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孔子可是复古者(1-4)

微言 · 2008-06-1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孔子是复古者吗


李零给孔子泼脏水,其中有一盆,就是:

“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

在一般的观念里:“复古”是和“倒退”联系在一起的,统称为“复古倒退”。而“复古”,又容易与“保守”相联系,称之为“复古保守”。

因为有了上面二种观念,所以,反对传统文化的人,就经常用“复古”来做攻击。而孔子因为是“素王”,所以,李零就用“擒贼先擒王”的手法,就先拿孔子开刀,要把孔子先打下来。

李零虽然说“《我读<论语>》”,其实,他的真正目的,是“笔伐《论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笔伐孔子”,“歪曲《论语》”。

下面,我们就以事实说话。

《论语·述而》载: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证信而好古,我自比象老彭。

在书中,李零看到一个“古”字,就毫不犹豫地给孔子帽了一顶帽子:

“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修订版,第142页)

这一顶帽子,孔子在“批林批孔”时戴过,现在,又让李零找了出来,给孔子戴上了。不过,这一次的戴法,与上一次有所不同。上一次,光明正大,明确地说,“批林批孔”,既然要批,就得戴帽子,虽然冤枉,也还冤得明白。

但这一次,可就不同啰!这一次,据说是要“还原真实的孔子”,并不怀恶意,而是善意的。

同样一顶帽,戴法竟然二样。这样看来,还是“文革”的小将可爱:我要批你,你得戴上,直率的很。不象李零这样阴毒:我是爱你,所以你要戴上。

当然,按李零的逻辑,我这样说,是冤枉他的。照李零的意思:不是他要给孔子戴这顶帽,而是孔子自己要带的。为什么呢?李零说: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言下之意,“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是孔子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是孔子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

李零好象很得意:反正孔子也起不来了,他又不会开口讲话。就可以任凭我纵读横读,直说横说了。

真的如此嘛?虽然孔子也不来反驳他,但是,毕竟有《论语》为证,我们不妨从《论语》来看,孔子是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论语·卫灵公》载: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白话大意:颜回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就讲,时间问题,天文用夏的历法;空间问题,交通发展,要用殷商的车子;衣冠文物的完成,用周朝人文的文化;音乐则水准更高了,用虞舜时代的乐风最好了,对于当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要遏止,要远小人。用计谋、用手段的人多了,国家社会就很危险。”(《论语别裁》)

仅仅在这一段话里,就体现了孔子是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他不但通达天文历法,还了解交通运输;不但了解人文文化,还且精通古今音乐;不但懂得治国之道,而且还了解治乱之源。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应该吸收古人的智慧,继承古代的长处,同时,也要制止现代的歪风邪气。不是全盘接受古代的一切,也不是全盘否定现在的一切。但是,现代的歪风应该制止,古代的长处应该继承,这是最为明智的。

在这里,孔子哪里是一个只知复古守旧的人?

在这里,疯子唐吉诃德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嘛!?

又,《论语·子罕》载: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白话大意:“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批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仪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需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肯,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从外表而已。”(《论语别裁》)

在这里,孔子的“好古”,也是为了保持好的传统礼仪。而且,也不是一陈不变,改得合理,就从众。改得不合理,就不从众。并不是一味守旧。

所以,李零一看到“古”字,就一口咬定是“复古”。如果不是他别人用心,就是他《论语》没读好!说什么纵读、横读,恐怕是颠读、倒读了。

孔子可是复古者(二)


原以为一个“古”字,稍作分辩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里面仍然有许多问题,可以因此而展开讨论。

现在,再来看《论语·述而》中的“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是《论语》第七篇《述而》中的第一段语录。《论语》,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剧本,这部书凝结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全以录像、录音剪辑的形式集成,以修身、齐家、治国为线索,以孔子、弟子、各色人等为素材,把一场春秋时期的人情百态、兴衰治乱、各人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 寥寥数笔,描画出众人性情;匆匆而过,点缀了春秋世态。其中有哭有笑,可歌可泣,有忧有丧,有喜有乐,有艰难困苦,有围坐闲谈。人物应有尽有,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之妙,实难拙笔可 以形容。

