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西方人的《安魂曲》安不了咱们的魂

纳各勒 · 2008-11-0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西方人的《安魂曲》安不了咱们的魂




    眼下有一种感觉,就是西方人的《安魂曲》,它安不了咱们的魂,咱们的魂,只能靠咱们祖先的《安魂曲》来安,别人的东西,永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便是西方顶极大师的作品也是如此,这大概就是DNA的缘故,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
    只有咱们自己的家园,给咱们最终的安全感,给咱们最终的安定感,安慰感,还是跟咱们自己的同胞在一起,才有可能找到家园感觉。家乡家乡,没有乡亲,你就不会有家的感觉。没有这个亲字,你的家乡就不是真正的家乡。你看看咱的汉字,家,乡,亲,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耐人寻味,就是家才亲,就是乡才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咱们的DNA就这样显示的,你很难改变这一点,跟上帝的安排较劲,总是徒劳的。
    所以,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汉字,祖、国、家、园、乡、亲,你看着这些字,就有亲切感,亲不亲,故乡人。咱们眼下要唤醒的,还就是这些字里面的意思,里面的感情。少数民族同胞的做法,就给咱们带来了启示,咱们感觉不对了,就赶紧到少数民族同胞那里去充电,到他们那儿,就来电了。来电啥感觉?就是一个字:亲。
    印度人看了自己的《祝福印度》PERY FOU INDIA,他们看着就感觉亲,咱们可以欣赏,但是你很难有亲的感觉。所以,咱汉字这一个亲字,就是咱们自己的“情感特点”。美国西部片多了,开发西部的好多片子,都曾经让咱们感动,但也就是当时感动感动,仅此而已。咱们的《闯关东》,跟他们的西部感觉很相似,但咱们的东西,一看就感觉亲,美国的,你再怎么着,也很难有这个亲的感觉出现。
    中国人最后的特点,就是活出一个“亲”字,把这个字活出来,中国人就成功了,没把这个字活出来,那你无论取得怎样外在的成功,都不算数。所以,咱们在今天这个时代,还就是要在这个“亲”字上做文章,你说老祖先的故事,你自己就感觉亲,亲不亲,故乡人,老祖先就是咱们故乡人,这块土地,就是他们的故乡,而他们的故事,就是咱们的故乡。见到故乡人,应说故乡事。咱们今天讲的就是咱们的“故乡事”,故乡事,简而言之,就是故事。所以,咱们今天讲老祖先的故事,就是在讲咱们的故乡事。咱们汉语里,事又跟情联着,事情事情,所以,你说事,就是在抒情,在表达感情。说的是事,传的是情,说的是祖先事,传的是家园情,就是这件事,带动了这份情,以事带情,事是先人的事,情是今人的情。先人的事,唤醒了今人的情,这就是艺术的奥妙之处。看着先人,你就是觉着亲,你就是觉着这份内在的情被唤醒了。
    你把美国人的“闯西部”片子拿来,看他们的先人,片子拍得再怎么棒,你也出不来这份情。就是这个“亲”字到不了位。这也是没辙的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天咱就赶上了这么一个时代,所以,今天最高档次的“煽情”,肯定离不开这份情,这份故园情。就在这个“人性最核心的地方”,种族和血缘的份量,你就看出来了。
    中国人的DNA这时候就看出来了,“何人不起故园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咱中国人对“故园情”这仨字儿最有感觉,咱回头看看,这些年文化圈里的事儿,失败的作品,都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栽了。
    咱们大家伙儿内心里最渴望的东西,还是渴望有人能把咱们内心里的这份“故园情”给煽乎起来,这个“故园情”给煽乎起来了,咱们自己人彼此才看着都亲近,无论是足球,还是“大片”,大家伙儿想要的还是这个东西。
    所以,少数民族同胞这方面就值得咱们长期地“学而时习之”,他们的礼仪节日,都是为了这一份“故园情”,没有第二个目的。你看世界上哪个地方节日鼎盛,这个地方肯定是民风鼎盛,人气鼎盛,人情鼎盛。英国人搞的肯特郡“重温历史节”,“狄更斯节”,这就是他们在重建家园,重建家园的具体落实,就是落实到这个“故园情”上头,世界上所有的“狄更斯迷”,都会把这里当成他们的“故园”,当成他们的感情归属之地。
    世界杯也好,奥运会也罢,都应该成为咱们传播咱们自己“故园情”的最佳场合,咱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个“世界级机会”,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把世界舞台,当成咱们传播“故园情”的最佳场所。在这上头,咱们通了情,也就达了理。你在这个舞台上完成了自己“故园情”的展示和传播,你就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对自己人,通了这个“故园情”,效果如何?不言自明。对外人,你把你地道的“故园情”展示出来,老外也感觉你们这些人的真性情出来了,他们也会被感动,所以,他们对咱们的理解也就加深了,这也就是“通情达理”、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
 

