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且看李零造孔子(一至八)

微言 · 2008-06-0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且看李零造孔子(一)

  李零自从成为名人之后,也带来了些许烦恼,就是有很人跟他讨论学问。这使他很烦恼,也很不屑。烦恼的是:我李零骂孔子,是我的自由,你老纠缠我干吗?不屑的是:

  “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某某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看看,“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一点也不掺水分。虽然孔子当时讲的是古话,李零现在讲的是白话,照道理也相差不到那里去。比如,孔子说:“白也”。李零翻译成白话,不可能是:“黑的”。孔子说:“毋固”。李零翻译成白话,不可能是:“很执着”吧?

  然而,天下就偏偏就有这样的怪事,前言不搭后语,前后自相矛盾,真是“羞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详情如何,且听下面分解。

  在说到正题之前,先说一下题外话,虽说是题外话,应该也与本题有关。

  以前,有一个人写过一本《论语正裁》,也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还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学问,于是洋洋大篇,滔滔不绝。结果言多必失,反而露出破绽来了。被网上的几名无名小卒一阵攻,结果大师的旗帜没办法高举,所以也只得消声匿迹了。

  现在李零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尽量避免洋洋大论,一来可以避免言多必失,二来可以趁此遮短。因为虽然“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但毕竟不象考古,是自己的专长,是经常接触的,所以能少说就尽量少说。而且短小更显得是精华,因为精华是浓缩的,看上去肯定是薄的、少的。

  但内容可以尽量少,而自序则不能不作。书名好象是投枪,自序好比是盾牌,用“丧家狗”去伤人,总得用自序卫护一下。

  接下去就看他的序文怎么说,关键就看他评孔子一段吧!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就是李零眼中的孔子,不对,照李零的意思,这是孔子自己在《论语》中的自描像。

  好了,我们就慢慢地一句一句分析吧!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

  评:这几句没什么大问题,放过去。

  “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

  评:这里可就体现出李零的小学水平了。照一般的用辞,都称孔子是“传承”文化,李零在这里偏用“传递”二字,这意思可就大不一样啰!“传递”就好象是邮递员送信,你传过来,我传过去,原式原样一传,十分的简单轻松。“传承”不一样,既要宣传发扬,还要收集整理,跑来跑去,学东学西。比如说整理《诗经》吧,孔子走在路上,碰到有人在唱歌,觉得很好,马上就过去,请他再唱一遍,自己则跟着唱,把歌词记录下来,作为《诗经》素材。这样做是很辛苦的,这在《论语》里是有记载的: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现在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经典”是五经,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现在失传了。这些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如《易经》,孔子为之作了传,《春秋》是孔子著作的。

  李零这样说,无非是想矮化孔子,为后来的侮辱作伏笔。

  “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评:孔子也曾当过官,执过政。李零这样说,给人的印象是,好象孔了一生都在流浪,无非是想给“流浪狗”做伏笔。

  “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评:这里描述的孔子,给人的印象,好象有些象子路,而不是孔子本人。“拼命”二字,给人的印象,好象孔子象“唐吉诃德”,这正是李零想要结果。李零说:“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唐吉诃德。”但是,错了!李零。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人,翻遍《论语》也找不出孔子“拼命”的例子。李零这样形容孔子,只好说他是别有用心。

  “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评:略。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评:“他很执着”嘛?《论语·子罕》载: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固”,就是不固执、不执着。李零说孔子“很执着”,这不是把白的说成黑的了嘛。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评论了许多古代的“逸民”,有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有的“降其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有的“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说:“无可无不可。”李零偏说孔子“很执着”。这是自欺欺人。

  同时,我们在此也可以看到孔子是不提倡“拼命”的,“拼命”劝统治者改邪归正,就“降志辱身”了,孔子“则异于是”。所以,在此只好对李零说一声:李零,你造谣!

