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仔:不知从何时起,有点讨厌“春节”了,觉得他虚伪、沉重让人身心疲惫而不利于身心健康。今天哪都不去了,上网一搜,还真就有“共同语言”!难道还真实国大鸟人多嘛?因为实在找不到下面大作的出处,猫仔的老毛病又犯了,索性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痛诉一番吧:(以下文章请仁兄前来认领,我绝对不给你喝高了)
春节、过年、习俗的变味和官场的猫腻
中国夏历,即今农历,以草木初生的孟春为一年之始。《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生也。日艸屯者,得时草生也,屯字象草木之初生”。后人所以把草木萌生之初春与正月相配,正体现了夏历的特点。春夏秋冬递替,与大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相合,“夫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适自枯死”。正说明了夏历,即农历,得“四时之正”(《周礼·小宰》郑玄注)。古代圣人以大地的草木出生为一年之始,百姓以晨起鸡鸣为一日之始。这一以对大自然的观察,月相的运动,周而复始,物候的变化规律为历法,并确定岁首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之所以和宗教崇拜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中国从来不是一个神权国家。中国人可以兼收并蓄各种土生的和外来的的宗教,但是,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能左右中国人的意志,统治中国人的精神,并完全支配他们。因此,中国的节日,包括象“一年之始,新春为正”的岁首日——春节这样全民共庆的盛大节日,都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世俗的,人性化的并带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
春节起源于我国原始时代的“腊祭”,自始就与农事生活密切相关。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要杀猪宰羊,祭祀天地祖先,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祸消灾。更要朱砂涂面,鸟羽饰身,载歌载舞,以示欢欣。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此风俗便确立了下来,一直世代沿袭,成为全民族最为盛大的节日。《尔雅》说:“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年,谷熟也”。庄稼一年成熟一次,每成熟一次就曰一年。“年”从“稔”,是谷熟丰稔的意思。因此,每过岁首,就为过年。这就是春节又俗称过年的原因。民间传说“年”为一种以百兽为食,到了严冬就下山骚扰,猎食人畜的野兽。人们为了恐吓驱赶它,就燃放青竹,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这就是爆竹的由来。因而,“年”有多种的含义:辞旧迎新即过年;五谷丰登,求来年年丰;吉祥如意为辟邪;阖家团圆,为祈亲人永不分离等等。
正因为“年“有这许多含义,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固有的礼仪性,时代性,民族性,理想性,传承性,广泛性和变异性。春节,因为要辞旧迎新,阖家团聚,就有了祭祀天地祖先,亲人团拜,互访的礼仪。因为是农事规律的节日,就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因而,盛大与丰富的内容就有了时代性。因为它是特定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因此不能离开固有民族而存在。因为它乞求来年五谷丰登,具有了人望幸福树望春的内涵,就融含着理想性。因为它是世代沿袭的的民族节日,当然是历代祖先传承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因为它具有世俗性,又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随着世俗生活内容的变化,变异,它自身的内涵,意义也会存在着变异。或者叫做变味。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孝悌节义,因此,每逢佳节,思亲和祭祀祖先,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象春节这样阖家团聚的盛大节日。更要礼拜长辈,交好亲友,相与礼尚往来。这本来是真诚、自然、和谐、友爱的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性而温馨的一面。