穷则“群善其身”,达则“兼善社会”


看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人,即便声嘶力竭也要放声高唱的那股激昂劲头,明白了。他们不是用嘴在唱,不是用胸腔、或者是腹腔在发声,他们实实在在是用心在唱。这时候,我只想到两个字:唱魂。脑袋瓜子总算开窍了,敢情侗族同胞是在唱魂,藏族同胞是在唱魂,苗族同胞是在唱魂,彝族同胞是在唱魂,土家族同胞是在唱魂,维吾尔族同胞更是在唱魂。只有到了这份儿上,你才能感觉到,他们不是在唱歌,也不是在“抒情”,他们实实在在是在“唱魂”。

《论语》里有关孔子唱歌的两条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子于是日歌”,咱们终于读明白了,孔子跟这些少数民族艺人一样,跟“木卡姆齐”一样,他是在唱魂,他唱的是“安魂曲”。

有人用孔子自嘲说的“丧家之犬”,说孔子是无家可归,才口出此言,实在是没有到过少数民族同胞的歌舞广场来过的缘故。孔子对“尽善尽美”的感觉,就是在这样的歌舞广场上有所领悟。咱们可以问问少数民族同胞,尽善尽美,这四个字,他们有没有体会,如果有,能在什么地方体会到?相信咱们的维吾尔族同胞一定回答是在木卡姆广场上,藏族同胞一定说是在锅庄广场上,苗族同胞一定回答是在芦笙舞广场上,侗族同胞一定说是在大歌广场上,土家族同胞一定说是在摆手舞广场上,彝族同胞一定说是在达体舞·烟盒舞·左脚舞·花腰歌舞广场上……

木卡姆没有这种带有呐喊腔调的“喊唱”,它震撼人心的魅力就要丢掉一半以上。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个民族的卓越气质,粗犷、阳刚、而且团结,不是一个人自己在那儿“独善其身”,而是不管是穷是达,大家伙儿都在一起,“群善其身”,兼善社会。少数民族跟汉族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而这也恰恰是咱们的“先秦祖先”的原始风范,传到宋明时代,传丢了,传走样了。

做了少数民族礼仪考察,一个特别强的感受就是,你很难找到某个人,你找不到一个人唱的木卡姆,一个跳的锅庄,一个人唱的侗族大歌,一个人跳的芦笙舞,一个人唱的“滇南四大腔”,一个人跳的莎朗,一个人跳的达体舞、烟盒舞、花腰歌舞,一个人跳的“打跳”、“踏歌”……更是很难找到某个“精英”,所有的“精英”都融化在自己民族的“精英·大众群体”里,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这是我最强的一点感受,这也正是广场文明的一个特点,“社会精英”一定要融化在“大众群体”之中,而不是“之外”,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社会也才能为“精英”的工作受益。

在少数民族的“文明生态”里,任何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精英”,几乎都没有生存的空间。我仔细回想我交的少数民族“精英”朋友,他身后都有一群人,他和这一群人水乳交融,离开了这一群人,他可能什么也不是。

所以,就跟听木卡姆一样,领唱高亢的歌声,一定有大家集体的呼应,这种共鸣感,才是真正的尽善尽美。这时候就明白当年酷爱唱歌的孔子,当年的“和声环境”,孔子跟他的学生、弟子的关系,更像是“领唱”与“合唱”的关系。孔子说的“而后和之”,这个“和”的意义,说的是唱歌,也是“精英”跟大众之间的关系。所以,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这种“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共鸣感觉,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色。

这个咱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到了宋明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变化。“一俟以修身为本”,把“个人修养”强调到极端的程度,不自觉地突出了“精英”的角色,咱们看看咱们的戏剧史,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台上、台下的感觉出来了。咱们文明里,大量的“舞台”、“戏台”都是在这时候出现的。咱们可以想想看,“先秦祖先”那时候,很少给你“台上台下”的感觉,“汉唐”时期,乐府繁盛,但很少有明显的台上台下区别。跟木卡姆和藏戏一样,你很难有台上台下的区别。似乎这道界限并不明显。

只是到了宋明时期,这道界限出来了。建水的朱家花园,里面就有这样的戏台,而乡下老百姓那里,比如岔科乡白云寨,它也有个台,但这个台跟广场是同一块地,没有上下之分,台上台下,贯通在一起,台下看的,转眼就围成舞圈,自己成了舞林高手。而且跟外面来的“精英”同场对歌,经常给“精英”造成威胁。

