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地缘政治学(第四章)
第二部分
世界格局与“多极世界”
世界格局与“多极世界”
第四章 “多极世界”的地缘根据
一、地理大势决定政治格局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理论界,是位“暴得大名”、名声虽最响但终究名过其实的人物。【脚注“《文明的冲突》……是个骗局。书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文明的内容,这本书实际上只是对世界几个最重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政治学分析。” ——挪威政治学家约翰?加尔语,见《参考消息》2005年11月27日3版】尽管如此,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部借此闻名的著作中,亨氏这番话,却具有一定真理性:
世界观和因果关系理论对国际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指导。
简化的范式或地图对于人类的思想或行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或者,我们可以否认需要这样的指导,并假设我们将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事实来行动,根据“它的是非曲直”来处理每一个案。然而,如果我们这样假定,我们就欺骗了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见和偏好,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2002 p9、10】
亨氏这番话,之所以“具有一定真理性”,是因为:通过“世界观”问题的提出,亨氏采取了与国际政治理论界流行的就事论事的狭隘经验主义相反对的立场,这是他的正确处。或者说,与就事论事的狭隘经验主义相比,真理在亨氏一边。然而,“世界观”又是具体的,要么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要么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亨氏又错误地站在了唯心主义一边:他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一个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虚假的“范式或地图”。因为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二章中反复指出的那样:文明的根基是地理环境。据此,我们又可以说:一切不从地缘分析入手、就文明论文明的“文明论”,都属脱离自然根基的唯心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乃“一丘之貉”:看不到文明冲突背后自然的地缘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阳光和水量的不相等,不同的文明,正建立在阳光和水量亦即“风水”不同的地区)、就文明论文明的亨廷顿,与就事论事、看不到一切重大国际问题背后自然的地缘因素的经验主义者,并无实质差别。
亨氏的“范式”论,目的在给两极格局消失后的无序的当今世界以有序的规范。这是后冷战时期一切国际战略家或地缘政治学家理所当然的任务。然而,“新的世界究竟以什么为基础,构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沈伟烈 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p101】 在这个问题上,不客气地说一句:迄今为止,无论国际国内,一切的“规范者”,要么属于停留在事物表象层面的狭隘经验主义(如基辛格的“六大强权论”和中国学者王逸舟的“经济决定论”),要么与亨廷顿大同小异,属唯心观念论。这方面的例子难以也用不着一个个列举,只需把中国学者萨本望的如是议论挑出来做番分析就够了:
萨本望认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文明的差异”。他指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源于国力、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等“文明的差异”。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各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处于有升有降的变化之中;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均势论”,相互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制约、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与格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所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来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以各种文明为中心的多“极”或多个“中心”。经济实力的多极化和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主要渊源。【同上 p96】
第一,本休论上说(请读者原谅的哲学“癖好”;应该说,这样的癖好,正是当今世界思想理论界所缺乏和需要的;因为没有这样的癖好,世界上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就一个也说不清),萨氏的“文明的差异”说,是拾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牙慧。当然,像一切拾牙慧者一样,问题不在拾牙慧本身,而在拾什么样的牙慧:萨氏的错误在于拾了亨氏的唯心主义牙慧。
第二,认识论上说,萨氏对诸如“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发展水平”等“世界本来的面貌”诸多“方面”的铺陈罗列,如此面面俱到,看似属于对“具体客观事实”加以忠实反映的唯物论的反映论,但见木不见林,犯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一再批判的被事实牵着走、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反映的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错误。这样的“反映”,看似全面、逼真,什么因素都考虑在内,但只是躺在“事实”上面,挂些流水账。如此形成的“多极世界”,只会是一个“头”通通退化为“足”、看似多头实则无头的政治怪物。
第三,历史观上说,萨氏的“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说,既与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批判的斯皮克曼的“动的形势”说同,属唯心史观,又犯了为历史的经验事实所遮蔽的形而上学错误。又因为这样的形而上学错误,在所有国际政治家和地缘政治理论家乃至历史学家那里,是一种普遍现象,因而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
在前面第三章最后一节,我们曾指出:地缘政治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在当今世界上,是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以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为手段,寒冷阴暗的北方,已经被文明的火炬照亮,登上了阳动的世界历史舞台。这里我们还要指出:这些北方大角色一旦出场,至少在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时代到来以前,世界历史中的主要角色,就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变来变去了。此外,我们还要指出: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相对稳定的质,而北方大角色的出场和其大角色地位的难以动摇性,这一客观的自然历史事实的发生,就是隐藏在地缘政治学研究对象背后的“相对稳定的质”;对此质的揭示,使得科学的地缘政治学,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然而,这一带有本质特征的事实,迄今为止的一切国际政治家、地缘政治理论家以及历史学家,由于囿于以往的“大国兴衰”经验,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那斯皮克曼式的目光只注意到“动的形势”的历史观中,看到的只是诸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突厥帝国、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苏联帝国等世界历史上的大角色的或亡或衰。他们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国无常强无常弱,一切强势地缘政治力量,都是相对的,迟早要消失的。不错,从共产主义观点看,一切的国家,都是要消失的,因而主要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地缘政治力量,包括那些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总是要消失的。但是,囿于大国兴衰经验的人们,他们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消失论”,并不是正确的共产主义消失论,而是错误的与共产主义相反对的这一个强势地缘政治力量为另一个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所取代的消失论。这样的消失论,实质是“国家永恒论”和“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永恒论”:国家是超历史的永恒力量,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是恒常的,无常的只是有着固定地理位置的某一具体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或者说: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没有自然历史规律可循,它们在不可预测的时间地点循环来循环去。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和不见发展只见循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
此外,囿于大国兴衰经验的人们,如果不因历史上诸多大国“天命靡常”的消亡“悲剧”而挫折了自己的大国抱负的话,他们又很相信“事在人为”,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非常强调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国梦。然而,这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制度决定论”。按照这种逻辑,一切“偏远小国”甚至赤道地区那些原始部落,如果他们“非常强调制度创新”的话,都有可能在今后的某一天,当人们一觉醒来后,“骤然”发现他们已经建起了一个强大“兴盛”得甚至让当今的美帝国都相形见绌的赤道帝国;另一方面,诸如当今的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北方大国,如果他们不“非常强调制度创新”的话,都有可能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成为诸如印度、巴西甚至印尼这样一些南方国家的手下败将。然而,这两方面的“有可能”,只是从一个错误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逻辑前提导出的虚假可能性。这样,坚持和相信这种虚假可能性的人们,就不可能明白这样一个科学唯物的地缘政治学的基本道理:
如上所说,在国家消亡以前,自从工业时代以来,由于北方力量的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强势地缘政治力量,再不会像以往那样变来变去了。如果说诸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突厥帝国、西班牙帝国等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并未占据地球上的北方位置、又未生在工业时代的话(即使生在工业时代,辉煌如罗马帝国那样的帝国,如果不把北方日耳曼地区纳入自己版图的话,正如近代的西班牙帝国一样,偏南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们成不了现代强势工业大国);如果说占据了北方位置的蒙古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没有生在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时代的话;如果说大英帝国之所以衰而不亡但永远不会再现昔日的辉煌,是因为其衰而不亡是因为它是一个寒性地缘种因强壮的北方工业国家、其衰而不能再现昔日辉煌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北方地理小国的话,那么,像俄罗斯、欧盟,中国、美国这样的近现代出现的国家或国家联盟,由于它们既是些北方地理大国,又是些有着强壮或较为强壮的寒性地缘种因的诞生于工业时代的现代国家,因而除非国家自行消亡的共产主义时代到来,否则的话,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地位,是没有任何一股“骤然兴盛”的地缘政治力量能够取代的;即使衰弱,也只是暂时的(如当今的俄罗斯和历史上一次次复兴而今日却是要最终崛起的中国。)——在这一硬梆梆不依人们意愿为转移的地缘政治大道理、大趋势和大格局面前,萨本望先生那种貌似历史辩证法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说,难道不是一种囿于以往的大国兴衰经验、犯了佛学所说的“法执”错误的形而上学吗?
总而言之,无论亨廷顿先生、萨本望先生,或是包括地缘政治学家在内的任何一位国际政治理论家,在他们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构想图案或理论模式中,都犯有这样一个根本错误:“蔽于人而不知天”,不懂自然地理大势,根据不在自然地理大势,因而完全没有什么客观性,通通流为就事论事的“常人意见”。或者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根据就在自然的地理大势,它的构建,决定于自然的地理大势,此番地缘决定政治的地缘政治学基本原理,他们尚未领悟到。
那么,自然的地理大势,又是如何客观地决定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呢?这,且看下面分说。
世界观和因果关系理论对国际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指导。
简化的范式或地图对于人类的思想或行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或者,我们可以否认需要这样的指导,并假设我们将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事实来行动,根据“它的是非曲直”来处理每一个案。然而,如果我们这样假定,我们就欺骗了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见和偏好,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2002 p9、10】
亨氏这番话,之所以“具有一定真理性”,是因为:通过“世界观”问题的提出,亨氏采取了与国际政治理论界流行的就事论事的狭隘经验主义相反对的立场,这是他的正确处。或者说,与就事论事的狭隘经验主义相比,真理在亨氏一边。然而,“世界观”又是具体的,要么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要么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亨氏又错误地站在了唯心主义一边:他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一个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虚假的“范式或地图”。因为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二章中反复指出的那样:文明的根基是地理环境。据此,我们又可以说:一切不从地缘分析入手、就文明论文明的“文明论”,都属脱离自然根基的唯心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乃“一丘之貉”:看不到文明冲突背后自然的地缘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阳光和水量的不相等,不同的文明,正建立在阳光和水量亦即“风水”不同的地区)、就文明论文明的亨廷顿,与就事论事、看不到一切重大国际问题背后自然的地缘因素的经验主义者,并无实质差别。
亨氏的“范式”论,目的在给两极格局消失后的无序的当今世界以有序的规范。这是后冷战时期一切国际战略家或地缘政治学家理所当然的任务。然而,“新的世界究竟以什么为基础,构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沈伟烈 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p101】 在这个问题上,不客气地说一句:迄今为止,无论国际国内,一切的“规范者”,要么属于停留在事物表象层面的狭隘经验主义(如基辛格的“六大强权论”和中国学者王逸舟的“经济决定论”),要么与亨廷顿大同小异,属唯心观念论。这方面的例子难以也用不着一个个列举,只需把中国学者萨本望的如是议论挑出来做番分析就够了:
萨本望认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文明的差异”。他指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源于国力、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等“文明的差异”。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各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处于有升有降的变化之中;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均势论”,相互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制约、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与格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所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来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以各种文明为中心的多“极”或多个“中心”。经济实力的多极化和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主要渊源。【同上 p96】
第一,本休论上说(请读者原谅的哲学“癖好”;应该说,这样的癖好,正是当今世界思想理论界所缺乏和需要的;因为没有这样的癖好,世界上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就一个也说不清),萨氏的“文明的差异”说,是拾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牙慧。当然,像一切拾牙慧者一样,问题不在拾牙慧本身,而在拾什么样的牙慧:萨氏的错误在于拾了亨氏的唯心主义牙慧。
第二,认识论上说,萨氏对诸如“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发展水平”等“世界本来的面貌”诸多“方面”的铺陈罗列,如此面面俱到,看似属于对“具体客观事实”加以忠实反映的唯物论的反映论,但见木不见林,犯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一再批判的被事实牵着走、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反映的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错误。这样的“反映”,看似全面、逼真,什么因素都考虑在内,但只是躺在“事实”上面,挂些流水账。如此形成的“多极世界”,只会是一个“头”通通退化为“足”、看似多头实则无头的政治怪物。
第三,历史观上说,萨氏的“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说,既与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批判的斯皮克曼的“动的形势”说同,属唯心史观,又犯了为历史的经验事实所遮蔽的形而上学错误。又因为这样的形而上学错误,在所有国际政治家和地缘政治理论家乃至历史学家那里,是一种普遍现象,因而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
在前面第三章最后一节,我们曾指出:地缘政治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在当今世界上,是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以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为手段,寒冷阴暗的北方,已经被文明的火炬照亮,登上了阳动的世界历史舞台。这里我们还要指出:这些北方大角色一旦出场,至少在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时代到来以前,世界历史中的主要角色,就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变来变去了。此外,我们还要指出: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相对稳定的质,而北方大角色的出场和其大角色地位的难以动摇性,这一客观的自然历史事实的发生,就是隐藏在地缘政治学研究对象背后的“相对稳定的质”;对此质的揭示,使得科学的地缘政治学,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然而,这一带有本质特征的事实,迄今为止的一切国际政治家、地缘政治理论家以及历史学家,由于囿于以往的“大国兴衰”经验,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那斯皮克曼式的目光只注意到“动的形势”的历史观中,看到的只是诸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突厥帝国、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苏联帝国等世界历史上的大角色的或亡或衰。他们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国无常强无常弱,一切强势地缘政治力量,都是相对的,迟早要消失的。不错,从共产主义观点看,一切的国家,都是要消失的,因而主要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地缘政治力量,包括那些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总是要消失的。但是,囿于大国兴衰经验的人们,他们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消失论”,并不是正确的共产主义消失论,而是错误的与共产主义相反对的这一个强势地缘政治力量为另一个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所取代的消失论。这样的消失论,实质是“国家永恒论”和“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永恒论”:国家是超历史的永恒力量,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是恒常的,无常的只是有着固定地理位置的某一具体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或者说:强势地缘政治力量没有自然历史规律可循,它们在不可预测的时间地点循环来循环去。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和不见发展只见循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
此外,囿于大国兴衰经验的人们,如果不因历史上诸多大国“天命靡常”的消亡“悲剧”而挫折了自己的大国抱负的话,他们又很相信“事在人为”,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非常强调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国梦。然而,这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制度决定论”。按照这种逻辑,一切“偏远小国”甚至赤道地区那些原始部落,如果他们“非常强调制度创新”的话,都有可能在今后的某一天,当人们一觉醒来后,“骤然”发现他们已经建起了一个强大“兴盛”得甚至让当今的美帝国都相形见绌的赤道帝国;另一方面,诸如当今的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北方大国,如果他们不“非常强调制度创新”的话,都有可能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成为诸如印度、巴西甚至印尼这样一些南方国家的手下败将。然而,这两方面的“有可能”,只是从一个错误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逻辑前提导出的虚假可能性。这样,坚持和相信这种虚假可能性的人们,就不可能明白这样一个科学唯物的地缘政治学的基本道理:
如上所说,在国家消亡以前,自从工业时代以来,由于北方力量的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强势地缘政治力量,再不会像以往那样变来变去了。如果说诸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突厥帝国、西班牙帝国等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并未占据地球上的北方位置、又未生在工业时代的话(即使生在工业时代,辉煌如罗马帝国那样的帝国,如果不把北方日耳曼地区纳入自己版图的话,正如近代的西班牙帝国一样,偏南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们成不了现代强势工业大国);如果说占据了北方位置的蒙古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没有生在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时代的话;如果说大英帝国之所以衰而不亡但永远不会再现昔日的辉煌,是因为其衰而不亡是因为它是一个寒性地缘种因强壮的北方工业国家、其衰而不能再现昔日辉煌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北方地理小国的话,那么,像俄罗斯、欧盟,中国、美国这样的近现代出现的国家或国家联盟,由于它们既是些北方地理大国,又是些有着强壮或较为强壮的寒性地缘种因的诞生于工业时代的现代国家,因而除非国家自行消亡的共产主义时代到来,否则的话,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地位,是没有任何一股“骤然兴盛”的地缘政治力量能够取代的;即使衰弱,也只是暂时的(如当今的俄罗斯和历史上一次次复兴而今日却是要最终崛起的中国。)——在这一硬梆梆不依人们意愿为转移的地缘政治大道理、大趋势和大格局面前,萨本望先生那种貌似历史辩证法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说,难道不是一种囿于以往的大国兴衰经验、犯了佛学所说的“法执”错误的形而上学吗?
