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智慧和毛泽东哲学思想
余画洋 (初稿写于2008年4月15日)
提要
本文论证《老子》中“道”的本义为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文章进一步指出,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就是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因此,本文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道 德 对立统一规律 设置对立面
一 老子和环渊
要理解《老子》一书的内容,就要先弄清楚它的成书年代。郭沫若说:“《史记》称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著上下篇。这上下篇即老子《道德经》。关尹据老聃的遗说,用赞颂式的体裁,加以发明,把它整理(序)出来的。”(《十批判书》)我大体同意他的观点。
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上篇即《德经》,下篇为《道经》。我推测老子先撰《德经》,约当公元前500年前后。大约200年后,楚人环渊整理、写定了《德经》;并吸收老子的语录和前人的格言,益以自己的心得,初步著成了《道经》。《道经》最初也许只是《德经》的讲义,《老子》各本《道经》部分的首章和末章有明显的经过改动的痕迹,《道经》中多处重复出现《德经》里的词句(参见拙著《老子寻绎》),足证《道经》晚出。
此外,《德经》中的“天”字往往是“上天”的意思,虽然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仍然含有宇宙间最高主宰的意味。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将建之,以慈垣之”,“用人配天,古之极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等等。而在《道经》里,“天”和“地”往往相连,“天”字有了更多的自然性,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长地久”,“孰为此者?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等等。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鼎革。在《德经》时代,领主封建制摇摇欲坠,但旧的秩序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人们犹然祈望上天,从那里寻找人世的依据;在《道经》时代,新的地主官僚制业已兴起,必将取代垂死的领主封建制,所以“天”不再是人间的主宰,人们尝试着更积极地探求社会变化和自然变化的规律。
郭沫若认为关尹就是环渊,这种看法恐怕是错误的。其实,环渊乃隐者自称,类于后世的道号。《道经》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里“帝”当指太阳,并非上帝。)“冲”的意思就是空,环渊这个名字的含义可以从这段话得到启发。圆环中空,故“环”以喻空,即无心;潭底幽深,故“渊”以喻深,即有智慧。
以下是环渊时代楚国(及齐国)的重要事件: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破齐,苏秦以合纵说之。前328年,楚怀王立。前323年,张仪以连横说楚怀王。前320年,齐威王卒,宣王立。前318年,苏秦再结合纵。前313年,张仪再散楚齐联盟。前311年,屈原受命再使齐修盟。返楚,劝怀王杀张仪而绝秦。怀王复释去张仪。前309年,宣王遣使修好楚国,又合齐。前305年,合秦。前302年,太子横从秦国逃回。前301年,秦攻楚。宣王卒,闵王立。前300年,秦复攻楚,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援。太子横师傅乃慎到,与横同行。屈原复被招用。前299年,怀王往秦,被留。前298年,太子登基,为顷襄王。(何新《屈原年表》)
据《史记》,环渊和赵人慎到都在齐国稷下游学过。(《孟荀列传》)稷下学宫盛于齐宣王之世。(《田齐世家》)可能慎到在前318年前后再结合纵的时候到了齐国,而环渊于前309年因为楚怀王昏聩无能(屈原《离骚》“伤灵修之数化”),失望之极,只好离开楚国,游于稷下。《道德经》大概就结撰于此时。秦国势大,齐楚无力与之匹敌。前301年,宣王卒,稷下学宫衰落,也许环渊、慎到一起离齐赴楚。慎到在楚国作了太子的老师,或许环渊通过慎到将《道德经》呈献给了楚太子,这时他心中仍然存有振兴国家的一丝希望。献书之前,环渊修改《道德经》,“始制有名”(君主登基,就有了名声地位)云云,等待太子继位;书中不写人名,以避政治迫害。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本很可能是从太子宫中流传出来的。墓主地位甚低,所以得到的远非全貌,只是打乱了次序的散卷而已。
何新认为屈原在前299年怀王往秦之时作《离骚》,那么《离骚》的写作和《老子》的定稿时间应该很接近。环渊和屈原是同时代人,在《德经》的整理和《道经》的写作中,他同样寄寓了自己对于楚国命运的忧思与期望。如果说,《离骚》的风格是绚丽浓烈,《老子》的风格就是深沉博大。
二 “道”即对立统一规律
那么,为什么《老子》被公认为一部智慧书?《老子》所谓“道”、“德”究竟是什么含义?我认为,《老子》里的“道”并不玄虚,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而“德”指的是君主与“道”相合的品格。
《矛盾论》的注释(5)里说,“道”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它的意义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则”或“规律”解说。(《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92页,人民出版社,1966)这个解释大致是不错的。我们列举《老子》中“道”字的含义于下,辞句后面括号里的数字是《老子寻绎》中的章节数。
(1)道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11)
(2)方法。“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7.1)(3)做法。“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4.2)
(4)法则。“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27.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31.1)“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31.2)“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33)“功遂身退天之道。”(42)
(5)规律。“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6.3)“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7.1)“非道也哉!”(1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13.2)