对比一下“秦腔”和“木卡姆”这同属西北地区的两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就很有意思。都有“呐喊”这样的北方风范,阳刚风格,刚烈,火爆,说“秦腔”是“关中魂”不为过,木卡姆更是维族之魂,但两者对比一下,咱们就发现,木卡姆没有台上台下的区别,秦腔就更像戏剧,木卡姆可以载歌载舞,秦腔不行,主要靠唱,靠喊,靠吼,所以叫吼秦腔。秦腔主要是“个人呐喊”,木卡姆则是“个人与集体呐喊相结合”,歌与舞相结合。

当然秦腔也可以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但主要是“自”娱“自”乐,一群关中汉子齐唱秦腔,这感觉就不对了。木卡姆正好相反,自娱自乐就成不了气候,必须是大家在一起,至少要四五个人以上,有弹,有唱,有唱有和,而且动人处必须是“和”,领唱与齐唱互相呼应,这才出味道。这时候,你随时可以上去跳起来,秦腔这时候就不能如此了,他那头正吼着,你上去跳,说实话,你也找不到下脚的感觉。

这时候,咱们就看出来木卡姆跟孔子时代祖先的生活方式更接近,《论语》里记载的“子与人歌”不是偶然的,这就是当时咱们祖先的“社会风气”。咱们可以看看《诗经》,当时的《诗三百》,随便哪一首歌,都可以唱,可以跳,可以用乐器演奏,跟木卡姆一样,集“歌舞乐”于一体,随时随地可以载歌载舞。

云南建水朱家花园里的戏台,已经跟城外百姓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这已经是“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跟岔科乡白云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有了本质的区别。白云寨的彝族百姓可以载歌载舞,朱家花园里面,已经没有载歌载舞的“场地”了。

从今天的角度看,秦腔的发展空间,显然没有木卡姆大。在眼下的全球一体化时代,把木卡姆放到世界任何一个城市,在城市广场上,只要木卡姆艺人弹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很快就会有这个城市的观众跟着上来跳,木卡姆就有这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这样的“普世性”。为什么,就因为它没有台上台下的界限,没有“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界限。

同样是这个城市,这一方广场,咱们组织最棒的“秦腔剧团”到这儿演出,恐怕外国人很难有这样的冲动,要上来跟咱们的“老生”和“花脸”同台载歌载舞,上来就不对了,就“搅了场”了。这就是“舞台艺术”和“广场艺术”的不同之处。

从这样的例子就可以发现,广场文明更接近大众百姓,更有“普世性”。咱们接着想想孔子的“师·范儿”,跟宋明学者的“师·范儿”对比一下,感觉孔子没有台上的感觉,而且他的广场感觉更丰富,更强烈,性情也更自然,而且轻松幽默风趣。宋明学者就跟自己的老祖先有了明显的不同,你随便一想这些学者的学者风范,几乎都是“高堂布道”、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道貌岸然的感觉,更要命的是没有丝毫幽默感,而且几乎没有人有丰富的广场感觉,这不能不说是咱们在“千年师范”风格上的一大变化。

这种“风格”,甚至一直影响咱们眼下的“网上风气”。
 

侃侃而谈这时候为什么失去了效力?



    洪晃在她母亲章含之走的时候,放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侯耀文走的时候,他的朋友们给他放的是英国人的《友谊地久天长》。在最后送别的时候,西方人的音乐和仪式魅力体现出来了。这时候,咱们也想想咱们自己的音乐和仪式,咱们祖先当年丰富的生命礼仪,今天怎么到了这种地步。
    这当然也是好事,启发咱们自己的想法。但同时咱们也看到了,转折点已经到了,咱们明天的自信心,就是要建立在一系列的“行为仪式基础”之上,正是这样的“行为仪式”,才能让一个社会的文明真正建立起来。这时候,咱们才发现老祖先当年的想法和做法是多么现代,不受任何时代的局限。
    送往迎来,就这么简单。礼仪仪式,啥意思?啥叫人文关怀?孔子和他当年同时代的先人们,为什么把这个“礼”字看得这么重要,全明白了。
    为什么是“成于乐”?为什么关键的时候要《安魂曲》?要曲来安魂?语言不行吗?侃侃而谈这时候为什么失去了效力?老祖先的话,这时候见出分量了。
 
 

城里的“文房四宝”与乡下的“文房四宝”



不祭祀神明,咱们的寨子就不得安宁。不唱歌跳舞,咱们就不会快乐。不跳“乐作”寨子不热闹,不祭“玛美棉”,花不开放,不祭寨神“哈尼”不得安宁,今天不跳哪日跳,今日不舞哪天舞,作罗纵!作罗纵!