总而言之,无论亨廷顿先生、萨本望先生,或是包括地缘政治学家在内的任何一位国际政治理论家,在他们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构想图案或理论模式中,都犯有这样一个根本错误:“蔽于人而不知天”,不懂自然地理大势,根据不在自然地理大势,因而完全没有什么客观性,通通流为就事论事的“常人意见”。或者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根据就在自然的地理大势,它的构建,决定于自然的地理大势,此番地缘决定政治的地缘政治学基本原理,他们尚未领悟到。
那么,自然的地理大势,又是如何客观地决定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呢?这,且看下面分说。
二、全球四大洋风水评价
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地壳基础上的。地壳包括陆地与海洋,其中海洋面积占地壳三分之二以上,陆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虽然人类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时间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空间中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但是,陆地受海洋的熏习烘托,海洋是陆地的背景和陆地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因而海洋的情形不清楚,陆地上的事情,也不会清楚。因此,讲“自然的地理大势”,必从海洋大势讲起。然而,要讲海洋大势,又必从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讲起。【脚注:西方文化,同样有讲求风水的传统。比如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斯多德就这样写道:“地、水、风、火各元素中,凡应用得最多最繁的一定对我们身体的健康关系最为重大:而‘水’和‘风(气)’两者恰好就有这样的性质。”——《政治学》 商务印书馆 1981 p376】
什么是风水?“风”者,有南北阴阳之分的阳光即气温条件也;“水”者,有雨雪之分的降水条件也。土地、阳光、降水,乃人类以及一切陆地生物不可或缺的三大基本条件。三大条件中,土地条件的优劣表现为天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由阳光和降水决定;而生态环境又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基础。这样,阳光降水即风水在决定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就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历史环境。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把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水量充沛、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称为“大干龙”。认为“干龙”的水情和所经之地的风情(气候)地情如何,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甚至决定的因素。当然,这套理论,有它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上,中国的古人们只能站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来立论。然而,在基本点上,这套理论并没有错:水情风情地情对人类生产生活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在地球上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论世论人论国家论民族论宗教论文化论社会论发展,首先得论水情风情地情,不仅农业经济时代如此,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也同样如此(即使工业经济时代要求于人的科学头脑和包括四肢在内的灵敏的感觉器官,也是多雪多水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长期熏习的结果。)
正因为“大干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意义如此重大,中国古代的风水家们又认为:看风水,首先得在众多的“龙”中识别出“大干龙”。
那么,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地球立场来立论的时候,又如何识别出远比长江黄河乃至亚马逊河更大的全球性的“大干龙”呢?
答曰:识别的方法无它,依然是如同托名于刘伯温等人所著的中国古代风水著作《地理全书》中说的那样:“审定龙的方法,却要用水源作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地球上最小的“龙”,是山间小溪(小“枝龙”),最大的“龙”,是远比江河为大的万水之源的分为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如果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是华夏这片土地上最大的四条大干龙的话,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就是对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决定性影响、作用无出其上的全世界最大的四条大干龙。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同时认为:“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而益害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其规模即水量的大小,而取决于其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势力(风水之“风”)的互补性如何:互补性最强者,益处最大;互补性次强者,益处次之;互补性最差即阴阳不交者,害大益小。当然,所谓“阴阳”,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玄而又玄”的问题。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人类立足的地球表面,最大的、统领全局的“阴”,是气候寒冷的北方;最大的、统领全局的“阳”,是气候炎热的南方。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肯定:在世界各大洋中,凡南北互补性最强的大洋,必是风水最好的;凡南北互补性最差的大洋,必是风水最不好的。由此又可以肯定:凡受南北互补性最强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最容易发达、最先发达的国家地区;凡受南北互补性次强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发达程度和时间次后的国家地区;凡受南北不互补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最难发达的国家地区。而所谓的各大洋的南北互补,说白了就是一个北方的寒性洋流与南方的热性洋流的对流是否畅通的问题。而在这方面,除北冰洋这个看似无利用价值、实则是以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的在四大洋中的位置相当于人体大脑的大洋外,其它三个“四肢型大洋”,不用说,互补性最强的是大西洋中的北大西洋,其次是太平洋,最差者为印度洋。
从寒暖洋流对流标准看,北大西洋的卦象,如上坤下乾的泰卦( )。由于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格陵兰岛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豁口,南方的墨西哥暖流可以在大洋上层畅通无阻地直达北冰洋,使得北大西洋两岸常年雨雪均匀,既不受旱也不受涝,气温比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地区温润得多,“君子”似地温而不酷。另一方面,由于北上时沿途水分的大量蒸发为雨雪,墨西哥暖流到达北冰洋后,盐分和比重超过北冰洋水体,它于是又沉降到洋体下层,对流到南方热带海洋,在那里加温稀释上浮后,又成为墨西哥暖流向北冰洋流去。《易经》泰卦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所谓“小往大来”,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以最小成本(劳动)获取最大利润(收获)。地球上一个地区,其“象”如“泰”,焉有不富不贵、不吉不利、不亨不通之理?而位置在北大西洋两岸、直接受惠于其象如泰的北大西洋的所谓“西方发达国家”,其风水的最好、其受的自然恩惠最大、其在人类历史上最先步入现代化、其人最为富贵、其世界级的“大亨”最多、其人的性情最为通达潇洒,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当然,亦是因为得不到北冰洋与墨西哥暖流这两股阴阳互补的风水力量熏习滋润的缘故,同为大西洋国家,南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部国家和南美东部国家,就未享受到大自然的“小往大来”恩惠,风水就不是那么好,其人就不那么富贵,其社会就不那么进步。
太平洋的卦象如下艮上巽的渐卦( ):阴强的北方有一点点阴气深入阳弱的南方,阳弱的南方亦有一点点阳气深入阴强的北方。而这“一点点”的通道就是白令海峡,太平洋通过它与北冰洋相通。不过,太平洋太大了,白令海峡太小了;只从白令海峡还看不出太平洋风水的全貌。对于太平洋,还得把广大的北太平洋作为一个不到位的北方海洋来对待,才能看出它的风水全貌:由于北太平洋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因而它自身基本上是通过自身来实现自身的南北对流、阴阳互补的。因而即使不考虑白令海峡因素,仅从自身看,也不能说太平洋是一个阴阳不交的大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白令海峡太小,太平洋无法与纯阴的北冰洋实现通通畅畅的阴阳对流,更由于北太平洋面积太大,气温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小,上层海水和下层海水的含盐量和比重差别就不大,因而上层海水下沉就不深,就不能与南方暖流形成“你在上我在下,咱们虽阴阳同体,但互不相犯”的交流格局,而是互相争挤于洋面上层,冲撞得很厉害,由此形成了北太平洋特有的波涛汹涌、寒暖流交织紊乱不时、规律难以掌握、气候资源利用困难的“龙象”。《易经》渐卦卦辞曰:“渐:女归吉,利贞,”关注的是家庭事务。而标准的北太平洋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也许是巧合,这种关注,的确与东亚国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关系的情形相一致。渐卦彖辞又曰:“渐,进也。”认为“渐”就是“渐进”,即一点点的缓慢进步。这与东亚国家历史以来的情形正好一致:东亚国家,历史以来,比起北大西洋国家,进步速度缓慢;比起印度洋国家,又大大走在它们前面。而与《易经》渐卦彖辞的这一吻合点,就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此必有彼的必然了: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一致,《易经》的经传认为阴阳互补性如何,是一事物发展进步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大交流大互补者大吉利、大发展、大亨通(如泰卦);不交流不互补者无发展不亨通(如否卦);小交流小互补者小发展小亨通(渐进)。既然太平洋与北冰洋还有或只有白令海峡漏出来的那么一点点交流互补性,那么,受其影响最大的东亚国家,历史以来的进步模样总是显得缓慢,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说北大西洋的风水卦象是一个“辩证法”式的坤上乾下阴阳大交流的泰卦的话,那么,印度洋的风水,其卦象,就全然是一个“形而上学”式的乾上坤下阴阳不交南北不补的否卦( )了。由于北部全为陆地封闭,不仅与北冰洋完全不相交,而且位置最北的阿曼湾也仅仅过了北回归线一点点,所以在周边陆地有民族国家存在的范围内,印度洋是一个纯阳的南方热带大洋(南印度洋虽紧邻南极大陆,但那里没有民族国家,因而“不算数”),只有热气,没有冷气。但我们知道,人类这一地球上最有力量的动物,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摧逼出来的;人类历史上近现代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亦是北方寒冷气候摧逼出来的。寒冷气候,有一种逼着人成其为人即成为用大脑思考问题的动物的力量。印度洋缺少了这分阴气的摧逼,因而其周边国家,发展愿望最阳弱;其人的社会意识最淡漠、最少用大脑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与大西洋、太平洋地区的人们相比,印度洋周边国家地区的人们,是寒性大智慧最弱同时又最为感性化即情商不高的人。《易经》否卦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所谓“大往小来”,用经济学术语解释就是:付出多,得利少,效益低下。而这,正是印度洋周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境况。风水卦象占了否卦的印度洋,在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又有何奇怪的呢?
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最特殊,其价值,不能用另外三个大洋的标准衡量,用《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来评说,最为恰当:从人类和众多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看,北冰洋这个纯阴的大洋是最无利、最无用的。然而,恰恰是它的这种“无用”显示了它的大用:如果没有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就会像印度洋一样得不到阴气的摧补,而没有这样的摧补,最起码地说,人类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所要求于人的寒性大智慧,整个世界就会像印度洋周边国家地区似地,至今依然停留在落后甚至原始的状态下。此外,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三章第二节中指出的那样,地球如一个人体,北方是大脑,南方是四肢。但地球上,北方的最北方则是北冰洋,因而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可说是居于大脑的位置上,其它三个大洋,不过是四肢而已。这样的“大脑”,作用谁能小看呢?
总而言之,在“有之以为利”的“四肢”型的世界三大洋中,泰卦的大西洋,由于阴阳互补性最强,风水是最好的,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是最容易发展的,发展程度是最高的,在时间上,是走在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最前面的。渐卦的太平洋,由于阴阳互补性不大强,风水不是很好,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是不那么容易发展的,其发展速度也不是很快的,发展程度不是最高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落在北大西洋周边国家后面的。否卦的印度洋,由于阴阳不互补,缺少阴气,现代科学所要求于人的寒性风水不具备,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步伐是最慢的,发展难题是最大的。这些道理,不仅是自然之理,而且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社会之理。
什么是风水?“风”者,有南北阴阳之分的阳光即气温条件也;“水”者,有雨雪之分的降水条件也。土地、阳光、降水,乃人类以及一切陆地生物不可或缺的三大基本条件。三大条件中,土地条件的优劣表现为天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由阳光和降水决定;而生态环境又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基础。这样,阳光降水即风水在决定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就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历史环境。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把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水量充沛、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称为“大干龙”。认为“干龙”的水情和所经之地的风情(气候)地情如何,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甚至决定的因素。当然,这套理论,有它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上,中国的古人们只能站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来立论。然而,在基本点上,这套理论并没有错:水情风情地情对人类生产生活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在地球上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论世论人论国家论民族论宗教论文化论社会论发展,首先得论水情风情地情,不仅农业经济时代如此,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也同样如此(即使工业经济时代要求于人的科学头脑和包括四肢在内的灵敏的感觉器官,也是多雪多水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长期熏习的结果。)
正因为“大干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意义如此重大,中国古代的风水家们又认为:看风水,首先得在众多的“龙”中识别出“大干龙”。
那么,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地球立场来立论的时候,又如何识别出远比长江黄河乃至亚马逊河更大的全球性的“大干龙”呢?