  “唇焦口燥”,孔子既不“拚命”去劝,也不“很执着”,所以请辞这四字。

  “颠沛流离”,这只是孔子一生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一生都是如此。

  “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话《论语》里没找到。

  再看李零对孔子下的结论: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评:这事在《论语》里没有记载。孔子“承认自己”是什么?在《论语·述而》中就有一段记载: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白话: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能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不知道老之将至。

  这是孔子“承认自己”的形象,一位好学而乐观的老人。

  李零说:“我读《论语》,是读原典。”那么,为什么《论语》里有的形象不去引用?偏要去引用《论语》里没有的东西?

  原来,这就叫读《论语》原典?这就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且看李零造孔子(二)

  李零自从一骂成名之后,书商很是高兴,初版一销而空,加紧赶印再版。同时,李零也加紧战斗步伐,修筑防御工事,精心修改《自序》。该添的添,认为遗漏了攻击孔子的部位,添上。该遮的遮,认为暴露了不利自己的地方,遮上。于是,所谓的“修订版”又出笼了,这真是:

  莫道后生原可畏,五十无闻不足论。

  今朝仲尼难为圣,一骂成名今有人。

  这是我一时兴起的打油诗,这首诗里面有二个典故,而且都与《论语》有关,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后生可畏”这个成语,就出自《论语·子罕》: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言下之意:不要看不起年轻人,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因为后生也有可能超过先生,怎么知道未来的后生,就不如现在的先生呢!这是孔子对年轻人的鼓励,对年轻一代充满了希望。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还不为人所知的话,这也就不足以让人敬畏了。因为充满活力的年轻时期过去了,还没有做出可以成名的事情,也就只有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但是,现在孔子这句话不正确了,为什么呢?因为李零六十可以一骂而成名。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失“圣言”的,也难怪李零一定要“去圣”。

  好了,闲文表过,接着再述正题,正题的中心是: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为什么要以这个为中心呢?因为李零已经发话了,“我讲的都是历史事实,有本事可以站出来反驳,骂人是没用的。他们越骂,我越想读书,越读书,越觉得他们荒唐。”

  你看看,人家李零怎么会骂人,“丧家狗”是有典故的,有人说:“窃书不算偷”。李零说:“典故不算骂”。这是孔子乐意承认的,孔子又没有起来反驳,要你们新儒嘈杂什么?

  “说实话,我真想早日抽身,离开这个太多争论的话题。因为,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你看看,你们纠缠我不放,这是你们的错!我评我的孔子,是我的自由。我还有人要请我去作报告,因为我是名人嘛!我还要到芝加哥去写序文,因为我声名在外嘛!

  呃!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李零先生。你在《自序》中,起先说:“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后面又说:“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到底“是用我的眼光写成”,还“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我们不太清楚?最好请你解释解释!

  在李零看来,也许他的“眼光”,就已经是“孔子本人”了,他“写成”的文字,就已经代表孔子“讲话”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孔子授权给他了?

  我们姑且就算李零有些象孔子吧,因为你看看,“他们越骂,我越想读书,越读书,越觉得他们荒唐。”这不是很象孔子嘛,这就叫做“发愤读书”!不过不象孔子“乐以忘忧”,而是“怒以忘食”,所以还比不上孔子啊!

  唉!说到“乐”字,又记起李零在“修订版”里的一段话了,抄录下来供大家欣赏: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这一段话,在网上发布的《自序》中是没有的。大概李零认为,“孤独”更象一条流浪狗,更有一种落魄感,让人觉得孔子一点儿也不高大,有的只有是可怜!你看看,孔子都得了心理疾病了,自己也医不好了,象唐吉诃德一样啦,拼命与风车在战啦!

  谁说的?是李零说的。哦!不对,是“孔子本人讲”的。哦!也不对!古代好象也没有什么心理医生,再说了,都几千年了,几千年前的人,几千年后怎么会知道?嗯,也不对,李零不是会考古吗?可能李零是通过考古考出来的呢?