再来看这一篇的题目:《述而》。

为什么要取此名?据说,因为《论语》是语录,一条一条的收集拢来,没有题目,所以就取第一句的二、三字作为篇名。其实,正是因为要以第一句的二、三字作为篇名,所以才把这一句放在最前面。目的就是为了要突出主题。

比如第一篇《学而》,就是讲人以学习为基础。学有所成,然而才能出而《为政》,《为政》第二。为政必以礼乐为教化,所以接下去是《八佾》,《八佾》讲礼乐,是第三篇。“为政以德”,“立于礼,成于乐”,然而才能“依于仁”,《里仁》便是“依于仁”,《里仁》篇第四。

到了第七篇,则为《述而》,《述而》就是讲孔子传承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开来,教育与推广开去。

“述而不作”,就是孔子对古代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继承阐述,而不搞创作。这一个收集整理工作,是十分繁重而巨大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籍,就是通过孔子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

“信而好古”,这个“信”,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证信,是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确信的。

由此可知,“好古”并不是“复古”,因为“好古”与“复古”不同。

“好古”,是喜欢、爱好古代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称孔子整理的文化为传统文化,而孔子整理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而是孔子传承了以前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孔子非常热爱传统文化,所以自称为“好古”。

而“复古”,则是要退回到古代去,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而孔子作为一个智者,肯定是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在上回已有所提到,颜回问治国之道,孔子的一番回答,充满了现实与睿智,而没有说要回到西周。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非常动乱的年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干戈争伐,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百姓遭难。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百姓的人,希望能够凭自己的仁慈,安定天下百姓,这是十分值得令人敬佩的!然而,在李零心里,是一声冷笑。

古代岳飞的忠贞爱国,文天祥的从容就义,无不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

然而在李零眼里: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似乎岳飞的忠贞,是“找不到精神家园”;文天祥的就义,是“找不到精神家园”。就可以把中国古今的仁人志士,都可以一笔抹杀了。噫!好狠毒啊!

现在,再回到“好古”,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一处提到“好古”。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大意: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我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求学而获得的。

所以在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好古”,是爱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搞什么“复古”倒退。

李零说孔子:“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

好象孔子想“复古”,其实,孔子对现实认识非常清楚。

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孔子说:如有用我者,我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象东周一样。

好象没有要“复古”到西周吧!

孔子可是复古者(三)


孔子为什么“好古”?因为周朝八百年,西周为盛世,东周渐渐衰落,春秋已到了东周末期,社会已经动乱,文化已经衰落,风气十分衰败。而且古代书籍很少,以刀刻竹简成册,以口耳相传为主。社会到了衰世,人情重视现实,大都趋向于争名求利,非常轻视古代文化。所以社会问题十分严重,而孔子则以天下为己任,一肩担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这对中国文化的保存与发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伟大成就有哪些?另文再叙,现再回到“好古”的话题。

知道了孔子所处的背景,就容易理解孔子话里的含义,下面再从《论语》中辑录一些与“古”有关的语录,来看看孔子“好古”的真实情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指过去的、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温故”是为了“知新”,过去可以作为现代的镜子,可以做现代的老师。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历史不能够遗忘,古人是今人的老师。我们不能够割断历史,忘记过去。

所以,指责现代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除了很无知,就是很阴险!

如果是无知。那么,这只能说明他《论语》没读好。如果还夸口说: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那只能说他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有意。那么,则说他“心逆而险,言伪而辩。”真是一点也不错。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曾经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几句话非常有名!与孔子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说得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的道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典故”,也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不是“以人为镜”嘛!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品德,他认为人人都是他的老师。善的,是他正面的老师;不善的,是他反面的老师,都在教导他如何去恶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这种心态,这种修养,实在是了不起!

