美云云,似乎也不着边际了。
此乃中性和中和之论,难及灵魂,难以命中。
陈晋是否真有难处?
突破和飞跃的发展
军旅文学,新时期的新词语,我不感兴趣,因为其同样没有前提和主语,也可以说没有主心骨,没有灵魂和颜色,没有阶级烙印和阶级性。没有新的内容和胚胎,任何花梢美炒的新词语,都没有意义和作用,还不如老生常谈:军事文学。
毛泽东词作的题材内容前所未有,这不是他的独到,今后不断会有;他把旧形式和新内容结合得最好,故而是其创作生涯的重大飞跃,也是诗词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不错,但其突破和发展了什么?其与古代边塞诗豪放派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心理土壤有何不同?并非什么身份有别,战争场景的描述和主观感受有异,并非什么个性见识、境界格调、话语方式有别,而是肩负的军队、道路、事业的命运和前途不同,其无产阶级军队、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命运和前途不同,并由此开辟出的新诗风和新文化,与已往的诗词根本不同。陈晋为何不能点破、说白说透,而用中性词语陈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至今及其以后,不论有多少年,实际上只有两个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那就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剥削压迫和无剥削压迫、有阶级和无阶级的两种社会形态、两个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此前的社会历史,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都属于剥削压迫和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从共产党成立秋收起义之后,才开始逐渐步入后一个历史阶段的浴血奋战之进程,与前一阶段的五千年一万年或若干万年,有本质的区别,一切都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当今,无论什么理论和作品都混同起来,一概而论而作,必然出现是非黑白混淆不清,莫衷一是模棱两可,没有主体和主语、没有灵魂和主心骨的状态和格局,一切都道不明了。
毛泽东的境界和格调,是大我,是整个军队和崭新的事业,是群众性的场面和气氛,是“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统一,与古今中外一切旧时期的诗人,根本不同,亦不可同日而语。
陈晋说,对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来说,没有比认识更能影响他的前途,没有比选择更能影响他的命运,没有比实践更能影响他的成功。完全正确。但是什么认识、选择和实践,他没有谈,我替他说吧,那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选择、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毛泽东的认识、选择和实践完全正确,而且与他的同辈同伍们常有差异和差距,甚至常遭反对,同堂均不赞成。从秋收起义到文化革命,从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乃至他死后30年,非难有多少?真是“昆鸡常笑老鹰非”,“斥鷃每闻欺大鸟”。
陈晋说,世界因人的认识呈现博大或狭小,前途因人的认识展现生机或黯然,生命因认识而精彩,生命因实践而美丽,因创造而辉煌;最激动人心的辉煌,是把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我很赞同。毛泽东一生的事例太多了,秋收暴动、井冈山根据地、一国两制的中央苏区、敌人前三次围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三大战役、横渡长江、以及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炮轰金门、中印边界、珍宝岛等,全世界华侨最为赞赏、并以此昂首挺胸直腰的“五大战役”,无一不出乎人们的预料,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他的诗词创作,也出人意料,变悲壮为豪情, 他人无法及其和达标。像“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今又重阳”、“胜似春光”、“云欲立”、“呼声急”、“嗟何及”、“奇岳”、“海绿”、“磅礴”、“云落”、“怎么得了”“不须放屁”,以及“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看今朝”等等等等。同样的认识实践和创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艺术和成果。几人可能理解、可能研究深透。
开拓进取的思考
从离开中央苏区到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这14年又创作了11首诗词,当然更加精彩、更加成熟,但其精神气象依然一脉相承,挥发得更加激越,而且斗争范围和领域,更加复杂、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明确,当然其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也更加清晰、更加远大、更加突出、更加丰富。用破围和开辟也更加难以概括和陈述,也不是一些理性的思考、精神人格的高扬和社会变迁的描述所能说明说透,更不是什么晚年挥之不去的一种政治心理和精神状态云云。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和必然王国,面对着“打倒蒋介石回老家去”的千百万农民士兵,面对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居动骄傲、轮流座桩、革命到头、坐享其成、糖衣炮弹、社会恶瘤等等形形色色的复杂局面和思想情绪,同时也面对着剥削有功, 新民主主义秩序以及补课和实行一段资本主义的怪论谬误,以及四百万旧军阀旧土匪旧兵痞旧特务等等等等的垃圾恶臭、深山老林的无数魔窟,所以才英明地预见并提出: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但至今还有人不能理解也不赞成。
