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与国学教育结构探讨》
经常听一些人说国学那么多,到底学什么,看起来似乎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入门。在选择起来,有的说学道学,有的说学儒学,有的说学其它,一般都是选其一,抛弃其它。比如有的人为了出于修心养性,有的人为了延年益寿,静心,有的为了找灵感,有的为了给企业找文化 ...... 总之都是出于个人专门目的。民间有的人讲国学,有个别干脆出于功利,只讲别人感兴趣的,学国学的也取巧,专取适于当前社会心态的。一些的理由是,如果给他们讲儒家的“国家民族大义”,教他爱国爱民爱社会爱家爱人爱乡邻朋友,他们会觉得不现实,而儒学的这种集体主义观,牺牲精神,责任感,道义感,在自由主义泛滥的今天,他们就更痛苦了。于是,把儒学当作道学色彩来讲,修养心性,而且只有为人处事,乃至责任只局限于小义,以便符合当下社会的个人主义观,实在是实用主义太明显。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舍小义为大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就看不到了,甚至连最基本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品格要求都达不到,那种儒学要求的“践行成才”,“言行一致”就实在难以培养起来,讲国学要讲究伦理道德,讲中华的传统政治学,乃至教育观,讲民生等等,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人民的命运关系,还是须得讲儒学。本人是认为,作为国家来说,如果这样,就无法重振国民性,中华文化无法复兴,更别说中华复兴,要想好啊,中国复兴的走向几乎就掌握在这一二代人手里。如果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是有人格缺陷的,无法实现自我完善,也缺乏社会,国家,人民的理想以及责任感,人生观,世界观都是有缺陷的。
当然个人来说,他也可以选择学其中的,但国家的文化宣传,系统化传统教育,而真正达到国学教育效果,是不能这样的。因此,如果说国学以儒学为主的教育,一些人不同意,但如果不这样,国学教育,中华文化传承,是无法达到好的效果的。之所以,要系统教育,是避免不然太宽泛,不知道如何入手,避免过于分散,国学以儒学为主,其它为辅,这样的入门教育结构,不是随便得出的结论,而是要达到真正的国民性教育。学习国学,作为一国来说,就是为了国民性教育,锻炼国民的品格,心理,性格等等,这与为了好玩,为了哪一个看上去顺眼,符合眼下心态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可以作为争论,但这种国学教育结构,可作为参考和思考。
根据古今中外的发展规律,一门学(思想文化)要保持其活力并发展下去,必须具备:
(1)包容性
从目前来看,唯有儒家能包容百家。只有儒学一直到明朝的时候还在发展。儒学之初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几千年来,儒学伦理学与政治学支撑了整个中华国家与社会。这里引用一道闪电的一个观点:“到今天,我认为儒学还是伦理学和政治学最有价值,仍然可以和现代文明的最新哲学成果相结合。”。
儒学缺乏本体论和认识论,汉以来儒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吸收接纳了道学、佛学很多元素。明朝时期,东西方进行了第一次平等友好的交流,儒学吸收西学,出现了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戏剧学家,以及各种思潮。华夏科技文明再次领先于世界。在《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明朝的科学思潮与西学》等中,都详细描述了这一现象。遗憾的是满清入关后将儒学发展到理教,儒学变得僵死、窒息、扼杀人性。而且已经不能有半点自新的余地,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的生存。“五四运动”后,学界却几乎一致公认“儒教”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所以要上溯到孔子,打倒孔家店。五四以来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一直影响到今天。他们的误区就在于:对于“满清统治”对儒学的恶劣影响研究不透、不深。从而把满清统治下的理教,当成了儒学的正宗。
学(思想文化),最忌讳的就是“反”,正确的应该是包容,达到补充自我 ,完善自我。儒学的成功主要是其具有包容性。诸多古代学派中,大多都很反儒学,缺乏包容性。包容才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才可能产生勃勃生机,才可能圣贤层出不穷。相反,具有“反”特性的学,基本在学派创始之后,几乎再无后续,由于其封闭性,没有自我完善的功能,所以,就几乎停滞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啊,同志们。
(2)入世性
魏晋的玄学以王弼重解老子、周易为代表。之后南北朝大兴佛学。空谈大都指那些玄学家, 今人把宋明儒视为空谈,则不常见。因此,惟有玄学最空谈。道学是传统哲学,遗憾的是但其不具备入世性,更不具备系统性。
顾炎武论道学的弊端说:宋明道学根本弊端在于“置四海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而圣人则“举尧舜相传之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只讲民生和人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他还认为:明亡在于清谈,“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我们也因此知道,当儒学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社会现状,就沦落为理学,沦落为道学。
儒学是入世的学(思想文化)之一,儒生积极入世,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的等领域,成为华夏社会的栋梁。因此,才有儒学一旦走偏,误入歧途,国家民族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真正的儒学是怎么样的呢?颜元在《习斋年谱》录一则跟程朱理学与孔子有关的趣事如下: “... 一堂上坐孔子,他老人家穿了整整齐齐的衣裳,束了腰带,挂了宝剑。 那七十二位生徒,有的习礼,有的鼓瑟弹琴,有的弯弓射箭,有的挥戈练武,有的跟老师谈仁孝,有的谈兵农政事,服装也是如此。两壁上挂着弓箭、萧磬、算器、马鞭等等....”这个就是儒生的成长过程。
而理学化的儒生呢?“另一堂上坐着那位程明道老夫子,他峨冠博带,垂目做如泥塑,如游(酢)杨(时)这样的生徒,聚在那儿,在返观静坐,或执书咿唔(吟诵声),或对谈静敬,或执笔 写作,壁上放着书籍字卷。”
以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这个是“儒生”与“书生”的区别。
任何学说,如果不和实践结合,不通过血与火的锤炼都无法生存下来和发展下去的,否者只能是空谈。历史已经作证。
(3) 系统性
马克思·韦伯认为:“儒教(教育)强调君子受教育是为了改善自我而成为完人,这种古老的教育观反对为了专门致用的目的训练人,因此在实践上亦与经济理性主义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的专业化、合理化相冲突。”可见,儒学有完善的成熟教育观,儒学的教育观就是人受教育不是为了专门训练。教育的目的,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培养丰富的精神生活。科举制是传统教育观的最大祸害,违背了儒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原则,真正的儒学原则是儒生践行成才。但总的来说,儒学教育观奠定了中国教育观基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学的发展,是一种由理念到具体实现的过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是具有成熟性稳定性适用性传承性。
总结:中华文化,儒学在历史上,在当今国学中,我认为也具有其重要地位,历史必然有其选择的必然。儒学不断在发展,不断的在完善自己,每一次完善,都是一次升华。如果我国要进行系统化的国学教育,最好是儒学为主,百家经典为辅,不要分散,也不好择其一,抛弃其它,否者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