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一章第三节(1-2)

qingfengyan07 · 2010-01-28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      禅宗之起源  

   新知:众所周知的,佛教后来在印度曾经消亡了很长时间,而在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堪称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融合,最后形成了若干宗派,最著名的就有八宗。

清风:佛教文化在中国有一个适应中国的水土而逐渐融入演变的过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印度观世音菩萨本是男的,而到了中国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慈眉善目的女菩萨了。由此,民间还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看来,异性效应即使在神圣的宗教信仰中也在发挥作用。

新知:老师,你以前说过佛教在中国以八宗为主,其中七宗都堪称显宗,独有一宗号称密宗也。请问,此显字何解也,是显明之意还是显耀之意呢?

清风:在我看来应该是两种意思都有吧。比方说儒学就被称为显学,这是相对于佛家、道家而言的,因儒学既入世且又被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主流之学之故也。在显宗中,本书因受篇幅所限,我们将只介绍影响最大的禅、净二宗,又特别地对禅宗进行仔细地评判,因其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

新知:毫无疑问地,先从这个禅字讲起。禅来源于梵语的音译,全译应为禅那,意义为静虑、冥想等等。禅定是佛教各宗派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且是引发智慧的必由之路。由于禅定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后来在中国兴起的禅宗在影响最为巨大且广为人知,有时在汉语中禅又成了整个佛法的代名词。接下来有请师傅讲讲禅宗起源的故事吧。

清风:相传当年佛祖在灵山聚众说法,曾拈花示众,听者都不解其中之奥妙,唯有迦叶尊者心有灵犀,微微一笑。佛祖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正法就是根本法,眼藏指含藏万法,普照一切。摩诃迦叶在领受了禅宗宗旨后,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于是禅宗宗旨开始了代代单传,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大师名下。而达摩大师接受了师傅般若多罗尊者的遗命,即要到中国来宣传禅旨,以普度众生。当达摩来到中国后,受到了中国历史上最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的隆重接见。

新知:我插一句,这梁武帝笃信佛法,在全国大造寺庙,自己还四次欲放下江山不要而去寺庙当和尚,每次都由众臣花钱将其从寺庙中赎了回来。有首诗就是讽刺建寺过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给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的,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佛祖拈花一笑之类的故事应是后人所杜撰无疑,但禅宗由达摩自印度传来,且其被尊为中国禅宗之祖则是不争的事实。我突然间想起来,那达摩与梁武帝之对答,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老师快重新给读者讲一遍吧。

清风:梁武帝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答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答,“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对朕者谁?”答,“我不认识。”

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于是渡江北去,到了佛门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

新知:看来这梁武帝学佛尚欠那么一点火候,只晓得做表面文章礼佛,尚未懂得佛门真谛也。以后的故事是这样的,达摩将其正法眼藏代代相传,直至传到六祖慧能那里时,方才得以发扬光大,并且逐步成为了中国最主流的佛教门派。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八宗之中处于一枝独秀的地步,且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地,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到六祖慧能,其得法之故事实属于一段千古传奇,不由得不让人惊叹不已。

慧能,也称惠能,(638—713年)本姓卢,是广东新洲人,其24岁时丧父,只得以砍柴为生,奉养老母。忽一日,他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店,听到有人正读着《金刚经》。当听到其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曰,“真想不到自性是本来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人人本具,不动不摇,能够生出一切万法的呀。”慧能向诵经人打听到此书是从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那里得来的,马上就跑到东禅寺参礼五祖。五祖问曰,“哪里来?”答曰,“岭南来。”问曰,“南蛮也来闻佛法?”答曰,“和尚,人有南北,难道佛性还有南北么?”五祖大吃一惊,看出此樵夫根性大利,为免其被别人妒忌,就安排他去米房做舂米的工作。

话说慧能虽天天做的是舂米这样的乏味工作,但却时刻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历时八月之久。五祖决定用呈偈的方式来选择衣钵传人的时候,慧能这个已经大彻大悟的舂米僧终于有机会脱颖而出了。

清风:讲得好,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嘛。才智卓绝之人就如同那锋芒毕露的宝剑一样,即使用布袋将其裹上,它最终也会刺袋而出的。

