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兴儒学精神,反对理学,反对儒教,弘扬儒学。
这一点,我们在一道闪电的《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可以看到自先秦以来,逐渐隐没的儒学精神。
儒学的衰亡路线是这样的:东汉以来,基本上儒学精神还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才有从东汉到三国生机勃勃的“儒生”支撑着整个华夏文明。唐以后开科举制,儒生出仕从“德而优则仕”演变成“学而优则仕”,儒学发展到宋明后期,相当一部分“儒生”虚伪化,尚空谈。沽名钓誉,精神委靡不振,理想主义衰落,功利主义粉墨登场。明亡以后,随着满清入主中国,儒学(理学)沦为满清专##制的统治工具,异化为赤裸裸的奴学(理教,儒教),于是天下无儒。
儒学------->出现理学化的倾向(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现状)------->被满清发展为理教(儒教)
儒生的分化和衰退:科举制后,开始明显出现 文儒,甚至腐儒,小儒,而满清之后,则全为奴儒。
儒学出现明显衰退的导火索是:科举制。是儒学衰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有“科举之后无贤人”之说,当然意思是贤人非常少了。
对于科举制前后,儒生的变化,可以从下面看的出来:
比如,汉代采用察举制,当时的儒生出仕要经过乡里众人的考察和推举,具有民意基础,他们有着比较成熟的儒者人格和才能。汉代以后不同,门阀制、科举制完全省去了儒生践行成才的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儒生们没有经过最重要的品格锻炼、心理训练和身体锻炼。大部分儒生只是空有知识,难得实才的腐儒,越到王朝晚期这类情况越严重,国所以不昌也。卢梭说:“在亚洲就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在那里文章得到荣誉就足以导致国家的最高禄位……而面对鞑靼人的进攻,那些文人学士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们所满载的那些荣誉又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当儒学走偏,不再先进之时,又怎能培养出贤人,怎能再代表人民利益,实现以民为本呢?儒生一直是华夏社会的栋梁,儒学一旦走偏,误入歧途,国家民族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半部《论语》治天下”,理论和实践脱节之后,“百无一用是书生”。毛 泽 东如果像王明那样系统接受马&^列教育,就不会走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据说,毛 泽 东曾在岳麓书院闭门三个月。理教(儒教)都没有把毛泽东约束住,毛泽东也没有成为理学的受害者,不是柔弱的书生,相反,毛泽东继承了儒学的真正精神,儒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与言不及义的腐儒,小儒相比,毛泽东应该属于大儒。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个恰恰是自先秦以来儒生的真实写照-----佩剑拉弓,习武上马,知礼义廉耻,这个跟后来的柔弱书生或不知礼义廉耻却统领军队的将帅完全不同。遗憾的是满清入关后将儒学发展到理教,儒学变得僵死、窒息、扼杀人性。而且已经不能有半点自新的余地,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的生存。乃至五四运动时,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乃至于现代中国没有教育国民,教化国民之思想文化,而迷失方向,难逃全盘西化的厄运。
(2)儒学吸收西学精神,将西学精神本土化,达到儒学现代化。
儒学吸收西学,主要是吸收科学精神等。儒学现代化的可能已经在明朝末年闪现过光芒,万历时代已经告诉我们儒学已经初步开始西化,这种西化是东西方平等友好的交流,不是清末那种殖民意义下的灌输意识形态或进行宗教势力的渗透扩张。一道闪电在《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有很详细阐述。万历时代是辉煌的时代,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同时,也是面临挑战的时代,辉煌的背后,总会面临危机,明末出现的自由主义泛滥,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和稳定下来,鞑靼人却已经虎视眈眈了,这个是一个遗憾。
总结:通过第一点,我们看到,必须要肃清儒教,反对理学化,复兴自先秦以来,逐渐隐没的儒学精神,我们已经知道儒学精神就是民本主义精神,从而复兴真正的儒学。
通过第二点,我们看到儒学需要现代化,将西学精神本土化,主要表现在提倡科学精神。
最终我们看到,未来中国要复兴,适合自己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本主义和科学精神。
这里引用一道闪电的话:如果国家能为这两个建议,进行宣传,如拍摄电视纪录片,比如,一部是《光武中兴》,一部是《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那么,中国复兴的时代,就算真正到来了。
附录1:明末的科学思潮与西学
[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18/200808/47647.html
附录2: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
一道闪电
《文史界不可思议的褒清贬明现象》发表后,引起热烈争论。
我认为“万历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非凡。万历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相遇,交流碰撞的时期,西方文明首次叩开了东方的大门, 是东西方文明最友好平等交流的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西学集团,传播西方文明。 “万历时代”时“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 “万历时代”是市民社会发展,市民力量壮大。首次出现了市民力量同封建专##制斗争的时代,是社会动荡和蕴育社会变革的年代。万历时代大科学家纷纷出场,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万历时代”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百家争鸣。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时代。 万历年代出现了徐谓和董其昌等顶极书画家,是个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万历时代” 市 井 文学灿烂,出现了世界极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文化昌盛的时代。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和演变带来的是人性的解放,精神的自由,出现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又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预示着中国社会又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进步繁荣的时期。
“万历时代”彻底击败日本,昂首东方,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辉煌的年代。
“万历时代”也是满清初起,世风堕落、思想多元化。危机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万历时代”的生机活力比死气沉沉的康乾盛世强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顶点,是中国历史的岔路口。
对于明清比较有两部书不可不读,其一《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二《停滞的帝国》。尤其读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一般不抱偏见的人对明朝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会有一个颠覆性的转变。我们能看到物价低廉、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明代社会。我们也能看到一批富有牺牲精神的西方传教士,以及一大批宽容、开明有良好学识、修养的明朝君臣士大夫形象,以及晚明社会宽松、自由、平等、活跃的政治氛围。 这与《停滞的帝国》描写的满清帝国衰败、贫困、闭锁、愚昧的社会现状截然相反。
读《利玛窦中国札记》你还能发现在明代“士”这个阶层上,人格是平等的,是不论官职大小的,官大一级压死人不适合当时的情况。在学术上也是人人平等,所谓学霸、舆论导向到是不可思议的。
回顾那段历史,无论如何是看不出儒学对西方文明和西方科技有强烈的抵触倾向,封闭、保守。 反而是敞开胸怀,热烈欢迎。用徐光启的话说是“易佛补儒”。
与利马窦神父捣乱的主要是一群迷信的农民,以及一些愚昧的乡绅。而佛教才是利马窦神父针对的主要敌人。士大夫地位身份越高,越能理解西方文化,越能依法保护西方传教士,越能和利神父成为至交,对利神父的学识赞赏不已。
这说明儒学原来是欢迎西方文明的。而“五四运动”后,学界却几乎一致公认“儒教”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所以要上溯到孔子,打倒孔家店。五四以来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一直影响到今天。他们的误区就在于:对于“满清统治”对儒学的恶劣影响研究不透、不深。从而把满清统治下的理教,当成了儒学的正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