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来一直做少数民族节日礼仪考察,所以,眼下一说到什么事儿,总要先想到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感觉,别说宋明以后的儒学大师,咱们历史上许多儒家大师甚至包括孔子孟子,在边远村寨的少数民族百姓那里,恐怕都跟外星人差不多。比如我重点调查的苗族的六合寨、彝族的水瓜冲,除了村干部,大部分老百姓连汉话都说不利索,他们对汉族主流文化的了解,跟咱们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人的了解差不了多少。
但是,有一条确实令人思考,就是尽管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不懂得孔子,不懂得儒家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连汉族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横渠四句”,但是,不懂得汉族主流文化,并不意味着孔子的想法,以及张载先生的想法跟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只要进入少数民族同胞的节日舞圈里,走进锅庄舞圈、莎朗舞圈、芦笙舞圈、达体舞、烟盒舞圈、左脚舞圈、摆手舞圈,一直到纳西同胞的打跳舞圈、普米同胞的踏歌舞圈,你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什么感觉?虽说少数民族同胞没有汉族人这样深的“理性认识”,但是,他们的真本事,就在把这些“理性认识”原原本本地落实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中,而且是落实到每一个百姓的心里,落实到每一个百姓的脚底下。
咱们看看羌族同胞的《羌魂》,这里的羌族舞曲,就是这样从一管又一管羌笛传承,一直传到今天,许多曲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就是说,还没有宋代的时候就有这些曲子了。今天,这些曲子依然是羌族百姓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主要支柱。看着莎朗舞圈,看着羌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中年人和老年人在莎朗舞圈里翩翩起舞,神采飞扬,看到羌族同胞经常随地起舞,就是在大山脚下,随便一块绿草地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圈子,就可以“诺音波”、“多索萨”,就可以唱起来,跳起来,看着这样的舞圈,感觉羌族同胞跟“天地”感情显然比咱们要深得多,而且他们的天人交往更亲切更天然,你说这是不是“为天地立心”?
莎朗是羌族同胞情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舞活动,他们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歌不能不唱,舞不能不跳。黔东南的侗家人说:饭养身,歌养心。石屏的彝族同胞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你说,这莎朗乐舞是不是在“为生民立命”?
锅庄、莎朗、达体舞、烟盒舞、摆手舞……这些广场文明的核心表达方式,跟孔子说的“要学诗”,孔子说的这个“诗三百”,是一个脉。今天藏族同胞的锅庄,就是藏族同胞的“风雅颂”,莎朗,就是羌族同胞的“风雅颂”,达体舞、烟盒舞、左脚舞、花腰歌舞,就是咱彝族同胞的“风雅颂”,摆手舞就是土家族同胞的“风雅颂”,芦笙舞、反排木鼓舞,就是苗族同胞的“风雅颂”。而且,咱们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的“风雅颂”,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诗经”时代。置身少数民族同胞的舞圈里才发现,这一方宝地,跟孔子时代的老祖先才是地地道道的一脉相承。你说,这不是“为往圣继绝学”,什么是“为往圣继绝学”?
再看“为万世开太平”,咱们先别想“万世”,先想想眼前,如果咱们眼前心里都不太平,再想“万世”,再想“世界上还有几分之几的被压迫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显然就不太现实。佛教有句话:活在当下。所以,置身在少数民族同胞的舞圈里,跟着乡亲们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看着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几分钟之前还陌生,但是大家在同一个舞圈里,就都成了一家人的感觉。这时候就明白了,正是这样的舞圈,这样的歌声,这样的舞步,这样的仪式,让咱们少数民族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保持太平。而且,从藏族到彝族、从苗族到侗族、从土家族到纳西族、普米族,他们的锅庄、莎朗、达体舞、烟盒舞、左脚舞、花腰歌舞、摆手舞、芦笙舞、大歌、打跳、踏歌,带领着他们的祖祖辈辈,完成了多少代人“慈航普渡”的工作?这不是“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是“为万世开太平”?
对了,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提醒一下,宋代儒学大师说的这四句话,都是历代“儒生”一个人心里“想”的事,而少数民族同胞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都是一群人集体“做”的事。
后记:谨以此文纪念在5·12地震中遇难的北川县文化馆干部计学文老师、李红果老师。他们几十年里一直在做羌族莎朗乐舞的搜集、整理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我们至今仍深受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