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复古者吗 |
李零给孔子泼脏水,其中有一盆,就是: “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 在一般的观念里:“复古”是和“倒退”联系在一起的,统称为“复古倒退”。而“复古”,又容易与“保守”相联系,称之为“复古保守”。 因为有了上面二种观念,所以,反对传统文化的人,就经常用“复古”来做攻击。而孔子因为是“素王”,所以,李零就用“擒贼先擒王”的手法,就先拿孔子开刀,要把孔子先打下来。 李零虽然说“《我读<论语>》”,其实,他的真正目的,是“笔伐《论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笔伐孔子”,“歪曲《论语》”。 下面,我们就以事实说话。 《论语·述而》载: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证信而好古,我自比象老彭。 在书中,李零看到一个“古”字,就毫不犹豫地给孔子帽了一顶帽子: “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修订版,第142页) 这一顶帽子,孔子在“批林批孔”时戴过,现在,又让李零找了出来,给孔子戴上了。不过,这一次的戴法,与上一次有所不同。上一次,光明正大,明确地说,“批林批孔”,既然要批,就得戴帽子,虽然冤枉,也还冤得明白。 但这一次,可就不同啰!这一次,据说是要“还原真实的孔子”,并不怀恶意,而是善意的。 同样一顶帽,戴法竟然二样。这样看来,还是“文革”的小将可爱:我要批你,你得戴上,直率的很。不象李零这样阴毒:我是爱你,所以你要戴上。 当然,按李零的逻辑,我这样说,是冤枉他的。照李零的意思:不是他要给孔子戴这顶帽,而是孔子自己要带的。为什么呢?李零说: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言下之意,“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是孔子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是孔子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 李零好象很得意:反正孔子也起不来了,他又不会开口讲话。就可以任凭我纵读横读,直说横说了。 真的如此嘛?虽然孔子也不来反驳他,但是,毕竟有《论语》为证,我们不妨从《论语》来看,孔子是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论语·卫灵公》载: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白话大意:颜回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就讲,时间问题,天文用夏的历法;空间问题,交通发展,要用殷商的车子;衣冠文物的完成,用周朝人文的文化;音乐则水准更高了,用虞舜时代的乐风最好了,对于当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要遏止,要远小人。用计谋、用手段的人多了,国家社会就很危险。”(《论语别裁》) 仅仅在这一段话里,就体现了孔子是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他不但通达天文历法,还了解交通运输;不但了解人文文化,还且精通古今音乐;不但懂得治国之道,而且还了解治乱之源。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应该吸收古人的智慧,继承古代的长处,同时,也要制止现代的歪风邪气。不是全盘接受古代的一切,也不是全盘否定现在的一切。但是,现代的歪风应该制止,古代的长处应该继承,这是最为明智的。 在这里,孔子哪里是一个只知复古守旧的人? 在这里,疯子唐吉诃德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嘛!? 又,《论语·子罕》载: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白话大意:“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批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仪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需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肯,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从外表而已。”(《论语别裁》) 在这里,孔子的“好古”,也是为了保持好的传统礼仪。而且,也不是一陈不变,改得合理,就从众。改得不合理,就不从众。并不是一味守旧。 所以,李零一看到“古”字,就一口咬定是“复古”。如果不是他别人用心,就是他《论语》没读好!说什么纵读、横读,恐怕是颠读、倒读了。 |
孔子可是复古者(二) |
原以为一个“古”字,稍作分辩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里面仍然有许多问题,可以因此而展开讨论。 现在,再来看《论语·述而》中的“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是《论语》第七篇《述而》中的第一段语录。《论语》,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剧本,这部书凝结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全以录像、录音剪辑的形式集成,以修身、齐家、治国为线索,以孔子、弟子、各色人等为素材,把一场春秋时期的人情百态、兴衰治乱、各人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 寥寥数笔,描画出众人性情;匆匆而过,点缀了春秋世态。其中有哭有笑,可歌可泣,有忧有丧,有喜有乐,有艰难困苦,有围坐闲谈。人物应有尽有,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之妙,实难拙笔可 以形容。 再来看这一篇的题目:《述而》。 为什么要取此名?据说,因为《论语》是语录,一条一条的收集拢来,没有题目,所以就取第一句的二、三字作为篇名。其实,正是因为要以第一句的二、三字作为篇名,所以才把这一句放在最前面。目的就是为了要突出主题。 比如第一篇《学而》,就是讲人以学习为基础。学有所成,然而才能出而《为政》,《为政》第二。为政必以礼乐为教化,所以接下去是《八佾》,《八佾》讲礼乐,是第三篇。“为政以德”,“立于礼,成于乐”,然而才能“依于仁”,《里仁》便是“依于仁”,《里仁》篇第四。 到了第七篇,则为《述而》,《述而》就是讲孔子传承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开来,教育与推广开去。 “述而不作”,就是孔子对古代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继承阐述,而不搞创作。这一个收集整理工作,是十分繁重而巨大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籍,就是通过孔子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 “信而好古”,这个“信”,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证信,是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确信的。 