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朝换代与近代政治稳定性问题!
有两个问题,也许是大家感兴趣的:
(1)为什么近百年来,革命运动变革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为什么古代中国的朝代多变换?
对于第一个问题,引用一道闪电的话:"近百年来,革命运动变革不断,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条稳定的、健康的发展之路,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关键在哪?在思想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至今仍然没有确定,让大众认可主流文化思想没有确立,政体难以定型,社会动荡不安,未来难以判断。百年来的社会史,是围绕“民本主义”这条主线展开的,但是这是自发的过程,既是自发的过程,难免忽左忽右,摇摆不断。曾经的进步力量很快又沦落为反动势力、社会进步的阻力。在《光武中兴和儒家精神》中,指出“民本主义”是立国之本,这不光强调执政者的责任,也是立身之本,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民本主义才是我们要找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近代中国动荡的原因在于左右之争,他们始终无法象中庸者一样,商量解决。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好,但枪杆子也别用的太多了,否者就是象非洲那样无止境的内战了,当然,也别太书生气了,尚空谈。
对于第二个问题,首先想说的是,对于痛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你们要看清楚世界各个角落是一样的,不要崇洋媚外。世界上最长的政权,如古代的罗马贵族集团,英国资产阶级集团等,可以达到几百上千年。而军功集团不过百年,苏联共产党集团腐败问题无法解决,也不过百年。法国大革命后,更是快速政权替换,让人大跌眼镜。中国历代政权更替几百年左右的也很普遍。在西方政权历史上,有的政权也如流星一般。
古代中国改朝换代的诱因,一是外部原因,二是内部原因,三是内外兼有。
古代法家解决改朝换代的方法,就是,君只有一个,不可杀,不可换,相当于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别无选择,这个是君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但是,对君的要求很高,结果也很快短命了。
对最高领导人或领导集团问题,儒家反对这种“愚忠”,认为不符合道德的君可以换,应该支持有道德的君,这个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良心,儒士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情况是主张以民为本的禅让制,主张以道德和圣功来决定最高领导人或领导集团(贤能)的替换,一般官员也主张“选贤与能”。儒家主张的一般官员选举方法是“民间举荐制”,对官员的考核是“民议官品制”,而且特别注重“民意代表”,如“三老制”等,相当于“人大代表”,大意就好象有“村三老”,“乡三老”,“县三老”,“市三老”,“省三老”,“三老”在历史上确实影响过从地方到君王的决策,恰恰是后来的科举制,破坏了儒家“践行合一”,许多儒生转变生成“书生”,到满清时候,被满清发展为“奴才”。但对最高领导人或最高领导集团的择取,始终是儒家的弱项,儒家靠“王以民为天”,以及道德训练来使得君王保持儒家心目中“哲学王”的要求。君本主义与民本主义始终是古代中国的斗争。
要改变这种改朝换代,实现政治的稳定性,必须要尽量避免政治斗争,尤其是缺乏制度稳健性和思想稳定性下的政治斗争,需要在结合儒家“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的禅让制”为主,包括其它的政治精神与理念的基础上,从制度上弥补,建立从最高领导人开始的正常的政治进入与退出机制。说到底,就是解决领导集团正常替换问题,尽量避免过多的政治斗争,暴力。不要妄想撇开儒家,通过“愚忠”来实现稳定,也万万不能通过暴力和政治斗争来实现领导集团替换问题。儒学在今天也需要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吸收最新哲学成果,她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学。
所以,总结下来,我认为具体措施是有两点:
(1)文化兴国,从重振国民性开始,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困境和国民性的颓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无道理。打通古今,尊重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意义,建立教育国民之思想文化。
(2)结合古代儒家为主的政治精神和理念,从制度上弥补儒家的弱点。比如最高领导集团或领导人,不可用“普选”,也同样用制度确立“禅让制”,也就是正常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禅让制”不同于“世袭制”,“世袭制”是“家天下”,“禅让制”是“公天下”。过去的官员,从基层做起来,是领导单方面提拔。后来有公务员考试,但是公务员考试就相当于古代“科举制”,科举制是缺乏锻炼过程的,科举制下大多都是书生,书生误国,就是这么来的。因此,单纯的公务员考试,只能局限于政府文职辅助职位,而非决策职位,决策职位没有民意的支持和基层的锻炼是万万不行的。
“好的吏治是政府挑选有才干的人作官,人民剔除其中品行恶劣的人。”-一道闪电
“民议官品制”-建设中国式民主之路
http://blog.tom.com/xiaomietaidu/article/2422.html#comment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