答曰:识别的方法无它,依然是如同托名于刘伯温等人所著的中国古代风水著作《地理全书》中说的那样:“审定龙的方法,却要用水源作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地球上最小的“龙”,是山间小溪(小“枝龙”),最大的“龙”,是远比江河为大的万水之源的分为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如果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是华夏这片土地上最大的四条大干龙的话,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就是对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决定性影响、作用无出其上的全世界最大的四条大干龙。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同时认为:“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而益害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其规模即水量的大小,而取决于其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势力(风水之“风”)的互补性如何:互补性最强者,益处最大;互补性次强者,益处次之;互补性最差即阴阳不交者,害大益小。当然,所谓“阴阳”,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玄而又玄”的问题。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人类立足的地球表面,最大的、统领全局的“阴”,是气候寒冷的北方;最大的、统领全局的“阳”,是气候炎热的南方。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肯定:在世界各大洋中,凡南北互补性最强的大洋,必是风水最好的;凡南北互补性最差的大洋,必是风水最不好的。由此又可以肯定:凡受南北互补性最强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最容易发达、最先发达的国家地区;凡受南北互补性次强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发达程度和时间次后的国家地区;凡受南北不互补的大洋直接影响的国家地区,必是全球最难发达的国家地区。而所谓的各大洋的南北互补,说白了就是一个北方的寒性洋流与南方的热性洋流的对流是否畅通的问题。而在这方面,除北冰洋这个看似无利用价值、实则是以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的在四大洋中的位置相当于人体大脑的大洋外,其它三个“四肢型大洋”,不用说,互补性最强的是大西洋中的北大西洋,其次是太平洋,最差者为印度洋。
从寒暖洋流对流标准看,北大西洋的卦象,如上坤下乾的泰卦( )。由于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格陵兰岛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豁口,南方的墨西哥暖流可以在大洋上层畅通无阻地直达北冰洋,使得北大西洋两岸常年雨雪均匀,既不受旱也不受涝,气温比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地区温润得多,“君子”似地温而不酷。另一方面,由于北上时沿途水分的大量蒸发为雨雪,墨西哥暖流到达北冰洋后,盐分和比重超过北冰洋水体,它于是又沉降到洋体下层,对流到南方热带海洋,在那里加温稀释上浮后,又成为墨西哥暖流向北冰洋流去。《易经》泰卦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所谓“小往大来”,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以最小成本(劳动)获取最大利润(收获)。地球上一个地区,其“象”如“泰”,焉有不富不贵、不吉不利、不亨不通之理?而位置在北大西洋两岸、直接受惠于其象如泰的北大西洋的所谓“西方发达国家”,其风水的最好、其受的自然恩惠最大、其在人类历史上最先步入现代化、其人最为富贵、其世界级的“大亨”最多、其人的性情最为通达潇洒,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当然,亦是因为得不到北冰洋与墨西哥暖流这两股阴阳互补的风水力量熏习滋润的缘故,同为大西洋国家,南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部国家和南美东部国家,就未享受到大自然的“小往大来”恩惠,风水就不是那么好,其人就不那么富贵,其社会就不那么进步。
太平洋的卦象如下艮上巽的渐卦( ):阴强的北方有一点点阴气深入阳弱的南方,阳弱的南方亦有一点点阳气深入阴强的北方。而这“一点点”的通道就是白令海峡,太平洋通过它与北冰洋相通。不过,太平洋太大了,白令海峡太小了;只从白令海峡还看不出太平洋风水的全貌。对于太平洋,还得把广大的北太平洋作为一个不到位的北方海洋来对待,才能看出它的风水全貌:由于北太平洋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因而它自身基本上是通过自身来实现自身的南北对流、阴阳互补的。因而即使不考虑白令海峡因素,仅从自身看,也不能说太平洋是一个阴阳不交的大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白令海峡太小,太平洋无法与纯阴的北冰洋实现通通畅畅的阴阳对流,更由于北太平洋面积太大,气温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小,上层海水和下层海水的含盐量和比重差别就不大,因而上层海水下沉就不深,就不能与南方暖流形成“你在上我在下,咱们虽阴阳同体,但互不相犯”的交流格局,而是互相争挤于洋面上层,冲撞得很厉害,由此形成了北太平洋特有的波涛汹涌、寒暖流交织紊乱不时、规律难以掌握、气候资源利用困难的“龙象”。《易经》渐卦卦辞曰:“渐:女归吉,利贞,”关注的是家庭事务。而标准的北太平洋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也许是巧合,这种关注,的确与东亚国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关系的情形相一致。渐卦彖辞又曰:“渐,进也。”认为“渐”就是“渐进”,即一点点的缓慢进步。这与东亚国家历史以来的情形正好一致:东亚国家,历史以来,比起北大西洋国家,进步速度缓慢;比起印度洋国家,又大大走在它们前面。而与《易经》渐卦彖辞的这一吻合点,就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此必有彼的必然了: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一致,《易经》的经传认为阴阳互补性如何,是一事物发展进步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大交流大互补者大吉利、大发展、大亨通(如泰卦);不交流不互补者无发展不亨通(如否卦);小交流小互补者小发展小亨通(渐进)。既然太平洋与北冰洋还有或只有白令海峡漏出来的那么一点点交流互补性,那么,受其影响最大的东亚国家,历史以来的进步模样总是显得缓慢,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说北大西洋的风水卦象是一个“辩证法”式的坤上乾下阴阳大交流的泰卦的话,那么,印度洋的风水,其卦象,就全然是一个“形而上学”式的乾上坤下阴阳不交南北不补的否卦( )了。由于北部全为陆地封闭,不仅与北冰洋完全不相交,而且位置最北的阿曼湾也仅仅过了北回归线一点点,所以在周边陆地有民族国家存在的范围内,印度洋是一个纯阳的南方热带大洋(南印度洋虽紧邻南极大陆,但那里没有民族国家,因而“不算数”),只有热气,没有冷气。但我们知道,人类这一地球上最有力量的动物,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摧逼出来的;人类历史上近现代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亦是北方寒冷气候摧逼出来的。寒冷气候,有一种逼着人成其为人即成为用大脑思考问题的动物的力量。印度洋缺少了这分阴气的摧逼,因而其周边国家,发展愿望最阳弱;其人的社会意识最淡漠、最少用大脑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与大西洋、太平洋地区的人们相比,印度洋周边国家地区的人们,是寒性大智慧最弱同时又最为感性化即情商不高的人。《易经》否卦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所谓“大往小来”,用经济学术语解释就是:付出多,得利少,效益低下。而这,正是印度洋周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境况。风水卦象占了否卦的印度洋,在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又有何奇怪的呢?
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最特殊,其价值,不能用另外三个大洋的标准衡量,用《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来评说,最为恰当:从人类和众多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看,北冰洋这个纯阴的大洋是最无利、最无用的。然而,恰恰是它的这种“无用”显示了它的大用:如果没有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就会像印度洋一样得不到阴气的摧补,而没有这样的摧补,最起码地说,人类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所要求于人的寒性大智慧,整个世界就会像印度洋周边国家地区似地,至今依然停留在落后甚至原始的状态下。此外,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三章第二节中指出的那样,地球如一个人体,北方是大脑,南方是四肢。但地球上,北方的最北方则是北冰洋,因而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可说是居于大脑的位置上,其它三个大洋,不过是四肢而已。这样的“大脑”,作用谁能小看呢?
总而言之,在“有之以为利”的“四肢”型的世界三大洋中,泰卦的大西洋,由于阴阳互补性最强,风水是最好的,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是最容易发展的,发展程度是最高的,在时间上,是走在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最前面的。渐卦的太平洋,由于阴阳互补性不大强,风水不是很好,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是不那么容易发展的,其发展速度也不是很快的,发展程度不是最高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落在北大西洋周边国家后面的。否卦的印度洋,由于阴阳不互补,缺少阴气,现代科学所要求于人的寒性风水不具备,因而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步伐是最慢的,发展难题是最大的。这些道理,不仅是自然之理,而且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社会之理。
三、全球各大陆风水评价
在上一节中,我们对全球各大洋的风水评价,标准在阴阳两种“气”互补性如何,而阴又驭阳,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一节中,我们对全球各大陆风水的评价,标准依然如此。不过,由于陆地是与水不同的物体,自身不是“风水”之“水”;如果说对“水”即全球各大洋的风水评价,只需以“风水”之“风”亦即“气”(气候)为准的话,那么,对陆地的风水评价,除“风”之外,还必须参照“水”。当然,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坐标的原点,是必须找出的,不然,就没有标准。亦当然,这样的原点,必须满足这样两个风水条件:一为“风”方面的纯阴条件,二为“水”方面的纯水条件。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在阴阳两种力量中,发动者是阴,但阴如果不以流动着的水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难以“动”、难以“抱阳”、难以与阳发生交感;这样的阴,从阴阳互补标准看,意义就不大。显然,地球上,唯一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地方只有北冰洋,——南极大陆虽然比北冰洋更阴,但它不是动态的流动水,而是静态的陆地与坚冰;况且它自身又离所有大陆距离太远,难以与其它大陆发生阴阳交感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北冰洋,不仅是全球各大洋的大脑,而且也是全球各大陆的大脑。此理展开来,又得:就“陆地家族”自身而言,“头部”必属与北冰洋相连接的北方大陆,“四肢”必属与北冰洋不相连接的南方大陆。这也就是说:以北冰洋为最高点或原点,全球大陆分为头部式的大陆与四肢式的大陆两类,这样的区分,是全球各大陆风水评价的基本标准。当然,这样的标准,着眼点又在“发展”,——不从发展眼光看,头部式的大陆与四肢式的大陆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二者的优劣,也无从判定,更没有必要去判定。
标准找定后,我们就可以对全球各大陆的风水作番评价了(注意:此评价的着眼点在以流行的“社会指标”为标准的“发展”,而不在意人们生活的自我感受性或满意度):
今天的大陆,是从古代的大陆演变来的。地质史告诉我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联在一起的,科学家们称其为“联合古陆”。大约在一亿八千万年前,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先是解体为南北两个大陆,北部的大陆称为“劳亚古陆”,南部的大陆称为“冈瓦纳古陆”。接着,南北两大陆各自又进一步解体:劳亚古陆解体为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两个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解体为非洲、南美、澳洲、南极洲、印度五大块;其中的印度,解体后就一路北上,最终与欧亚大陆联为一体,成为北方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其它四大块,依然像它们的“祖先”冈瓦纳古陆一样,位于南方,属于南方大陆。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远古以来,世界上的大陆,就分为北方的欧亚、北美和南方的非洲、南美、澳洲、南极洲六个。
那么,这六个大陆的风水又如何呢?
(1) 欧亚大陆
所有大陆中,欧亚大陆是唯一被全球四大洋包围的大陆,或者说,是唯一分有全球四大洋风水资源的大陆。它的北边是北冰洋,南边是印度洋,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大西洋。此一因素,再加上它的面积又是所有大陆中最大的,以及它是一个北方大陆,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使它又获得了“世界岛”这一别称(欧亚大陆的另一别称为“旧大陆”,这是从文明史角度称呼的)。这一称呼表明:在全球所有大陆中,只有欧亚大陆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陆,其它大陆不过是些地区性的大陆而已。
从阴阳互补标准看,除南极洲这个阴阳不互补的纯阴大陆外,欧亚大陆是其它大陆中阴气最重的一个大陆;阴阳两种力量,在欧亚大陆这里,并不平衡,阴强阳弱。因此,正如在所有海洋中,最大并且与北冰洋相通的太平洋并非风水最好的一样,在所有大陆中,最大并且占有北冰洋风水资源的欧亚大陆也并非风水最好的。当然,所以如此,乃“内因”亦即它自身存在的诸多阴阳互补干扰因素使然。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有二:一是面积过大,北东南西四大洋的气流难以深入广大内陆地区。二是印度陆块从正南方向的冲撞,在该大陆心脏地带崛起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世界屋脊”,它更加阻碍了北东南西四大洋气流的交流。这两个干扰因素合在一起,造成这样一个共同后果:广大心脏地带,风水之“水”缺乏,阴而不湿润,无论自然界的风气还是社会界的人性,杀气很重。从发展的眼光看,心脏地带,既是全球发展难度最大的,也是由阴生阳的发展愿望最强烈的。可以说,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主要问题,皆取决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阴阳不交问题的解决。此外,欧亚大陆的亚洲,气候、地质最复杂,自然灾害最严重:据统计,20世纪最后十年,亚洲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占全世界的43%,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口占全世界的80%。【2005年9月28日中国新闻网 】
标准找定后,我们就可以对全球各大陆的风水作番评价了(注意:此评价的着眼点在以流行的“社会指标”为标准的“发展”,而不在意人们生活的自我感受性或满意度):
今天的大陆,是从古代的大陆演变来的。地质史告诉我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联在一起的,科学家们称其为“联合古陆”。大约在一亿八千万年前,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先是解体为南北两个大陆,北部的大陆称为“劳亚古陆”,南部的大陆称为“冈瓦纳古陆”。接着,南北两大陆各自又进一步解体:劳亚古陆解体为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两个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解体为非洲、南美、澳洲、南极洲、印度五大块;其中的印度,解体后就一路北上,最终与欧亚大陆联为一体,成为北方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其它四大块,依然像它们的“祖先”冈瓦纳古陆一样,位于南方,属于南方大陆。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远古以来,世界上的大陆,就分为北方的欧亚、北美和南方的非洲、南美、澳洲、南极洲六个。
那么,这六个大陆的风水又如何呢?