如果只重视思想,而不重视学习,或者,只重视学习,而不重视思考,都会陷入偏激。

如《论语·为政》载: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大意: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思与学应该结合,偏一则废。

所以在这一句话的下面,马上又接了一句: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对应上一句,如果上下联系起来理解,就会觉得妙趣横生,也不会觉得“异端”很难解。

“异端”就是:另一端。十分简单明白!

“学而不思”,则“攻”到了“罔”这一“端”。

“思而不学”,则“攻”到了“殆”这一“端”。

攻到二端,都是有害的。无论是攻到这一端,还是攻到那一端。

因此,孔子提倡以“中”为“用”,名之为“中庸”。

所以,如果不象李零那样讨厌《论语》,读《论语》决不是“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的。而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的。而李零竟然要重新编乱,也想尝试一下做导演、编剧的滋味。但是,《论语》没读好,精神没抓住,恐怕只会是越编越糟,越说越乱。

孔子可是复古者(四)


上回说到,“好古”不是“复古”,“温故(古)”是为了更好地“知新”。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人事上的功过得失,都能给后人以借鉴,免使后人重蹈覆辙。

现在再来观赏《论语》的剧本,里面的人物进退有序,互相关联,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串其中。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出自第二篇《为政》,《为政》的第一句话是: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大意:为政以德,就好象北极星,安居其所,而众星都围绕着转动。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的是‘德’。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起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出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论语别裁》)

“德”,是“得”的意思,就是:好的行为,得到好的成果和作用。

那么,如何是好的行为呢?接下去就展开了生动的演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是教育的第一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的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温柔敦厚。而对于诗的选择,则有一个原则,就是“思无邪”,就是使人不入于邪思,培养人的美好情操。象现在的电视、电影、网络,许多都违反了“思无邪”这个原则,诱人进入邪思,引人走向堕落,对社会十分有害,这些都应该纠正过来。

所以,诗教的“思无邪”是一得,下面接下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大意:用法律作为指导,用刑罚作为制裁,百姓只知逃避法律,而不知道可耻。用德行作了引导,用礼节作为调和,百姓不但知耻,而且能自觉遵守。

“民免而无耻”,范跑跑是现在最好的例子。他认为并没有违反教育法,所以觉得不可耻。

所以,礼教的“有耻且格”,又是一得。

接下去,孔子就以自己作比方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以自己为例,从十五岁而立志于学说起,到了三十岁,便能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而不随为外界的环境所改变。到了四十岁,学问更进步,认识更请楚,从前的疑惑不断打破、不断解决。到了五十岁,知道天地运行的规律,了解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明白了天下治乱的规律,便民然而自得。到了六十岁,则智慧而具宽容,是非不入于耳,虽入耳,犹不为所动,不觉其逆。到了七十岁,则修养境界之高,犹如与天地合一,能从心所欲,而不踰越范围。就象北斗自然绕北辰而动,也不用法律来规范,也不用刑罚来制裁。如果天下百姓都能以这样自励的修养来规范自己,那么,就好象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北辰转动,天地间自然就呈现出太平景象。

下面,接下去的“德”还很多,比如上回提到的“温故而知新”,也属于为政之德。

如果为政不能兼顾“学”与“思”,则会走向极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就会成为为政之失,而不是为政之德。

然后,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这一些粗看好象是“为人”,怎么就成了“为政”了呢?

其实,为人就是为政,为政并不一定要做官,在家也是为政,当好一家之长也是为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白话大意:有人对孔子说:你经常教别人如何为政,你怎么不去为政?孔子说:书云:孝啊惟孝,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一些行为发挥开去,就是为政,并不一定要出去当官,才算是为政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德”对社会安定的巨大作用,是刑罚所不能及的。况且,刑法也是掌握在人手里的,如果执法的人没有“德”,刑法也会被歪曲。当然,并不是要废法,而是指更要重德。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贯的,修身则是根本。“身不修则家不齐,家不齐则国不治。”

《论语》中的故事情节,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一时也说不完。本想写一篇议古,不想仅涉及到一个“德”字,展开来就写了这么多。好在这些都是古事,与今关系也很大,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今天就此罢手。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