但“道”字在《老子》的主要意思为“根本规律”。引证如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1.3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3.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1)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4.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7.2)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9.1)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9.2)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17.2)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19)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21)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31.2)
以上13条例证,都在《德经》中。《道经》还有20条例证,这里从略。
《老子》的“根本规律”具体是指什么呢?《老子》里第一次出现“道”字在《德经》首章(“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都是“根本规律”的意思。在第二章,则用“一”来代指“道”。因为事物的根本规律独一无二、不同于万物,所以也称为“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已清,将恐裂;地无已宁,将恐废;神无已灵,将恐歇;谷无已盈,将恐竭;侯王无已贵高,将恐蹶。”可见“无已清”、“无已宁”、“无已灵”、“无已盈”、“无已贵高”和“得一”的效果正相反,也就是说那样做违背了“一”,造成了“物极必反”的后果。因此,“一”或“道”指的必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
“平凡真理最难知”,对立统一规律说起来简单,要理解它、实践它却很不容易。所以《老子》接着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而且在《老子》之前就早已有人指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道是很明白的,看起来却很暗昧;道是进取的,看起来却像是教人退让;道是平实的,看起来却仿佛纠结缠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反也者,道之动也”。(道的运行啊,总是朝向事物的对立面。)道“自有永有”,它不但表现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表现为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正是道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孕育、滋养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经》的开头,用“恒道”(永恒的道)来指称根本规律,说它远在万物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的母亲。(“万物之始也,万物之母也”。)接下来穷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阐明“恒道”:“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呈现,长和短相互映衬,高和低相互促成,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事物总是这样相反相成的啊。)最后二字“恒也”正好照应了“恒道”。所以,根本规律乃指对立统一规律无疑。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他把列宁的哲学思想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6)这种看法和《老子》何其相似!这时他仍然更强调“斗争”,他说,“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他继承自列宁的“相对”、“绝对”的区分在《老子》那里则是不存在的。但是,《老子》决没有说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样准确、鲜明的辞句。
毛泽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七年之后,他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五个指头,四个指头向一边,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完全的纯是没有的,这个道理许多人没有想通。不纯才成其为自然界,成其为社会。完全的纯就不成其为自然界,不成其为社会,不合乎辩证规律。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196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86页)这时候的表述和“天无已清,将恐裂;地无已宁,将恐废;神无已灵,将恐歇;谷无已盈,将恐竭;侯王无已贵高,将恐蹶”意思很相像。但是“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之类的说法亦失之武断。应该说,事物都是既不纯又纯的,是不纯(多样)和纯(一体)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在哲学上的大贡献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设置对立面”的思想,这是前无古人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和毛泽东格外重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马克思、列宁都是如此)和突变是分不开的。而多少忽视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和突变正是《老子》的缺憾。
三 领袖的“无为”
既已阐明“道”的意义,《老子》里的“德”也就好理解了。“德”的含意约有四种,分列于下。
(1)通“得”。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7.3)“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21)
(2)品格。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1.1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3.21)“大小多少,报怨以德。”(20.21)“是谓不争之德。”(25.31)“故有德司契,无德司辙。”(33)
(3)与“道”相合的品格。如“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3.22)“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12.1)“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13.1)“早服是谓重积德。”(17.1)“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17.2)“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21)
(4)“道”。如“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9.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9.2)
以上尽举《德经》中“德”字四种意思的例证,《道经》里的例子这里不烦举证。《老子》通篇所推崇的是君主与“道”相合的品格。他写书的对象无疑是君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便是“圣人”。圣人的品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总括,那就是“无为”。
