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无疆观
10965字
序
一、 古今环境有别道德规范从新审视
1、道德有其大环境
现在的高层文章难写,高层是指“俯瞰全球风云”——历史和未来、人类的两难困境、佛家的天地人间、冲破爱因斯坦的三维空间,进入罗坤生的《宇宙统一场论》的高维境界,让《儒圣思想》的《纷争哲学的后哲学》淡化哲学在人类史上的作用,可畏——任何思想的应用、任何哲学观念的依靠万不可求其真、唯其一、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这就是谨慎哲学的观点、这就是集体哲学的观点、这就是无哲学的哲学、这也一定应该是“共一”哲学、“关系”哲学观的观点、这又必然是纷争哲学的后哲学观点 。难就难在高处不胜寒,深感歉意的是描述“正发展”世界观时会出现很多的历史文化中尚不存在的概念,对此不能不产生部分新概念,新词汇,在读该系列(我的)10篇文之后整体思想一目了然。所以达此境地之君了了。若论道德,从古纸堆里复制老祖宗的千年前文字,尽管可信手粘来、尽管经典规范,可是旧古时代的毛驴木轮车岂可与现在的网络沟通并论?少林武功那时平天下;岂可与现代的基因武器同日而语?那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耕田、养畜自给自足;岂可与今日的全球两大金融垄断集团的霸业来得复杂多变?旧有道德大都是治家、治国之道这是建筑在私有化和国家中心论的基础上,正是这些道德观的惯性延展奠定了今天的纷争哲学理念。积聚了千年道德规范的惯性钟锤正在撞向今日人类文明行将崩溃的丧钟,改写千年道德规范、减轻千年惯性对丧钟的重锤,正是我辈在今日世界的使命。这就是高层文章难写;这就是理论今日道德的困难。
一切尚需从头越。
当谈及今日世界的使命的话题时往往涉及到,现代风靡网络的大量词汇诸如:世界大同、大同世界、世界统一、统一世界.......在此订正一下。
2、世界大同概念不清
因为本文较多的涉及到现代全球事物的概念,在这里指正一个重要概念。
“世界”大同的“世界”一词无法体现思想家要表达的真实概念。
文化、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意识形态、观念这些词汇与道德观有着不可区别的连带关系,它们盘根错节、犬牙交错、互为因果。这里要剖析的显然是道德在纷争的“界域文明”世界(也就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爱国文化)向统一世界过度期间的定位,和为统一世界后的道德的建设制定理论规范。
这里,特别需说明的是统一世界、世界统一、世界大同、大同世界这些概念中的“世界”一词全部不确切。世界一词,源出佛家语,与宇宙同义。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后来,世界也被用来指世间、人间。直到近代以前,汉语中的世界并不具有国际体系的意思。当代国际政治学中世界体系的概念,则有两层不同的含义。应改世界为全球较为合适,而全球统一一词也有多层不同的含义。全球统一之概念并不包含理想的未来、美好的未来之意。设:全球获得了统一但高速发展没变、一次性资源加速消耗没变、惟利是图的意识形态没变,这些条件不变,人类文明依然面临崩溃也不会变。那么全球统一后人类消除纷争、消除现代社会的人们的愚蠢、贪婪、狂妄、弱肉强食这在新的国际体系中将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用一个什么名称概括这一概念、定义这一概念更为贴切呢?