但是,在世俗的社会里。只要有了权势、地位、利益的差异,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着不平等,这种淳朴民风的节日,就难免沾染世俗的铜臭和污浊,而改变了它自己本来的面目,变得庸俗、势力、市侩起来。这就是时下,孩子们,大人们不再以春节为最思念的节日的一个原因。因为,由于物质充裕了,他们不再期盼等过年吃肉,穿新衣,领年钱,仅仅剩下亲人团聚这一需展转跋涉,劳民伤财的内容。没有了追求,也就没有了希望,也就缺少了乐趣。何况,大大小小的城市禁放烟花爆竹,又剥夺了他们放纵和发泄自己积压了一年的郁气的权利,而春节并未由此诞生新鲜丰富的新内涵;倒成了一个负担。一个精神,心理,生理和经济都不堪其负的重担。
猫仔:记得90年代初国家曾有法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知是自行废止了还是法不责众了,现在在我居住的城市放的更响更欢了。这两年我们天天过年,都是房地产建筑商、开发商放的。考虑国人的习俗实在不好在这里说什么,不过噪音和空气污染实在是厉害,我经常在春节到十五的日子里在凌晨5点的梦里给震上了天,为此我把烟戒掉,可鼻咽炎是越来越重。民风淳朴与否不管了,我现在迫切需要空气淳朴。
亲友间相互拜访,酒肉穿肠,桄筹交错,融洽感情,密切关系,这本是节日一大乐事。但是由于亲友间社会地位并不见得平等,经济收入也未必均衡。相对于富人,权贵来说,穷人,平民,不再以这种交往为乐事。因为在世俗的圈子里,地位、权势、钱财,决定着你在圈子中的份量,你在亲友心目中的权重。当那即富且贵者。趾高气扬,谈吐风生,顾盼自如,意气奋发时。穷且弱者的自卑、愧疚、惶恐,屈辱感便无以消除。当着请客送礼,发放年钱已超过了穷人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界线时,他们一面要打肿脸充胖子,一面要为囊中羞涩含诟忍辱时,那滋味在心里真不好受。所以,过去民间又以过年为过年关。除夕以前,债主要上门催讨债务;开门大吉,要解决一家人食无肉,身无衣,居无所,出无车的问题,亲朋往来,要解决对等相与的问题。富贵者乐而忘忧,贫贱者捉襟见肘,所以过年对富贵者是喜庆佳节,对贫贱者无疑于过催命关。
猫仔:我们、父母、爷爷奶奶可能是农民,当五谷丰登、年猪待宰之时便是我们的节日到来之时,此刻不是什么圣人的诞辰,只不过此时“家中有粮、心里不遑”;此时可以袖笼双手、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当代人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看春晚、一边痛骂赵本山,多么惬意的事情。可粮食没有年年丰产的,日子、经济也不是天天都好的,别管富有还是困顿、年还是要过的。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但是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大家也还记得《白毛女》中杨白劳大年三十给喜儿扯回的二尺红头绳吧?!不过最近有人撰文阐述了此剧的“严重不真实性”!猫仔感叹!古人且就不说了,因为人心不古、就此打住。我们还是往下看,看来春节实在是国人的“心节”。
然而,春节的变味远不至于此。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在百姓仕子的仕途经济,甚至衣食饭碗都取决于官僚的权势、喜好和意志时。要想让春节回归淳朴,自然,只是痴人说梦。因此,官场的潜规则无疑会异化和改造春节的内涵。所以,亲友的团拜温馨,老人歆享的礼仪,远没有这种潜规则所赐予得多。官僚社会,使官吏们只懂得对上司负责,而不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一个非民选,民享,民治的国家,大小官吏需要上司来任命,委派,而不是由人民推选,或者根据劳绩、能力、才干和奉献来简任,因此,被遴选者,就不必顾及人民的利益和喜怒哀乐,而只需顾及上司的利益和喜好。后者你可能给他十次好,一次不好,就会骂声一片。而你因为政治,权利和官场斗争处于逆势和困境时,他们反而可能指鹿为马,置若罔闻,不肯冒任何风险出面为你说一句公道话,即令仗义而言,也只是极个别人。前者,却相反,你顺应了他,投其所好,对其心思,也许就会把你看作是自己人。只要有机会分你一杯羹,也许,你的官运和财运就会滚滚而来。这就是这种潜规则有市场,有实效,有功用的个中原因。
猫仔:很欣赏安徽老乡史玉柱、脑金系列广告的成功,今年过节你送了没有?送礼还送脑黄金、脑白金,送爸爸送妈妈、送家人。当然不能少了上司的那一份,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中国文化,于是围绕春节送礼,让12亿人足以煞费苦心。送谁不送谁皆是学问、送什么也是学问,中华、五粮液、购物卡、信用卡乃至现金、到电子商务时代的网上转帐,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社会文明日渐衰落。春节过后,人事安排、自有着落!
