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产物,脱离了人为的思想和创造,文化将不再可能产生和流传。文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单纯的思想认知,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比如文学、思想理论、学术、人们惯常的看法和态度等;一种是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方式,以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为载体,比如各种仪礼、仪式和风俗习惯等;一种是技艺上的表现,以有形的可见的实体物为载体,比如建筑、园艺等,也包括书法、绘画和音乐等的由语言文字演变的其他形式。
不管哪一种文化形态,都由经人的认知而产生,是人的认知的结果,它所传达的同样也是人的认知。作为认知它必定是以“真”的面目存在着,或者说习惯上它被假定为“真”,即便是传奇和神话,它展现也是如此“传奇和神话”的另一面真实。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客观认知能力的局限或者主观有意造假的可能,均可能使结果失真或者不真。比如说上帝主宰了人类的命运,比如说君臣等级差异的天道自然,这些都是已经确认的欺世盗名的假言。
文化的生命形式在于人们对其进行学习和仿效的流转过程,它的生命力则在于人们的认可和推崇。有些时候,文化的生命力会因为社会强势力量的推崇或者某些群体抱残守缺的心理而兴盛并持续着,但最终的生命力还在于文化本身的真确性。譬如远古那种茹毛饮血的文化,尽管它因为后人的挖掘得以一定程度的回复,但永远地失去了鲜活,有如摆设的供人瞻仰的祖先遗像。
不同文化形态对真确性的要求不尽一样,整体上说思想认知的文化偏重于认知的真确性,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方式的文化偏重于道德和伦理的良善性,技艺的文化偏重于对形式之美的审视。如果某一思想理论在真确性上不能立足,它最终是要被遗弃的;如果某一生活方式违背了良善道德,它便失去合理存在的依据;如果某一艺术作品缺乏对美的激发,它不免要被人们丢弃。尽管偏重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于真确性,因为文化源于认知。这便是文化的求真问题,是文化内在的生命。
不同时期或者地域的文化可以进行比较认知,结论却不是各占各的理,其中有其本质上好坏和优劣的区别,比较的标准便是以它在认知上的真确性作为衡量的尺度。当我们继承某一种文化的时候,就得对其认知的真确性进行必要辨析,透视其中内在的是非善恶美丑。当我们在创造某一种文化的时候,也得把握其中认知上的真确性,深入和扩展人类整体的认知。这便是文化的取向问题,是对待文化的态度。
任何文化存在着,都有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但未必就合理。既往的不可追溯,当下的我们能够自主。再久远的文化,再繁杂的文化,都不足以有不堪负重的畏惧,一切都可以清晰地进行辨析,需要的是我们务求真伪的坚持以及明确取舍的态度。人类的未来需要鲜活的文化血液,需要对真善美的文化追求。
二
在《关于文化的断章:恶俗与流毒》一文中,指出泛文化引发了文化的恶俗与流毒,其症结就出在对求真的背离和取舍上的偏颇。例如性爱和情色,本是根植于人身的需求和意愿,有认知之必要,也并非龌龊不堪。但它是怎样一个真实的存在?要如何对待呢?固然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虚掩之或者否定之;但是鼓动、激发、诱引等等,只能遗祸于人。面对性爱和情色,传播一种正确的观念,认知其中的规则尺度,引导人们理性对待,才是正当的文化导向。
文化的真谛在于能够让人们拨云见日,从而获得更多的真实认知;能够不断去除流俗的弊病,从而获取更普遍更大的人生幸福。假大空地繁华起来,是文化之不幸,是人类之不幸。需求和市场断不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好莱坞也不该是文化走向的样板。
很有一些人认为本土中国的文化不能获取诺贝尔奖是不公平的,是因为西人不懂解读或者歧视的原因。我倒以为,确实还没有一部本土中文作品足以对未来对全人类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且看看它们批判了什么,又指引了什么?对现实唯唯诺诺或者毕恭毕敬的态度,它所能给予的出路就是回归现实。当然,若只是把祖先遗像擦拭得锃亮锃亮的,同样无助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有那么一些认同的传统里经典的中国文化,什么遵从什么无为,最后做得善男善女吧,却放纵了恶的为害,人们还是陷于苦难的轮回。有那么一些流行的时代新生的中国文化,什么洒脱什么性情,细小到开着车接吻,其实是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以及对规则的无知。
前段时间看了一档节目,讨论中国人的形象和文明问题,说到了道路交通的礼让,主持人例证自己一次被礼让经历的高兴和舒坦,借此倡导礼让之文明。在不明礼让规则情况下,不是强调对规则遵守的文明,一味地要求人们去“让”出文明,那注定是作秀的文明。这样做大家都说好,是因为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先行礼让起来,我当然高兴和舒坦了。面对领导、大佬和外宾,最好还能半弯着腰打一个请的手势,或者原地立正并行注目礼,如此礼让之风兴矣?
还有倡议穿越人行横道的学生翘起拇指打出“礼让”手势的电视宣传,其实是对法律规定的避让规则的倒置。本来就是机动车辆应当遵守的法定规则,宣传的角度应该是倡导机动车驾驶员对规则自觉遵守的文明。当然,如果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提示,或许还有一定的益处。在国人心里当“礼让”还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怎么会成就一个文明礼让的群体?
有什么样的文化,通常就有什么样的文明;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是一种关于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方式的文化沉积。假大空的文化只能滋长伪善的文明,儒家三从四德的文化只能造就奴化的文明;看看那些忠诚到不辨是非和惟命是从的臣子奴才,杀妻杀子地表明赤胆忠心,斩草除根地帮着清除异己的坚决,那根本就是在反叛人类最为底线的文明。
任何行为都将产生相应的后果,举手投足之间尽有文化的意义,也传达着文化的讯息。我们对其中认知多少呢?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吧,如果还不能确定是对真相的认知,即便让每位盲人先祖都开辟一个知解的宗派,然后渊源流传千百万代,这样的文化再悠久再繁盛最终也是象将不象。
三
现在开始复兴国学了,说是批判地继承,我看只是搬来祖先遗像擦拭一番,不过多建了一座宗庙以示供奉。深入地辨析其中的思想,就思想对行为指引的后果进行预见,并明确取舍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几乎没有。如此复兴,无异于要我们回到原先的生活。新文化也跟着来了,说是以人为本之类,却还是走着向权势乞讨的路径,我想也不会有作为。
便是有些牢骚罢了,我无力去扛复兴文化的大旗,只是思考还会继续。继续着思考,不因为什么理想或者抱负,只为能够解除自己心中的疑惑。希望尚有同行的人,可以聆听不同的见解,不至于孤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