那就是:“人类总体利益体系”这一概念它有限制的、有制约的提出并极为接近无内耗、祥和的、理想的未来国际大家庭生活——这里提出:广爱、正直、大度、慈让、节俭十字方针,若能植根在每个人心底将是新国际体系中的理想观念。“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未来正发展蓝图,这一思想体系,所以在这里提出是与今天谈及的道德所不可分割的,鉴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仅能点到为止,下面将会专题简介“人类总体利益体系”的大致概念。
这里的新国际体系指的是正发展,在向正发展过度的当代社会,道德可区分为民俗道德(微观道德、有疆道德)和框架道德(宏观道德、无疆道德)。框架道德是指: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框架下道德会产生相反于新国际体系中的理想化目标的后果。如:界域文明内的道德——国家主义道德是在提升敌对力量观念。在没制定出框架道德前,民俗道德还是要倡导的,因为就微观道德来讲,毕竟道德胜过不道德。
在从“反发展”向“正发展”过度期间既要建立道德规范又要在发展中随时更新道德规范,这显然是一条及充满矛盾又招惹非议的争议信道。
3、什么是“反发展”和“正发展”
支配现代世界的观念简而言之:
斯密于洛克如出一辙,坚信人类活动的基点是物质的私利。既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社会就不应该妨碍他们追求物质利益,谴责他们自私自利。现代世界观既然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那么无论从环境、经济、霸权、战争、军费、观念都进入了穷困末路和崩溃的边缘。现在经济发展的越快,全球进入崩溃的末路就越近,这就是“反发展” ;“正发展”的蓝图全球现在还没有,仅仅能简略描绘一翻。无军队、无国家、无货币、无私有、发展速度按全球计划进行、高维哲学、消除宇宙争夺......总之观念和现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截然相反。
二、疆:是指地域和高维
1、宏观道德和微观道德
道德分为宏观道德和微观道德,微观道德是指人的属性;宏观道德的指人类总体道德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全人类整体道德观。只有在这种总体道德观确定的前提下,微观道德方得以订立。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孝敬父母这是民俗道德属于微观的常识性的道德。在公司里是否积极敬业的道德就来得复杂的多了,因为我们难于知道该公司的产品是用于制造原子弹还是制造大米?那么制造基因产品和线路板(线路板用到原子弹还是用到个人电脑无从知道)的公司就来得复杂的多了,你无法知道你(高道德修养)积极工作的真实后果,是为人类带来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
2、“有疆道德”和“无疆道德”
“有疆道德”是指:微观道德,故纸堆里的一国道德(维护该国利益道德)、一家道德(如:道家与法家和儒家道德的差异)、一教道德(不同宗教的护教,道德)、一念道德(念指:理念是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不同的道德)。上述的“有疆道德”,是“界域道德”如部落道德、民族道德、国家道德等本土道德,界域道德是道德的、自洽的,又是局部的、排他的,是在不断的引起冲突和战争的道德,所以是“反发展”社会形态的道德观。
“无疆道德”是正发展道德也是宏观道德
地域的无疆:“无疆道德”是建筑在“大人类观”基础上的全球道德;时空的无疆:是建筑在“荧屏真理效应”中的“高维道德”。如果说(荧屏真理)在人类文化的知识库里尚无记载的话,这道也不尽言,今天的知识库也有所变化,可分为两大类型:1是纸质知识库,另一处是网络知识库。新思想大都出自网络知识库。如:思想家章韶华的《全球文明宣言》尚无合法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但该思想已经遍布全球;已经为很多国际组织捧为“救世”的经典(章韶华当选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尽管我远没读完(300万字),尽管我有些微词和不同看法,该思想体系就其总体而言已是不可多得的正发展理论巨著,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院是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宗旨的国际科研机构,在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德国都设有分院,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院。章韶华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中国学者,也是该院最年轻的院士。
“无疆道德”本来是有自己的体系的,就体系来讲的尚未系统之前总是需要大量的元素、观念、论点、素材、资料和基本概念的,章韶华思想体系中的《全球文明宣言》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几乎大部分理论的主体框架。还有《全息理论》、罗坤生的《宇宙大统一论》和《儒圣思想》的《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思想。这一切足以构成了“无疆道德”自己所独有的体系素材。今日与大家广为交流、切磋、探讨就是为它日铸造成钢,做前期的铺垫,诚然合成尚需时日。