如今的春节,民间传统节日的气氛,有一半为这种官场的潜规则所左右,充满了心照不宣的猫腻。不要说是官场,就是普通人,只要分等级层次,都可以看到这种潜规则的运行。从农村、厂矿、机关企事业到政府衙门,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早晨九点到午夜,凡是有权有势的人家,都会门庭若市,拜年,礼访者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是,接待却有规格,档次,亲疏远近,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能够享受酒肉招待,当然是上司,比肩者和亲眷。能够享以牌局,麻将,茶水招待,自然是铁杆亲信;你可以以这种方式与上司共乐,顺便在牌桌上,麻将桌上不显山,不显水地合法地输几把,以正当地贿赂上司,博得他的欢心。其次者,屁股搭在沙发边上,搭讪几句,放下礼品走人。礼品够规格,博得张笑脸,不够规格,一张没有表情的脸。不够档次或者被视为非同道的人,干脆连门边都沾不上;那就预示着,上司可能根本看不起你,也或许,早就把你视作异类。那你在这个单位的地位可以说是岌岌危亦,毫无升迁提拔的希望可言。假如你守身若玉,洁身自好,不卑不亢,不屑于俗人之举,除非你有特异才能,是单位的顶梁柱,否则,在上司的潜意识里,你这种倨傲的态度,会被视做不合作,不驯服,当作另类。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会永远屈居下僚,难得青云直上。逢迎不逢迎,在你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官是一种身份、地位,权势、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检验。也许你鄙薄这种潜规则,但是,你却不可能左右它,弱化它,化解它于无形。因此,在这种官场氛围中,任何人想要不被毒化腐蚀,何其难也!
所以春节变了味,所以春节让普通百姓和小官吏如同过五关,斩颜良。十五天应酬下来,不掉十斤肉,脱一层皮才怪!如果收入积蓄,七送八送,成为负数,不知回报还在几时,那心理负担就可想而知!所以,小人物一旦功成名就,就要本利兼收,比过去的上司还要心狠,还要贪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早就淹不住贪欲了。所以,新官比旧官贪,年轻官比老官贪,就成了官场新的规律。反腐,防腐,却永无宁日,不就是官场各种潜规则的副作用和效能吗?
猫仔:农人的孩子上了学、入了仕抑或为人师长,有直言不愿回乡过年,反对陈俗旧习的,可生活在现代城市同样也变换方式、礼尚往来。闹剧和蹊跷越来越烦琐,让人不懂,望而生畏。看来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衷?似是而非。中国文化的本源是淳朴的!!!难道是随着阶级的分化而演变为吃人的文化,春节也就会学的吃人了吗?也不是!我如果说:“逾古老逾淳朴。”可能有人就会把我骂成了“人心思古”的冥顽不化。可现在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起了解放后提倡的移风易俗。文明是不会倒退的,只不过是应该进步的我们又退步了。我们的文化会在继承中改良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春节不会因为我这个小人物厌恶而取消,但我坚信会越来越好!好的标准是“更高的”。
春节是老百姓的节日,是辛劳经年的休憩之日。它曾给儿童带来雀跃,给少男少女带来温柔,它使肩负家国重任,奔波劳顿的中年人得到休息,是暮年独处的老年人得到欢聚的安慰。春节,使全国的老百姓,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尽量相聚,使亲友同事有闲暇能够相与拜访欢宴,它使生活披上了五彩的光环,充满了温馨、繁丽和希望,使忧虑,疲惫,烦乱的人间充盈着欢欣和笑语,中国老百姓谁不喜欢与盼望春节呢?但它的变味使它失却了温馨和欢欣,只剩下压力和不堪其重压的负担,谁又愿意背负着心理,生理、精神,经济的巨负如同过催命关呢?所以关于春节的怨悱产生了,扩大了,变成了一股不谐和的噪音。什么时候,那宁静、欢欣,无忧无虑,自在自由,自得其乐的春节才回归中国的大地呢?
我不由地想起了儿时无拘无束,单纯热烈的春节,那竟然是永久的过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