新知:是金子就要闪光呀,先生难道不正是这样一个人吗?接着说,五祖大弟子神秀,本来是公认的衣钵传人,他胸有成竹地挥笔写下一首偈语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正当众人为之击掌叫好而神秀也自鸣得意之时,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慧能却不以为然,写下另一首后来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五祖乃是特别能包容新生事物的开明高僧,堪称伯乐也。他夜半唤慧能到堂内,说大乘《金刚经》的妙旨给他听,并将衣钵传给他,并嘱他速速离去,以免被人陷害。于是慧能南下大庾岭,在韶州曹溪开始了禅宗“顿悟”一派的传法活动,逐渐建立起后来风靡千年,席卷中国及东亚的南宗禅(又称南顿)。而留在北方以“渐悟”为特点的神秀一派(又称北渐),则自此大势已去,每况愈下,直至彻底衰落。

   

2.禅宗的主要思想及评判  

   

清风:我感觉你在讲故事方面确实是一个人才,连我也自叹不如也。自慧能始,禅宗之名称方正式确立,其影响也日益扩大,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尤为突出。以至于古人常说“诗贵有禅思,画贵有禅趣”。禅宗在传到日本之后,禅风一直很盛且被发扬光大,尤其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如茶道、书道、武士道、空手道,其间皆能闪烁出浓浓的禅意来。20世纪50年代后,铃木大拙、池田大作等大师级人物积极与一些西方学者合作,试图以禅风西渐来解决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一度也确曾迷倒一大批大洋彼岸的人们。

闲话少说,拉回到正题上来吧。慧能之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一书中,这是唯一一本虽是中国僧人的著作但却以经命名的。我们知道佛教对中国而言是泊来品,起源于古印度(古代称其为天竺)。在佛学文献中,凡以经命名皆是或至少是被称之为佛祖所讲,其它菩萨包括龙树等人所著皆称之为论,由此可以看出《坛经》具有何等之地位以及其受追捧的程度。以下我们对其思想的介绍采用边归纳边评价的方式来进行。

新知:我先从那两首意趣迥然不同的两首偈语来说起吧。神秀的偈语,继承了小乘佛教将世间与涅槃对立起来的传统,强调人心时常会受到外界污染,因而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禅定的修炼(即“时时勤拂拭”),最后方才能达到清净之境。而慧能的偈语则是延续了自大乘佛教开始的将涅槃与世间统一起来的观念,强调的是自心本是清净的,只要不被外界虚妄所蒙蔽,当下便可顿悟成佛呀,何须再“时时勤拂拭”呢?

清风:所以,禅学宗旨后来被概括为四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意指当初佛祖在其所讲佛学之外单传的一大法门。不立文字,指师徒之间以心传心的点化方式,虽说是不立文字,但实际上还是留下了不少文献的。至于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则才是由慧能所开创的禅学之宗旨,而当然也是其最初所做偈语的中心思想。只要是顿悟了心性本清净,就抓住修道的根本,一下子就达到成佛之境界了。

应该说慧能强调顿悟,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因为修炼的关键在于抓住实质,是要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如果一味苦修,不求顿悟,则如只事耕耘,不问收获一样,又有何益。但凡事不能走极端,须知质变须自量变始,顿修顿悟若没有渐修渐悟作基础,则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也。

新知:我觉得此问题应当这样来理解,那就是渐修渐悟是能产生顿悟的一个基础,但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也即顿修也对于产生顿悟是必须的。这就好比烧开水一样,需要一鼓作气,否则烧烧停停则永无水开之日。佛祖在菩提树下,持续打坐七天七夜终于目睹天上的夜明星而大彻大悟而成佛,这就是顿修产生了顿悟。但是,如果佛祖没有从小就嗜好冥思苦想的习惯,没有出家后六年的苦行探索等作为基础,那思想的闪电又如何能够骤然而至呢?

清风:所以“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据说牛顿是在一棵苹果树下,目睹苹果掉下来,然后一下子顿悟,苹果因为地球对它的引力而落地,月亮也因为地球对它的引力作用而围绕地球运动。推而广之,这种力也存在于太阳之于地球以及整个宇宙,由此及彼,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时候我也想去找一颗什么树下坐坐,看看能不能顿悟一个什么“引力万有”之定律,或者至少要解决一个诸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

新知:我欣赏老师寓教于乐之风格,这也是读者们的一大福音呀,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就能受到启迪并引发顿悟。即使是强调顿悟的重要,在修行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于,顿悟之后也不能说是一了百了,也需要渐进的修炼以保住顿悟之果实并且以后还能迎来更高层次上的顿悟。