3、意识形态框架的道德
继承民俗道德;创建框架道德。民俗道德是建立在小区域的文化上,是一种“界域道德”,作为民众只能是延续这种习惯道德,比不道德依然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是要继承和倡导的。
按着章韶华的说法“道德”一词改为“文明”道德在这里与文明几乎是同义词也就是:
“在全球时代到来之前,文明一直是指一定数量的不同人类群体内共同的生存模式。所以,迄今为止所有的文明,如部落文明、民族文明、国家文明等本土文明,如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区域文明,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礼仪文明等领域文明,在本质上都属于‘界域文明’。界域文明是文明的、自洽的,又是局部的、排他的。本来是一种文明,却又本能地或排斥、或吞并、或同化其他文明,从而使自己反倒显现出非文明、反文明的弱点,这是所有界域文明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弊端。”
框架道德是宏观上的人类总发展趋势,是人类的总体道德,框架道德是为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服务的,是全球人类的整体道德思想观。严格的讲“正发展”的道德观与民俗道德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就“五层魂构思维形态”理论而言,民俗道德观将必然呈现出破碎的局面,因为民俗道德观是建立在为本土文化服务的特定的界域道德,而“五层魂构思维形态”社会已经不存在固定的社会本土文化形态了。请看在《宇宙全息法则取代机械法则》(搜索:宇宙“五和魂理论”4)里的大概描述:
“五层魂构思维形态”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5层构架)顺序理论:从系统走向碎片又从碎片的今天迈向“魂构”世界 | |
1、线型社会——点是诞生人类、狩猎(线形射箭)。 |
年代不详 |
2、面型社会——放牧、耕种期,有灵论,前“魂构”期,道德修养。 |
18世纪前 |
3、立体型社会——启蒙运动后期机械、厂房是立体的即大工业时期。 |
18世纪至今 |
4、有机体型社会——信息时代、拆零哲学过度到“共一”哲学。 |
20世纪至今 |
5、“魂构体”社会——宇宙统一场,即人的灵子基因、四维空间理论。 |
21世纪开始 |
从人类社会发展(5层构架)顺序理论来看,目前社会构架2、3、4、5糅杂在同一社会时态架构里,为国家、地区、社会的发展计划带来动荡和非稳态因素。未来在制定发展计划时趋向“动态无理论形态”,发展计划是相对静态系统,“全动态”系统计划概念尚未创立。所说多形态社会构架是指:2、面型社会——放牧、耕种田亩期 3、立体型社会——机械论、有机体型社会——信息时代、5、“魂构体”社会——是宇宙统一场四维空间理论。由于多形态社会构架共处于同一系统内部的揉杂性,未来社会计划只能是“无理论体系”构建,“无理论”社会计划形态更是难于为社会所接受,因为压根就史无前例。这是社会以几何级数发展的奇型图像的预测结果,是非正常状态下扭曲社会结构的紊乱时间轴状态。
三、正发展下的道德观
用正发展观来理解什么是道德?正发展的必修课是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思想。
为维护人类总体利益的观念和行为就是今天脆弱的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正发展道德观。
1、人类总体利益体系简介
人类:我们的敌人称我们为敌人“大人类观”称他们为友;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大自然和人类的“共一”为总体利益,格言是:广爱、正直、大度、慈让、节俭。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是全球统一大业的系统工程和行动方针。
是指在“大人类观”基础上全人类共享宇宙、地球、人类的融合为一。
第一目标是统一人类思想意识形态:通过思想孵化平台,由草根集体采集、整合以《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为主线,同时采集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思想,这将是永久性全球集体思想的来源。《儒圣思想》通过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网络模型技术,运用道德、伦理、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规范的科学的整合,进而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
第二目标是:国家间均衡、逐渐解除军队、销毁武器、消除国家间的敌对行为;所有国家统一执行全球同一法律,变国家职能为民族地区行政管辖体系,最终实现人类总体利益的全球统一目标——实现废除私有制的共产主义。
2、广爱道德学院:
是思想孵化平台对思想家思想的采集、整合的具体研究机构,该学院培养未来全球统一 (正发展思维模式)所需的人才。