  当然啦!最好的办法,反正现在是在读《论语》,这事是否属实?我们只要看看《论语》就知道了。

  翻开《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就是“悦”,这个字的意思,在考古家眼里,应该是不成问题吧!“悦”是心里是很高兴的意思。“乐”,不说也知道,很高兴嘛!“不愠”,不生气。没有人知道自己,默默无闻,也没有觉得烦恼,也没有觉得孤独,也没有自个儿生闷气。

  翻开《论语》,开门见出,二个高兴,一个不生气,李零怎么会看不见呢?还说:“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

  真是奇怪!看到“悦”、“乐”,是“孤独”;看到“毋固”,是“很执着”,原来李零眼里孔子,好象照镜子一样,是反一反的。

  唉!李零啊,李零!你真是不争气,我昨天还表扬过你,说你吸取了别人的教训,所以尽量避免洋洋大论,一来可以避免言多必失,二来可以趁此遮短。

  你到好,偏要多攻击孔子一下,这下好了,攻出问题出了吧!《论语》里面的“乐”不要太多哦!还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是一种什么生理状态,你不会不知道吧!?

  你真让人失望啊!还说:“他们越骂,我越想读书,越读书,越觉得他们荒唐。”到底是谁荒唐?

  看来刚才我说错了,这不叫“发愤读书”,应该纠正一下,应该叫“发昏读书”。

  且看李零造孔子(三)

  上回说到,李零为了贬低孔子,打击大家学习《论语》的信心,便抛出一条高论: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大概是指“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吧?因为“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孔子很孤独”,所以孔子“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所以“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他也没法医。是不是这样?绕来绕去,总算是绕通了。

  但是,这里面问题太多,这种结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李零的观点不正确。

  好了!我们面对李零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文字,也不得不学习他考古的精神,慢慢地挖掘,慢慢地分析。

  先来看“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这一句,所谓“精神家园”,换句话说,就是“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则又因人而异。比如在《论语》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孔子最为赞叹的是伯夷、叔齐二兄弟。他二人为了推让王位,结果二兄弟都逃而隐居,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子贡有些不理解,就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

  孔子说:“古之贤人也。”

  子贡问:“他们怨不怨啊?”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仁”,这就是伯夷、叔齐的“精神家园”,“求仁而得仁”,就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又有什么怨呢!也就没有“心病”了,也就不存在“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他很“孤独”问题。“精神家园”的问题,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

  不但伯夷、叔齐如此,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精神家园。孔子也一样,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比如,在《论语·述而》中记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你看,孔子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嘛,精神是多么的快乐自在啊!“不义而富且贵”,对孔子来说好比是浮云。并没有什么东西留在心上,变成心病;也没有什么精神问题,没有解决。

  现在,我们再来看“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这一句,这一句的第一层意思,上面已经解释。再换一个角度,再来看另外一层意思。意思是:孔子这一套学问没有用,既不能治国,也不能修身,连他自己也没有用过。你们向他去学(“请他当心理医生”),没有什么作用的。

  言外之意,大概是如此。然而,这一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执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鲁国强大,便用美人计,献女乐给鲁君,孔子不受,权臣季桓子受之,使鲁君三日不上朝。这事在《论语·微子》也有记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这说明孔子的这一套学问,不是不能治国的,而且治得很好。

  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说,如有用我者,我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象东周时一样好。

  至于,孔子的学问用来修身,我就不说了吧!因为这方面的东西,在《论语》中很多很多!

  不知道李零所说的是哪种心病?有这么难治!

  也许,真的如李零所说,孔子做不了心理医生,因为李零的心病太严重了!

  且看李零造孔子(四)

  自从李零一骂成名之后,自然也招来了众人的一顿骂,但是,这很正常,成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借句《大学》里曾子的话说,这叫做“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骂人家一句,人家也骂你一句,你踢人家一脚,人家也踢你一脚,正常得很。对于这些古话,对于经常考古的李零来说,自然是很熟悉的,还有什么,“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也明白得很!