清风:经过弟子的如此评说,则我们对顿悟之理解方能达到全面而客观的地步了。顿悟观念的兴起有助于佛教的平民化,使人不再把修行看成是一种必须在佛门中守着多少清规戒律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迎合了当时士代夫阶层附庸风雅把玩禅趣但又不想费时费力地去深入修炼的思潮。当然这样带来的弊病也就是某种程度上说在方便化的同时又带来一些庸俗化的东西,同时也使得所真正能达到的境界是相当的有限了。

新知:慧能的一大功绩就是将佛祖开创的人人皆具佛性的思想发扬光大,他将佛学与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说结合起来,直接指出佛就在每人心中,明心即能见性,即心就能成佛。人人都能成佛,成佛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心性上下足功夫就行了,这对佛学在世间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风:人皆能成佛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人皆能成圣(或称人皆能成尧舜)的一个翻版,就每个人都具有成佛之可能性这个意义上来说无疑是对的,但莫说成佛就是能够证得定境也绝非唾手可得的事情。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将受制于不少主客观的条件,比如人本身的天赋(在佛学中叫做慧根)情况,周围环境的制约程度等等。古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欲求长生者,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悟之难也;非悟之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终也难也。”这句话大概出自于道家师傅之口,因道家更加偏重于养生之道也,但我想对佛学及其它任何领域也适用也。

新知:历史上与这种“一性皆成”说相对的还有“五姓各别”说,意即如来种性、独觉定性、声闻定性、不定种性和无性有情等,在具体修行实践中将证得的果位是不一致的。此“五姓各别”说最早由著名的唐玄奘译传自中国,与“一性皆成”说在佛教历史上曾发生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中唐的天台宗高僧湛然又提出“无情有性”说,使这场争论达到了高峰。师傅对这几种说法又是如何看的呢?

清风:这些问题对于常人来讲还是显得过于专业了,现在通常都是一些 宗教学 博士之类学者所要研究的对象。不过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我还是简述一二。“一性皆成”从潜态意义上讲来是对的,因为每人都有这样的原性也。“五种性”说从显态意义上讲也对,因为人有贤愚之别及种种条件限制,要返朴归真证得涅槃已属于不易,更何况达到佛之境界,历史上能够达到佛祖之境界之人可谓是寥寥无几。

为何“一性皆成”说在中国较具有现实性,而“五姓各别”说一经传入,便受到群起而攻之呢?因为中国不象印度那样具有“种性”论之传统,佛教最初不就是反对那坚持“种姓制”,将人分为四等的婆罗门教而建立的吗?并且中国古人一向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说法,因此修行也应当取法最好的,因而这种反映理想性之“一性皆成”说能够风行,而“五姓各别”说就显得水土不服了。至于“无情有性”说从广义来看也对,草木、瓦石等等其实也具有一种原性,只是这种原性是精神的潜态罢了。以后我们还会讲到中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早已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蚂蚁、杂草、瓦砾及屎尿中。”

新知:古人著书立说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谓,而在博 古通今的 先生这里可谓是发挥到极致也,令后生我佩服之致也。我之能有些佛缘,全仗认识了师傅也,否则如何能有机会闻道呢?我知道先生是因为幼年体质孱弱而有幸深研佛法及一切古典哲学的,这可算做以疾病为助缘了。先生之境界我辈实难企及也,是“高山仰止,影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

清风:谢谢你停止了夸奖,要我长时间地保持谦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认为本人可以算是“已闻道,已悟道,已行之”也,但在“终之上”做得不好,非惟其它,概因毅力缺乏以及尘缘未尽也,故而修炼之路时断时续也。如以上我们所说,慧能真“能”也,是名副其实也,他将佛教所信仰的佛从遥远的彼岸世界移居到了每个人的内心,他也把依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之学而成佛的常规途径转为完全依靠个人内心的信仰及觉悟这样的“高速公路”,可说是将心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几乎是所有赞扬与反对禅宗的文章,详论或者是简介禅宗的文章都必然要引用的。

新知:弟子虽不才,但这样经典的故事还是能倒背如流的——

值印宗法师讲《涅磐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以上文章引自《坛经》,反对者谓之主观唯心主义,赞扬者大赞其抓住修炼之要害,因为生命是走向堕落还是超越,也就是说在人之一念之中。老师,又对此有何高论呢?

清风:风在动,幡也在动,而心也在动也。赞扬者也对,反对者也对也,既赞扬又反对者也对也。

新知:禅的故事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回答呀,有几个弟子在那里争论,其师傅就是如此回答他们的询问的。师傅如何也象佛家尤其是禅宗一样的用起这样的语句来了,莫不是有意来迷惑弟子也?