道德部分:在“反发展”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采集、整合全球文化营养《全球动态道德大典》;成立道德学院,培养“正发展”思维模式学员,为企业有偿提供“载德”的人才。为(章韶华思想体系)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实施提供过度性铺垫。
形成一部《全球动态道德大典》按《儒圣思想推广可行性方案》的程式:先燎不战屈人之兵之智慧;再燃全球统一之干柴。
3、大人类观的全文
大人类观主义这的做人原则是: 广爱、正直、大度、慈让、节俭。
1、]人类是指所有人,无疑这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两维的表述。而大人类观是有机系统构架;是多维的动态的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2、]人无法活在“空无”之中,大人类观可分为两条:物质和精神。物质是天地万物——太空和生物圈通俗的讲就是矿物、土地、森林、动物、粮食等;精神是所受教育(环境影响)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以及物质流与精神流的总体流向。大人类观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始终站在有利于人类总体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不遵循大人类观的精神,现行世界就必然会步入敌对内斗的恶性循环:在爱国的旗帜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就要进攻它国;在爱教的旗帜下为了维护宗教的尊严就用自杀式袭击;在爱厂的旗帜下发奋攻读孙子兵法——视“商场”如战场;什么声东击西、兵不厌诈、欲致死对手而后快。
3、]人类最可悲的莫过于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正确?没有人知道什么叫真理?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孕育禾苗的空气、水源和土壤被有毒化学污染了;更不幸的是孕育人的父亲、母亲和教育我们的老师也被有毒的观念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污染”了。你如果理解了这句话,什么叫大人类观的理论你还可以继续探讨,否则你就不必了。
4、]扭转观念:我们人类现在是生活在双重污染之中:一是化学污染、二是观念污染对待人类的两大环境——物质和精神应该是“诸恶莫作、忘我利他、节制、忍让、奉献这就是大人类观的魂。而物竞天择、强肉弱食、良知泯灭、道德沦丧是今日世界的魔是主流观念。
5、]人类总体利益工不主张在现实大环境下个人遵循大人类观行事,此路不通。大人类观是用于改组世界格局、统一全球的整体框架并有计划有程序的在民间或有关机构中全面实施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件”,也就是人类总体利益体系架构中的一个组成“构件”。
四、微观道德是人的属性
1、人的属性仁爱之广爱
我们所说的“仁爱”,是指虽然属于人,但却突破了人的自我中心,即体现了人性中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之本质的那么一种爱。古汉语的“仁”字,本由“人”字与“二字”组成,可以说是以鲜明的形式表明,它属于人(超乎自然),又突破了一己的自我中心(超越自我)的性质。换言之,在中国传统中,仁爱绝非指自然界也有的“喜爱”,亦非指自我中心的“情爱”,而是人所特有的并且是人性最高层次的表现。道家释“仁”为“爱人利物”, [27] 说明仁爱不可能是自然事物;儒家释“仁”为“爱人”、“忠恕”、“孝悌”和“克己复礼”等等,说明仁爱不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而且,从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到日常所谓“杀生成仁”, [28] 表明仁爱既是人的本性,又是人性的最高理想和超越境界。也是蒂里希和一些西方作家所谓垂直之维,纵向之维或深度之维;而所谓“生命之基础”,不但涉及到我们所谓人性之本质,而且涉及到这种本质的根源。这一点以后还会论及。
2、仁爱之起因
并非由于对象具有什么长处或美质,可能为爱者带来什么利益或好处,亦非由于与对象交往而产生了正面的情感,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感觉,而仅仅是由于值得你去仁爱的人:“他有一棵正直的、宽广的、慈让的伟大胸怀,他不顾自我的贫苦,全然为人类的兴衰投入毕生的精力和光阴。”相应地,仁爱的趋向,并非对所爱对象的占有或对其可喜性质的享受或利用,亦非去加强与被爱者之间的情感或情爱,而是对被爱者之存在及其特性的维系、保护和增进。这种趋向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不是内吸而是外倾,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不是利用而是贡献,不是服务自我而是牺牲自我,不是毁灭而是创造。从而为值得你去仁爱的人行为添加了勇气和力量。
与这样的一种爱相关联的,既非在自然界十分普遍的认知和欲求,亦非在人世间十分普遍的感觉和情感,所以它具有使人超拔于自然之上、超越出自我中心的功能。所以,它具有某种超越的特性。
3、表示爱的词最接近神圣
