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读《寒山子》50
[原文]
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游戏不觉暮,屡见狂风起。
浪捧鸳鸯儿,波摇鸂鶒子。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
[
和朋友相约着去采莲花,那清江里的景致真让人爱的心疼。游玩的兴致正浓,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一阵阵的风吹来,只见浪峰把鸳鸯鸟儿举起来,那紫鸳鸯在波浪中是那样悠然自得啊!此时安坐在船上,顿生无尽的浩荡情怀。
[万泉读书]
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芙蓉一年一度开花,空气的流动带出波浪,鸳鸯在风浪中传宗接代……这些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佛法所言“器世间”)。寒山和尚把这个景致写得很美丽,很抒情,单从诗歌文本想象,人们可能会认为这诗歌的是个清闲相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很难料想寒山和尚与济公和尚外在形象是差不多的。这首诗和他的真实生活情状实在联系不起来。要不,我们怎么称寒山是个大德高僧。
念佛的人如此寄情田园山水,在历代高僧中是非常罕见的。
按照佛法的教义,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是为“有情世间”,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是为“器世间”,人从自然中生出,还要回归到自然中去,同样,人的一切情怀也是与世间紧密相连的,佛法的所谓“世间”,正是宇宙与人生的合义。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问题,万泉在第35首“三月蚕犹小”的解读中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这里略有不同的是,我们不知道这帮采莲的朋友的性别。
是哪些人一起去采莲无关紧要,我们要参悟的是如何从器世间到彼岸去的问题。
无论到哪座寺庙,都可以看到这两句口号:“佛光普照”,“普渡众生”,无知的信徒以为“彼岸”是一处与现在的器世间相对应的色蕴实体,有一位超现实的“佛”爷(佛经说是阿弥陀佛)把死后之人渡到那个极乐世界的国度,永生不老地幸福生活。非也。读了寒山子老头儿的诗歌万泉才明白,“佛”不是一个有形的金刚,佛是每个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彼岸”也在各人自己的心灵之中。每个人在现实的器世间中,无论贫富贵贱,充分享受亲于自己的“器”,欲不他顾,心不旁骛,是成佛也,是达彼岸也。寒山子以水中采莲,正是这个隐喻。
“相唤采芙蓉”。芙蓉,莲花也。在我国各朝代各宗派各地寺院,对莲花、莲座都是极为重视的。佛家传说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都爱莲花,三藏宝典里描述莲花(莲华)的文字随处可见,如《华严经》“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因此,我们可以说,莲花是佛教一个极为重要的形象,出污泥不染,也是涅槃的象征啊。说“莲花”是佛教的图腾决不过分。
“相唤”,众生心中向佛,互相携渡是也。
《大乘起信论》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无识的信徒以为这禅定就是打坐悟道,面壁十年自可得“波罗密”(到达彼岸)。孰不知,这样修炼走火入魔者不知其数,何也?“生存”是个硬道理。任何肉身想超越“器世间”,犹如一个人想拔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寒山子就告诉我们,心灵的禅定,随时可以做到,“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可见他老人家才真正把《大乘起信论》参透了。能在素常的情境中禅定岂能不成佛?这样理解佛教的大师万泉不知道还有几位?
在此,万泉且做一回向偈,试解寒山子这一段:菩提本非树,般若照明镜,何须极乐国,世间自寄情。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