(1) 欧亚大陆
所有大陆中,欧亚大陆是唯一被全球四大洋包围的大陆,或者说,是唯一分有全球四大洋风水资源的大陆。它的北边是北冰洋,南边是印度洋,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大西洋。此一因素,再加上它的面积又是所有大陆中最大的,以及它是一个北方大陆,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使它又获得了“世界岛”这一别称(欧亚大陆的另一别称为“旧大陆”,这是从文明史角度称呼的)。这一称呼表明:在全球所有大陆中,只有欧亚大陆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陆,其它大陆不过是些地区性的大陆而已。
从阴阳互补标准看,除南极洲这个阴阳不互补的纯阴大陆外,欧亚大陆是其它大陆中阴气最重的一个大陆;阴阳两种力量,在欧亚大陆这里,并不平衡,阴强阳弱。因此,正如在所有海洋中,最大并且与北冰洋相通的太平洋并非风水最好的一样,在所有大陆中,最大并且占有北冰洋风水资源的欧亚大陆也并非风水最好的。当然,所以如此,乃“内因”亦即它自身存在的诸多阴阳互补干扰因素使然。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有二:一是面积过大,北东南西四大洋的气流难以深入广大内陆地区。二是印度陆块从正南方向的冲撞,在该大陆心脏地带崛起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世界屋脊”,它更加阻碍了北东南西四大洋气流的交流。这两个干扰因素合在一起,造成这样一个共同后果:广大心脏地带,风水之“水”缺乏,阴而不湿润,无论自然界的风气还是社会界的人性,杀气很重。从发展的眼光看,心脏地带,既是全球发展难度最大的,也是由阴生阳的发展愿望最强烈的。可以说,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主要问题,皆取决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阴阳不交问题的解决。此外,欧亚大陆的亚洲,气候、地质最复杂,自然灾害最严重:据统计,20世纪最后十年,亚洲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占全世界的43%,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口占全世界的80%。【2005年9月28日中国新闻网 】
(2) 北美大陆
该大陆占有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风水资源。在所有大陆中,北美大陆风水最佳。这种最佳风水,可用八个字概括:东西对称,南北互补。所谓东西对称就是:它的东边和东南边为大西洋,西边和西南边为太平洋(北宽南窄);尤其是,它的东西跨度,比东西两边同样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欧亚大陆小得多,这样,就不存在欧亚大陆似的内陆太干旱问题。固然,它东有阿巴拉契亚高原,西有科迪勒拉山系高原,两高原妨碍了大西洋与太平洋气流的东西对流,但这两个高原的山脉走向却是很规范的南北向,尤其是两高原中间的广大内陆地区,都是大平原,从最南边的墨西哥湾到最北边的北冰洋岸,中间绝无东西向的大山从中阻梗,这样,就造成了它极为有利的南北亦即阴阳互补条件:北冰洋的阴气与大西洋系的墨西哥湾阳气一年四季通通畅畅地交流感应着,冬天要雪有雪,夏天要雨有雨。——总起来说,北美大陆的风水,东边,受惠于大西洋;西边,受惠于太平洋;中间及南北两边,受惠于北冰洋与墨西哥湾的阴阳互补;像夹心饼干一样,两个狭长的小高原夹着一个肥厚的大平原。如此一种得天独厚、“地平天成”风水,可谓“流奶与蜜之地”,真的“羡煞人也”!
(3)南美大陆
该大陆占有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风水资源。像北美一样,东边是大西洋,西边是太平洋,东西两边是高原,中部是平原,北宽南窄。但与北美不同的是:该大陆与阴而灵动的北冰洋无缘。固然,在“阴”这一条件中,该大陆是所有大陆中与最阴的南极大陆距离最近的大陆,但是第一,该大陆是一个北宽南窄的“南锥体”,“锥尖”在靠近南极的南部高纬地区,面积小得可怜,这么一点点“阴”,不足以与面积广大、阳气盛行的北部“锥底”即巴西高原及其派生的亚马逊大平原形成阴阳平衡的互补交流格局(如果像北美那样,锥尖在热带,锥底在寒温带,情形就会好得多)。第二,该大陆南部锥尖所靠近的南极大陆,阴而不灵动,它所给予这个锥尖的,只是干冷的极地大风,这样的极地风,只是抽象的风水之“风”,而非具体的风水之“水”。如此的“给予”,可谓“口惠实不至”。总起来说,南美大陆的风水,阴气不足,因而社会发展所需动力,天然不足。
(4)非洲大陆
该大陆占有印度洋、大西洋两大洋风水资源:东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与北冰洋和太平洋无缘。该大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赤道从中间穿过,平分南北两部分,因而该大陆几乎全为热带,只有热气,没有冷气,除乞力马扎罗这一该大陆最高的山峰顶上有少量积雪外(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这点积雪也正在不保),完全见不到冰雪。不仅如此,该大陆的南北回归线两侧,受大气环流中的副热带高压气流控制,干旱少雨。这样,该大陆不仅整体缺乏风水之“风”(摧人上进的阴气),而且很大一片地区缺乏风水之“水”。这样,该大陆的风水在南极之外的大陆中,就是最差的了(对于没有人类“家园”的南极,还无法用“好坏”标准衡量)。如果说印度洋因为只有热气没有冷气而为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风水最差的一个大洋的话,那么非洲同样也是因为只有热气没有冷气而为南极洲之外的世界五大陆中风水最差的一个大陆。
(5)澳洲大陆
该大陆在所有大陆中面积最小,大约在南纬10度到南纬40度之间,东西南北为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包围。从阴阳互补标准看,该大陆在南极之外的南方三大陆中,高纬地区所占比例最大、阴阳互补性最好、社会发展所需的阴气最多。但该大陆有一最大弱点:南回归线从中间稍偏北位置穿过,并且东西跨度又大于南北跨度,因而大部分地区被南回归线两侧的副热带高压气流控制,降雨稀少。这样,总体上说,该大陆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在少量的人口条件下,该大陆的人们,生活质量可为全球最高;一旦人口密度有较大提高并且力图维持现有生活水平,该大陆就会因人均风水之“水”的不足而为全球生态环境最恶劣即风水最差的一个大陆。
(6)南极大陆
正如纯阴的北冰洋,其价值不能用其它三个大洋的标准来衡量一样,纯阴的南极大陆,其价值也不能用其它五个大陆的标准来衡量。也正如北冰洋是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一样,南极大陆也是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的。但北冰洋的“显示”是动态的,南极大陆的“显示”是静态的。大概说来,南极大陆静态的“大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是地壳的“砝码”,维持着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平衡;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地球就会因南北失衡而发生南北极点的位移,全球就会发生“天崩地裂”、“倒海翻江”的地质灾难。第二,它是陆地的守护神,维持着现有的陆地面积;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全球海洋水位就会升高数十米,现在陆地上风水最好的地区,几乎就会全部被淹没。第三,它是人类世纪即第四纪冰期的见证者和守护神,正如前面第二章第九节指出的那样: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第四纪冰期就将彻底结束,结果是人类人种的向动物退化。因此,第四,南极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保护南极冰层,就是保护人类人种。
最后一点:南极之外的全球五大陆中,与北冰洋相连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属“头部大陆”;与北冰洋不相连的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属“四肢大陆”。因此,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间奇迹如何多多,都不可能因“发展”而出现这样一些“奇迹”:人类奇迹的创造者、人类先进生产力的主导者,由历来的北方两大陆变为南方三大陆;历史的“火车头”、“发动机”,由历来的北方两大陆变为南方三大陆;人类历史上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由北方两大陆上的寒冷国家,变为南方三大陆上的热带国家,从而使得南方成为“头部”、北方成为“四肢”。
该大陆占有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风水资源。在所有大陆中,北美大陆风水最佳。这种最佳风水,可用八个字概括:东西对称,南北互补。所谓东西对称就是:它的东边和东南边为大西洋,西边和西南边为太平洋(北宽南窄);尤其是,它的东西跨度,比东西两边同样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欧亚大陆小得多,这样,就不存在欧亚大陆似的内陆太干旱问题。固然,它东有阿巴拉契亚高原,西有科迪勒拉山系高原,两高原妨碍了大西洋与太平洋气流的东西对流,但这两个高原的山脉走向却是很规范的南北向,尤其是两高原中间的广大内陆地区,都是大平原,从最南边的墨西哥湾到最北边的北冰洋岸,中间绝无东西向的大山从中阻梗,这样,就造成了它极为有利的南北亦即阴阳互补条件:北冰洋的阴气与大西洋系的墨西哥湾阳气一年四季通通畅畅地交流感应着,冬天要雪有雪,夏天要雨有雨。——总起来说,北美大陆的风水,东边,受惠于大西洋;西边,受惠于太平洋;中间及南北两边,受惠于北冰洋与墨西哥湾的阴阳互补;像夹心饼干一样,两个狭长的小高原夹着一个肥厚的大平原。如此一种得天独厚、“地平天成”风水,可谓“流奶与蜜之地”,真的“羡煞人也”!
(3)南美大陆
该大陆占有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风水资源。像北美一样,东边是大西洋,西边是太平洋,东西两边是高原,中部是平原,北宽南窄。但与北美不同的是:该大陆与阴而灵动的北冰洋无缘。固然,在“阴”这一条件中,该大陆是所有大陆中与最阴的南极大陆距离最近的大陆,但是第一,该大陆是一个北宽南窄的“南锥体”,“锥尖”在靠近南极的南部高纬地区,面积小得可怜,这么一点点“阴”,不足以与面积广大、阳气盛行的北部“锥底”即巴西高原及其派生的亚马逊大平原形成阴阳平衡的互补交流格局(如果像北美那样,锥尖在热带,锥底在寒温带,情形就会好得多)。第二,该大陆南部锥尖所靠近的南极大陆,阴而不灵动,它所给予这个锥尖的,只是干冷的极地大风,这样的极地风,只是抽象的风水之“风”,而非具体的风水之“水”。如此的“给予”,可谓“口惠实不至”。总起来说,南美大陆的风水,阴气不足,因而社会发展所需动力,天然不足。
(4)非洲大陆
该大陆占有印度洋、大西洋两大洋风水资源:东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与北冰洋和太平洋无缘。该大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赤道从中间穿过,平分南北两部分,因而该大陆几乎全为热带,只有热气,没有冷气,除乞力马扎罗这一该大陆最高的山峰顶上有少量积雪外(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这点积雪也正在不保),完全见不到冰雪。不仅如此,该大陆的南北回归线两侧,受大气环流中的副热带高压气流控制,干旱少雨。这样,该大陆不仅整体缺乏风水之“风”(摧人上进的阴气),而且很大一片地区缺乏风水之“水”。这样,该大陆的风水在南极之外的大陆中,就是最差的了(对于没有人类“家园”的南极,还无法用“好坏”标准衡量)。如果说印度洋因为只有热气没有冷气而为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风水最差的一个大洋的话,那么非洲同样也是因为只有热气没有冷气而为南极洲之外的世界五大陆中风水最差的一个大陆。
(5)澳洲大陆
该大陆在所有大陆中面积最小,大约在南纬10度到南纬40度之间,东西南北为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包围。从阴阳互补标准看,该大陆在南极之外的南方三大陆中,高纬地区所占比例最大、阴阳互补性最好、社会发展所需的阴气最多。但该大陆有一最大弱点:南回归线从中间稍偏北位置穿过,并且东西跨度又大于南北跨度,因而大部分地区被南回归线两侧的副热带高压气流控制,降雨稀少。这样,总体上说,该大陆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在少量的人口条件下,该大陆的人们,生活质量可为全球最高;一旦人口密度有较大提高并且力图维持现有生活水平,该大陆就会因人均风水之“水”的不足而为全球生态环境最恶劣即风水最差的一个大陆。
(6)南极大陆
正如纯阴的北冰洋,其价值不能用其它三个大洋的标准来衡量一样,纯阴的南极大陆,其价值也不能用其它五个大陆的标准来衡量。也正如北冰洋是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一样,南极大陆也是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的。但北冰洋的“显示”是动态的,南极大陆的“显示”是静态的。大概说来,南极大陆静态的“大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是地壳的“砝码”,维持着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平衡;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地球就会因南北失衡而发生南北极点的位移,全球就会发生“天崩地裂”、“倒海翻江”的地质灾难。第二,它是陆地的守护神,维持着现有的陆地面积;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全球海洋水位就会升高数十米,现在陆地上风水最好的地区,几乎就会全部被淹没。第三,它是人类世纪即第四纪冰期的见证者和守护神,正如前面第二章第九节指出的那样:如果它的冰层全部融化,第四纪冰期就将彻底结束,结果是人类人种的向动物退化。因此,第四,南极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保护南极冰层,就是保护人类人种。
最后一点:南极之外的全球五大陆中,与北冰洋相连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属“头部大陆”;与北冰洋不相连的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属“四肢大陆”。因此,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间奇迹如何多多,都不可能因“发展”而出现这样一些“奇迹”:人类奇迹的创造者、人类先进生产力的主导者,由历来的北方两大陆变为南方三大陆;历史的“火车头”、“发动机”,由历来的北方两大陆变为南方三大陆;人类历史上的强势地缘政治力量,由北方两大陆上的寒冷国家,变为南方三大陆上的热带国家,从而使得南方成为“头部”、北方成为“四肢”。
四、世界模式和中国古代的探索经验
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动物的不同点在于:做任何事情前,理性的人们都会有一个“理论模式”。而在人类的所有事情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的认识规划。因此,对人类来说,最高级别的理论模式,就是世界观层面的“世界模式”。逻辑上说,当代国际战略家和地缘政治理论家们对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规划和理论探索,是朝着世界模式理论模型的最终构建这一目标努力的。
“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关注形下“现实政治”中可作定量分析的现有“综合国力”比较,后者不仅关注这种比较,尤其关注现实中难以定量比较的形上价值世界的探索构建。应该说,前者只有进展到后者,才算到位。因为如果不考虑价值世界,国与国之间全以“交相利”为原则,那么,任何政治格局都将因得不到意识形态的保护而无法稳定持久,结果将是亨廷顿先生的文明冲突论成为一个不幸的自我证实预言。这种结果,并非世界政治格局规划者和理论探索者们的初衷。因此,为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构建,必须升华为世界模式的探索构建。或者说,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构建,必须关注形上价值世界。形上价值世界的构建问题,就是前面第三章最后一节谈到的“与地缘政治学原理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当代国际战略家和地缘政治理论家中,基辛格博士已经注意到:持久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形上价值世界。他以历史为例,认为历史上最稳定的两个国际体系,即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维也纳会议体系和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就“占了观念一致的优势:参与维也纳会议的领袖,是对抽象事物有相同看法、对基本原则有共识的各国贵族;而塑造战后世界的美国领袖,则出身于极为一贯且历久不衰的思想传统。”【基辛格《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1998 p19】
然而,当今世界,对于尚待构建的新的国际政治体系来说,基辛格博士推崇的寿命长不过半个多世纪、社会结构中以贵族为首的维也纳体系和崇人道不崇天道、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美国体系,都不足为法。因为正如本章第一节指出的那样:本体论上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只能建立在自然的地理大势基础上。这里我们再作点补充:价值观上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必须有助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正确处理。而在这两方面,不仅近现代的维也纳体系和美国体系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就是历史上任何的“西方经验”,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那么,人类历史上,西方之外的国家民族中,能否提供这方面有借鉴作用的历史经验?回答是:能。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经验。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乃世界三大物质领域;人类一切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这三大领域内展开的;人类的一切“精力投资方向”,都是指向这三大领域的。当然,这三大领域,太“全面”了,全面对待的话,会使人有张嘴咬天,无从下口之感。另一方面,三者关系,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文明初始的中国人,就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正如个人和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从感性具体事物开始的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最具体的大地事务开始的:作为华夏第一朵文明之花的夏朝,就是建立在与土地打交道的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说,在天地人三才中,中国古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地”,他们的“精力投资方向”,最先是指向大地事务的。正因为有了大地事务中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的成功,才有了夏朝,才有了华夏文明。而在这样的成功事业中,夏朝也形成了自己重地不重天的立国理念。这种理念,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大地上非完成不可的“水土庸功”多得干不完,它因此是积极的、合于时代需要的。但后来,随着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的相对完成,重地不重天的立国理念,就显出它的“小乘”局限性来了。结果是:质胜于文、老实巴交、重地不重天的夏朝,为文胜于质、天马行空、重天不重地的商朝取代。
