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犬儒就在你身边
:貔鴖
今日偶登网络,见诸发了一篇为“冰冷的眼神”的文章——《不管你愿不愿意,儒学天天在你身边》。“冰冷的眼神”在文中为了鼓吹孔子创立的“儒学”,不惜采取恣意妄为的手法,枉顾史实地胡编乱造,令人不得不发言。
通篇看去,文章可说是谬误百出,甚至到了信马由缰的地步。以下仅顺序列举文章前三例的错误,祈望众位网友和专家学者们发表高论,厘清谬误,以正视听。
主贴说:“天命。”天命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儒家学说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天命而展开的。换言之,儒家学说的一切,包括它的各种思想,最终都是为顺应天命而创造的。所谓天命是一种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天命观点出自孔子和儒家的其他经典。“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其实,天命观点起源早至殷周时期对天神崇拜的形成就成为至上的宗教观念。殷人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又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其时崇尚之盛。周人代殷,继承了天命观念,周时强调尽人事以奉天。故文王受命之说与敬德保民思想紧相联系。西周末年,出现怨天、恨天、骂天思潮;怀疑天命,至春秋战国而益甚。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分离了天命和人事,但其影响仍长期保留于儒学中。
主贴说:“神。”神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的世界观分水岭或标志。孔子既不承认神,也不否认神,不承认神,就是没有神,所以说儒家学说是无神的学说。受其影响,执政党也宣称是无神论者。“神”还成为耶和华、耶稣的代名词。“神”出自《论语.述而.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其实,神的观念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源于物神,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神的形象、神的本体及神的数量皆逐渐变化,由简单的物神转为复杂化;由众神分职,演化成一位至高无上或多层阶级的天神体系;也由流传于氏族,转而流入部落、民族甚至走向联合的世界性,由多神转为一神。
主贴说:“ “上帝。”按儒家思想讲实质就是天命,上帝和天命是一回事。《圣经》的译者将耶和华、耶稣译成神,今天的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将其译成上帝。“上帝”出自《孟子.离娄上.离娄下》“上帝既命。”“可以祀上帝。”(其他儒家经典也有“上帝”的表述)
其实, 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书籍是《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主贴开篇的引言更是一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儒家思想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事实是,儒家思想规定的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特质;也造就了个别中国人性格中的奴颜俾骨,塑造了官场文化中上智下愚、唯上命是从的规则秩序。
引言说,虽然儒家思想遭受了“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的史无前例大摧残,但它依然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着无数的宝贵价值系统,仍然担当着现今社会主流文化的有力角色!”——事实是,虽然儒家思想遭受了“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的史无前例大摧残,但它依然阴魂不散为社会统治人民及其思想提供着无数的宝贵价值系统,仍然担当着现今社会统治文化的角色。
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儒学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为自己统治人民的需要把孔子和儒学一步一步抬到吓人的高度的。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份,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如果要通篇批驳这个主贴,可能要比费时费力的多,还是就此打住,因为这个“冰冷的眼神”是在故弄玄虚,目的是在欺骗人!倒是想提醒一下——不管你愿不愿意,犬儒就在你身边。
2010.02.0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