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读《寒山子》19
[原文]
手笔太纵横,身材极瑰玮。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
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①。
做什么事都是纵千年、横万里的大手笔,才思实在是了得,身材也生得魁梧伟岸,状元非他莫属。但是,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死了之后,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鬼魂,实在少之又少。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你如今还要勉强争个什么呢?哎,你要是求富贵,我和你没什么话说,你要是求长寿,请到寒岩白云深处来吧,我教你唱紫芝歌。
① 紫芝歌:《古诗源》朱虚侯章《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
紫芝:灵芝中的珍品,别名黑芝、玄芝。为多孔菌科真菌Ganoderma sinense Zhao, Xu et Zhang的子实体。多生于阔叶树老茎上或树旁地上,针叶树朽木上也有生长。我国东南沿海、台湾、云南、中原等地有出产。可入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均提及。
又说,灵芝是起死回生之药。《白蛇传》白娘子所盗之仙草,即为灵芝也,长在昆仑高山之上。
[万泉读书]
从佛教教义来说,佛家并不追求肉身的长生不死,但对长寿生物还是比较看重的,如《大佛顶首楞俨经》:“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这里就提到了“芝草”。如果佛教的主要说教是:“不求今生,只修来世”,“与世无争,只求长生”,那么万泉以为,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转播很快扎下根并且延续至今,是佛教的主张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平实心态比较吻合。在受到西方列强教训以前,大陆生态体系造就了中国人不求富贵只求平安、不求开拓只求生存的国民心理,只要能平平安安过下去,就不必创新、不必开拓、不必造反、不必幻想,统治者也努力提供这样的社会环境,如遇天灾人祸不能维持,就改朝换代。中国人这种随遇而安的思想比那些海岛和半岛国民的心理差异很大。寒山子先生的思想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代表。
寒山和尚以自嘲式的语调,感叹人生名与实的矛盾,从他淡泊一生孜孜以求的精神中可以知道,他对功名富贵、物质享受嗤之以鼻,健康长寿是他人生向往的目标,并且写下三百多首劝喻诗歌,希望俗众和他一样崇尚恬淡的生活。
我们说寒山子的思想曾经具有消极意义,那是短尺度的眼光,在世界一体化、物欲横流的今天,就显出了他的超越,我们知道,环境保护、拯救地球的唯一出路,就是每一个地球人都能“崇尚恬淡的生活”,目前东西方国家都不能作到这一点。发达工业国的国民希望落后国家的为他们提供廉价的商品和劳力、看好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至于这些落后的地球子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要紧,上帝会欢迎你们进入天堂,而且眼下不是有“民主”的果子吃吗?打倒你们的专制统治就马上能过上西方式的富裕日子。至于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刚刚有口饭吃的国民(占世界居民70%以上),冒出了一批时尚的领头羊——中产阶级,他们住上了像样的房子、汽车还没有开过瘾,他们还希望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理论家们众口一词:这些中产阶级数量远远不够,他们仅是宝塔尖,这些人数形成橄榄中段的程度就是理想社会。这是个价值观问题。
如果按照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中产阶级”不足地球总人口的5%,可是他们却占据了全世界消费总量的50%,不知道地球还能承载多少这样的“中产阶级”?
以财富拥有量还是以消费指数界定中产阶级,也就是说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适度道德体系的建立,才是我们地球文明的保障。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高消费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寒山子不是经济学家,万泉更不是,无法判断节俭和经济发展是成正比还是反比,按照国际流行的GDP计算方法,肯定是反比。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任何社会政治标签,都不能让历史来信服,资源开发的程度和节奏如何才能有利于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文明要延续,人活着肯定要吃饭,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吃什么、怎么吃。
柳宗元先生在《封建论》里说:“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
天地造物,因为有了人,于是产生有情世间,人生在世,谁能不博取、不奋斗?否则无法生存。所以我们在这里说“博取、奋斗”是中性词,可类同于佛家说的“业”。业有恶业,有善业,如果这是人性修养的根本,我们就可以和前面的“消费”范畴挂起钩来说:过度消费就是恶业,适当消费就是善业。在当今人欲横流的时代,个人修养便是一种牺牲。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句名言长期被误读,说是朱先生提倡把人的七情六欲全要灭了,要求人民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效死。今天我们的学者们突然发现,这是个冤案。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天理”的界定。“天理”指什么?这是价值观取向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曾经树立了一个“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的人生楷模——雷锋,但是今天雷锋叔叔只在中小学的墙壁上挂着。在我们当今中国,确定一个价值观很难,坚持一个价值观难上加难。
好了,我们回到寒山子,“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今天只有圣人才会这样自问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