然而,如果说重地不重天的夏朝有自己的片面性的话,那么,重天不重地的商朝,也有自己的片面性:生起于中国东部平原、商业条件优越的商朝统治者,顾天不顾地,只知占卜算卦,不知治水理地,目光总是看着天空,看着远方地平线,对流动性强的商业的兴趣(后世“商人”、“商业”、“经商”这些词汇,正由此而来;商朝盛行的占卜算卦风气,亦因讲究“商机”的商业兴趣而来),远远大于定居的农业生活,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土地肥力用尽后,又往其它地区迁移,整个商代,国都不知迁移了多少回。相应地,商人也形成了一种浪漫的帝国主义扩张征服习气。这种重天不重地的立国理念和浪漫扩张征服习气,到商朝那位临死前还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末代国君纣王时,发展到了极端。物极必反,否定之否定,结果就是:文胜于质、重天不重地的商朝,为文质彬彬、“敬德保民”的周朝取代。
周人的立国理念是“敬德保民”。“德”者,“得”也,得于天地自然的人的道德品性也。因此,周人的“敬德保民”,看似只重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实际是连天与地也包括在内的。这也就是说,从夏人的重地,到商人的重天,再到周人的重德和人,显示了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的否定之否定关系。在周人那里,错综复杂的天地人三才关系,有了初步的整理。在周人那里,华夏民族克服了夏商时期的片面性,形成了自己最初形态的“世界模式”。此模式,集中体现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易经》中。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总结并且称赞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事实上,商朝末期,如纣王叔叔箕子一类的朝中贤者,已经意识到重天不重地的自家意识形态的空疏混乱无路可走了,于是开出了重地新方子。《尚书?洪范》虽不一定是箕子个人所作,但由该书首先提出的对形而下的大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种有代表性的物质形式的重视,包括箕子在内的商末统治者中的诸多有识之士,一定是作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和学术贡献的。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式,是古代中国人对物象多杂的中国这方土地上一切形下物象的最高概括(在物象单调的欧洲产生的古希腊唯物主义者那种只以一种物质作为万物始基的一元论观点,在物象多杂的中国,是不适宜的)。这种概括,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了商末周初的治国者们要在杂乱无章的大地上寻出秩序、规划自然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又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显示了商末周初的治国者们力图克服商人的“唯心主义错误”、回归重地型的夏朝文化传统去的复古意向。但是,历史的回归,毕竟是更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回归,而非简单的重复。对金木水火土的重视,固然可以“唯物主义”地把人们的心思引向大地事务,并在人们心中激起对夏禹的怀念之情,但它同时又有过分土气的不足之处,甚至只是发思古之幽情。如果信守这一套,必在行事即“礼”上处处以夏朝(“夏礼”)为标准,如此,是打不开大局面开不了时代新风气的。对金木水火土这些形下物象的重视,可以产生箕子一类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复焉执焉”的贤人,但绝对产生不出层次更高、“性焉安焉”的“新圣”。性焉安焉的新圣,必须是既重地又重天的人。时代需要这样的新圣,而这样的新圣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荣获“圣人”这一至高无上的尊号,最大功绩就是“演周易”。《易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集天地人三才观念为一体,把天事、地事、人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灌之于一种辩证否定的自然观和历史感。这样,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价值世界就在自然基础上得到了统一。在《易经》中,一个既重天又重地的范畴出现了,这就是阴阳观念。阴者,地及同性派生者也;阳者,天及同性派生者也。而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不过是为天地二才所规定、位置排在第三(“参”)的人。因此,一切人事,必须“参天地”,即根据客观自然规律行事。
在中国,任何高居阴阳之上的范畴,强调过分的话,都会流为不切实际的精神奢侈;而低于阴阳范畴的形下观念,又会流于杂乱土气。然而,中国毕竟是个山高地厚、形下自然物象极为杂乱沉重的国度,要在这方土地上过日子,就得正视这些自然物象,重视集这些自然物象于一体的大地事务(若走《河殇》所谓“超越土地的限制”的“文化路子”,必无路可走)。而在大地事务的对待中,必须“充执厥中”,用抽象化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数目不多不少的几种“象数”去概定整理规范那些“乱麻麻”的自然物象。这是因为:在人对自然的概定中,“象数”太多的话,会流为原始低级、见木不见林的“万物有灵论”,从而被杂乱无章的自然牵着走,显不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象数”太少的话,又不合乎中国的地缘实际。这种层次低于阴阳范畴、抽象化和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数目不多不少的“象数”,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然而,五行观念又需一个层次比它们高、能够上通天气的范畴来统摄。这个上通天气、下统地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使天地合为一体的范畴,就是阴阳观念。在这一范畴的统摄下,一种合乎中国地缘国情的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了。
当然,正如大气层之上还有更为纯净精微的星际物质一样,中国人内心,深感阴阳观念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形上观念层次。固然,对这种更深层次的内在感觉和更高层次的外在对象的承认、发掘、认知、把握,古来的中国圣贤尤其道家祖师,是作了很多工作的,而且总的范畴已经提出,这就是“道”或“太极”;但是,把它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起来,并且使它们成一系统、成一“世界模式”,这项宏伟的意识形态工程,则是由宋代的理学家们完成的。而宋末的文天祥,则是这种五行之上是阴阳,阴阳之上是天理(道、太极)的理学世界观的最高实践者。这一点,只要读读他的《正气歌》及其“小序”就清楚了:没有对更精微的形上世界即“浩然之气”的体验认知,在浊气多杂的中国(佛教所谓“五浊恶世”),人的心理是很难保持高层健康状态的;而不能自觉防范这些浊气侵袭的中国人,其精神境界,永远提升不到《正气歌》文天祥那个档次。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面临的是这样两个棘手问题:一是天地人三才,亦即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问题;二是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客观世界与价值世界,亦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真理中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前一个问题,《易经》已基本解决。然而,后一个问题,正由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来:通过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人们理所当然地得出了“人与天地自然是同一的”结论;如果说《易经》的基本观点是天地自然决定人,因而人与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的话,那么,在后来,人们就现成地利用这个观点,“以人副天”,即运用“逆推法”,以人事推天事,结果是物理世界消融于心理世界、客观世界消融于价值世界(道德世界),从而导致了种种的牵强附会。不用说,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汉的董仲舒。然而,董仲舒们顾价值性不顾客观性的观点,又引出一种与之相反的顾客观性不顾价值性的观点,这就是秦汉时期在某些自然科学家中一度流行的诸如“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客观”宇宙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模式”的出现,又促使人们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客观世界与价值世界,如何统一?当然,这个问题,是在宋朝理学家那里解决的。只不过:理学家们的解决,客观性方面,并未吸纳科学家们的宇宙论,而是综合地吸收了《易经》的阴阳观念和《洪范》的五行观念;而在价值性方面,又增加了董仲舒的“纲常”内容,——但未像“以人副天”的董仲舒那样,以人事推天事,而是回归传统的《易经》和《洪范》观点:天地自然决定人,因而人与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后,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完成。它之所以令人满意,一是因为它合于物质决定精神、自然决定社会的唯物主义真理;二是因为它有一个客观稳定的金字塔式的“一二五”分层结构(太极一,阴阳二,五行五)。这个稳定的客观结构一旦置入人们内心,不仅与人们的先天心理结构即理学家所说的“天理”暗合,而且能够强化这种心理结构。具有这种心理结构的人,其性格的沉稳、素质的提升,还用说吗?至于这种世界模式的社会价值,只要指出这样一点就行了:从宋朝到清朝,它指导了中国社会八百来年。不仅如此,它对今日世界范围的新的世界模式的构建,亦有不可小看的借鉴意义,——为什么呢?且看下回分解。
“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关注形下“现实政治”中可作定量分析的现有“综合国力”比较,后者不仅关注这种比较,尤其关注现实中难以定量比较的形上价值世界的探索构建。应该说,前者只有进展到后者,才算到位。因为如果不考虑价值世界,国与国之间全以“交相利”为原则,那么,任何政治格局都将因得不到意识形态的保护而无法稳定持久,结果将是亨廷顿先生的文明冲突论成为一个不幸的自我证实预言。这种结果,并非世界政治格局规划者和理论探索者们的初衷。因此,为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构建,必须升华为世界模式的探索构建。或者说,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构建,必须关注形上价值世界。形上价值世界的构建问题,就是前面第三章最后一节谈到的“与地缘政治学原理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当代国际战略家和地缘政治理论家中,基辛格博士已经注意到:持久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形上价值世界。他以历史为例,认为历史上最稳定的两个国际体系,即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维也纳会议体系和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就“占了观念一致的优势:参与维也纳会议的领袖,是对抽象事物有相同看法、对基本原则有共识的各国贵族;而塑造战后世界的美国领袖,则出身于极为一贯且历久不衰的思想传统。”【基辛格《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1998 p19】
然而,当今世界,对于尚待构建的新的国际政治体系来说,基辛格博士推崇的寿命长不过半个多世纪、社会结构中以贵族为首的维也纳体系和崇人道不崇天道、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美国体系,都不足为法。因为正如本章第一节指出的那样:本体论上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只能建立在自然的地理大势基础上。这里我们再作点补充:价值观上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必须有助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正确处理。而在这两方面,不仅近现代的维也纳体系和美国体系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就是历史上任何的“西方经验”,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那么,人类历史上,西方之外的国家民族中,能否提供这方面有借鉴作用的历史经验?回答是:能。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经验。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乃世界三大物质领域;人类一切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这三大领域内展开的;人类的一切“精力投资方向”,都是指向这三大领域的。当然,这三大领域,太“全面”了,全面对待的话,会使人有张嘴咬天,无从下口之感。另一方面,三者关系,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文明初始的中国人,就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正如个人和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从感性具体事物开始的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最具体的大地事务开始的:作为华夏第一朵文明之花的夏朝,就是建立在与土地打交道的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说,在天地人三才中,中国古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地”,他们的“精力投资方向”,最先是指向大地事务的。正因为有了大地事务中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的成功,才有了夏朝,才有了华夏文明。而在这样的成功事业中,夏朝也形成了自己重地不重天的立国理念。这种理念,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大地上非完成不可的“水土庸功”多得干不完,它因此是积极的、合于时代需要的。但后来,随着治水与平整土地事业的相对完成,重地不重天的立国理念,就显出它的“小乘”局限性来了。结果是:质胜于文、老实巴交、重地不重天的夏朝,为文胜于质、天马行空、重天不重地的商朝取代。
然而,如果说重地不重天的夏朝有自己的片面性的话,那么,重天不重地的商朝,也有自己的片面性:生起于中国东部平原、商业条件优越的商朝统治者,顾天不顾地,只知占卜算卦,不知治水理地,目光总是看着天空,看着远方地平线,对流动性强的商业的兴趣(后世“商人”、“商业”、“经商”这些词汇,正由此而来;商朝盛行的占卜算卦风气,亦因讲究“商机”的商业兴趣而来),远远大于定居的农业生活,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土地肥力用尽后,又往其它地区迁移,整个商代,国都不知迁移了多少回。相应地,商人也形成了一种浪漫的帝国主义扩张征服习气。这种重天不重地的立国理念和浪漫扩张征服习气,到商朝那位临死前还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末代国君纣王时,发展到了极端。物极必反,否定之否定,结果就是:文胜于质、重天不重地的商朝,为文质彬彬、“敬德保民”的周朝取代。
周人的立国理念是“敬德保民”。“德”者,“得”也,得于天地自然的人的道德品性也。因此,周人的“敬德保民”,看似只重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实际是连天与地也包括在内的。这也就是说,从夏人的重地,到商人的重天,再到周人的重德和人,显示了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的否定之否定关系。在周人那里,错综复杂的天地人三才关系,有了初步的整理。在周人那里,华夏民族克服了夏商时期的片面性,形成了自己最初形态的“世界模式”。此模式,集中体现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易经》中。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总结并且称赞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事实上,商朝末期,如纣王叔叔箕子一类的朝中贤者,已经意识到重天不重地的自家意识形态的空疏混乱无路可走了,于是开出了重地新方子。《尚书?洪范》虽不一定是箕子个人所作,但由该书首先提出的对形而下的大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种有代表性的物质形式的重视,包括箕子在内的商末统治者中的诸多有识之士,一定是作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和学术贡献的。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式,是古代中国人对物象多杂的中国这方土地上一切形下物象的最高概括(在物象单调的欧洲产生的古希腊唯物主义者那种只以一种物质作为万物始基的一元论观点,在物象多杂的中国,是不适宜的)。这种概括,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了商末周初的治国者们要在杂乱无章的大地上寻出秩序、规划自然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又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显示了商末周初的治国者们力图克服商人的“唯心主义错误”、回归重地型的夏朝文化传统去的复古意向。但是,历史的回归,毕竟是更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回归,而非简单的重复。对金木水火土的重视,固然可以“唯物主义”地把人们的心思引向大地事务,并在人们心中激起对夏禹的怀念之情,但它同时又有过分土气的不足之处,甚至只是发思古之幽情。如果信守这一套,必在行事即“礼”上处处以夏朝(“夏礼”)为标准,如此,是打不开大局面开不了时代新风气的。对金木水火土这些形下物象的重视,可以产生箕子一类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复焉执焉”的贤人,但绝对产生不出层次更高、“性焉安焉”的“新圣”。性焉安焉的新圣,必须是既重地又重天的人。时代需要这样的新圣,而这样的新圣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荣获“圣人”这一至高无上的尊号,最大功绩就是“演周易”。《易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集天地人三才观念为一体,把天事、地事、人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灌之于一种辩证否定的自然观和历史感。这样,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价值世界就在自然基础上得到了统一。在《易经》中,一个既重天又重地的范畴出现了,这就是阴阳观念。阴者,地及同性派生者也;阳者,天及同性派生者也。而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不过是为天地二才所规定、位置排在第三(“参”)的人。因此,一切人事,必须“参天地”,即根据客观自然规律行事。
