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人可算“无畏”,第一个是“无耻者无畏”,另一种是“无知者无畏”。无耻,是因为实在是没有耻辱感,这种人确实是脸皮厚的小人,至贱的厉害,乃至于无畏无敌。无知者,属于什么呢?不知道,如果知道前面是悬崖,他可能会继续丝毫无提防的走下去,如果知道了,当然不会走下去。这两者,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果说灾难是怎么样的人造成的,那可能就是这样解释。
本文的观点,你可能不会一下子理解,但是,我还是希望不要出现“无知者无畏”或者“无耻者无畏”了。
这里有一个比较成熟又合理的观点:中华文化的主线是儒家,道儒法等出自一家。
人们常常说,“法儒争论”,还有所谓的“中华文明曾误入歧途,儒家文化编篡道家原文明经典,并取得核心地位,给中华文明带来了灭顶之灾”等等荒诞言论。我不期望你马上明白,但如果你能读懂本文,就会立刻明白为什么儒家会成为中华文化的主线,为什么道儒出自一家,你还会明白道家和法家在中华文化和历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罢黜百家,独尊一家”思想时代,也许有人会说是“儒家”。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为什么秦国要“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一道闪电在《明朝灭亡重要原因在于自由主义泛滥》中,说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在什么阶段。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这时就不是百家争鸣的时候。春秋战国,唯有秦国实现统一,唯有秦国思想最统一,独尊法家,罢黜百家。全民高度一致,一心耕战,秦的统一不正说明问题吗?”。实际上,我们也应该知道,“罢黜百家,独尊法家”是秦国搞“军国主义”的不二选择。秦国本是一小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并统一了天下呢?就在于他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理论铺垫-法家。法家的军国理论实质上是“不容情义,只容军功”,这个在战争时期确实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法律严格明细,细到连具体的农业劳动中。法律包括了军队,农业,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法家为了“明纪”,不惜以自身生死做示范,全民实行“耕战”,全国上下,法不留情,法家为了推行这种规则思想,连其代表人物商鞅都死在五马分尸中。最后,全民都被训练成“追求功利”的“好战分子”。法家的思想,实质是要将一个国家建设成一台机器,每一个人充当机器的一个零件,当这些零件被约束而正常运行的时候,这台机器是所向披靡的。实质上这起到了中央集权,统一意志,统一法制,统一目标,形成“大一统”的机制,在灾难或战争年代,法家思想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但是,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秦国用的是军功主义集团,军国主义思想。一道闪电在《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里详细的分析了这个原因,就是秦国的机制,只有在“战争和进攻中”才能发挥作用,当天下一统后,国民已经没有“功勋名利”,人也要有休息的时候,不可能时刻都甭着神经。《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在最后分析法儒的利与弊中,得出“以儒为主,以法为辅”的结论。在战争问题上,儒家的用兵不完全同于法家,实质上,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儒家包容并蓄,不仅要求军队有严明的军法军规纪律,而且要有感情,儒家的军队往往讲究“乡亲,亲情”,是“上阵父子兵,子弟兵”均来自儒家,儒家训练出的军队十分讲道义,出师有名,正义之师,忠勇情义等,一损俱损,一亡俱亡。实质上,法儒用兵对近代如毛泽东等军队政治思想都起到了重要启发作用。实质上,秦国以后的历代都出现过再次以法家治国的案例,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一道闪电在《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中有很详细的介绍。我们也从中看到法儒为何会在历史上有争论,其实这个本不是什么争论,实在是后人没有认识清楚儒法的本身。
儒家治国逐渐在汉代成为核心,但并不独尊,这点有人就刻意胡扯,汉代有秦国的“焚书”吗,当然,秦国的“独尊法家,罢黜百家”是出于统一意志,为军国做铺垫,以统一天下,这个与满清的文字狱,以灭绝华夏的目的不同。汉代只不过是确立了以儒家为核心的治国主线罢了。这个与汉武帝本身也深刻总结过秦朝灭亡原因有关。因此,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确立是一种历史合理的发展而已。
说到“道家”,其实在“汉初”有过闪现,那就是“无为而治”,说到底就是尽量不要打扰民间,一心生产,这个是频繁战争过后,国家民间休养生息政策,让全国都放松下来,那时候,确实起到了作用,国家也缓解了过来。
“道家”思想,其实来源于自然的原始社会自然生活的一种思想。《轩辕本纪》”曰:“(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 列子有这样的记载:“华胥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几千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乐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石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该其视,雷霆不乱其所,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其实,就是这样的理想国。当然,作为一个这样的理想国,确实吸引人,但是,历史,环境,社会,国家的发展并非就如此简单。
实质上,道家的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来源于远古的华夏,《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实际上,自然之道有了肇始。后来儒家又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道家始终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上。儒生以继承黄帝尧舜,本身就是充满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礼甭乐坏”的一种延续的理想。儒学的发展在孔子的时候,在民间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儒学在社会家庭伦理等等上都是有成熟的基础,这个并非是孔孟所创,其肇端本身就是起于黄帝。道家在后来主要讲究自然心性。只能说他作为一种自然的哲学层次。儒家的哲学基础,也主要是以道,因此用在了社会伦理道德治理国家等上。儒家讲究社会有序,国家有序,因此要有伦理社会家庭道德,这种有序并非法家单纯建立在法律之上,没有多少人性,亲情,乡情等,儒家情感终极发展是对全民的爱,也就是民本主义思想,而非单纯的家庭里,比如现在一些人舍大义取小义,比如任人唯亲,只顾为亲戚谋取利益,盗取国家利益,儒家的大义是国家天下,民。舍大义取小义,在自由主义泛滥的明末得到出现,并在满清之后发扬广大,发展为奴才学。道家讲究自然而然之序。但面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战争灾难危机面前,力不从心。但道家的理想和哲学,却完全是在儒家的哲学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儒道并不互相违背,而是在哲学层次上相通。
有句话说,任何传统东西,都可能会有弊端,不完美,可以批判,但是要对症下药。我认为说的很对。象那种动不动就是全盘否定,一锅端,或者没有认真去分析的,就妄下结论,只会产生破坏作用,而不是好的建设作用。
儒道法,都不应该有争论,他们之间所处的地位是相互补充,确立中华文化,必须要认识清楚这一点。
以下是一道闪电的著作〈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
我觉得这个著作是非常有价值意义,如果不认真阅读,实在难以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尤其是对当前局势,历史观等认识很有参考价值,从政治,历史,方法,经济,哲学,社会等等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Article/Class18/200806/42779.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