清风:岂敢岂敢,只是为了生动活泼一点而已。我说风在动,幡也在动,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言也,此是不同于慧能之万法唯心(万法皆为内心体现)之观点也。但我说心也在动,似赞成慧能强调主观能动性之观点也,事实上外界之客观存在是否作用于人或者作用的程度,个体的差异是很大的。

新知:那么说慧能的学说,其功过都很象主观唯心论,以及近代由其演变而成的心理学上广泛引用的认知心理学了?

清风:慧能的学说与主观唯心论及认知疗法是同中有异也。同者,都是过分强调了个人心理反映的作用,抹杀了客观的实在性。异也,主观唯心论及认知心理强调不是客观存在决定人之行为而是人之对客观存在的态度决定人之行为。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就是要人们抛弃消极态度,选择积极态度。而慧能之学说是强调根本上不要因外界实在而干扰人之内心平静,是不要对外界进行反映,这一点是继承了佛教的一贯精神,即超越所有常人固有的二元思维及情感反映模式,如非爱即恨,非悲即喜,非积极即消极等等。

新知:在俗世中认知疗法确有它的作用,比如说人们常所的一句话“凡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等等就是对认知疗法的一个论证。但是佛教及禅宗的的精神是根本要超越世俗的一切,不去做任何价值取向,因为一切价值取向也是无常虚妄的,唯有个人的原性即佛性才是永恒如常的。当然我现在 明白 老师说的那句“赞扬也对,反对也对,既赞扬又反对也对”的含义了,因为老师是按中道的精神来评判这些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的。

清风:实际上我们以后还要讲到宋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它同样是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是为实现致良知的目的而服务的。

新知:很好,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也,不过它所提倡的是要修出仁义道德来也,而不是如同佛家、道家那样修出超越一切的原性来也。

清风:传统的小乘佛教与禅宗的精神也可看作是同中有异的,同者就是你在前面所说的禅宗继承了小乘追求涅槃继而成佛的思想,异者就是小乘是强调出世修行的,而禅宗是发扬大乘的精神要不离世间求得觉悟的。这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小乘某种意义上讲是重视修行环境对修行的影响的,而慧能将心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极端,就是说在自我的心性上下功夫,其它一切外在条件都是可有可无的。因而慧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在一些佛教经文中有成佛之人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那里所有人都是彻底解脱之佛。慧能此言是要表明环境对修行并不重要,“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新知:老师,这里慧能之思想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境由心生”。关于这一点,在明朝洪应明所著的修身养性名著《菜根谭》中有一段话,可称得上是极其贴切的注解。此段话标题是“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仙乡”。正文是“山林是胜地,一贪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界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清风:我认为此言是又对又不对,有些时候是境由心生,但不能因此而抹杀心由境生的一面,要不然那些寺庙道观就不会建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之间了。这些地方是集中了天地之灵气,莫说是修炼,一般人就是到此旅游一下并且散散心,都感神清气爽也。概因几无污染,则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且避开了喧嚣之尘世,则人心也就未被污染也。

新知:是的,是的,这些地方铜臭味少有闻到,那么人心也就自然地要纯朴许多吧。目前的中国也是这样,经济越落后的地方人心就越有纯真之一面,反之则人情淡漠,一切关系都成了一种利益关系。总而言之,尘世的自然环境乃至精神环境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必然对修道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总体上说来论境界与功力,修道者都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以全息论看来,越是原始的地方,则越具有潜态的性质,全息性及全能性都越强,其能量场也就越大,在其间修行也就越具有超凡入圣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若在红尘滚滚的尘世中都能定下心来之人其毅力则极为了得,此等人一般再不会有任何世俗之物能够对其产生诱惑。若一个人从小在山林中修道,突然来到尘世还有可能一下子凡心大动而功力尽失的可能发生呢。若是一个在尘世中磨练了许久的人,有一天能够由俗返真,则其功力必然突飞猛进也。老师是否待机缘成熟之后带徒儿隐于山林,寄怀于天地之间呢?

清风:为师尚有自知之明也,此等境界实在是达不到,还是混同于尘世,亦真亦俗吧,借用古人的一句名言来自我解嘲吧,“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林’也。”

新知:那功力高深却在尘世中装疯卖傻的济公和尚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小修在山林,大修在人间。”既然慧能认为“境由心生”,因此顺理成章地修行完全是靠个人内心的觉悟,他极力反对依靠任何外力的加持,在以下一段讽刺净土宗的话中便是显露无疑了——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移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对此,老师又是作何感想的呢?