本来,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爱的词最接近神圣,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经典《新约》大量地用爱来指称上帝的爱和基督的爱,即创造性的、自我牺牲的爱。按照圣经的说法,这爱是来自上帝,因为上帝本身就是爱:“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这种说法,实际上已为后来一切对爱的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解释奠定了基础。更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同为上帝之造物,同为上帝之儿女,所以上帝爱我们,我们自当爱上帝的造物:“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这不但指明了这种爱的超越根据,而且也指明了这种爱的关系之特征:爱者与被爱者同为受造物,“本是同根生。”
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爱的诸词当中也只有“仁”这个词最接近这种性质的爱的含义。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论语》,不但大量地运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最博大的爱,而且将其与“圣”相联系:“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中国文化的主要传统即儒家传统,也把“仁”的概念同超越的“天之创造化生相联系:”“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化天志而仁,”“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韩愈释博爱曰:“博爱之谓仁”);“天高其位而下其施……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按这些说法,人间的“仁”也是来自超越的“天”,更有甚者,其最终的根据,也在于天,本身就是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4、“上帝”与“天”的概念是“本源”
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概念,在此都可理解为世界之“本源”。本源之所以是本源,乃因其以不可测知的方式“创造”或“化生”了世界,而且(用“进程神学”和“易学”的话来说)“继续创造”、“生生不息”,并且(用印度教和基督教的话来说)“护持”、“成全”世界。这正是“圣爱”的最根本的含义。在这些宗教思想之中,人作为造物所禀受的本质之最高者(即基督教所谓人心中的“上帝形象”)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创造性,就是相对意义上的这种爱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仁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表现,所以,在中西传统文化中,仁爱都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以上论述已经表明,这种爱在中西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支持与阐释,多半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也可以说,中西传统文化都证明了这种爱的基础之宗教性质。
要说明这种爱与道德的关系,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为之区别。按蒂里希的说法,道德行为是由一种特殊的“应然”(ought to be )或“应该”(oughtness)所决定的。而其他行为则是由我们的存在(being),也可说是本然或已然,由我们内在的冲动、需要、刺激等等决定的。“应然”来自另一个维度,插入所有已然之中,插入了存在之种种运动和境遇之中。
当然,在不同的人心里,作为整体的爱之各个维度是长短不同的,因而比喻地说,爱的深浅、厚薄、高低是各不相同的,爱的“体积”大小也就各不相同。如果只是“喜爱”一维长而另外两维很短,则爱不但“浅”、“薄”、“低”,而且很“窄”;如果“情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加“宽”了;而如果“仁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不但又长又宽,而且深厚而高拔了,是所谓“大爱”。
在西方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新约》所说的agape久被忽略的影响;在中国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论语》所说的“仁”久被忘却的影响。“仁爱”遭到放逐,人性必然空虚。
国人意识到“自强”的需要,已逾百年。殊不知,只重视军事上的自强、经济上的自强、政治上的自强,很可能强而不仁。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先成“仁者”——仁者不惧,大仁,才能大智,大仁才,能大勇。所以,道德上的自强,才是当务之急。这里所谓道德上的自强是指在哪一个区域是中国还是全球呢?
