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的合理性何在?它的根据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纲理伦常”。这个纲理伦常,据说是亘古不变,万世可知的,它是天道在人伦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有制度,有礼来体现它。而这纲理伦常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仁。仁就是仁善,友爱的意思。为什么说纲理伦常的精神实质是仁呢?比如父慈子孝,父为什么要慈,子为什么要孝?这是为了仁。有了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再冷漠,兄弟如手足,君臣如腹股,合为一体了。仁者,妊也,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都不过是仁善的自然引申而已。
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制度体现,所以这仁和礼,又是本和末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了仁,礼还有什么用?礼的核心是仁,二者不可本末倒置,不可以以文害质、以礼害仁。有了仁这个本,那么其它诸如义、勇的美德就可以由它派生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了仁人,理想社会就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何愁建不成大同世界?
问题是如何造就成千上万的仁人?答案是礼。由仁产生的礼要反过来产生仁。可是礼真的能产生仁吗?你的 “礼”能使别人产生仁吗?仁是体,是内因;礼是用,是外因,它只能通过仁起作用,对麻木不仁的人是没有用的。仁是主观的,“吾欲仁而仁斯至矣”,为仁由己,不能强制,强制就不是仁了。所以,作为仁的表现形式的礼一旦作为准则被提出,就有了相对独立性,本身就包含着对仁的否定,最终会以文害质,以礼害仁。周礼所以衰微,(汉)名教之治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仁治或礼治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是不赞成礼治的,礼治产生不了理想社会,他要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可是无为真的能治吗?
作为名教之治的反动,魏晋玄学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之质就是来自儒家文化传统的名教精神。但任自然一旦作为准则被提出,又对本身产生了否定。对名教的反思竟然变成了以老庄哲学为谈资的清谈,强调精神的发达、放荡不羁竟然变成纵欲主义、放浪形骸。郭象闲居时以文论自娱,小隐于野,理直气壮;当政时刑赏由己,大隐于朝,心安理得。其为人无可无不可,最能与世沉浮。东晋以玄学作为治国方针,崇尚无为而治,它纵容士族不法,官吏贪污,豪强兼并。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开放、学术繁荣的朝代之一,同时又是有名的黑暗朝代之一。可见,“无为而治”其实并不美妙,“治大国若烹小鲜”实在是欺人之谈。
孔子的继承者也不那么赞成由礼而仁,他们变得实用了,体不就是为了用吗?仁不就是为了礼吗?有礼何必有仁?一个人可以不必有仁,只要有礼就行,有礼社会自然有序。于是礼变成了强制,再也不是那个由仁产生出来的礼了,失去了礼的意义。这样一转变,便从儒家变成了法家。所以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法家之学源出儒家。”
我们知道,没有内因,外因是起不了作用的。后来的儒家为了论证礼治的可行性,提出“性善”一说,人人心中皆有一仁善的根基,所以礼治也仍然是可能的。佛家也有类似看法,他们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孔子大概是不会相信“佛法无不可度之人”的,他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是最难改变的。他不像乡愿者所说的“终日行善,犹嫌不足”,他的“爱人”也并非爱一切人,而是有所爱,有所恨,“好仁,恶不仁”。他又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人也区别对待,这一点他是很深刻的,也并不像世界主义者那样虚伪。鲁迅主张痛打落水狗,但对落水人则另当别论;毛泽东则主张区别两种性质的矛盾,其实也就是对人区别对待。这是阶级斗争的方法论。
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他一生都很想当政,要实施他的仁、礼之治,他和他的学生既像一个学派,又像一个党派。时人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自己大约也同意这种看法,但仍然在做努力。他不容异端,不容诡辩,凡是于他的理想社会有害的东西,都要想办法除去。他看起来很像要消灭阶级(这里的阶级指利益相同,价值取向一致的人的集合),要创造一个全部由仁者构成的社会。但很可惜,由于孔子的阶级立场是统治者的,所以,当只有一个阶级的时候,怎么办?他们怎么活下去?他们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所以,为了活下去,统治阶级基本是不仁的。后世的统治阶级有喜欢孔子学说的,但仅仅是叶公好龙。这很像那些不忍杀生,又不愿吃素的人,为了自己安心,只好扭曲名实,所以,就有了“君子远庖厨”。
中国长久以来的礼治实践,总体看来即使不算失败,也不能算是成功。礼治之下,有绝对的真诚,也有绝对的虚伪。“其志洁,而行廉”者前仆后继,“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的男盗女娼”者不绝如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统治阶级基本是不仁的,一国之人不能成为一体,人们对统治秩序不予认同。要跳出朝代周期率,除非消灭了统治阶级。
这对我国制度迷信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没有对管理目标的认同,也就没有对制度的认同,没有对制度的认同,体制内的异化主体就会对管理目标和手段提出永恒的挑战,也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各种危机就不可避免。一切管理上的危机都是贯彻危机,一切贯彻危机都是认同危机。没有认同危机,管理也就如心使手,如手使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