我们在下面分述在《老子》里“无为”的意义。
(1)谦虚柔和,不为私利,不突出自己。“上德无为,而无以为。”(1.1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5.2)“爱民治国,能无为乎?”(43)
(2)秉要执本,知人善任,不事必躬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7.2)
(3)清静无欲,不扰乱人心,不过于苛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5.31)“为无为,则无不治。”(36)
(4)慎为,不恣意而为,不超越阶段,不违背事物自身的规律。“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5.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20.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0.24)
《老子》里的领袖之“德”怎样跟“道”联系起来?或者说,怎样才能符合于“道”呢?《老子》里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4.12)“反”,就是事物的反面,即对立面。“弱”即“无为”,是“有为”的对立面。君主地位高,权力大,如果执着于“有为”,则弊害无穷;“有为”的领袖还要懂得“无为”,这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在“道”与“德”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便是“无为”,更一般地说,就是“设置对立面”。
《老子》里最著名的设置对立面的例子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自己位高权重,于是就持守柔和谦虚,来做滋润万物的江河;像滋润万物的江河一样啊,恒德就不会离去,然后复归于无心自然。知道自己内心洁白,可是也不嫌弃外物的污浊,来做养育万物的原野。像养育万物的原野一样啊,恒德才算完全,然后复归于朴实自然。)在这里,“雌”是“雄”的对立面,“辱”是“白”的对立面,“守”就是去主动设置对立面。
其它的例子:(1)“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10.2)“守柔”、“复归其明”是设置了“见小”、“用其光”的对立面。(2)“多闻数穷,不如守中。”(38.2)“守中”(中,中空,无心之意)相对于“多闻”也是设置了对立面。等等。
而“不争”也是“争”的对立面;领袖只有做到了谦退“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22)。
因此,人们认识了对立统一规律,就要善于利用这个根本的规律来把世间的事情办好。利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就是设置对立面。对立面的设置,就使“一分为二”(对立)和“合二为一”(统一)结合了起来,就与对立统一规律(“道”)相符了,这便是“德”或“恒德”(得于“道”)的根本意涵。
四 设置对立面
“设置对立面”,在毛泽东1958年的一系列讲话中,有三种含意。
第一种含意:吸收处于对立面的观点和意见能够使考虑问题更细致、更周到、更全面。1958年初,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教导高级干部要“设置对立面,欢迎对立面”;这样做了,就能“随时都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1958年1月16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17页)这是讲对既有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第二种含意:对立面的冲击有助于进步,逼使人创新。“……有的同志忽视整改,又强调大字报,搞双反,这样设置了对立面,出了一亿张大字报,逼得非改不可。”(《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58年5月8日),《毛泽东思想万岁》武汉版)“我是历来主张对立面的,没有对立面,谁也不干的。”(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9月5日、8日),第7册)新生事物都是逼出来的。“……那个时候你说粮食没有危机,我看也可以讲是一个危机……这一压迫,就打主意吧,就搞合作化。”(同上)这是讲促使新生事物产生的条件。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说,“所谓对立面,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才能设置起来。客观不存在的东西,是设置不了的。”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1958年5月8日 ))这是指设置对立面的前两种含意。
第三种含意:新的创造相对于现存的旧事物、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设置对立面”。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三次讲话(1958年5月20日)中,他说,自然界本来不存在,但有物质条件,可以用人工的办法设置对立面建设起来,如修水坝、开工厂。有物质基础、找到规律就能人为地设置对立面。
毛泽东还一贯喜欢在社会领域、在思想文化方面标新立异,他提倡破除迷信,走出自己的新路、努力推动社会发生突变。这也是设置对立面。因为“有”和“无”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或谓“矛盾”,古人称为“阴阳”),“有”(创新)相对于“无”(不存在)即是设置对立面。
在《老子》那里,设置对立面还是很保守的,主要的是一种领袖人物的“内圣外王”方法,而且“内圣”的成分更多。而毛泽东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哲学的精神实质,一方面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气概来对前者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熔铸与锤炼。在他那里,设置对立面就成为一种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说过,“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1965年),《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6-327页)怎样说明呢?我认为就可以用设置对立面来说明,也就是说,辩证法三大规律归结到一点,就是设置对立面。质变相对于量变是设置对立面,量变相对于质变也是设置对立面。否定相对于肯定是设置对立面,否定之否定相对于否定又是设置对立面。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讲到怎样设置对立面之前,他说,“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希腊的辩证法,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文艺复兴。这是否定的否定。中国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是辩证法。封建时代的经学,这是形而上学。现在又叫辩证法……列宁的辩证法,斯大林的部分的形而上学,现在的辩证法,也是否定的否定……这是客观存在的。设置对立面很重要。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他的确把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相对于各自之前的状况称之为对立面。他的设置对立面思想就是从“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个普遍现象领悟而来。这就如同《老子》里说的那段格言“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反”就是这里的“反面”,“弱”就是设置对立面。
