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思想自产生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以夏商周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形成并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境内外各民族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其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向四周辐射,使无数的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地被同化、融合,而周边少数民族也不断地影响同化华夏民族、融合华夏民族。这种民族融合正是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产生的。大一统思想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强大的凝聚力。
原始社会解体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提出“万国和”的主张,这个“和”有三层含义,一指和平,由于诸候万国处于战乱、相互侵伐之际,黄帝对那些肆意侵暴的蚩尤、炎帝进行征讨,实现天下太平。二是谐和、和洽。各诸侯小国务必同心合力,和睦友好,不再相互战争。三为和协安抚,对各弱小部落诸侯,禁暴扶弱,教抚万民,使百姓同心协力。“万国和”含有天下一家,万国一统的意义在内,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这种“万国和”的思想就为周公到孔子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思想打下了基础,所谓“万国和”即“和万国”,让万国一统于德者、道者、仁者,实现天下大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尧舜禹实行巡狩、封禅等重大行动。巡狩全国各地,让各地诸侯、部落酋长、小国君长统统拜服于三皇脚下,表示归顺,表示降服。为了加强统治,尧不仅定期到各地巡查,不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从地理学概念上对全国国士进行了划分,使之统一。传说中的舜为了万国一统,甚至死于巡狩的途中,葬于湖南九嶷。大禹正式设九州,实现了天下一统一局面。“九州攸同”“四奥既居”“四海会同”“万国为治”“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声教讫于四海”。
大禹建立起来的这种江山一统、万国归一的格局,正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对内设立九州,对外建立五服制,九州制是后来的中央集权政治下的郡县制的雏形,将全国分为九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州,设立州牧,然后集中权力于中央,这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建立行政机构上的表现。
商汤立国,伊尹在《书·咸有一德》中提出“其难其慎,惟合惟一”的主张,这是对黄帝的“万国和”思想的发展。“惟合惟一”既有同心协力,共同合作之意,更有合而为一、和合万国、天下一统的意思,将“万国和”进一步推为“和万国”了。《说命》篇则更明确提出“天子惟君万邦”的主张,要统治万邦,“抚绥万方”为了实现统治力邦的目标,提倡治国以德和武力征服的两手策略。
商的“君万邦”思想在西用得到了继承发展。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宰土之滨,莫非王臣”,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视为周王朝的统治之下。只要是太阳照耀的地方,都应服从周天子的统治,是周王室的臣民,周王朝的土地。万国归一,万宗归一,人广力大广之首了。
为了实行天下一统的局面,在建立宗周、成周,加强统治的过程中,用王对内实行宗法制,对外推行分封制。
进入春秋,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被戎狄灭亡的西周统治者被迫东迁,虽然人们仍然称之为天下共主,实质连北方的戎狄都不如,没有哪一个诸侯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一场争夺天下共主的争霸战争正式展开。由于西周的灭亡,天下一统、万宗归一的格局被打破了,平衡进入了不平衡,用新的平衡取代旧的平衡,用新的共主取代旧的共主的时刻到来了。因此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纷纷发展壮大自己,企图取周天子而代之。争霸战争的实质就是争夺最高统治权,实现新时期的天下一统,是长期的天下一统思想的反映。
在你死我活的争霸战争中,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得到发展,如何使自己成为霸主,中原各国诸侯争相实行改革。在这样一个社会时代,一个牵涉到自己生死存亡的时代,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齐国首先任用管仲,接着是各国废井田,晋国“作辕田”“作州兵”,郑国“铸刑鼎”,鲁国“初税亩”“作丘赋”“作丘甲”,楚国“书土田”,“量入收赋”,一时间,通过赋税军役制度的改革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军功制取代世袭制,郡县制代替分封采邑制,新的等级制代替旧的等级制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兴起了。
孔丘作为这一时期最大的思想家,口口声声说的是“正名”,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企图维持一个周天子的地位,他的“一切只能由天子说了算”的思想,透露了大一统思想在当时社会影确既深又广,并且很有市场。尽管孔丘只要周天子,事实上,只要新的周天子出现,无论是姓姬还是姓赢,还不是同样的“自天子出”,同样的大一统。
孔丘还有一思想叫“大同”,是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又何尝没有天下一统,统统同于一个理想社会的意思呢?
