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而道德建设的进程也是与日俱增。几乎要超越世界,好象我们都是从火星上来。“普世价值”,晃人眼目的金字招牌,让人心理沉甸甸的,放不下,又举不起来。
儒家精神,可说是道德的典范。《论语》,《四书五经》,在国人的心里长生不灭。汉朝的孙叔通一句“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尤其造成了后代儒学者的适应性,那就是“变”。以至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儒家风范。
儒家还是有德的高层次追求,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为人德,做人是要有基础的,不能蒙昧。这也是社会人文存在的平台。
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忻,风乎舞兮,咏而归。”是为有德。只俱风范,而无实质在内。能够制化一方,但不能够抚危济困,只是一行人的轻松愉悦。
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德。以国家社稷为己任,文武兼备,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倾危,挽河山于灭顶。大功于民族。
四,有一则故事,颜渊死了,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却不愿意卖掉车子葬颜渊,因为他是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是为无德之德。儒家最高的境界。为什么这样说呢?--------不因德废道。人道是什么,就是心中坚持的理。国家的理是不能被剥夺利益,民族的理是不能向邪恶低头,个人的理是不能放弃权益。
道德,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道为主,德为辅。道为体,德为用。现在的人好象都放弃了前三个层次的筑底。口中有儒,心中无儒。口中说的自己是大儒,行动却是无德。致民族利益于危急而不管,悬国家安全于深渊而笑谈。这不应该是儒家的精神所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