在中国,任何高居阴阳之上的范畴,强调过分的话,都会流为不切实际的精神奢侈;而低于阴阳范畴的形下观念,又会流于杂乱土气。然而,中国毕竟是个山高地厚、形下自然物象极为杂乱沉重的国度,要在这方土地上过日子,就得正视这些自然物象,重视集这些自然物象于一体的大地事务(若走《河殇》所谓“超越土地的限制”的“文化路子”,必无路可走)。而在大地事务的对待中,必须“充执厥中”,用抽象化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数目不多不少的几种“象数”去概定整理规范那些“乱麻麻”的自然物象。这是因为:在人对自然的概定中,“象数”太多的话,会流为原始低级、见木不见林的“万物有灵论”,从而被杂乱无章的自然牵着走,显不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象数”太少的话,又不合乎中国的地缘实际。这种层次低于阴阳范畴、抽象化和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数目不多不少的“象数”,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然而,五行观念又需一个层次比它们高、能够上通天气的范畴来统摄。这个上通天气、下统地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使天地合为一体的范畴,就是阴阳观念。在这一范畴的统摄下,一种合乎中国地缘国情的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了。
当然,正如大气层之上还有更为纯净精微的星际物质一样,中国人内心,深感阴阳观念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形上观念层次。固然,对这种更深层次的内在感觉和更高层次的外在对象的承认、发掘、认知、把握,古来的中国圣贤尤其道家祖师,是作了很多工作的,而且总的范畴已经提出,这就是“道”或“太极”;但是,把它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起来,并且使它们成一系统、成一“世界模式”,这项宏伟的意识形态工程,则是由宋代的理学家们完成的。而宋末的文天祥,则是这种五行之上是阴阳,阴阳之上是天理(道、太极)的理学世界观的最高实践者。这一点,只要读读他的《正气歌》及其“小序”就清楚了:没有对更精微的形上世界即“浩然之气”的体验认知,在浊气多杂的中国(佛教所谓“五浊恶世”),人的心理是很难保持高层健康状态的;而不能自觉防范这些浊气侵袭的中国人,其精神境界,永远提升不到《正气歌》文天祥那个档次。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面临的是这样两个棘手问题:一是天地人三才,亦即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问题;二是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客观世界与价值世界,亦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真理中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前一个问题,《易经》已基本解决。然而,后一个问题,正由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来:通过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人们理所当然地得出了“人与天地自然是同一的”结论;如果说《易经》的基本观点是天地自然决定人,因而人与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的话,那么,在后来,人们就现成地利用这个观点,“以人副天”,即运用“逆推法”,以人事推天事,结果是物理世界消融于心理世界、客观世界消融于价值世界(道德世界),从而导致了种种的牵强附会。不用说,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汉的董仲舒。然而,董仲舒们顾价值性不顾客观性的观点,又引出一种与之相反的顾客观性不顾价值性的观点,这就是秦汉时期在某些自然科学家中一度流行的诸如“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客观”宇宙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模式”的出现,又促使人们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客观世界与价值世界,如何统一?当然,这个问题,是在宋朝理学家那里解决的。只不过:理学家们的解决,客观性方面,并未吸纳科学家们的宇宙论,而是综合地吸收了《易经》的阴阳观念和《洪范》的五行观念;而在价值性方面,又增加了董仲舒的“纲常”内容,——但未像“以人副天”的董仲舒那样,以人事推天事,而是回归传统的《易经》和《洪范》观点:天地自然决定人,因而人与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世界模式”的探索,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后,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完成。它之所以令人满意,一是因为它合于物质决定精神、自然决定社会的唯物主义真理;二是因为它有一个客观稳定的金字塔式的“一二五”分层结构(太极一,阴阳二,五行五)。这个稳定的客观结构一旦置入人们内心,不仅与人们的先天心理结构即理学家所说的“天理”暗合,而且能够强化这种心理结构。具有这种心理结构的人,其性格的沉稳、素质的提升,还用说吗?至于这种世界模式的社会价值,只要指出这样一点就行了:从宋朝到清朝,它指导了中国社会八百来年。不仅如此,它对今日世界范围的新的世界模式的构建,亦有不可小看的借鉴意义,——为什么呢?且看下回分解。
五、与“太极图”结构暗合的世界模式
这一节,分成五小节: 1、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2、北冰洋;3、两大地缘力量核心区;4、四大地缘政治力量;5、“日里诺夫斯基公式”
1、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以上是宋代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所作《太极图说》全文。所谓“理学世界观”或理学家们的“世界模式”,就包含在这篇短文中。
因此,“太极图”,就是一个“世界模式”。从结构上看,在这个模式中,世界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从形上一极到形下多极的等级世界。在这个等级世界中,一级为形而上之太极(一极),二级为把形而上与形而下联系在一起的阴阳(二极),三级为形而下之五行(五极),四级为五行之外的形而下之“万物”。
有趣的是,在本章二、三两节对全球四大洋和六大陆的风水作了分析后,经过抽象,我们得出的世界模式图,其结构,几乎与太极图一一对应。可以说,在全球化时代,合理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应该是一种为自然地理大势所规定的、结构为太极图式的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模式。(见本书图6)
【图6 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模式图。图中,位于第四级的中小地缘政治力量未标明,当然,也用不着标明。】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以上是宋代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所作《太极图说》全文。所谓“理学世界观”或理学家们的“世界模式”,就包含在这篇短文中。
因此,“太极图”,就是一个“世界模式”。从结构上看,在这个模式中,世界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从形上一极到形下多极的等级世界。在这个等级世界中,一级为形而上之太极(一极),二级为把形而上与形而下联系在一起的阴阳(二极),三级为形而下之五行(五极),四级为五行之外的形而下之“万物”。
有趣的是,在本章二、三两节对全球四大洋和六大陆的风水作了分析后,经过抽象,我们得出的世界模式图,其结构,几乎与太极图一一对应。可以说,在全球化时代,合理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应该是一种为自然地理大势所规定的、结构为太极图式的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模式。(见本书图6)
【图6 从一极到多极的等级世界模式图。图中,位于第四级的中小地缘政治力量未标明,当然,也用不着标明。】
真理是简单直观的。这个与太极图结构暗合而且合于“性焉安焉”要求的世界模式,完全客观地忠实于地球的本来面目和世界通行的全球地图形状,因而用不着像国际上众多未闻阴阳大道的地缘政治学者那样,煞费苦心地用什么“几何变形法”去改变地图的本来形状,以求自己那个自作聪明的主观“世界地缘政治模式图”的出台。因此,这个模式或图式,像初中课本上的世界地图一样,初有文化知识的人,一看就懂。当然,像任何事物一样,这里,直观的东西与本质的东西是有区别的,本质隐藏在直观的表象背后,需要觉者作番点破说明:
在这个模式中,一级为北冰洋(一极),二级为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这两个全球“地缘力量核心区”(二极),三级为分有这两个核心区的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这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四极),四级为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一切中小地缘政治力量。与太极图比较,北冰洋对应于“太极”,两大“地缘力量核心区”对应于“阴阳”,“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对应于“五行”。其它中小地缘政治力量(国家或地区),对应于“万物”。
在本节中,下面的2、3、4 小节,是对这个“等级世界模式”中的前三级所作的分析说明。
在这个模式中,一级为北冰洋(一极),二级为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这两个全球“地缘力量核心区”(二极),三级为分有这两个核心区的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这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四极),四级为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一切中小地缘政治力量。与太极图比较,北冰洋对应于“太极”,两大“地缘力量核心区”对应于“阴阳”,“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对应于“五行”。其它中小地缘政治力量(国家或地区),对应于“万物”。
在本节中,下面的2、3、4 小节,是对这个“等级世界模式”中的前三级所作的分析说明。
2、北冰洋
前面说过,北冰洋的价值在“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因此,在“有”与“无”这对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矛盾中,北冰洋居于“无”的位置(两极之外的地区居于“有”)。因此,正如“无极而太极”一样,在“等级世界模式图”中,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无用”的北冰洋,“北极而太极”地居于统领一切的太极位置。也正如太极属形而上一样,北极点为中心的北冰洋,在“等级世界模式图”中,也属形而上;其价值,是精神性的。对此价值,分说如下:
第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人心若有一主静之太极,中正仁义自在其中。同样,地球上的人们,心中若有个主静之北极,心地和素质必如北极冰雪一般高洁;其人必敬畏天地、爱护自然、慈悲为怀、利用厚生、慎终追远、知根知本,必“得其秀而最灵”,必为“人极”般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人类若形成一种心向北极的“冰雪崇拜”和“冰雪文化”,其寒性地缘种因和福田福气肯定只会增强,不会减弱,人类的潜能和未来,必无可限量。
第二,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说地球有个指向北极点的磁极系统的话,那么,人心也必有一个“向北方,归北极”的心理磁极系统。或者说,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天理人人生来具有一样,人人心中,本来就有一个主静之北极,只不过在大多数人那里,此北极被种种“习相远”的形下后天习染蒙住而已。因此,说“心中若有个主静之北极”,不是从“外面”把此北极灌输给人,而是诉诸他天良的自我发现。此理,一如朱熹对《大学》“明德”一词的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第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 1990 p85】——在前面第二章第二、三节,我们指出:人类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这里我们再作点补充:人类及其文明,起源地在北半球不在南半球,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人类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纪冰期北半球的寒冷气候。此外,也是在第二章第三节,我们指出:以智慧为主要标志的人类高于动物的一切“人性”,是否定之否定地复归到植物阴静而且直立的习性的产物,但这种习性,又是在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据此,这里我们又可以说:地球上的人,不分白黄黑,不分东西南北,不分古今中外,其人性,都程度不等地带有第四纪冰期北半球寒冷气候的寒性地缘种因;此种因,就是“无极之真”,就是“圣人主静”之静源,就是“各具于人人之心中”之“宇宙之真理”。然而,北半球寒冷气候之源头根本,又在北极。因此,我们又说:人类的寒性地缘种因,人类高于动物的“静气”,人人心中具有的宇宙之真理,皆因缘于北极;北极,乃人类最古老最常新的精神家园。因此,心向北极,以北极为终极价值关怀,以北极为圆心构筑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乃人性最深刻的自我回归和最深刻内在的本质要求,乃人类比任何宗教都更古老更人性的精神需求。
第四,“理一分殊”。当今时代,世界主流价值观都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独特的,因而世界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世界;多元价值观,是正常的、自然的、合乎天理的。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界上的人,不仅在不同个人中形成共同群体,而且每一群体还形成了具有独断性和排它性的不同宗教价值观,结果是:“正常的”多元价值观一变而为不正常的以个性鲜明的“原教旨主义”为动力的“文明冲突论”。然而,正如不同的个人能够形成共同的宗教价值观一样,不同的宗教,为什么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呢?各种宗教,它所必有的那种个性鲜明的原教旨主义,难道绝对得真的就不能超越吗?在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绝对性面前,人类真的就无能为力吗?——非也!如果我们足够冷静并且对人类命运足够关注的话,那么将会承认:冷静地对待世间的一切并且小心地爱护人类的寒性地缘种因,是一切宗教尤其高级宗教的根本和共同的宗旨。但“冷静”来源于人的寒性地缘种因,人的寒性地缘种因来源于给人类及其文明以深刻影响的寒冷气候,给人类及其文明以深刻影响的寒冷气候的发源地,在北极。因此,各种宗教,都分有北极派出的寒性气候资源。因此,心向北极、关怀北极、以北极为神圣,在各种宗教,乃理所当然的题中之义。尤其是:“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北极之上是高天,仰望和心向北极,大有助于人们宗教感情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巩固;见过北极冰雪的人,宗教信仰最虔诚(拜伦:“圣安东尼是碰到了雪才向善”);在说服人们信教方面,哪位教士苦口婆心的劝诫比得上“天何言哉”的北极冰雪。可以说:在对北极的关怀中,各种宗教不仅能够在找到共同价值观并因此而弱化自己难以弱化的排它性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即与其它宗教不同而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缘特色相适应的传统价值观。
第五,“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者乎?”【同上】当今及今后的人类,最大的威胁来自以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为主的环境灾难。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尤其需要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能够通过人人易懂的科学道理(讲因缘),抓住“天下之心”,以此激发人类最深厚的道德感情;二是这种被激发的道德感情,有助于以气候变暖问题为主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价值观,除了以地球为本、心向地球之北极、以地球之北极为神圣的价值观外,还能是什么呢?