加强爱之第三维度,正是道德自强之必需。这就是万物之灵魂——心的道德。
五、制定道德规范所涉及到的事项
l 道德的实施必须与(正发展)监督和管理结合起来。
l 道德是群众运动,所以制定道德规范应该从研究群众的心理需求开始。
l 道德本身分类法;
1、道德的来源有二
㈠、依据先哲、传统。
㈡、研究现代流于世俗的需要因利势导,制定出来,群众想道德规范,但是他们无法从浩如烟海古训中去筛选,总结不出来。
道德有范围性的区别;全球的人类的世界观道德规范是:全球“共一”,宇宙人类统一精神。
2、地域范围的区别;国家、宗教、民族、集团文化——区域道德文化应该是非意识形态层次的道德文化。如伊斯兰教的婚后女子的长衫规定,离婚后三个月仍然可住男家。这属于二层次的事物性规定,这类规定可在不同区域独立实行。但不得标榜自己的方法高于别人的,这是一种狭隘无知的表现。
3、从体制上讲有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别的道德观。
4、深度已婚、未婚、性的开放和性的收敛等多种文化共容。
5、伦理道德;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和父母由国家或集体供养之别。
6、夫妻关系;
7、子女有养育与国家培养与集团培养之别。
8、着装问题;应该在一夫一妻制的已婚男女之中衣着应以检点,庄重,限制妖娆和急剧挑逗性的。在未婚人士中尽可以妖艳、暴露。
9、关系道德;贫富差别,倡导有助弱精神,容富心,实行积德的场能管理和监督。
10、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杀生,减少疾病、减少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全人类的总体公德与宇宙祖母沟通、作用以减少大自然在降灾难于人间。
11、既然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有共性,世界上最高深的东西,往往却是最简单的可以通过人体健康“生物信息”的密码来接受宇宙祖母的灵力调整,那么大自然千变万化的自然灾害一定也可以通过与宇宙祖母的灵力的沟通来调整。
六、借三大宗教思想构筑道德长城
《缘起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总是执着我执,以所固执的私我为中心扩张占有欲
这是滋生自私、傲慢、贪婪、狠毒、残忍、嫉妒等不良心理
发起杀害、劫盗、诈骗、邪淫、强暴等恶行的根源,是导致人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的根本。
佛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基本立场是“自他不二”。
认为个人与众人,乃至人与众生是相互依存,密切关联,同一体性,平等不二的,彼此之间,应和睦相处,以利乐众生,无私奉献为职责为幸福
以压榨索取、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耻辱。淡化、消灭我执,增长慈悲利济之心。
因为心是万法之本,是世间一切现象中最灵妙的东西,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所有相关问题的枢机。
要想战胜生老病死等灾患,关键在于战胜自心;要想认识宇宙万物的真实面目,关键在于认识自心。
自心蕴藏的潜能,可揭开宇宙的一切奥秘。
世界的不和平等都是人类自己的恶业所致,是人们内心的秽浊不净所致。
要想根治必须从净化人心着手,人心净化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就会普遍提高,各种社会弊端和丑恶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根据佛法的原理,地球亦或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宇宙中有三世,也数不完的佛土,看起来是没有生命的众生。这里的生命不单是生物学上的生命,
宇宙本身就有生育生物的力量,只不过是以冥状的状态存在于无生命的物质之中。
冥状的状态存在——是高维状态
佛教主张人以外的所有生物都具有佛性。
佛教最大的特质是在于它对万物的慈悲。
佛教以为人的身体是由他周围的物质形成的,人受到万物的恩惠。因而要为环境和其它生物做出献,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这种思想也就是佛教制订最根本的一条戒律“不杀生戒”的基础。
七、《儒圣思想》梗概