清风:禅宗的此种思想后来发展到极端地蔑视一切权威的地步,出现呵佛骂祖之现象,比如德山宣鉴禅师上堂对弟子讲道,“我这里没有祖师爷,没有佛圣。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头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的汉子……”。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到最后唯一能够与禅宗分庭抗礼的一大派别,它主张依靠佛力加持死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下节再来详述。我本人对慧能所认为的净土就在人心中的主张是极其赞同的,据说慧能还是个文盲(《坛经由其门徒所记录》),所以为师认为有这样悟性的人实是旷古罕见,千载难逢也。但笔者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外力的加持作用,无论是净土宗中的持名念佛还是密宗中的观想及上师灌顶等都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并且不受权威的束缚也是对的,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一切圣贤及流传之经典,也即否定了一切既往受人尊崇的戒律、价值观念,恐怕对修行并无益处。

新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这无疑是绝对正确的,但身边的修炼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上面说了心由境生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可用于这里。只是上面说的是自然环境,这里主要说的是周围人际环境。周围有一个练功的圈子,特别是师傅的关照,就相当于接通了师傅的强大之生物场,也就有助于深入禅定。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气功师,与他们在一起时不知不觉就觉得一下子安定下来了。

清风:场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我参加葬礼,心情自然会郁闷。参加婚庆,心情自然会高兴。象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的领袖气质虽然不是修炼出来的气场,但可说是一种天然的磁场,使得别人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所左右。二十多年前,佛祖之舍利在泰国一家寺庙接受人们瞻仰。晚上,寺庙里被恶人安炸药而到处炸烂,装佛祖舍利的玻璃器具则没有受到丝毫损伤。事后许多人将这一奇迹的出现归于佛祖的神灵护佑,而在我看来这只是由于千百年来无数人对佛祖的崇拜造成的巨大场力起了这样的保护作用而已。

新知:同样的,正因为禅宗强调内心觉悟,强调顿悟,因此在禅宗看来所有的修持方式都不重要了,将修持生活化的思想发展到了极端。比如说禅的故事中有慧海禅师答问时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他们(常人)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百种思虑;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是不同的。”

清风:综合前面所讲,到后期禅宗打破了一切权威,一切外在形式,一切修持手段(包括戒律),自然而然地就演变成了迎合士代夫及一般市民趣味的“野禅”“狂禅”之风。戒律一开,实际上就好比打开了欲望之“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于其演变成仅仅是挂着佛教的羊头而卖其“纵欲”思想之狗肉了。比如宋代一位禅学大师真净克文就如是宣称,只要顿悟本心,便可以达到“情与无情,同一无异”。达到“同一无异”,就可以出入“四五百条花柳巷”,逛逛“二三千座管弦楼”。《宗镜录》卷二十一还把这种行为叫作“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以声止声。”

新知: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同理,心灵之窗只要有一丝缝隙,欲望尤其是情欲这只无孔不入的苍蝇就要钻进来闹得你心神不安。既然禅宗已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了,那就为纵欲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了。南宋诗人、公子兼学者张镃更将禅宗“光明藏中,孰非游戏”之说,展开为一番惊人高论,“若心常清净,离诸取著,于有差别境中能常入无差别定,则酒肆淫房,遍历道场,鼓乐音声,皆谈般若。”老师如何来看这些狂禅之风呢?

清风:这里涉及一个手段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问题。任何修炼方式无论是参禅打坐也好,还是诵经礼佛也好,还是遵守戒律也好,都是一种手段,归根到底要达到那明心见性的目的也。如果仅仅执着于手段,或者不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常心,则这些手段也有什么用呢?但是,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全盘否定手段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固然对于修炼非常有利,但是毕竟每天如有一些专门的参禅打坐等等的时间,更有利于深入定境并将此清净心境扩散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修持生活化,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新知:我们常说参禅打坐,这就是禅宗的特色了,这参是如何进行的呢?

