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中国人的娱乐:诗文华美的戏曲《牡丹亭》
近日和一个东北籍的朋友谈起东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转,很意外,这个东北人一点也不护短,表示对充斥荧幕和舞台的东北二人转及小品“很失望”。他的观点和我惊人一致——东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转非但不能代表东北现状,而且还对东北和东北人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在30年间造成全国民间文化低俗化。大人和小孩透过传媒这一“魔弹”,都不知不觉感染上了东北方言小品及二人转的话语和行为方式。这种恶性传播让部分公众生活品质严重降低,并且影响到了国人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人眼中的形象,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大毒瘤。
东北方言小品发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贫困农村,当时的中国既丢失了传统文化的儒雅,亦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时尚气质隔绝,所采用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在文化和经济双重贫血的农村中流传的丑陋元素。从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来自农村基层的乡土艺人,极力模仿贫苦农民的土气、没见过世面、话语爱带歇后语等负面形象,讨得在看台上的“城里人”开心。几十年来,这一套路几乎就没有变过,小品和二人转的的主角,基本都是没有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东北农村老头、老太,抑或是进城打工一族,虽然不断在小品中添加了一些新元素,但笑点大多是嘲弄乡土人口,或者拿残疾人开涮,近年又打起了中性牌,观众的大笑之后,留下的是心灵的堕落和文化的空洞。
实际上,现在的东北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东北,东北的气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的提高,东北方言小品所反映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但是一年又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仍然是三十年前那帮老人,不停地把同样的笑点挖出来炒了又炒,让东北人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在广大城乡,一些二线二人转演员也鸡犬升天,占领了地方演艺市场。他们故意丑化自己的形象,拿损别人和自己的人格来取悦观众,满口生殖器,在舞台上歇斯底里地嘶喊,甚至在舞台上吐痰,而台下,是穷形尽相张着大嘴傻笑的大人小孩。孩子一转眼,就去模仿演员的行为和语言,下一代也受到了毒害。
有关部门一直把打击低俗影视作品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在我看来,第一步要审视的,就是东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转。由于这些小品一直受到电视台和有关部门力捧,于是乎出现了演员代不乏人的现象。但是,在力推这种演艺形式的机构之外的地方,人民群众已经显示出了对这种低俗艺术模式的极大厌恶。《三枪》在全国如潮的恶评,与东北方言小品演员的介入不无关系。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就在3个世纪前的明末,中国普通市民享受的艺术是《牡丹亭》,在当时,贩夫走卒也能在剧院中欣赏,并且能够欣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优雅的唱词。3个世纪之后,这些观众的后代行的是二人转和东北方言小品这样的娱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上、文化上的极大堕落。满清入关、新文化运动以及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变革,是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根源。作为世界几大民族之一,我们在文化层面已经和德国、法国、俄罗斯等传统的文艺大国相距太远。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并不能树立大国、大民族的地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才是最后制胜的法门。
实际上,普罗大众的思维状况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作为播送文艺作品的媒体和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提升全民族气质的责任。拿低俗当艺术,拿观众当傻瓜,这是媒体的耻辱,是艺术的耻辱。
【成均馆】:认同观点!
【麟君凰兮】 :没错!我最恨现在这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去迎合低俗文化,就为了利益就完全不去考虑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我最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央视也这样做?!好像我们全国就只有那种庸俗的东北文化!! 我真希望什么时候精神文化方面能变得干净点!最恨政府不辨高雅与低俗的一味吹捧!
【蒋欣老爷】:自贬身价恶习受到极力推崇,获利者罄竹难书。
【斫岩】:其实宣传高雅文化也有厚利,不明白为何偏偏认为所谓“俗”可以取悦观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