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读《寒山子》39
[原文]
白鹤衔苦桃,千里作一息。欲往蓬莱山,将此充粮食。
未达毛摧落,离群心惨恻。却归旧来巢,妻子不相识。
[
一只白鹤口里衔着一枚苦涩的桃子,想要飞到千里外的蓬莱仙山,他只准备以那枚苦桃作为远征充饥的粮食。半路上他就已经满身羽毛脱落了,在当他成为离群的孤鹤时,心中十分凄惨。于是,他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回自己的家乡。可是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他的太太已经不认识他了。
[万泉读书]
谚云:“志行千里,其半八九”。可以把寒山子这首诗看着是一则寓言故事。万泉还怀疑这就是寒山子先生从本人的经历而生发的感慨。我们在《说寒山子》里已经谈到,他老人家可能学过道,半途而废了;去寺院修行,跟沙弥们搞不来,又从寺院跑出来了。当然我们今天无法知晓是哪次回家老婆不认识他的。这首诗应该是对那些追求长生不老者的劝喻。
这则寓言讲了一些什么道理呢?万泉以为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一、要想实现自己的志愿,必须要有所准备,从精神的到物质的;二、要想实现自己的志愿,必须要忍受得孤苦清寒,以及肉体的折磨;三、要想实现自己的志愿,首先要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意志;百折不回;四、半途而回,与其今日,何必当初,要有失败的精神准备;五、如果原先的社群已不再接纳你这个回头浪子,你将如何?
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含义,读者自可去大大领会。寓言之所以为寓言,这是由于它有无限的内涵张力。
总之,这则寓言讲的是人性的超然修炼。
悟道求仙,是一些人的精神追求,个人的道路选择罢了,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对一些另类可能指责过多。但是有些自然规律我们还是要正确看待的,有人追求超凡脱世、有人追求长生不老,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现实的、是违背自然规律,这些人如果自己的追求不妨碍他人,大可不必去理会他。例如,前几年某人鼓吹一个功法,可以不吃药治病、可以圆满升天,本可让群众自己识别唾弃他,但行政手段介入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被忽悠的执迷不悟者看到果然有人不让他升天,他更来劲啊。如果他们危害了他人,法律、舆论、道德的力量当然应该介入。比如,我们在“谁家长不死”里谈到的某位科研人员的辟谷丧生,她老婆支持他,但是他们伤害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这就要受到谴责!
当然,我们要全面领悟此诗的内涵,除了劝导修道求仙者之外,可能还涉及到另两种人,一是求财的商贾,二是求仕的书生,他们为了追求金钱与功名,都要风雨遥迢、十年寒窗、远离家乡,日月之苦可想而知。不是我们常人想象的:大款大官都是香车宝马、茶楼酒肆、贪污受贿、卡拉OK歌舞厅美女玩到腻。
贞观之治,唐朝天下空前繁荣,商品交换有相当的发展。在结束了170多年南北朝割据动乱局面之后,大唐一统江山的安定社会环境,为远距离的商业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官方的朝贡通道,更有大量的民间商品往来。丝绸本就盛产于江浙,正是寒山子生活之处,他当然知道那里的商人们是怎样往返于中亚细亚的。从当时的艰难险阻可知,真正成功获利的商人不会太多,半途而废者恐怕不在少数。首先,以一枚苦桃做资本是很难到达“蓬莱仙山”的;旅途数千里之遥,险山恶水,戈壁风沙,半途毛催落、打马且回头,多得不足为奇。
唐贞观年间,科举制度兴旺完备了起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来讲也可以供养更多的读书人,而那时的读书人惟有做官的出路一条。这条路其实比丝绸之路其实也平坦不了多少。一级一级的选拔考试,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知要花多少银子能获得进京会考的资格,即使千辛万苦又花了许多的钱搏到京师应考,能够金榜题名并被取仕者,大概是读书人中万里挑一了。要搏入殿试,并获殊荣得中进士出身以至状元,那当然不啻于得道成仙了。
寒山子这首诗是否是这些寓意,万泉不能予以下断语。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他的确洞穿了人生的一种哲理。人世之间,青春少年,有志者不在少数,而得志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得志或是失志,都存在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说封建时代读书求仕,没有万贯家财,想从县里读到府里、州里、省里至于京城朝圣,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钱,经不起几番汗颜的折磨,钱多也是枉然,否则,进士未必都是富商大贾的子弟。都说科举制度残害人,经过这么折磨过来的人岂能不是人才精英。怪不得有人说,我们当今的高考制度就是要这样选拔文化基础和心理素质都过得硬的人才,不管它有多少不合理,这种折腾本身就是最佳的选拔方法。
寒山子告诉你:最后,实在不能,归却旧巢来,亦不失为善举也!考不取进士就不活人吗?那么多上不了大学的不也要过吗?呵呵,至于大款小款钱多钱少,那就你自己看着办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