由此可知,“好古”并不是“复古”,因为“好古”与“复古”不同。 “好古”,是喜欢、爱好古代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称孔子整理的文化为传统文化,而孔子整理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而是孔子传承了以前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孔子非常热爱传统文化,所以自称为“好古”。 而“复古”,则是要退回到古代去,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而孔子作为一个智者,肯定是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在上回已有所提到,颜回问治国之道,孔子的一番回答,充满了现实与睿智,而没有说要回到西周。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非常动乱的年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干戈争伐,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百姓遭难。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百姓的人,希望能够凭自己的仁慈,安定天下百姓,这是十分值得令人敬佩的!然而,在李零心里,是一声冷笑。 古代岳飞的忠贞爱国,文天祥的从容就义,无不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 然而在李零眼里: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似乎岳飞的忠贞,是“找不到精神家园”;文天祥的就义,是“找不到精神家园”。就可以把中国古今的仁人志士,都可以一笔抹杀了。噫!好狠毒啊! 现在,再回到“好古”,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一处提到“好古”。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大意: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我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求学而获得的。 所以在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好古”,是爱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搞什么“复古”倒退。 李零说孔子:“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 好象孔子想“复古”,其实,孔子对现实认识非常清楚。 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孔子说:如有用我者,我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象东周一样。 好象没有要“复古”到西周吧! |
孔子可是复古者(三) | ||
孔子为什么“好古”?因为周朝八百年,西周为盛世,东周渐渐衰落,春秋已到了东周末期,社会已经动乱,文化已经衰落,风气十分衰败。而且古代书籍很少,以刀刻竹简成册,以口耳相传为主。社会到了衰世,人情重视现实,大都趋向于争名求利,非常轻视古代文化。所以社会问题十分严重,而孔子则以天下为己任,一肩担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这对中国文化的保存与发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伟大成就有哪些?另文再叙,现再回到“好古”的话题。 知道了孔子所处的背景,就容易理解孔子话里的含义,下面再从《论语》中辑录一些与“古”有关的语录,来看看孔子“好古”的真实情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指过去的、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温故”是为了“知新”,过去可以作为现代的镜子,可以做现代的老师。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历史不能够遗忘,古人是今人的老师。我们不能够割断历史,忘记过去。 所以,指责现代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除了很无知,就是很阴险! 如果是无知。那么,这只能说明他《论语》没读好。如果还夸口说: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那只能说他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有意。那么,则说他“心逆而险,言伪而辩。”真是一点也不错。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曾经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几句话非常有名!与孔子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说得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的道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典故”,也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不是“以人为镜”嘛!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品德,他认为人人都是他的老师。善的,是他正面的老师;不善的,是他反面的老师,都在教导他如何去恶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这种心态,这种修养,实在是了不起! 如果只重视思想,而不重视学习,或者,只重视学习,而不重视思考,都会陷入偏激。 如《论语·为政》载: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大意: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思与学应该结合,偏一则废。 所以在这一句话的下面,马上又接了一句: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对应上一句,如果上下联系起来理解,就会觉得妙趣横生,也不会觉得“异端”很难解。 “异端”就是:另一端。十分简单明白! “学而不思”,则“攻”到了“罔”这一“端”。 “思而不学”,则“攻”到了“殆”这一“端”。 攻到二端,都是有害的。无论是攻到这一端,还是攻到那一端。 因此,孔子提倡以“中”为“用”,名之为“中庸”。 所以,如果不象李零那样讨厌《论语》,读《论语》决不是“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的。而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的。而李零竟然要重新编乱,也想尝试一下做导演、编剧的滋味。但是,《论语》没读好,精神没抓住,恐怕只会是越编越糟,越说越乱。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