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二章第一节(5-7)

qingfengyan07 · 2010-02-1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5.心斋坐忘与弃智弃仁  

   

新知:我们说老庄就如同佛祖、龙树及印度其他先哲一样,他们能够认识那神秘的终极实在,是因为他们因修炼而进入了气功态也,是在直觉顿悟下的体验,此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有区别,同是人类思维的两个层面也。庄子对老子的“玄览”“致虚极,守静笃”等返还方式进行了充实,其最著名的就是他在文中几次提到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而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入定的状态呢,庄子向我们提供了他称之为“心斋”“坐忘”的手段。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此为庄子借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之口而言,意为肢体不再活动,耳目不再听闻了,感觉不到身体与思维的存在了,与大道混而为一了,这就叫静坐而忘掉一切的境界。

清风:身体与思维都感觉不到了,这在佛家称之为“灰身灭智”也。那你再说说何为心斋呢?

新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此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而言,意为专心致志,不用耳听而用心听最后只感到气的振荡。耳只能听声,心只能感觉到现象。到最后自身之气与自然之气相融,此已达无欲无智的虚静的心理状态。虚静的状态就是合道的状态,也就是对心的斋戒。

清风:此故事一开头是颜回对孔子说,他因为家贫而几月都戒酒戒肉了。但孔子说,这只能算是在祭祀前吃素的那种斋戒,不是真正的心的斋戒,于是孔子就将心斋之秘告诉了颜回。这种修炼方法又被称之为听息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的许多静功修炼都以此为基础。实不相瞒,为师以前参禅打坐时也是将精神集中于听息,到最后神气合一而定境现前也。

新知:此种意守法比较简易自然,人人可学,对初学者尤为适宜。值得指出的是庄子所言的“心如槁木,身如死灰”,易被常人误解为此与死人何异,如此发呆何益之有?我在过去也不能明白,现在练功也常入定境,境界虽然不算高,但也体认了东方哲学的真正奥妙。此时与常人的发呆不一样,虽然仿佛思维停止了,但原性却显现了。内心极其平静,其真正的发自内心之极乐实在是无法言说。总之,有句话叫“悟道的人头头是道,未悟的人处处迷惑。”所以,关键是常人要有机会进入那境界,然后就什么都在不言之中了。

清风:进入定境,其实可以称之为“活死人”的状态。至于说常人不解此是自然的,因为除非经过专门的修炼,心情完全平静头脑里什么也没有想的状态几乎不会发生的。对常人而言,偶尔会出现一些什么也未想的瞬间,但他们还未意识到很快就过去了。比如说一个人在登高望远的一刹那,在泡桑拿时彻底放松万念俱消的一刹那等等,如果常人能够就此进行深究的话,他就有缘走上修炼之路了。

新知:我还注意到老师经常引用的“得鱼忘荃”,就是出自庄子之口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一个人悟清了得鱼忘荃的奥妙,他的修炼就可以登堂入室了。一个人悟清了得意忘言的奥妙,就是佛家说的不着文字相了,他也就能真正体认东方哲学的精髓了。

清风:很好,我恨不得一连说上十八个“好”字。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弃智弃仁的思想,并且正由于他的生花妙笔,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道家思想的惊世骇俗与不同凡响,请看故事一——

子贡在返回晋国途中,经过汉水之南,见一老人正在整理菜园。他挖了一条隧道到井底,抱着瓦罐取水浇园,累得不停喘气而功效很低。子贡劝他说:“有种机械,一天可浇百畦地,用力很少而功效很高,先生不想用它吗?”老人问:“怎么做?”用木头做成个抽水机名槔,后重前轻,提水像抽的一样,快得好象沸水喷涌。”老人脸色顿变大怒,继而又笑着说:“我老师告诫我,有机巧的机械必有机巧的事务,有机巧的事务必有机巧的心思。一旦弄巧之心藏于胸中,心灵就不会纯净,进而精神就难以安定,就守不住道了。我不是不知机械的好处,只是羞而用它。”子贡羞愧得脸红且低下了头。老人问他是何许人也,他答道是孔子的弟子。老人说:“你就是自比为圣人,炫耀于众人面前,自吹自擂以求博得名声于天下的那一类人呀。你要先将你的形体神气都忘掉才行。现在你连自身的修为都还未做好,如何能去治理天下?快走不要耽误我做事。”  

子贡垂头丧气直到走了三十里路后方才缓过劲来。其弟子不解问:“那人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先生见了他就失魂落魄,一整天都不能复原?”子贡说:“原先我以为天下只有一个圣人,现在发现错了。原以为做事只求可行,用功只求成效,事半功倍就是圣人之道,今天不再是这样认为了。坚守自然之道的人德性完备,德性完备的人形体完备,形体完备的人精神完备,此就是圣人之道也。他生在人世混同于众人,但人们并不了解他的真正归宿,因为他淳朴和顺,道德圆满。求功利,弄机巧,这些是他不屑一顾的,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他是不往的,不是自己原做的事情他是不为的。即使普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他也傲然不动;反之都反对他,他也超然如初。天下人的毁誉对他而言是既无得也无所失,这就是道德完美的人呀,而我则是一个容易被外界左右摇摆的人。”子贡回到鲁国,将此奇遇告知孔子。孔子说:“他是修炼混沌之道的人,只知和谐如一的大道,而不去分辨任何对立的东西。向内修养心性,而不假外求。他的心灵纯净素朴,恬淡无为,身心和谐,却又翱游于世俗尘世之中,你见了当然会吃惊了。那混沌之道,你与我又怎么能够真正领悟呢。”

