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读《寒山子》33
[原文]
闻道愁难遣,斯言谓不真。昨朝曾趁却,今日又缠身。
月尽愁难尽,年新愁更新。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
]
听了高人谈人生道理,心里的愁闷还是难以排遣,那是因为听到的并不是正道真言。昨天本来是把烦恼抛却了的,想不到今日又缠上身了;月落乌啼天亮了,心里的忧愁却难消遣;新年来了,新的忧愁接踵而至。不过,你却不知道,那位以草帽遮面在街上躲躲闪闪走过的人,原来也是一个忧天老杞人啊!
[万泉读书]
“破帽遮颜过闹市”,①很熟悉这个句子吧?是的,万泉猜想鲁迅读过寒山子这首诗。猜想归猜想,不能作立论之据,我们还是另说着吧。
我们基本认定寒山和尚是一位佛教大师,尽管在小和尚的阐述中表达了不少道家的思想,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说这首诗为好。人为什么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呢?是因为六根未净啊。什么是六根未净,让小和尚慢慢道来。
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把众生对境攀缘的妄心,分别归为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在这八识中,前六识五官加意识,就是六根。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常用词是来自佛教,如这个“意识”,还有“境界”、“觉悟”等等。五官只能感知我们身边所接触的东西,第六识也只能由五官感知而引起。比如,眼睛看到花很美丽,但为什么感到不同的花是不同的美丽,颜色不同啊,这个颜色的区分,就是意识起了作用。再如耳朵听得到声音,牛的叫声和鸟的叫声有何不同呢?也是意识加以区别的。所以意识是五官感知的中枢,通过这个“识”生人才能真正感知世间万事万物。而且意识还有贯通作用,能够了解过去、感知现在、推测未来,这种能力佛家谓之为“法”。因为有了这个“法”于是,迷悟升沉之业也由此而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应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人生于世,渐次长成,六根完备,能感知六尘,于是有了苦乐的感受。一旦有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感受,就会千方百计躲避痛苦、追求快乐,贪财爱色、争夺名利就随之而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就不可避免了。成功者总是少数,而这些少数甜了还要更甜、乐了还想更乐,这欢乐就只能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于是我们看到了欲望无限的恶性循环,六根不净永无了期。这是人的第七识在起作用。
所谓第七识,即“末那识”,也就是各人独有的“意念”,(中国佛教先贤们在梵译汉时,为避免“意念”与“意识”混淆,保留“末那”的音译)。这一识很像佛洛伊德“潜我”的意思。第八识,即为“阿赖耶识”,又名“藏识”,是指一个人本性与妄心的合体,是其人转生转世、生死流转的根本,具有生灭、不生不灭两重含义。不生不灭者是觉,是本性;生灭者是不觉,是妄心。所谓“藏识”,意为“无没”,也就是生死流转永不消逝的魂灵。译为藏识,是因为它包括了“能藏、所藏、执藏”的含义,是一切业力的寄托所在。
那么我们知道,末那识就是执定阿赖耶识的自我,即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在内心中审视自我的“家伙”!所以,末那识的特性就是“执我”和“思量”。末那识所造下的业②,都要阿赖耶识埋单。一切众生,所有的念头、言语、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结果受报之前,都寄藏在阿赖耶中。
因为“执我”:所以我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真相;所以我见——以为六尘中的我是真实的我;所以我慢——因我见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高一等;所以我爱——因在执我中必生贪爱之心。这就是一个人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四种烦恼啊!
按现代心理学讲末那识是属于潜意识范畴,它本身并不产生善恶之业,但它执着自我,成为我们众生自私自利的动力之源。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谁?
万泉不懂心理学,寒山和尚大概也不打算做心理医生。他在这里劝人不要过分忧愁,是出菩萨之心,渡我等有业俗众吧。
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深情?人生于世少不了沟沟坎坎,关键是不要沉浸在愁绪中不能自拔。《列子·天瑞》说杞国人无事忧天倾,自寻烦恼啊。
有的人在生活中,始终排解不了愁绪,而一旦形成悲愁的人生观,并在心理病理方面形成精神抑郁症,那就是无可救药的病态了。
要特别摈弃那种毫无根据的忧虑,防止精神崩溃。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心理负担过重。
“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据有的学者考证,寒山子年少时家里是阔过的。经历了隋唐之交的社会大动荡后,他把器世间洞穿,贞观之治的歌舞升平在他看来都是过眼烟云。这首诗显然是寒山和尚本人的心路历程。用佛教理论的说教来给我们俗众消愁,上面大家看了,看得让人头大,讲给不识字的人听的话,可能他老先生认为是对牛弹琴,所以,我们深深理解“昨朝曾趁却,今日又缠身”。
①鲁迅1932年所作七律《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业:佛教术语,大乘佛教“善恶因果”学说的依据,梵文Karman的意译。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是为“三业”;身口两业又分为“表业”和“无表业”,分别指表现出来的言行和潜在的念头。这些业还可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类。业一旦发生就不能自己消除,只能等待善恶报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