第六,的确,世界应该是单极的。但是,此单极之“极”,决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个国家(例如美国),而只能是天地之极,这就是北极。——在永恒的天地自然面前,历史性、过度性的国家,算得了什么呢!
第七,只有形成以地球为本、以形上北极为神圣的共同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以形下“世俗国家”为单位组成的、合乎科学的地缘政治学要求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才会是稳定的、持久的。
前面说过,北冰洋的价值在“通过无用来显示自己的大用”。因此,在“有”与“无”这对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矛盾中,北冰洋居于“无”的位置(两极之外的地区居于“有”)。因此,正如“无极而太极”一样,在“等级世界模式图”中,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无用”的北冰洋,“北极而太极”地居于统领一切的太极位置。也正如太极属形而上一样,北极点为中心的北冰洋,在“等级世界模式图”中,也属形而上;其价值,是精神性的。对此价值,分说如下:
第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人心若有一主静之太极,中正仁义自在其中。同样,地球上的人们,心中若有个主静之北极,心地和素质必如北极冰雪一般高洁;其人必敬畏天地、爱护自然、慈悲为怀、利用厚生、慎终追远、知根知本,必“得其秀而最灵”,必为“人极”般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人类若形成一种心向北极的“冰雪崇拜”和“冰雪文化”,其寒性地缘种因和福田福气肯定只会增强,不会减弱,人类的潜能和未来,必无可限量。
第二,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说地球有个指向北极点的磁极系统的话,那么,人心也必有一个“向北方,归北极”的心理磁极系统。或者说,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天理人人生来具有一样,人人心中,本来就有一个主静之北极,只不过在大多数人那里,此北极被种种“习相远”的形下后天习染蒙住而已。因此,说“心中若有个主静之北极”,不是从“外面”把此北极灌输给人,而是诉诸他天良的自我发现。此理,一如朱熹对《大学》“明德”一词的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第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 1990 p85】——在前面第二章第二、三节,我们指出:人类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这里我们再作点补充:人类及其文明,起源地在北半球不在南半球,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人类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纪冰期北半球的寒冷气候。此外,也是在第二章第三节,我们指出:以智慧为主要标志的人类高于动物的一切“人性”,是否定之否定地复归到植物阴静而且直立的习性的产物,但这种习性,又是在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据此,这里我们又可以说:地球上的人,不分白黄黑,不分东西南北,不分古今中外,其人性,都程度不等地带有第四纪冰期北半球寒冷气候的寒性地缘种因;此种因,就是“无极之真”,就是“圣人主静”之静源,就是“各具于人人之心中”之“宇宙之真理”。然而,北半球寒冷气候之源头根本,又在北极。因此,我们又说:人类的寒性地缘种因,人类高于动物的“静气”,人人心中具有的宇宙之真理,皆因缘于北极;北极,乃人类最古老最常新的精神家园。因此,心向北极,以北极为终极价值关怀,以北极为圆心构筑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乃人性最深刻的自我回归和最深刻内在的本质要求,乃人类比任何宗教都更古老更人性的精神需求。
第四,“理一分殊”。当今时代,世界主流价值观都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独特的,因而世界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世界;多元价值观,是正常的、自然的、合乎天理的。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界上的人,不仅在不同个人中形成共同群体,而且每一群体还形成了具有独断性和排它性的不同宗教价值观,结果是:“正常的”多元价值观一变而为不正常的以个性鲜明的“原教旨主义”为动力的“文明冲突论”。然而,正如不同的个人能够形成共同的宗教价值观一样,不同的宗教,为什么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呢?各种宗教,它所必有的那种个性鲜明的原教旨主义,难道绝对得真的就不能超越吗?在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绝对性面前,人类真的就无能为力吗?——非也!如果我们足够冷静并且对人类命运足够关注的话,那么将会承认:冷静地对待世间的一切并且小心地爱护人类的寒性地缘种因,是一切宗教尤其高级宗教的根本和共同的宗旨。但“冷静”来源于人的寒性地缘种因,人的寒性地缘种因来源于给人类及其文明以深刻影响的寒冷气候,给人类及其文明以深刻影响的寒冷气候的发源地,在北极。因此,各种宗教,都分有北极派出的寒性气候资源。因此,心向北极、关怀北极、以北极为神圣,在各种宗教,乃理所当然的题中之义。尤其是:“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北极之上是高天,仰望和心向北极,大有助于人们宗教感情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巩固;见过北极冰雪的人,宗教信仰最虔诚(拜伦:“圣安东尼是碰到了雪才向善”);在说服人们信教方面,哪位教士苦口婆心的劝诫比得上“天何言哉”的北极冰雪。可以说:在对北极的关怀中,各种宗教不仅能够在找到共同价值观并因此而弱化自己难以弱化的排它性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即与其它宗教不同而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缘特色相适应的传统价值观。
第五,“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者乎?”【同上】当今及今后的人类,最大的威胁来自以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为主的环境灾难。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尤其需要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能够通过人人易懂的科学道理(讲因缘),抓住“天下之心”,以此激发人类最深厚的道德感情;二是这种被激发的道德感情,有助于以气候变暖问题为主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价值观,除了以地球为本、心向地球之北极、以地球之北极为神圣的价值观外,还能是什么呢?
第六,的确,世界应该是单极的。但是,此单极之“极”,决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个国家(例如美国),而只能是天地之极,这就是北极。——在永恒的天地自然面前,历史性、过度性的国家,算得了什么呢!
第七,只有形成以地球为本、以形上北极为神圣的共同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以形下“世俗国家”为单位组成的、合乎科学的地缘政治学要求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才会是稳定的、持久的。
3、两大地缘力量核心区
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说北冰洋是地球的大脑的话,那么,形状类似脊椎的S形的大西洋,它那直通通与北冰洋连接着的北大西洋,就是与此大脑相通的地球的脊椎神经;而位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中心的“心脏地带”,就是地球的心脏。大脑、脊神经、心脏,都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同样,作为地球大脑的北冰洋、作为地球脊神经的北大西洋、作为地球心脏的心脏地带,也是地球的关键部位。
北冰洋的情形,上面已作分析,这里谈谈北大西洋和心脏地带的情形。
《太极图说》言:“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柔者,水也,海洋也;刚者,土也,陆地也。地球表面,正由柔性的海洋与刚性的陆地组成。而在人体,柔者,发命令的精神性的神经(软件)也;刚者,供血液的肉体性的心脏(硬件)也。此外,在人体,肉体系统以心脏为核心,神经系统以脊神经为主干。同理,在地球,刚性的陆地系统,以心脏地带为核心;柔性的海洋系统,以北大西洋为主干。
自然方面说,静态的陆地系统中的心脏地带属阴,动态的海洋系统中的北大西洋属阳;社会方面说,给人类以精神性的聪明才智的北大西洋属阴,给世界以肉体性的暴力运动的心脏地带属阳。但无论其阴阳属性如何互变,有一点是肯定的: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其地理位置,都处于上通“形而上”的北冰洋(从本书图1可以看出,心脏地带北接北冰洋)、下统一切“形而下”的地缘政治力量、把形而上与形而下沟通起来的“中介”位置上。而这,正好是“太极图”中“阴阳二气”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我们说:在与太极图结构暗合的世界模式中,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扮演的是阴阳二气角色。事实也是如此:在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它们自身不是形下政治实体,而是给一切形下政治实体及其关系以强大影响的“天地之气”;它们的作用不在于给各种政治实体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种种物质资源,而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或“高明柔克”或“沉潜刚克”、或文明或野蛮的“阴阳二气”。
正如包括五行在内的一切形下物象都由阴阳二气化生一样,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政治运动,背后都是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这两只或阴或阳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只不过:工业时代以前,由于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事业未开始,人类社会整体处于能源不足、阳气不足的阴静状态,因而那时候,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沉潜刚克、蛮气十足的心脏地带的阴气;那时候,从印度次大陆到北非地中海地区,从西方基督教世界到东方儒家世界,一切有着文明人类居住的地区,哪个地区感受不到来自心脏地带的阴性的野蛮之气的威胁呢?而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人类社会进入了整体能源充足、阳气十足的阳动状态,因而这以来,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高明柔克、文明气很足的北大西洋阳气;这以来的全世界,从南极到北极、从陆地到太空,哪个角落不受到发自北大西洋的阳性的文明之风的熏习呢?
总而言之,心脏地带与北大西洋在人类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性质或地位,就是一个“阴阳二气”的地位(此理,学者需仔细参悟)。若以中国年画中的关羽与张飞这两位一阴一阳的门神作比喻,那么可以说:北大西洋相当于阳面神关羽,心脏地带相当于阴面神张飞。此理,不仅是宗教哲学,而且是科学。
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说北冰洋是地球的大脑的话,那么,形状类似脊椎的S形的大西洋,它那直通通与北冰洋连接着的北大西洋,就是与此大脑相通的地球的脊椎神经;而位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中心的“心脏地带”,就是地球的心脏。大脑、脊神经、心脏,都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同样,作为地球大脑的北冰洋、作为地球脊神经的北大西洋、作为地球心脏的心脏地带,也是地球的关键部位。
北冰洋的情形,上面已作分析,这里谈谈北大西洋和心脏地带的情形。
《太极图说》言:“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柔者,水也,海洋也;刚者,土也,陆地也。地球表面,正由柔性的海洋与刚性的陆地组成。而在人体,柔者,发命令的精神性的神经(软件)也;刚者,供血液的肉体性的心脏(硬件)也。此外,在人体,肉体系统以心脏为核心,神经系统以脊神经为主干。同理,在地球,刚性的陆地系统,以心脏地带为核心;柔性的海洋系统,以北大西洋为主干。
自然方面说,静态的陆地系统中的心脏地带属阴,动态的海洋系统中的北大西洋属阳;社会方面说,给人类以精神性的聪明才智的北大西洋属阴,给世界以肉体性的暴力运动的心脏地带属阳。但无论其阴阳属性如何互变,有一点是肯定的: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其地理位置,都处于上通“形而上”的北冰洋(从本书图1可以看出,心脏地带北接北冰洋)、下统一切“形而下”的地缘政治力量、把形而上与形而下沟通起来的“中介”位置上。而这,正好是“太极图”中“阴阳二气”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我们说:在与太极图结构暗合的世界模式中,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扮演的是阴阳二气角色。事实也是如此:在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它们自身不是形下政治实体,而是给一切形下政治实体及其关系以强大影响的“天地之气”;它们的作用不在于给各种政治实体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种种物质资源,而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或“高明柔克”或“沉潜刚克”、或文明或野蛮的“阴阳二气”。
正如包括五行在内的一切形下物象都由阴阳二气化生一样,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政治运动,背后都是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这两只或阴或阳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只不过:工业时代以前,由于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事业未开始,人类社会整体处于能源不足、阳气不足的阴静状态,因而那时候,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沉潜刚克、蛮气十足的心脏地带的阴气;那时候,从印度次大陆到北非地中海地区,从西方基督教世界到东方儒家世界,一切有着文明人类居住的地区,哪个地区感受不到来自心脏地带的阴性的野蛮之气的威胁呢?而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能源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人类社会进入了整体能源充足、阳气十足的阳动状态,因而这以来,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高明柔克、文明气很足的北大西洋阳气;这以来的全世界,从南极到北极、从陆地到太空,哪个角落不受到发自北大西洋的阳性的文明之风的熏习呢?
总而言之,心脏地带与北大西洋在人类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性质或地位,就是一个“阴阳二气”的地位(此理,学者需仔细参悟)。若以中国年画中的关羽与张飞这两位一阴一阳的门神作比喻,那么可以说:北大西洋相当于阳面神关羽,心脏地带相当于阴面神张飞。此理,不仅是宗教哲学,而且是科学。
4、四大地缘政治力量
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的构建问题,实际是个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分级归类问题。然而,此一问题,正与中国古人曾经面临过的对自然物象的分级归类问题同。因此,中国古人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今日的人们学习借鉴。
地球生灵,是从对自然物象的归类性认识开始成为人的。中国古人也不例外。然而,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地区,以中国这方土地上的自然物象最为多杂。如何对这些又多又杂的物象进行归类认识,原始以来至商末周初,肯定是个令中国古人们感到头疼的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可以把这些物象总称为“万物”,但这样的总称,如果不是太抽象空泛,就是太具体零碎,二者都不利于人们“性焉安焉”地形成一种“求其放心”的健康心态。正如一个大国中的军队总司令一样,对自己的军队,他总不能每个士兵都记住和认识把握住,他甚至不能管到军师团这一级,只能管到为数不多但级别更高的军区或方面军、集团军这一级;反过来,他的所有军队,只有分成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面军或集团军,才便于他统领。同理,对自己土地上这些多杂的自然物象,中国古人们也必须找到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物象,使它们高居于一切物象之上,这样,才能通过对它们的把握而把握住那些又多又杂的物象。——那么,在这些多杂的物象中,哪几种最有代表性呢?比如说: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春夏秋冬、冰霜雪露、丝麻布、衣帽裤、金银铜铁、江河海湖、马牛羊、狗鸡猪、花叶草木、禽兽虫鱼、麦稻菽、松梅竹……那么多的物象,最有代表性的是哪几种呢?这个问题,肯定费了华夏先人们几千甚至几万年的心血;只是到了商末周初,当《洪范》一书出现时,才大体定下来,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同理,今日世界,关注全球政治走向和人类命运、试图规划世界政治格局和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体系的人们,正如商末周初前中国古人们的面对“万物”一样,面对的是一个由多种文明,多种国家联盟,一百八十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民族、部族、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复杂社会物象组成的零乱无序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他们必须找出其中的“金木水火土”,亦即今日国际社会正在谈论的“多极世界”中最主要的几个“极”。
那么,这样的“极”,定“极”标准是什么呢?
