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子是杰出的“软件程序编写大师”?
少数民族同胞创造“场”的能力,很值得城里人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场”上,我听到了地道的“中国福音”,正是这样一方又一方的乡间广场,我发现了这些质朴村民除了种地、养家、打工之外,还有把自己的“性情”展示得美仑美奂的一面。
这时候有个感悟:人脑也跟电脑一样,你给它装上什么软件,它就有什么功能。原来你的电脑没有画图功能,你装上了photoshop6.0,它就可以画图,编辑照片,什么都能干了。在少数民族同胞的乡间广场上,我就这么琢磨着,少数民族的“传统”就是一个“歌舞”软件,装在众乡亲的脑子里,乡亲们就把自己美仑美奂的一面展示出来。
咱们原来也有这样的“歌舞软件”,可惜到了宋明时期,这时候的“儒家修正主义者”片面强调“文字软件”的重要性,结果就大大压缩了“先秦祖先”事先就编好的“风雅颂”软件系统。所有的学子,都开始注重“理学软件系统”,结果,咱们汉族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就把汉字越弄越跟老百姓拉开了距离,惟恐人家懂了,最后被弄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越来越不着四六。
咱们看看孔子当年让儿子和学生“要学诗”,什么意思?他就是希望给儿子和学生及早装好这一套“风雅颂”软件系统,这一套“人性人情表达和交流系统”,通过“歌舞乐”的系统学习,对自己一生的“感情”能力负责,对个人与群体的“感情交流能力”负责,对社会整体的“感情疏导、宣泄、提升”负责,这就是孔子当年的真实想法。所以,他用了很多时间从十几国的“国风”里,从成千上万首民间歌舞曲中,精选出三百来首,编成这套“风雅颂软件”,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他作为杰出的“软件程序编写大师”,绝对当之无愧。咱们每个人脑子里,都装着这套“软件”。可惜,后来的“软件编程员”越来越不把先人的“原创”当回事,光把它当成文字文件了,最后居然给弄到了“回收站”的地步。当然,这也和与《诗经》这个龙凤胎的另一半《乐经》失传有关系,《乐经》失传了,光剩下文字的《诗经》,就好像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干将仍在,莫邪失传了,这双剑的“神力”也就“风光不再”了。
再看看西方的情况,以基督教为例,咱们一直有“尊孔读经”的说法,眼下这种做法又开始“复活”了,连清华都开始让硕士生背诵《四书》。从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背诵《三字经》,到全国最高学府让硕士生这样的大小伙子背诵《四书》,“尊孔读经”又开始死灰复燃。读经是好事,但通过文字和“本本”,只是一条道,咱们看看西方人的基督教文明里有没有“尊主读经”的做法,他们当然也读经,读《圣经》,但他们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强力软件”,就是“仪式软件”,作为教徒,你光读经典,不参加任何仪式,你就是把《圣经》倒背如流,也没用,你还是没进这个“教门”。你必须参加这个“教门”里的全部仪式,包括跟教友们一起唱圣歌,做礼拜,你才能发自内心找到“教”的感觉,找到这个“教”养人的感觉。
即便是在西方文明最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各大教堂还都回响着“格里高利圣咏”这样的歌声,西方文明的“经文和音乐、仪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干将和莫邪双剑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即便是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也是如此。
发源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依旧唱响在欧洲各大教堂。当然,它也做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改革,比如眼下风靡全球的格里高利教皇合唱团,12名经过教会和声乐严格训练的歌唱家,就把原来局限在教堂内的“圣咏歌声”带出教堂的狭小天地,带到了老百姓中间。这12位好汉,既可以唱“颂”,又可以唱“雅”,还可以唱“风”,真正是“风雅颂”三项全能的高手。一张盘在全球几百万的销量,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相结合”的工作相当出色。你说这是不是咱们祖先当年说的“寓教(宗教)于乐(YUE)”?他们倒是把咱们孔夫子和毛泽东的话都给落到实处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