  所以,李零也知道这一把冲天大火,自己这么亲手一点,一时三刻是灭不了的。虽然很累累,但也没办法!总不能因为CNN骂中国人愚蠢,中国人就应该没有一点反应,中国人应该要抗议的。也总不能因为李零是中国人,中国人骂中国人,没事,恐怕也没有这个道理。当然,好象也有这个道理,据说美人已经用很低廉的价格,收买了许多中国人做汉奸,在网上、网下到处生事,侮辱我中国,也没多少事。

  当然啦,李零也许不在此例,虽然李零也在南都获获奖,到芝加哥大学写写序,也唱唱中西之争的反调,也举举全盘西化的大旗。

  李零总忘不了西化的好处,也忘不了儒家的坏处。为了让事实说话,我们就顺便看看他的《自序》吧。

  “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我记得,有一次开会,酷爱道家的陈鼓应先生发言,他说,有人说,我喜欢道家是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在台湾,国民党天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他们把我的朋友关起来,用一把小刷子刷他的生殖器,这是一种刑法。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这把小刷子。他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想,他恨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孔夫子。”

  李零的《自序》很长,大概有半部《论语》的样子,李零怪《论语》太厚,所以要把它拆散,抽筋去骨,才觉得合适。这一拆一装,又可以出一部书了,名叫《去圣乃得真孔子》。拆过装过的孔子,到底还是不是“真孔子”,大概也只有天晓得了!就算孔子是个机器人,象变形金刚一样,好好的一个人,通过一拆一装,转眼就变成了怪兽。零件还是那些零件,但形象就是不一样了。

  唉!也真为孔子可怜!他老人家一生教育了多少学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然啦,李零是不承认的,通过他的考古研究,反对这种说法。另文再议)。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如果把这些讲义整理出来,还不是堆积如山啊!你看人家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整理出来的讲义,集成《大藏经》,多的让人没办法读完。即使同现在的李零比比,人家二三年功夫,也超过《论语》几十倍了。就一篇《自序》,就抵得上半部《论语》。而一部《论语》的记载,还不是全属于孔子的,有弟子、有权臣、有隐士、有童子等等,人物不知不多少。真是天晓得,还怨它多。

  好了,闲话表过,再入正题。李零的序文很长,分为七篇,每一篇再分若干小节,每一小节又各有主题。比如,这一段的主题是:

  “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意思就是:“传统”没有中断,说中断的是造谣。

 那么,说“传统”没中断,证据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

  “我记得,有一次开会,酷爱道家的陈鼓应先生发言,他说,有人说,我喜欢道家是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在台湾,国民党天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他们把我的朋友关起来,用一把小刷子刷他的生殖器,这是一种刑法。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这把小刷子。”

  这就是李零提供的证据。

  他的意思是:“国民党天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就好比是“儒家”。

  “他们把我的朋友关起来,用一把小刷子刷他的生殖器,这是一种刑法。”这把“小刷子”就代表了“儒家”的不道德。

  所以,“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这一把小刷子。”意思是: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儒家不道德。

  这是什么话!这不是心理有毛病嘛!就好比一个人被蛇咬了一口,所以一看到路上的草绳,就想起咬他的那条蛇。但这毕竟是属于个人的心理作用,看到的草绳仍然是草绳,并不是咬他的蛇。他认为是蛇,这是他的幻觉,并不是真实的。同样道理,儒书仍然是儒书,并不是那把小刷子。李零认为是刷子,这是李零的心理幻觉,并不是真实的。如此看来,李零的心理毛病还真不轻哪!

  这个与儒家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李零怎么能证明:“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真是莫名其妙!当然,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李零自己就十分深刻地剖过,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我崇拜知识,不崇拜知识分子。我见过的知识分子,好人有,但很多不是东西。”“老百姓糊涂,是本来糊涂,知识分子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揣着明白装糊涂”,李零看不惯这样的东西,李零是这样的东西嘛?!