人类总体利益分六大部分:硬软“两八块”、思想孵化平台、《儒圣思想》、总体利益概述、广爱文化形态、绿色正发展企业。思想孵化平台是向全球采集思想家思想的平台,将采集到的思想提交《儒圣思想》的思想库。广爱文化形态是依据《儒圣思想》的思想库提供的总体思想制定的“反发展思维模式”下的“广爱”思想和道德思想,并依次思想进行道德教育。
第一个提出集体采集、集体整合人类历史思想家思想的是由《儒圣思想》所提出,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圣思想”体系,这在古今中外是从未有过的。《儒圣思想》是全球思想:该集体小组(“儒圣思想”研究院)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主席《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为主线,同时采集古今中外的儒、道、三大宗教、历史十大思想家的思想其中包括贫民(思想家)思想,以及在新的形式下由软件在全球采集最新的相关论文。反馈,将第一次采集整理的文献发布给全球社会,进行信息反馈即可形成全球思想,在种全球思想不是神喻的而是神圣的、是反映人类共有理念的所以是不可置疑的。就其全球“共一”性质的《儒圣思想》系统及是第二个古今中外的首创又是全球统一所必然、所必须。
《儒圣思想》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处理思想的。对采集到的思想家的思想需要通过系统工程方法、进行道德、伦理、数学模型、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协同、突变等的科学方法;同时采用(全球人类动态发展系统模型)和(章韶华思想体系计算机动态模型)进行规范、标准的整合。该系统采用新时代的最新的网络、模块、电子、音像、软硬终端接口技术在全球发布、碰撞、反馈、整合、实施。
八、大道德的基础章韶华思想点滴
人类正面临一场世界性的政治恐怖。人的社会本性决定了人的政治本质。
以疯子逻辑在国际上疯狂地挑战世界,即把父辈或祖辈的运用于国内的专横跋扈、宫廷党同伐异变成了全球性的军事或经济的破坏、国际性的结党营私,以痞子心态 野蛮地践踏 ,愚弄天下、强奸民意、摧残精神。但却足以颠覆整个人类。 不以拯救人类为天职,反以本国利益为要义,它们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而不管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文野,统统用“有奶就是娘”的婴儿逻辑处理国际政治关系;为了国家富裕而不论经济来路的黑白,统统用“笑贫不笑娼”的妓女心态确立国内政治理念。更为可怕的是,这两大政治力量都以扩大军费开支、重组军事范围、准备世界大战的姿态迈进新的世纪、开始新的千年。世界大战或者世界和平,正在取决于越来越少的几个政治家的一念之间;地区动荡或者地区安定,正在决定于越来越多的偶然因素。这说明,人类并没有转变“战争是政治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政治传统,也没有汲取20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的政治肌体已经腐败到了极限。
例如,人类指挥的触角已经伸至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公众,还是偏远落后地区的民族,似乎已经确立起了据说是“公认的”、“最公正的”价值尺度——金钱。于是,从人生的标准到人格的界定,从亲情的度量到爱情的质量,从权力的判断到权威的测试,统统都要由金钱来衡量。甚至,上自国家元首、宗教领袖,下至议员法官、学者市民,清一色地都在为钱互访、因钱结盟、为钱奔忙。其实,一个只相信金钱的人群,无异于一群狼;一群越来越富裕强壮的狼,只能导致越来越疯狂的破坏和自残。自从猴子获得了“意识”,扯掉了尾巴,成了人类,就注定了它将是地球生物圈中唯一的一个比生物圈力量还大的居民。果不其然,今天它真的成了自有地球生物以来唯一的一个正在摧毁包括自身在内的地球生物圈的类种。
后记:
阅读本文时,凡是不长用的词汇,在网络搜索几乎全部能找到答案。所以最好是阅读电子版,找到电子版的最佳途径是搜索《儒圣思想》,这里有全部答案或的联系方法。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儒圣思想 13998611472
http://www.rlly.cn/new_page_57.htm QQ:214031312 邮址:[email protecte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