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集体主义观,主要来自于儒学思想文化;中国人为国为民的集体主义奉献与牺牲精神,主要还是来自于儒学思想文化,影响最深最广;中国的礼仪传统,主要来自于儒学思想文化,也是奠定礼仪之邦;中国人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也是儒学思想文化熏陶出来的。
过去有学者研究儒学对日本国民精神的影响,发现日本人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与儒学非常密切。在现代化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职业,做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不管是从事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科技,军事,经济,教育等等,儒学的影响都可以看得到。而且,日本的礼仪文化几乎就是来自于儒学的影响,从日本皇室,到日本政府,再到日本民间,均是如此。
近代以来的中国,浮躁风气一直居高不下,在今日之中国更甚。这个就是国民性出问题的表现。因为我国没有培养国民严谨的生活,学风,工作的思想文化。因此,中国的系统性的国民性教育一直几乎就是空白。没有国民性教育,这个国家就无法很好的生存。
儒家最讲礼仪和礼法,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仪式,本质上是制度,是生活化的制度。
儒家的衣冠服饰,更有道德教化礼仪礼法含义在内,是仪式化的生活,能够养成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同时,我们在研究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国民性的时候,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就好像两个人学走路一样,第一个人每天都要走最弯曲的路,最后,到的目的地;另外一个人总喜欢抄近路,结果第一个人不嫌弃麻烦,结果基本功打的很牢固,做事情严谨严格。第二个人基本功不好,做事情浮躁。第一个人长大后,适合做复杂的工作,成为社会的高级人才,第二个人浮躁,只能做简单的工作,不适合做复杂的工作。
以下引用了儒学是如何培养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以及潜移默化的学风,世风等等。
以下应用一段网文:
“作为礼服出现的汉服,礼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改革开放之初,领导人就是从穿西服开始的,这种新形象立刻被欧美世界接受。
太平御览 《东观汉记》 批评更始执政之失说:“又所置官爵皆群小,被服不似,或绣面衣、锦袴、诸于、襜褕为百姓之所贱。”更始政权官吏乱穿衣服被老百姓鄙视。续汉志曰“时智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后为赤眉所杀也。”这些古代学者把更始不重视衣服礼仪作为他被杀的缘由。
儒家最讲礼仪和礼法,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仪式,本质上是制度,是生活化的制度。
儒家的衣冠服饰,更有道德教化礼仪礼法含义在内,是仪式化的生活,能够养成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比如“乡射”就是古代天子的一项重要礼典活动,天子必须亲自参加,这是因为只有他能够“助阳气达万物”(《白虎通·乡射》)。汉儒声称,射猎活动“自内发外,贯坚入刚,象物之生”,为了协理阴阳就应该有乡射礼。在射猎活动中,天子射熊,以表达征服猛兽、远离巧佞之义;诸侯射麋,以表达远离迷惑之人;大夫射虎豹,以示征服凶猛;士射鹿豕,以示除害。
而服装呢?
《白虎通·衣裳》有专节论述服饰礼仪: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所以名为衣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衣裳》篇宣称,衣服的功能不仅在于使人类御寒,更重要的是“表德劝善,別尊卑也”。儒学的“尊卑”关注的是以君子、小人为区别的德行的尊卑,古代圣贤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绋冕》篇也说:“绋者,何谓也?绋者,蔽也,行以蔽前者也。有事因以别尊卑、彰有德也。” 儒家的衣冠服饰,更有道德教化礼仪礼法含义在内,是仪式化的生活,能够养成严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自古改朝换代必改服饰, “改正朔,以应天”
《白虎通》引“《春秋传》曰:‘王者存二王之后,使服其正色,行其礼乐。’《诗》曰:‘厥作祼将,常服黼冔’。言微子服殷之冠,助祭於周也。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白虎通·三正》)
所以人们穿什么样的服装,戴什么样的冠冕不是随意的,有着特定的政治含义和人文功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标志。服装问题是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大问题。利玛窦到中国来传教传播科学文明,一开始效果不佳, 自从他穿起了儒服开始,立刻得到士大夫们的认同。东西方文明交流从此开始。满清薙发变服是用暴力手段强迫消灭中国人意识,当然遭到中华儿女的反抗。董老诗称:“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也从服装入手,穿中山服,表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富而不奢,乐而不淫,恭谨礼让,行己有耻。”新兴的汉服运动预示着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学精神的重新弘扬。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