孙子兵法也强调穷寇勿追,而他却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为什么呢?试看国际共运的许多经验和教训,马黎公社没有攻打凡尔赛宫;十月革命没有摧毁沙皇的殷墟和临时政府,70年后复生;二战后的法国和意大利没有掌握政权,反交出了军队,不是积极进攻而是消极退守,参政议政;朝鲜越南德国“一分为二”等等妥协方略和未决之遗患无穷,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曾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依赖外力扶植立国;因而直到文化革命、苏东变色、世界共运低潮,修正主义复兴,出现的叛逆无数。这一切种种都证明,“匡庐一带不停留”,“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英明;都证实革命不能继续和不够彻底的惨痛教训。伟人伟大的情怀和远虑真有道理。
毛泽东的英明伟大,确实高出同辈同伍和常人要人几筹,而非什么历史的前进方式、习惯的思维方式、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象所能表达清楚。他把世界和事物一分为二,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实现矛盾的转化,而且遵循不破不立,有破有立、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而能立的历史逻辑运动逻辑科学逻辑发展逻辑,并且要不断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除新障碍、得出新认识、创造各个方面各种领域的新局面、新道路、新境界、新天地,以便达到和完成共产主义大目标。简言之就是不断革命继续革命。请问这有什么错呢?纠缠在一些非本质非主流非关键非核心非方向性的细微末节是非曲直之中,困扰在一些负面影响之类的支流问题上,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与作用呢?然而不少大人要人却特爱以偏概念,以小代大、以私代公、以已代人地非议批判毛泽东;包括“不破不立”这一真理,可笑至极了。共产党人害怕不断革命和继续革命,害怕“国际悲歌歌一曲”,不敢唱响共产主义,还害怕“大破大立”,害怕“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算什么共产党呢?
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大目标奋斗的决心,并非在延安时期才有才成熟。早在“旗号镰刀斧头”、“霹雷一声暴动”、“人生易老天难老”、“谁持彩练当空舞”“唤起工农千百万”、“枯木朽珠齐努力”的时候已经形成;只不过在延安时期,才有机会和条件、才有时间和经历、才有可能和必须进行比较全面地完整地和系统地进行一些思考和整理,部分地进行一些总结和再实践了。但因现实斗争的复杂和激烈、阶级和路线斗争的干扰和破坏、党内外国内外敌人的“枪林逼”,直到他逝世,也没有能够如愿地进行和完成更加巨大的理论工程。只不过在延安和延安以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西方的封锁包围、阵营内部的分歧和分裂、革命和建设的难题、科技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纠葛,不得不使他分心分身、正侧几面迎而战之;但他却能以“俱往矣”、“须晴日”和“不须放屁”的气概和壮志,全部战而胜之了。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理解、有所体会、并与其共同战斗。且莫说其同壕战友多已为之诛尽了。
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军队,为什么能够压倒并战胜全世界的一切强敌。视而不见者有之,闭目不认者有之,仇恨不已者有之,无识无知者有之,造谣编谎者有之,众说纷纭者有之;我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他早有感受早有思考并早已想清,且十分简单十分朴素:就是用共产主义精神,实现了两个决裂的战斗者——真正大写的人、完全大写的人、最最可爱的人——人民战士!
从“军叫工农红军”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从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停战以后的1955年,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期内,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上千万军队,以及英勇牺牲的四千万先烈,可以说全没有薪饷奖金、没吃没穿还要历经千险万难亿苦千辛,还要生离死别、舍家弃亲、流血流汗、牺牲生命,但却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蒋军、日寇美帝以及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军队。什么原因?有几人悟得并领会。相反,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训练的现代精锐部队,无论用什么高薪福利和元宝黄金收买的雇佣军,都是怕死鬼,都曾败在我们的膝下和手里,历史已证实确认。
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气象,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诗词里映现的共产主义精神,并非别的什么纸上谈兵、高调阔论的缘故和胡言乱语。许多人至今还不懂得这个道理,甚或永远也不会懂得。
不懂得毛泽东思想的人,实难懂得毛泽东的诗词。陈晋懂得,但却不便说白。
情结道路和精神
38年过去了,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又写了两首词。若非思念之深厚,蓄积之久远,价值之珍贵,诗兴之浓郁,激情之饱满,是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吟咏、体会、发挥的。这就是他的“井冈山情结”。应该说,凡在井冈山根据地战斗过的,人人都有井冈山情结。但情结和情结不同。毛泽东的情结是什么呢?