清风:参禅一说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后来一切佛家的修炼方式都可纳入广义的参禅范畴了。就禅宗而论最著名的参禅方式是“参话头”也,其提倡者是两宋之际杨歧派禅僧大慧宗杲。欲讲清楚参话头,须先从“公案”讲起。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来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从中领会禅的意义。广义上说,凡禅宗祖师的“上堂”或“小参”所发表的看法都是公案,师资之间,弟子之间的“机锋”(机缘语句),现成的全部禅师“语录”或“偈颂”也都是公案。

从五代宋初后,“公案”开始被大量应用于禅僧活动中,公案中某些典型语句作为“话头”(即题目)加以参究,所以称“参话头”。依宗杲之观点,参话头的关键又在于起疑情,然后才能“大死一番”,然后再“绝后复苏”,获得大彻大悟……

新知:最常见的话头有如下一些,“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狗子有无佛性?”等等。现以“狗子有无佛性”一则予以说明,此最早见于希运的《传心法要》一书中的公案——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也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  

此公案又简称赵州无字公案,对此无字生疑情而后参透得此个无字,被历代禅门高僧极为看重,认为可以由此获得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境界,脱离生死,获大自在。

在我看来,禅宗是通过参话头特别是参此无字来获得对禅宗乃至佛教根本教义的直观顿悟。在禅宗看来,世界的本质是无,绝对的无(既非有,也非通常的无)。无既超越一切,也便包含了一切,所以它又是禅的究极,等同于心、佛、真如。根据禅的立场,宇宙万物作为虚幻之相而以对立的表象存在,生死也是如此。世人以生死为对立,所以就无法得到解脱。而在无的境地上看,就不会有种种差别对立。只有进入这种无客观世界、无主体意识、无矛盾对立、无生死差别的绝对统一的无意识中,才能得大自在。老师,以为然否?

清风:你讲得很好,我们前面已反复用全息论来阐述了东方哲学的精髓,所以不再详加解释。但如何能通过参话头,起疑情就达到此等境界,我在想对于初学者而言还需要从操作层面上来加以一番解说为好。在我看来,参此话头关键在那个疑字上,此疑情一起,也就以一念而代万念了。所以一般流传下来供禅僧参究的话头普遍也都是具有可疑性的,如此方能牢牢地使禅僧排除杂念,并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但是,如我们前面所揭示的气功之谜还在于,此一念到最后也不能执着,是手段而非目的,要归于无念也。

新知:很对,老师所言,使我想到现代西方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超觉静思法。习念者想一些轻松场景,比如白云、草地、大海等等,最后使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然后达到那使人非常愉悦的安定状态。与禅宗参话头相比,其实此超觉静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其起的不是疑情,而是起的是“悦情”而已,但仍然是为了达到集中精神的同样目的也。

清风:必须指出的是,历史上记录的许多公案以及对其话头的参究,固然有启迪禅僧破除执着,顿悟那超越对立的定境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故弄玄虚,流于形式等消极作用。简单点说吧,到后来禅僧之间的对答完全成了耍嘴皮子的东西,其到底能有多大的开悟作用,实在是令人生疑呀。

新知:我同意老师的观点,禅宗对于身体修炼非常忽略,而过分热衷于所谓的机锋妙语,不能不说是其失误之处也。试举著名的“问指答月”一例,为方便理解,已翻译成现代文——

僧人问禅师:“手指的意义暂且不问,月亮是什么意义呢?”文益禅师反问道:“哪个手指是你不同的手指?”僧人有问道:‘“暂不问月亮,手指的意义是什么呢?”文益禅师回答说:“月亮。”僧人说:“弟子问的是手指,和尚为什么答月亮呢?”文益禅师说道:“因为你问的是手指。”

试问依一般人的悟性又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呢?

清风:我来给你举一个《红楼梦》的例子,看你能从中悟到些那样东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有一段精彩的禅锋对白——

宝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瓢之漂水奈何?”“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水止珠沉,奈何?”宝玉“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禅门第一戒是不打逛语的。”宝玉:“有如三宝。”  

新知:我只悟到那一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表明了宝玉只爱黛玉一人的心意。好了,言归正传,以前我们几乎每一节总是这样的顺序,由我开头,由老师来收尾总结,今天觉得我足可越俎代庖,来简单总结一下替老师省省心吧。那就是禅宗继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并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即将其可行化,生活化,简便化,还涅槃于世间,大大丰富了佛教的思想且促进了佛教的普及,使得佛教的一些精神及通常所说的禅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凡事都如同双刃剑,有利就有弊,佛教生活化的同时,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庸俗化了。禅宗将大乘佛教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其弊端也就发展到了顶峰,就是说导致佛教其固有的精神即超越性的逐渐丧失,到后期狂禅之风兴起时更是丧失殆尽,就是说越到后来,离大道反而越远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7. 《邓选》学习 (十)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0. 星话大白|越南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朝鲜领导落泪
  10.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