且看李零造孔子(五)

  上回说到,李零引用了一个“典故”(故事),当然是不是古代典故,是现代典故。反正,不管古代典故也好,现代故事也好,能为李零所用就好。

  故事里说话的人物,当然不是李零本人,李零的观点是:“典故不算骂”。所以即使要骂,也要借别人的口。李零又不是三岁小孩,不知道“揣着明白装糊涂”。李零是文武全材,《孙子兵法》是学过的,《三十六计》是精通的。什么“指桑骂槐”啦,“借尸还魂”啦,“移花接木”啦,都了如指掌,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似乎让人很难捉摸!

  就象上回“小刷子”的故事,明明是自己要表达的,但一定要借陈鼓应之口。然而再来句:“但我想,他恨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孔夫子。”好象并不认同的意思。但标题又分明是:“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而内容又只有这么一个故事。

  看来,老办法还真管用——“揣着明白装糊涂”。

  上回的内容暂且补充到此。下面接着看,似乎好戏还很多!下面的一段文字,再版作了修改,先来看网上流传的初版:

  “孔子只是符号。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80年代,大家骂中国太传统,现在又骂太不传统,到底哪个对?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第一句,“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啊哟,不好,出漏子了,刚才还把国民党代表儒家“传统”,马上又说不是,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嘛?得赶紧改过来!
 
  再看第二句,“港英当局不是传文化”,啊哟!也不对!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港英当局”啊?

  这真是:“枯坐小窗读西书,不知春去已多时。”

  现在香港都回归几年了?还口口声声“港英当局”。真是“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港英之治,拼命劝我们全盘西化的人。”

  所以,不能被人看穿了,得赶紧改过来。“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再总括拢来看: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

  这意思不是“传统”都断了嘛!那刚才不是说:“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也不怕痛!

  接下去再看:

  “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

  大概脸抽多了,脑子都发昏了!“所谓传统文化”,以前就有;所谓“现代化”,现在才有。在没有现代化以前,中国就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什么叫“以现代化为前提”?

  好了,我们为李零同学改改作业,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

  “所谓(要发扬)传统文化,都是(要)以现代化为前提。”

  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现代化”属于“物质文明”。照道理,现在提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抓。

  李零觉得一起抓不好,还是独脚跳好。也觉得上面的话不够明确、有力,恐怕读者不理解,深负了他的一片苦心。所以在修订版里,又加了一句话,改成:

  “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都是现代化的边角料”。

  虽然话语不太通顺,但道理总算明白了。就是一心想着“现代化”,不要去思想什么“传统”,最好都“学成文武艺,货与资本家。”

  再往下看:

  “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

  言下之意:现代化一天没搞好,传统文化就一天不能搞。现代化什么时候搞好了,再来搞传统文化。现代化五十年搞好,五十年后再来搞传统文化。再等五十年,还轮得到搞传统文化吗?早已经全盘西化了。

  接下去,李零掉书袋了:

  “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哦!孔子还真是圣人哪!原来早就知道要搞“现代化”,还在《论语》写好了预言:

  先搞现代化,后搞传统化。

  当真这样嘛?我们来看看这段语录的全文: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指的是什么?是指前面的“孝”、“弟”、“信”、“爱众”、“亲仁”的各种行为。并不是什么“现代化”。

  请问李零:这算不算“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呢?

  且看李零造孔子(六)

  上回说到李零修改序文一事。

  按理,李零的这一篇序文,就好比是一道北大出来的檄文,是论证孔子是“丧家狗”的铁证。既已公布于众,昭告天下,就应该对天下人负责,岂能轻易改动。既然宣称如包公断定的铁案,“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怎能失信于人呢?

  《论语·为政》载: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李零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说话不算话,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车子是拉不动的。”

  如此看来,李零想拉的那部车子是拉不动了。

  照道理,再版时的“修订版”应该有说明,然而,不但没有,反而弥缝的更巧了。至少出第二本书时,序文中也应该说明。结果,也只字不提修改之事,而且只提别人的错。

  这是什么情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巧言令色”。

  什么是“巧言令色”呢?李零解释说:“巧舌如簧,能说会道。”“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女人会以色相动人,男人也有深通此道者。”说得很对啊!