哈尼人的歌唱得太棒了。一个礼,一个乐,咱们祖先当年的想法,都被哈尼人用这么简单的民歌说明白了。

这时候,想到城里人的“文房四宝”,和乡下人室外的“文房四宝”比起来,这“四宝”可就都跑“房间”里头了,这就是从“广场到室内”的变化。当然,个人修养永远要讲,但光有这个,没有了群体修养,没有了“广场修养”,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通常说的“文房”,基本上是一部分文人墨客的“生活园地”,至少是跟城里人有缘分,跟乡下人没啥缘分。以云南建水为例,朱家花园里,都是这种讲究,文房四宝,是这里头人们的必备工具。你跑岔科乡的白云寨看看,这里的人跟这“四宝”可就没啥关系了。但是白云寨的乡亲们,跟“诗经时代”的祖先感情上显然更密切。他们有另一种“文房四宝”,他们的“文房”,不在市井的室内,而在乡下的“室外”。这个“文”跟城里的“文”,也不是一回事,跟老祖先当年的“仪式广场”是一个意思。所以说,这里的“文房”,就是天地之间的“仪式广场”,天当房,地当床,说就是这个“房”。

“文房”说明白了,再看看“四宝”,这可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四宝,不是“笔墨纸砚”,而是“诗歌乐舞”。城里的“四宝”都是一个人的事儿,跟别人没关系,都属于“闭关修炼”用的工具。乡下人这“四宝”,你想一个人用可就没戏了,必须是大家一起来,载歌载舞,尽情欢乐,谁也不能少,大家都要参与。这里,重要的是参与,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儿。

由于你参与了这个“文房四宝”活动,老天爷还给你“四大收益”,这都是“文房”的恩赐:一个是阳光,一个是空气,一个是水,一个是食物。咱看看少数民族同胞在阳光下的节日广场上载歌载舞,从健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有益的“有氧运动”,在这种“既陶冶灵魂,又锻炼身体”的活动中,你在阳光下活动,吸收了大量的阳光,呼进大量氧气,这两条,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能量代换”。这种“吐故纳新”的方式,显然要比“室内文房”的感觉要好得多。

你“有氧运动”活动到一定的程度,体内代谢肯定会加快。所以,你就要及时补充大量水份,补充大量食物。你开始感觉参与这种“乐舞活动”,不光是让你心情舒畅,跟大家的感情更深,而且,生理上你也有变化。食欲不振变成了食欲增加,饭量大增,吃嘛嘛香,睡哪儿哪儿着,吃得香,睡得香,你说这对如今的城里人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眼下的什么“亚健康综合症”,到了乡下,那里有这毛病的地盘儿,你到花腰歌舞的家乡,到烟盒舞的家乡看看,这里的人都没听说过这毛病。

打这儿就发现了,咱们祖先还确实是高明,就是“祭祀乐舞”这种形式,既关心了人们的“信仰”,精神支柱,又关心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两全其美,而且跟古希腊先哲想得都是一个思路。你说咱们的祖先不聪明,还有谁的祖先够聪明?

说这个故事,不是要否定咱们室内的“文房四宝”,都是好东西,但咱们别光窝在屋子里头,也出来晒晒太阳,别光一个人修养,也跟大家伙儿一起玩一下“群体修养的游戏”,室内和室外结合起来,两方面体会咱们祖先留给咱们的“传家宝”,可能感觉会更好。
 
 

李白为什么如此感动?

盛世气象不是喊出来的,不是侃出来的,是一个社会的所有人载歌载舞,用舞步踏歌踏出来的。咱看看李白的《赠汪伦》,28个字,就透露出当时的时代气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七绝,关键字是俩字,踏歌。

整个的场景也由于这俩字而变得活灵活现,要是没这两个字,或者说没这个“踏”字,场面可就不一样了。咱可以把这个“踏”字,换成“放”,换成“唱”,都不行。味道全变了。

关键是场面变小了,字一变,这送行者可能就一个人了,光汪伦送李白,这场面谁都能想象到,朋友送别,人之常情,但也仅此而已。但李白为什么这样感动?连“桃花潭水深千尺”,都“不及汪伦送我情”,光汪伦一个人送,显然不会让李白有这样的感动。看来当时是乡亲们一群人送李白,而且大家都恋恋不舍,这个“场”面,才会出现。更令人感动的事情还在后面,乡亲们恋恋不舍的感情,没有悲悲切切,而是大家载歌载舞,在岸边先唱起了送行歌,接着又手拉手跳起家乡的民俗舞蹈,这歌舞场面一出现,李白心里就不用说了,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眼下,咱就通过“踏歌”这两个字透露出来的信息,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一些主要情况:头一条,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要是这一条还没解决,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可能正在地里干活,因为全家人吃了上顿,还都在考虑下顿的问题。即便汪伦出于朋友情谊,送李白,他一个人送也差不多了,不可能一大群乡亲们都赶着来送行,更不可能大家在岸边载歌载舞,毕竟都没吃饱肚子,也没那么大劲头。

