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地传扬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仁
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并不断坚持传扬着、实践着这些观念。至于西方国家传扬和实践这些观念的程度如何,是真传扬还是假传,是真实践还了假实践,那可以另当别论。至少这些口号、这些追求可以成为各国普通民众实现自己权利的重要依据。
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呢?是“仁”的价值观念。也许会有不少人反对这个观念,一提起这个观念,就会想起假仁假义,想起不切实际的“仁义大旗”。实际上,“仁”与假仁假义是势不两立的。四面讨好、假仁假义被孔子视为“德之贼”,是“仁学”最大的敌人,是做人首先要克服的对象。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孟子说“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他们高扬的是人的真性真情,摈斥的是假情假意。宋襄公的“仁义大旗”之所以不能取胜,并不在于“仁义”本身,而在于宋襄公机械地、断章取义地理解和利用了“仁义”。
“仁”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以自己的真性真情为依据去为人处事,它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做成的(立),也要允许别人做成;自己想要表达的、主张的、得到的(达),也要允许别人表达、主张、得到;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也不要让人家承受。这里面充分体现了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人格的平等、充分体现了每个人的自主和自由。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实际上是对“仁”的价值观念基本内容的最好的诠释。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这些要素没有得到展开,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扬,这不是“仁”的价值观念本身的错,而是没有展开和发扬的外部条件。
除此之外,“仁”的价值观念还有扩展的内容,那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气”化生的,得其清者为天,得其浊者为地,得其驳者为物,得其精者为人。他们之间是气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看到环境的污染、植物的枯萎、动物的伤害、他人的疾难而不伤感心动的话,那他就是与天地万物气息没有相通,就是“麻木不仁”。就像一个偏瘫的病人,手足萎痹,气血不通,对于外面的刺激毫无反应一样。在“仁”的价值观中,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联的个体,“我”是一个大写着的“我”,天地万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仁”的价值观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着重于公众利益,“厚用利生”、“生财有道”一直是它所关注的内容。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对管仲之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民到于今受其赐”,像他那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不仅仅是“仁”,而几乎可以说是“圣”了。
因此,“仁”的价值观具有最博大的情怀,最能“嘉善而矜不能”,最具“博爱”精神。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它,发展它,传扬它,把它推向世界,让它成为“普世价值”。
向海 [email protecte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