  这是什么性质?用孔子的话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李零解释说:“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对啊!为什么就不肯改呢?

  李零在何处动过手脚?在《自序》一中,有一个关键词作了修改,初版是: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我的评语是:

  “他很执着”嘛?《论语·子罕》载: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固”,就是不固执、不执着。李零说孔子“很执着”,这不是把白的说成黑的了嘛。
  后来在修订版中,李零改为:

  “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把“固执”改成了“恓惶”。

  因为李零改动了文字,所以我的评论,似乎也就失效了,但仍有“立此存照”的作用,可以让人看到他的为人。

  但是,在此我仍要说,“恓惶”二字评孔子,也是不妥的。孔子乐天知命,不曾有过“恓惶”。下面引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大意是: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许多跟随的学生病了,大家都没有兴致。子路不高兴地对孔子说:君子也会穷困吗?孔子说:君子也会有穷困,但是君子遇到穷困,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志向与操守,不会因穷困而改变。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一遇到穷困就会变节,会做出许多丧天害理的事来。

  李零也考证过,“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有三次大难:一次是过匡被围(见《子罕》);一次是宋司马桓魋要杀他(见《述而》);一次是在陈断粮。”

  请问孔子什么时候“恓惶”过?

  且看李零造孔子(七)

  晚来无事,再读序文,慢慢互对二种序文,想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便渐渐地发现了一些趣文。今抄录下来,略作评论,以博大家一笑!

  起初的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这个人,‘文革’受刺激,比较多疑,凡是热闹的东西,我都怀疑。比如现在的“孔子热”,我就怀疑。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

  这原本是李零的大实话,“文革”的十年动荡,就好象暴风骤雨,雷鸣电闪一般,李零身临其境,肯定要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影响到他的心理与思想,这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问题是,现在李零挺身而出,要作为某种潮流的号手时,打出的旗号应该是“公正”的。虽然他是倾向于某一方的,但也要表示“客观”。因此,既要表现“公正”与“客观”,就不能有“偏见”与“偏激”。所以,这里就出现了矛盾,因为一个人在“受刺激”时,往往情绪会失控,会产生偏见与偏激,因此而丧失公正与客观的立场。

  所以,李零在作为英雄冲锋时,网上有位老先生著文劝他,虽然在“文革”时受了刺激,也总不能怪罪到孔子头上,把人当“丧家狗”看嘛!这样做太过分了。

  再说了,现在心理学非常流行,电视、电影里面,经常表演受刺激而使心理失常的场景。所以,李零说:“我这个人,‘文革’受刺激,比较多疑。”会给人造成心理不正常的现象(当然!也许真的已经在心理上烙下了阴影。因为从李零的解读中,《论语》缺少了一种活泼的生气)。但是,此时作为一个冲锋的英雄,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正直无私的。所以,应该把这些文字删掉。也就是,把一个真实的李零,变成了一个虚假的李零。

  又,李零说:

  “康有为的孔教会,我不及见;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也没赶上;新儒家的书,一本没读; 尊孔教育,一点没有。”

  在此,李零大概是想表示自己的狂傲,所以说:“新儒家的书,一本没读。”表示看不起这些书,不值得一读。

  但是,后面问题来了,李零又说:

  “‘五四’打倒孔家店,孔家店变古董店,有人惋惜,我理解。但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是粮食店(他说道教是药店,佛教是百货商店),此店关张,我们就没饭吃,这是危言耸听。”

  南怀瑾是提倡“传统文化”的代表,李零在充当“全盘西化”的代表,所以,作为战士,肯定要有刚强的斗志,因此,就用“这是危言耸听”,这样强烈的表达语气。

  可能因为李零作为一个斗士,写文章时有些气急,很想用夸大、极端的用词来表达。结果,在这里出现了矛盾,刚刚说过“新儒家的书,一本没读。”现在又说南怀瑾的意见是“危言耸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如果没有读过南怀瑾的书,怎么会知道南怀瑾的意见?如果是读过南怀瑾的书了,怎么能说“一本没读”?

