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
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是什么?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两次大的文化交锋。一是经过夏商周漫长历史时期的衍变,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尽管出现了“焚书坑儒”“商鞅变法”,但随着强大的秦帝国的灭亡,儒家文化占了主导地位。二是西汉武帝通西域后,佛教传入中原,佛道儒三教的文化都成了封建统治者统治和教化人民的工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学说,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的先声。在五胡十六国时及唐代,佛道两教争斗的结果,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之事,使佛道两教两败俱伤,这就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礼”,其核心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历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大国,产生并根植在这块土壤上的儒家文化,天然的与小农意识相契合,成为文化精华与糟粕并生的温床。因此,在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一方面又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升官发财的潜规则,以至形成了上行下效,阳奉阴违的贪腐文化。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没有使中华民族得到王道乐土,相反,却是民不聊生,一盘散沙。所以鲁迅先生用“吃人”二字,精辟的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
第一次反省自己的民族文化
正当清朝政府沉醉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一八四〇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到一八九四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华民族皆败于列强之手。从多次的失败与屈辱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科技发达,却看不到民主体制下,科技的发展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一味的在封建专制下发展科技,仍然以拥有落后的传统文化为荣,其结果必然是更加腐败,以致使中华民族进一步陷入深重灾难之中。
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年就曾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认清了旧的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决心推翻满清政府这个旧文化的卫道士,建立民国。但是,他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新文化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被迫下野。其根本原因就是追随他参加革命的人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贪腐享乐,他们头脑中的传统文化没有收到丝毫的触动。孙先生既是中国提倡民主的第一人 ,又是深切感受到,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的旧文化的强大威力的第一人。
历史和现实让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民族落后软弱的根本原因。在上个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就是要摒弃禁锢中华民族思想几千年的旧文化中的糟粕,彻底根除小农意识,彻底砸烂精神枷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真正到来。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民族新文化的曙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伟大的民族新文化的重任,就历史的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党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他还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要建立民族新文化,首先要推翻维护没落文化的国家机器 。毛泽东首先在他所缔造的军队中点燃民族新文化的火种,使这支崭新的军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但得到发展壮大,而且让这支军队把新文化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燎原。建军初期,人民军队实行“三大民主”“三大作风”。毛泽东说过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使命中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毛泽东针对红军中出现的旧文化的不良现象,开展了整风。“古田会议决议”,就是在南昌起义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作出的。这是因为当时军队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红军存在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文化的任务是不能实现的。肃清了“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这些以往农民起义军中的旧文化,人民军队才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中,胜利的实践并发展着民族新文化。
针对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特点,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中,除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外,后两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功”,都是针对红军中农民出身的战士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下作出的,都是预防贪腐的。这种严规小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纪,正是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开始。
从井冈山斗争到第五次反围剿,从长征到延安,毛泽东领导红军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因为如此,广大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四面八方,奔向民族新文化诞生的圣地----延安,他们在旧文化的黑暗中看到了民族的光明未来,从此,新文化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拥护。
在延安的十三年中,毛泽东先后领导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民族新文化的雏形。在《讲话》方针指引下,文艺工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许多唤起全民族解放的不朽作品,实践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用民族新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向“三座大山”发起冲击,建立了新中国。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必须在用武装斗争摧毁捍卫旧文化的国家机器的过程中,建立民族新文化。
东方的太阳
在走向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清楚的知道,共产党的干部进城执政后,首先面临的是与封建旧文化的较量,在糖衣炮弹面前,头脑中原本存在着的小农意识被激活,要打败仗。毛泽东把进城执政看成是“赶考”就是看新文化能否战胜旧文化。推翻了旧政权,所不同的只是所有制变更了,但旧文化的尸首,不可能一下子被钉进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他把病菌传染给我们大家,它在发放着臭气。一场围绕政权的得失而展开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新中国刚刚建立,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以以往的中华民族的性格断定,共产党中国不敢出兵参战。无私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站起来的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跨过鸭绿江,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是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新的文化、新的精神文明的伟大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干部头脑中旧的文化作怪,开始贪污腐化,拉山头,搞宗派,结党营私,官僚主义思想严重。毛泽东说:“我敢说,党的基层组织中,百分之六十的政权不在共产党的手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领域里的革命。旧文化旧传统旧风俗习惯在人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和平发展时期,正在发展着的新文化,必然要通过一场大的文化革命,对旧的传统文化,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在这十年中,毛泽东一再号召人民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通过这场文化大搏斗,使民族新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大普及,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那时,干部队伍中几乎没有贪污现象,干群关系融洽,社会达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搞了“两弹一星”,整个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谐局面。事实雄辩的证明,由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创建的民族新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豪迈地向着世界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民族文化的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倡导儒家文化,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门一开,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就基本上丢掉了。在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民族新文化在全党全民思想中渐渐的淡忘了。代之而起的传统文化,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共存。早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到孔家店”的民族共识,在建国后近三十年又遭到遏制的孔孟之道,却又反被发扬光大。一时间,人们头脑中私字当头,当官做老爷,损公肥私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各种旧文化派生的丑恶现象充斥于社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渗入到党内,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律在党内和党外,成为人人想僭越而不敢僭越的行之有效的潜规则。改革本应改掉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加快发展经济,而不是革掉来之不易的民族新文化的命。如果用旧的传统文化代替新的民族文化,把去掉旧文化的糟粕说成是搞民族虚无主义,那就会形成上下脱节,各行其是,好人受气,坏人横行,是非颠倒,荣辱不分的混乱局面。事实一再证明,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的同时,离开新的民族文化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一切经济工作必将受到重重阻碍。
民族新文化的历史机遇
毛泽东早就讲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华民族新文化就是沿着这条方针发展壮大起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执政伊始,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是对“紧紧的和全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民族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党中央发出天字一号文件,免去农民一切税收,一改几千年农民纳税制度,这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得民心,顺民意,让农民承包山林,免去农村学生一切学杂费,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胡主席、温总理多次亲临前线;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表现出的民族新文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再次鼓舞并教育了全体中国人民,也再一次得到世界各国的敬佩和尊重。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本民族的文化是透入其骨髓的原动力,是本民族的魂。其文化符号就是本民族的图腾。民族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时刻伴随着民族的兴亡。民族败了,只要文化不亡,仍可复国;文化亡了,民族则万劫不复。强大的国家意志,必有其强大的民族文化为依托。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有其不同的执政纲领。虽没有指导思想,但都有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我们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自己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它能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相契合,就会引导中华民族长足进步,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与信赖。我们应当无比珍惜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为我们开创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这一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和继承、发展民族新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具有生生不息,团结奋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不竭动力!这就是与时俱进的真实内涵。
云过青峰
2008-9-2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