春秋的另一个大思想家老子,他的哲学本体是“道”,又叫“大”,由“道”生出万物,这不也是意味着当今世界的万事万物最终仍然要归于一,归于“道”吗?所以他的政治思想是归于自然,回归到“道”中去。不管你如何变化,最终归于静,归于一。在《道德经·三十九章》中他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这个“一”指“道”,但是“道”只有一个,天下万物归于道,归于一,谁能说老子的这个“一”没有“天下一统”的意思在内呢? 正式提出“大一统”这个词的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在为《春秋》作传时;第一句注释鲁隐公元年时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这个大一统是指天下归一,全国一统,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战国时诸子百家大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大约与公羊高同时的孟子在他的著作《粱惠王上》中对当时中国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天下大乱,列国纷争,如何才能安定呢?只有统一之后才能安定。孟子可以说认识到了列国一定会为争夺天下而永远打下去的。在同一文中,孟子问齐宣王的理想时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王如此,秦楚更是如此。因此,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统一,他预见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他认为统一天下者只能是仁者,只有仁者才可以无敌于天下。苟子也有“四海之内共一家”之说,感到历史终将会“分久必合”,提出礼治与法治并用,以礼为本,然后才能成为统一天下者。韩非认为只有力量最强大的才能征服天下。富国强兵,集中君权,将法、术、势三者集中于君主,用武力夺取天下,“吾必使执禽而朝。”墨子反对战争,提倡兼爱,提出“尚同”“尚贤”的主张。他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就不能统一,必须让一般百姓与长官同是非,逐级统一之后,最终同一于天子,这样就能统一。墨子的尚同实质就是代表广大受压迫的平民百姓希望有一个集中统一的中央王朝,以便避免他们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中死亡。
秦国的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实行军功奖,重农抑商,郡县制,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这些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富国强兵,前三项改革是这样的,调动了千万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士兵的战斗力。特别是军功制,以田宅作为奖励,使一大批立有军功的人成为田主和新贵族,成为君主的支持者,它强化了君主的力量,有利于王权对军队的控制,孤立和削弱了卿大夫的军事力量。后三项更是直接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什伍连坐和统一度量衡是向统一的专制主义政权迈进的重大步骤。它彻底摧毁了分封制中卿大夫的独立王国,直接统治指挥天下并将他们作为任免的官吏,从而将力量全部集中到了中央,这个力量主要指军事力量。如果说秦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在于他的变法更为彻底,而这个彻底就是在加强了皇权集中统一方面更为彻底。
官僚制及郡县制的全面建立,对官僚的任免制度,俸禄制度,考核官吏的“上计”制度,任免官吏调动军队的符望制度,中央集权政治正式完成。大一统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更在政治制度上完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谁来完成大一统的宏伟大业了。
这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从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攻韩开始,经过秦齐对峙、连横合纵、齐楚结盟、五国攻秦、燕齐互攻到秦赵大战一百余年的战争,泰国愈来愈强,终于以秦王政完成了这场统一中国的大业。
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的“万国和”的主张,为实现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成为三代各民族共同心声、愿望和追求目标。三代被尊为天下共主,九州、五服制度成为维系各族人民和平友好的保证。进人春秋,周天子地位的衰弱,争夺天下共主的战争爆发,人们盼望一个新的统一,新的共主,期待着天下—统。然而这时的条件不成熟,历时三百余年的春秋只有霸主,没有共主,数百个小国和无数的民族在战争中消失了,融合了,华夏族因汲取了无数的新鲜血液发展了、壮大了,局部的全国一统实现了。春秋三百年的争霸战争最大的收获就在于一人崭新的华夏族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完成了。实现全国大一统的时机因民族融合的完成而终于成熟了。进入战国,“海内为郡县,全国由一统”已是大势所趋;人们企盼一个统一的新天下,结束战乱,实现和平。安宁,这一强大的内聚力不仅是当时请子百家的共识,也是指导各国君主行动的准绳,更是千百万平民百姓的愿望,不同的仅仅是他们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正是大一统思想这一强大的内聚力,才使得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实现了当时世界上空前高度的大一统局面。
注释:
①《史记·夏本纪》;②《诗经·小雅》;③《中国史纲要》翦伯赞著;④《论语季氏》;
⑤《礼记礼运》;⑥《汉书·董仲舒传注释》;⑦《孟子·梁惠王上》;⑧《韩非·五金》;
⑨《史记·秦始皇本纪》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