  这种态度,在《论语》中,借孔子的话来说,属于“狂而不直”。就是狂妄而不正直的表现。

  所以,后来李零自己想想也不对,就把“一本没读”,改成“几乎没读”。这样也就勉强通过去了,免得被人抓住尾巴。又把“这是危言耸听”,改成了“我不能苟同”。语气稍微平和一些,免得让人觉得气急败坏,有太过偏激的感觉。

  另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李零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零的文字,背后有人在帮他捉笔。因为修改的人,文风和李零很不一样!虽然他尽量模仿李零,但是,有时也为了显示自己,结果就表现出不同来了。

  今夜已深,明天接着聊。

  且看李零造孔子(八)

  昨夜,分析了几个李零(与同道)改文的案例,现在饱饭之余,泡一壶茶,慢慢再来欣赏:

  李零说: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唐吉诃德。
 
  这是我的印象。”

  “这是我的印象”,这句话应该删除。因为,既然只是你的印象,而印象有可能是错误的,也只代表“我”个人的“印象”,不能作为“客观公论”。所以最好删除,一来,可增强“客观公论”的感知度,二来,也增强了口诛笔伐的战斗力。

  又,李零说: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我想,如果没有心理暗示,像我小时候一样,像很多外国人一样,既没人劝我尊,也没人劝我不尊,很多人的感受,可能和我一样。
 
  我更喜欢《老子》、《庄子》和《孙子》,戏称‘老装孙子’”。
 
  李零说得很对。如果他生在外国,外国又没有《论语》,他自然也不会去读《论语》。如果他生活在真空,他自然也无从去接触《论语》。也许,他如果生活在国外,很可能接触的是《圣经》,而现在李零要做的事情,也不是急于把孔子拉下“圣”位,而是要忙着把耶稣请下“圣”位了。

  孔子与耶稣,在我们眼里,都是“圣人”,但在李零看来:并不是。为什么?李零说: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孔子,还总算幸运,活到了年逾古稀,寿终正寝。耶稣,就可怜了,竟然不得善终,活生生被人钉在了十字架。按李零对“丧家狗”的定义,耶稣属于“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怎么能称“圣”呢?他的书,怎么能叫《圣经》呢?看样子得改一改。改什么好?不用我多说了吧!

  闲话表过,再看原文,初版有如下文字,再版时则不见了。

  “我更喜欢《老子》、《庄子》和《孙子》,戏称‘老装孙子’。”

  这二句应该删除。本书的目的,不但要贬低孔子,贬低儒学,而且要贬低所有“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人们奔向“西化”。多了这二句话,就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如果大家听了李零的话,都去读什么“老装孙子”,因此而使人深陷“传统”之中,那“现代化”(暗藏“全盘西化”之意)的道路还走不走?

  又,李零说:

 “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当然是外国了),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得改一下,括号里的话不对!什么“当然是外国了”,这不是转移视线吗,如果让人都转眼向外国看去,一不小心让人看出纰漏来,那不是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吗?

  所以应该改为:

  “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如贪污腐化、制售假药、卖红心鸭者流),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这样,文字就有力量了。

  又,李零说:

 “‘文革’前,《修养》,我没读。读是在‘文革’中。没人批,还想不起读。打开一看才知道,里面还有孔孟的话。

  我讨厌道德说教,其实是在“文革”前,和批孔无关,但不爱听人讲道德,却是一贯态度。

  用一种说教代替另一种说教,在我看来,没必要。谁爱用谁用,我不需要。”

  “用一种说教代替另一种说教”,力量不够强大,缺少攻击力。得改一下:

  “用《论语》代《修养》, 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需要,但我不需要。”

  这样就非常好!目标明确,一语双关,有力量。嘿,越看越觉得改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修养》,既可以明指书名,又可以暗指“修养”。你们不是天天讲《论语》可以提高“修养”吗,“但我不需要”。你看多明确,多有力!李零我就是不需要“修养”,你想怎么样!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