一是温饱问题解决了,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淳和,民俗文化风气很盛,“踏歌送行”不是到了李白这儿才有的新鲜事,而是乡亲们当时的一种风气。送李白要“踏歌送行”,等李白走了,杜甫来了,他走的时候也还是要“踏歌送行”,乡亲们还是载歌载舞,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

所以,从李白诗里这28个字,确切说就是从这俩字上,咱就看出来,管仲先生当年说的话,衣食足,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这几条全落实了。可见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社会。

遗憾的是,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眼下的学生由于厌倦学校总让人背古诗,结果给改成了这样: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扑嗵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出一看是汪伦。

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看看咱们祖先当年的“穹型平衡哲学”



咱们老祖先对人体平衡的看法,对人际平衡的看法,对天人平衡的看法,很值得咱们参考。他们当年倡导的“礼乐文明”,恰恰是对眼下以“西方文明观”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纠正,这就是咱们祖先当年的“穹型平衡哲学”。

现代医学提出的“穹型平衡”,说的是在器官ORGAN,体质PHYSIQUE,心神MIND三方面的均衡保养。咱们眼下的社会,如果说是一个人的话,这三方面明显处于不均衡状态。毛病就在过于注重“器官和体质”,而忽视了“心神”。过于注重GDP,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建设。

所以,咱们眼下的社会是一个“健康失衡”的社会,片面强调发展“器官和体质”,而忽视“心神”健康。所以老外老拿你说事儿,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老百姓这话实实在在,咱们的社会是有缝,这咱们要老老实实承认,坦率一点不丢人,这正是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感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咱们可以把每个国家都看做是一个人,咱们看看咱们自己,是否健康?

所以,咱们的“内外交困”,可以理解,老外找你的茬儿,也可以理解。所谓“内外交困”,内,主要是“道德健康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里面的“新社会道德观”还没有建立完善,眼下的所谓“混乱”,主要是心理混乱,思想混乱,道德观混乱,价值观混乱,所以,咱们的“道德健康建设”,是“复兴人文中国”的一个大问题。

第二条,“社会适应良好”,老外总是找你的茬儿,他就是冲着这个来的,你内在的“道德混乱”,表现在外面,社会适应一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咱们这帮人的“集体行动”,比如出国旅游,他们看见你们中国人就感觉不舒服,因为你们自己还没把自己弄舒服。

咱们眼下要解决的正是咱们的“内外交困”问题,WHO说的那四条,你不能光注意“躯体健康”,你光躯体健康,心理一大堆毛病,这世界上还是谁也不会正眼瞧你。

所以咱们就要对症下药,中、社、礼、乐、仁、和,这就是咱们老祖先给咱们留下的方子。

所谓“中”,就是在“公德”与“私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农耕社会的“君子小人观念”已经过时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果还僵化地执着于这种感觉,那你就很难认识今天的世界,因为今天满世界都是这种“喻于利”的小人。而且,过去的“君子感觉”总给人“伪君子”的感觉。所以说,这种把人机械地分成两种人的想法,放在今天实在是相当可笑。这种“机械道德观”,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已经成了一种僵化、教条和束缚。

在“博爱”与“自由”之间,找到“平等”的法制基础,没有“平等”的法制基础这个“中间点”,要么“博爱高于一切”,要么“自由高于一切”,要么“道德杀人”,要么“人欲横流”,永远在这两个极端折腾,或者说是忽悠,咱们的社会将永无宁日。

平等的法制基础,这个中间点找到了,还要找一个“中间点”,就是在“国与家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因为人总是跟自己的家在一起,“国家的国字”离每个人实际上都相当遥远。那么,从“我家”到“国家”,中间要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点”,咱们祖先早就找准了,这就是咱们说了几千年的这个“社”字。

眼下这个“社”字找准了,是解决咱们“国家健康”的关键,这个“社(NGO)”建设完善了,“社”的观念深入人心了,所有人都感觉“有我有家有社有国”了,咱们这个社会,就自然而然成为和谐社会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