毛主席问过陪同他的江西副省长王卓超、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什么是井冈山的传统和精神?回答是“支部建在连上”,答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却答不上来了,那就是“士兵委员会”,官兵一致、军事民主。这个党指挥枪和军事民主,就是人民军队、无产阶级军队与千古万古以往的一切军队,根本不同之处,其性质区别之根之本之因之由,与“军人的天职是服从”的经典圣旨有别之处。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辩论关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又互相辅益互相制约。但事物也会走到它的反面去。党指挥枪,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指挥枪,而不是以个人或山头及帮派集团和其他统治阶级的意志去指挥枪了。凡以前者为纲为主,则每战必胜,若以后者为意,则败无疑。士兵委员会,后来就变成了连队俱乐部,以文体娱乐活动为主,渐渐淡化了军事民主的作用。却不知这官兵一致军事民主,不只是人民军队的特性,而且是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共产主义民主,乃至自由王国的特性特微、手段和方法、雏形和目标,而且是最终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秩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变化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方法和规则程序。这一点,请问井冈山的战友,有几人能够想到并完全认识和理解而照办了。难怪后来渐渐被忘却和忽略也改掉。
毛主席在和陪同人员的谈话中特别强调:“战争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比较容易,和平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要难得多。打了胜仗和败仗,不光看有哪些成绩和错误,还要看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他还说:“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到时候内外一夹攻……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毛主席的英明预言,已为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变化所完全证明。
这就是毛主席的井冈山情结。反映在词里,就是“多了楼台亭阁”,“车子飞如跃”,绿海变为革命根据地,又变为今天的旅游“奇岳”;建设一天比一天好,革命精神却愈来愈淡漠。这就是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虽然变了,“似天渊翻覆”,但也无须过虑,犹似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他仍然独有豪情,可上九天,可下五洋,“风雷磅礴”,“万怪烟消云落”。这就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真实因缘和情境。“重上井冈山”是他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以及国际共运的远见卓识、高屋建瓴、高情远致、高瞻远瞩的设计设想和航标航程。试问井冈山战友,,几人可曾想到,可曾领悟。
毛主席所说的“重上井冈山”,并不是要重复老路。他说过,日本的革命就不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走那条路。他曾反复也说过,大不了我们再上山打游击去。但并非重蹈覆辙,真走那个一国两制苏区割据之路,而是要在新形势新时期运用新的现代化手段和方略、新的形式和潮流、新的惊涛骇浪暴风骤雨,那就是从“士兵委员会“发展而来的大民主,真民主。
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是在酝酿和创造着另一条革命的道路,类似于井冈山又不同于井冈山的一条崭新的和全新的道路,为全中国全世界以及全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应该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最好的方式方法,而且是世世代代、千年万载,永远可以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并且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功能和效果。这就是在“士兵委员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开拓的大民主、真民主。这一点,恐怕他人意想不到,甚至不可思议,也难以理解和赞同。所以当他问到井冈山传统和精神时,在场的都回答不上来,而他却特别点出和强调了。这个“士兵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连队俱乐部”,我亲身经历过、领导过、实践过也开展过,深有体会和感触。这就是他的井冈山情结和精神气象,特别值得珍视的,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和美好前景。当然也是一条险路,他人不敢选择的道路,甚至是不敢迈步的道路,但他却喜欢“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且不怕被枪毙、不怕被杀头、不怕粉身碎骨等等。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真是太伟大了。可别人很不理解无法赞同。实乃“蓬间雀”呀,只想去“仙山琼阁”。
所以说,情结和情结不同,精神气象也不相同,其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更不相同,精神延伸当然也不从众。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英明和不朽!独奇独新独创独有的高屋建瓴、高情远致、高瞻远瞩之不凡不俗也不同流的滔天惊世之创举!“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红烂漫”“冲霄汉”“同心干”“红旗乱”,“弹同前村壁”“今朝更好看”……
我的即兴絮叨, 妥否?请教于陈晋和朋友。
2007年11月29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