我们从《老子》和毛泽东哲学论述中抽绎出对立统一规律和设置对立面,作为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精神瑰宝。老子和毛泽东,人类智慧的双子星座,出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这预示着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整个人类的大融合进程中将担负伟大的历史使命。
附论:《离骚》、《老子》和中国道路
屈原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创作了《离骚》这首中国历史上不朽的诗歌。也是在这个时候,《老子》由环渊编撰而成。屈原和环渊都是楚国的爱国志士。他们生活的年代,中国要统一的历史大势已经摆在了各国领袖的面前。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建立了地主官僚制的社会制度,从僻处西陲的落后国家一跃而为雄视中原的头号军事政治强国。齐国在田氏代齐之后,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发展了领主封建制的经济文化。楚国在春秋时代屡次威临中原,可是在战国时代的变法总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军事上仍然不输于齐国,在地缘政治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六国之中真正有可能与秦国争雄的只有楚国。屈原终其一生期望落后的楚国发愤图强,通过变法,胜过秦国和齐国,进而统一天下。不幸的是,楚怀王在战略上犯了大错误,楚顷襄王昏聩无能,楚国失去了历史机遇,一蹶不振,很快陷入败亡的惨境。屈原和环渊的愿望都落空了。
秦始皇夺取天下后,享国日短;其身后赵高、胡亥窃国,暴虐惨刻,坏秦之法,人人自危,民不堪命。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为天下倡,楚地的俊杰(项梁、项羽、刘邦等)纷纷起兵响应,地主官僚制的秦模式(重本抑末、以吏为师)不旋踵而亡。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诞生了汉朝。汉兴之初,惩秦之弊,为稳定国家,在政治上复行封建,在经济上自由放任,在文化上齐学(本质上是代表领主封建制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淮南鸿烈》都是这派的著作)盛行,却造成地方诸侯王(封建领主)和工商业势力坐大,而社会贫富悬殊。汉文帝时,用老子思想治国,他以清静无欲的身教来引导舆论,扭转风气,然而时机犹未成熟,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武帝秉政,才大刀阔斧,颁布推恩令,集权中央;在经济领域推行盐铁官营等国家干预的政策,抑制兼并,控驭工商业势力,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创立了地主官僚制的汉模式(刑德并用、本末俱兴)。细察武帝一生的作为,可以说是把法家(商鞅、秦始皇)的政治经济学和《老子》的政治哲学融合在一起,他对外用兵,战胜了长期为害中国的匈奴;对内较好地解决了领主封建制和地主官僚制的秦模式都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矛盾。所以武帝模式的出现,就标志着地主官僚制最终得以确立,这也就是此后中国历史两千年间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在20世纪中叶,苏联和美国两强并立,中国虽然抗美援朝打败了富强的美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时间,却依然面临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落后局面的艰巨任务。中国人学习苏联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中国自己的建设路线。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他讲了工农业同时并举、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等问题。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说前面几年的“生搬硬套”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号召解放思想,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据逄先知回忆,在这之前的1957年12月,毛泽东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1958年1月12日,他在给江青的便条上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15-216页)
这正是南宁会议(1月11日至22日)期间。在1月16日讲话的提纲中,他写下了“学楚词,先学离骚,再学老子”的句子。(《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他读《离骚》领悟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把《老子》和《离骚》放在了一起?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他从《离骚》和《老子》感受了什么样的信息?
不久以后,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58年1月28日)里写道:“民族发扬蹈厉,大有希望,伟大的觉醒。”他说,“共产党准备大改革。”他把中国人的建设热情比作“原子核释放热能”。我猜想,他一定在心里说,楚国的屈原当年的梦想今天就要在中国实现了,我们中国人要走出自己的新天地,要赶上、超过苏联和美国,我们要战胜资本主义,也要超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要学习苏联和美国两家的优点,创建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
《离骚》的瑰玮奇丽,《老子》的沉雄深邃,都交织在他的心怀。毛泽东说,“现在的路线在创造中。”(《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58年3月))还是在这一年,他充满深情地说,“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他希望中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介绍一个合作社》(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81页)
毛泽东注意到西方发展经济的经验,他设计的中国改革“与欧洲相反,倒转过来发展地方个性”,在1958年“国务院各部门规章制度的改革,已经提出”,“地方已经分权”。(《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苏联解体了,美国走向没落(安然公司事件、次贷危机不过是这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危机的前奏和序曲而已),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仍然在艰辛探索之中。今后50年,人类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时回溯50年前毛泽东筚路蓝缕的工作、敢为天下先的胸怀,必将增添我们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