此一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以国家或准国家的国家联盟为单位,因而只能在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中挑选。至于挑选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不外中国学者萨本望先生的如是说:
萨本望指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的一“极”,应具备下列条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结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见 沈伟烈 陆俊元编著《中国国家安全地理》 p97】
这对吗?当然对;但这样的“对”,毫无意义!因为说来说去,这里无非是在说:“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的一‘极’,应……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然而,“极”的意思不正是“力量中心”吗?这里,作为谓语的“力量中心”,不正包含在作为主语的“极”中吗?这样的说法,与诸如“强国就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好人就是为人好的人”之类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因此,这样的说法,只是变白为素,析一为二的同义反复,没有意义,等于什么也没说!
那么,“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答曰:事实上,“多极世界”之“极”,乃理一分殊地从“北极”之“极”分派出来的;这样,多极世界的定极标准,就很简单,这就是:必须而且只要是一个接近北极而且领土广大的北半球的北方国家,就行了。
按此标准,诸如日本、英国这样的北方“综合国力”强国,由于面积狭小,国家发展潜力不大,并且其潜力早已或正在发挥到极点,其强只是“强弩之末”之强,因而是不具备“极”的必要条件、不能成为“极”的;反之,像加拿大,虽然现在的综合国力并不强,但由于领土的广大并且又是一个北方国家,因而是大有希望成为世界之一“极”的。不过,很可能:将来的加拿大,将与美国在方方面面的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二者构成一个“北美极”。因此,在世界诸“极”中,没有必要把加拿大单独考虑在内。总之是:在“领土广大的北方国家”和“综合国力强国”两标准之间,前者属于“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的国家,后者如果没有广大领土的话,属于“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的国家。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根据“领土广大的北方国家”这一标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位置连接或靠近北极,并且直接分有北大西洋和心脏地带气候资源的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这四个国家或准国家的国家联盟(中国国土虽与北极无缘,但它领土上的“世界屋脊”,乃南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这可弥补其与北极距离不是很近之不足)。或者说:“多极世界”之“极”,只是“多乎哉?不多也”的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四极。
世界政治格局或国际政治体系的构建问题,实际是个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分级归类问题。然而,此一问题,正与中国古人曾经面临过的对自然物象的分级归类问题同。因此,中国古人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今日的人们学习借鉴。
地球生灵,是从对自然物象的归类性认识开始成为人的。中国古人也不例外。然而,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地区,以中国这方土地上的自然物象最为多杂。如何对这些又多又杂的物象进行归类认识,原始以来至商末周初,肯定是个令中国古人们感到头疼的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可以把这些物象总称为“万物”,但这样的总称,如果不是太抽象空泛,就是太具体零碎,二者都不利于人们“性焉安焉”地形成一种“求其放心”的健康心态。正如一个大国中的军队总司令一样,对自己的军队,他总不能每个士兵都记住和认识把握住,他甚至不能管到军师团这一级,只能管到为数不多但级别更高的军区或方面军、集团军这一级;反过来,他的所有军队,只有分成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面军或集团军,才便于他统领。同理,对自己土地上这些多杂的自然物象,中国古人们也必须找到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物象,使它们高居于一切物象之上,这样,才能通过对它们的把握而把握住那些又多又杂的物象。——那么,在这些多杂的物象中,哪几种最有代表性呢?比如说: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春夏秋冬、冰霜雪露、丝麻布、衣帽裤、金银铜铁、江河海湖、马牛羊、狗鸡猪、花叶草木、禽兽虫鱼、麦稻菽、松梅竹……那么多的物象,最有代表性的是哪几种呢?这个问题,肯定费了华夏先人们几千甚至几万年的心血;只是到了商末周初,当《洪范》一书出现时,才大体定下来,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同理,今日世界,关注全球政治走向和人类命运、试图规划世界政治格局和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体系的人们,正如商末周初前中国古人们的面对“万物”一样,面对的是一个由多种文明,多种国家联盟,一百八十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民族、部族、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复杂社会物象组成的零乱无序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他们必须找出其中的“金木水火土”,亦即今日国际社会正在谈论的“多极世界”中最主要的几个“极”。
那么,这样的“极”,定“极”标准是什么呢?
此一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以国家或准国家的国家联盟为单位,因而只能在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中挑选。至于挑选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不外中国学者萨本望先生的如是说:
萨本望指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的一“极”,应具备下列条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结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见 沈伟烈 陆俊元编著《中国国家安全地理》 p97】
这对吗?当然对;但这样的“对”,毫无意义!因为说来说去,这里无非是在说:“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的一‘极’,应……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然而,“极”的意思不正是“力量中心”吗?这里,作为谓语的“力量中心”,不正包含在作为主语的“极”中吗?这样的说法,与诸如“强国就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好人就是为人好的人”之类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因此,这样的说法,只是变白为素,析一为二的同义反复,没有意义,等于什么也没说!
那么,“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答曰:事实上,“多极世界”之“极”,乃理一分殊地从“北极”之“极”分派出来的;这样,多极世界的定极标准,就很简单,这就是:必须而且只要是一个接近北极而且领土广大的北半球的北方国家,就行了。
按此标准,诸如日本、英国这样的北方“综合国力”强国,由于面积狭小,国家发展潜力不大,并且其潜力早已或正在发挥到极点,其强只是“强弩之末”之强,因而是不具备“极”的必要条件、不能成为“极”的;反之,像加拿大,虽然现在的综合国力并不强,但由于领土的广大并且又是一个北方国家,因而是大有希望成为世界之一“极”的。不过,很可能:将来的加拿大,将与美国在方方面面的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二者构成一个“北美极”。因此,在世界诸“极”中,没有必要把加拿大单独考虑在内。总之是:在“领土广大的北方国家”和“综合国力强国”两标准之间,前者属于“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的国家,后者如果没有广大领土的话,属于“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的国家。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根据“领土广大的北方国家”这一标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位置连接或靠近北极,并且直接分有北大西洋和心脏地带气候资源的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这四个国家或准国家的国家联盟(中国国土虽与北极无缘,但它领土上的“世界屋脊”,乃南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这可弥补其与北极距离不是很近之不足)。或者说:“多极世界”之“极”,只是“多乎哉?不多也”的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四极。
5、“日里诺夫斯基公式”
然而,像金木水火土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样,“四极”也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像金只能统领银铜铁而不能统领山石田土、土只能统领山石田而不能统领金银铜铁一样,四极中的每一极,只能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当头即“极”,而不能在它极势力范围内称霸坐大。——“多极世界”的含义和必要性,正在于此!
那么,“势力范围”如何规定划分呢?
答曰:第一,根据本书第三章第三、四、五节说的“负阴抱阳,南下争光”、“北强南弱,北主南从”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三条地缘政治学基本原理划分。第二,按几何学中“两点间直线最短”而直线又为物理学中源头在北极的地球经向磁力线标准划分(这两点实际上是同一的)。由此,就引出了一个由当今俄罗斯的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发明的“日里诺夫斯基公式”:
最好是划分势力范围。划分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北-南。如果我们再次交叉,那就又会彼此妨碍。要达成协议,搞这么个世界条约:我们瓜分全球,我们划分势力范围(不是统治范围)!顺北-南方向行动。日本人和中国人向东南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向南——阿富汗、伊朗、土耳其。西欧向南——非洲大陆。最后,加拿大美国向南——整个拉丁美洲。这全都平等。这里谁也没有优势。方向相同——由北向南。地域彼此相连。
日本和中国离越南和马来西亚比我们近得多。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同俄罗斯毗连在一起,而不是同法国和英国相连。非洲通过地中海同欧洲相连。而拉丁美洲同北美大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因此,照这个地缘政治公式来安排,对全人类都会是很有利的,全球上空将会形成温暖晴朗的政治天气,没有风暴和乌云的天气。能源、交通、通信费用就会减少。【弗?沃?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的命运》 新华出版社 1995 p147】
必须指出:此公式与“帝国主义”无关,只是一个“以阴驭阳、阴阳互补”的自然历史公理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充分考虑到:“蔽于人而不知天”观念,在某些学者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无论如何解释,他们还是将会对此公式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极其“义愤”的“人道批判”。但是,这里又要指出:如果批判者们不是美国右翼势力那样的狂妄地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世界”论者,而是一个赞成“多极世界”的人,那么,这里又有一问:
在你否定批判了这个公式后,你那“多极世界”概念,还有什么内容?即使有内容,你那内容还有什么客观性?又假如你还承认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话,那么,马克思说的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观点,在你,是一种空洞的做学问时便于引用的人云亦云的套话,还是一种自己真正吃透了它的精神实质的真实信念乃至深刻信仰?如果是后者,那么你难道会看不出:在阶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已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代、谈论阶级斗争和国家消亡毫无现实意义、人类社会最有活力的政治力量是国家而非阶级、一切国家中最有活力的国家是北方国家而非南方国家的今天,此公式,不正是“与时俱进”地对“其命惟新”的马克思观点的最恰当注解吗?
当然,此公式的最大反对者和冷嘲热讽者只会来自美国。但这无损于此公式的客观真理性。况且,此公式如果没有美国式的反对者的话,那它自身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存在价值!——原因无它:大凡一切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人,无不是些“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狂妄自大者。
此公式的力量,短期是难以显示的,但长期看,必然如此!当然,这期间,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形出现,但大势上说,大体如此:老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要南下太平洋,俄罗斯要南下印度洋,欧盟南北要整合从而摆脱小媳妇式的对美国的依赖从而恢复自己本来的男子汉形象,这是他们各自自我实现的本质要求和客观的自然历史趋势,——只要他们各自这些理所当然的自我实现目标达到,那么,此公式就在大体上得到了证明。反过来说,为这一天理昭彰的公式所揭示的这些并不过分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目标,美国阻止得了吗?
然而,像金木水火土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样,“四极”也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像金只能统领银铜铁而不能统领山石田土、土只能统领山石田而不能统领金银铜铁一样,四极中的每一极,只能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当头即“极”,而不能在它极势力范围内称霸坐大。——“多极世界”的含义和必要性,正在于此!
那么,“势力范围”如何规定划分呢?
答曰:第一,根据本书第三章第三、四、五节说的“负阴抱阳,南下争光”、“北强南弱,北主南从”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三条地缘政治学基本原理划分。第二,按几何学中“两点间直线最短”而直线又为物理学中源头在北极的地球经向磁力线标准划分(这两点实际上是同一的)。由此,就引出了一个由当今俄罗斯的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发明的“日里诺夫斯基公式”:
最好是划分势力范围。划分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北-南。如果我们再次交叉,那就又会彼此妨碍。要达成协议,搞这么个世界条约:我们瓜分全球,我们划分势力范围(不是统治范围)!顺北-南方向行动。日本人和中国人向东南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向南——阿富汗、伊朗、土耳其。西欧向南——非洲大陆。最后,加拿大美国向南——整个拉丁美洲。这全都平等。这里谁也没有优势。方向相同——由北向南。地域彼此相连。
日本和中国离越南和马来西亚比我们近得多。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同俄罗斯毗连在一起,而不是同法国和英国相连。非洲通过地中海同欧洲相连。而拉丁美洲同北美大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因此,照这个地缘政治公式来安排,对全人类都会是很有利的,全球上空将会形成温暖晴朗的政治天气,没有风暴和乌云的天气。能源、交通、通信费用就会减少。【弗?沃?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的命运》 新华出版社 1995 p147】
必须指出:此公式与“帝国主义”无关,只是一个“以阴驭阳、阴阳互补”的自然历史公理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充分考虑到:“蔽于人而不知天”观念,在某些学者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无论如何解释,他们还是将会对此公式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极其“义愤”的“人道批判”。但是,这里又要指出:如果批判者们不是美国右翼势力那样的狂妄地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世界”论者,而是一个赞成“多极世界”的人,那么,这里又有一问:
在你否定批判了这个公式后,你那“多极世界”概念,还有什么内容?即使有内容,你那内容还有什么客观性?又假如你还承认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话,那么,马克思说的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观点,在你,是一种空洞的做学问时便于引用的人云亦云的套话,还是一种自己真正吃透了它的精神实质的真实信念乃至深刻信仰?如果是后者,那么你难道会看不出:在阶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已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代、谈论阶级斗争和国家消亡毫无现实意义、人类社会最有活力的政治力量是国家而非阶级、一切国家中最有活力的国家是北方国家而非南方国家的今天,此公式,不正是“与时俱进”地对“其命惟新”的马克思观点的最恰当注解吗?
当然,此公式的最大反对者和冷嘲热讽者只会来自美国。但这无损于此公式的客观真理性。况且,此公式如果没有美国式的反对者的话,那它自身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存在价值!——原因无它:大凡一切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人,无不是些“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狂妄自大者。
此公式的力量,短期是难以显示的,但长期看,必然如此!当然,这期间,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形出现,但大势上说,大体如此:老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要南下太平洋,俄罗斯要南下印度洋,欧盟南北要整合从而摆脱小媳妇式的对美国的依赖从而恢复自己本来的男子汉形象,这是他们各自自我实现的本质要求和客观的自然历史趋势,——只要他们各自这些理所当然的自我实现目标达到,那么,此公式就在大体上得到了证明。反过来说,为这一天理昭彰的公式所揭示的这些并不过分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目标,美国阻止得了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