新知:小而言之,凡是智巧在为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就对人之心性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干扰。推而广之,现代文明,在为人们创造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对人之淳朴天性之破坏又是怵目惊心的。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恰恰指的是“机械”“机事”“机心”的日益“提高档次”。更令人遗憾的是,眼下人类的行为取向和文化取向仍是单一的加速“机械”“机事”“机心”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并以此推导出21世纪的美妙景观,而不肯花精力来观察和感受一下“机械”“机事”“机心”的负价值和负效应。如果这样说尚令人感到空泛的话,那么举一点具体的例子,比如现在的手机、电视、网络、短信等等给人带来的各种综合症,难道不是最好的注解吗?

清风:我们以后将谈到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异化。比如说人类创造了机器,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流水线上,人却异化为了机器的奴隶,被机器所驱使,因而就谈不上个人的全面发展了。其实,就整个东方哲学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上更广意义上的对异化的反对。因为不仅机器是为人所创造的,人之智巧也是人之精神外化之反映。人一旦被智巧所驱使,就如同被欲望所驱使一样,将使得心灵永不得安宁与解脱。在东方哲学看来,惟有将精神收摄于内,通达那天人合一之境界,方才是真正的成为自己精神的主人,真正地战胜了异化也。关于这一点庄子也曾讲过一个精彩的故事,请看故事二——

鲁国国君听说颜回是个有道之人,便派人带着重金去颜回家想要礼聘他出山。颜回居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小巷里,生活得非常清贫。颜回使用缓兵之计,要使者回去问清楚,等到使者再来时,颜回已经离家跑掉了。庄子评论道:“道的真谛是养身,它的残余才用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才用来治理天下。帝王之功业,乃是圣人之余事也。现在这些世俗的君子,不知把养生全真作为立身之本,而每每为外物所累,真是可悲。如果有人用隋侯珠这样的宝物作为弹弓之弹丸去弹击那天上的小麻雀,世人一定当他是个疯子,竟然浪费如此贵重的东西去追逐如此轻贱的东西。可是隋侯珠又怎能与生命相比呢,世人难道不是在浪费生命去追求那非常轻贱之外物吗?”

新知:呀,不得不服呀,我与老师实在是不在一个档次上呀。不知道读者读了这些语言有何感觉,我想应该是有重活一次的冲动吧。我这个人一向不喜欢重复,但这一次要破一次例,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引用梁漱凕先生的话来作为注脚,“人类的智慧虽高,但此智慧确恒在生命所役使之下向外活动。只有东方古人却把它收回来还用诸其身,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

清风:我是感同身受呀,有些经典语言如同经典著作一样,需要反复含英咀华呀。每次都会感到余香缭绕,令人回味无穷也,也许这就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吧。

新知:你怎么不象孔子那样三月不知肉味呢,哈。暂停插科打诨了,老师还是将讲故事进行到底吧,太令我着迷了,实在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享受。

清风:故事三——

古时有大盗名叫盗跖,孔子幕其名去拜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孔子在盗跖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盗跖将其骂得是狗血喷头,孔子只得狼狈不堪地匆匆离开。盗跖是如何酣畅淋漓地骂的呢,在此摘其精华录于此与弟子你共品。  

你是鲁国那个投机取巧的伪君子孔丘吗?你花言巧语,虚伪地提倡文武之道,戴着树枝一样的帽子,腰系牛皮带,到处乱说,不劳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拨弄是非,迷惑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读书人都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虚伪地奉行孝道,企图能侥幸被封为诸侯而享富贵。你是罪大恶极,立即滚开。……  

现在你修行文武之道,掌握着天下的舆论,来教导后世。你穿系着宽大的衣服和腰带,用耸人听闻的言论,虚伪的行为,来迷惑天下的君主,为的还不是荣华富贵。要说到盗的话,谁都没有你这个盗大,我奇怪天下人为什么不把你叫做盗丘而偏要把我叫做盗跖呢?……  

现在我告诉你人之真情:眼要能看清美丽的色彩,耳要能听清悦耳的声音,口要能品出香甜的美味,精神要能保持充沛,这些都是之于常人最重要的呀。一个人如果很长寿也不过活到百岁,中等寿命也就八十左右,下等寿命也就六十左右。而在人生几十年中,除去害病、瘦弱、死丧、忧郁的时间,能够开口欢笑的时间,平均一个月可能也不过才四五天光景。天地没有穷尽而人之生死却是有时限的。将这有限的生命寄托于无穷尽的天地之间,那种短暂的感觉就好象那飞奔的骏马飞过缝隙那么忽悠一下而已。不能让自己快快乐乐地享其天年的人,就不能算是通达大道的。你所说的都是我所鄙薄的,快滚吧不要多言。你所说的道,钻营奔逐的疯狂样子,都是些欺诈弄巧的虚伪勾当,对于保全人的真性并无任何帮助,还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呢……  

新知:啊,读了庄子此文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可怜的孔子难免生起一丝恻隐之心来。中国历史上最受世人敬重的圣人,在庄子笔下却总是被冷嘲热讽的对象。当然庄子本人与先他二百年出生的孔子绝无私人之恩怨,只是谁让孔子成为了儒家的创始人呢,因而也就不幸成为极端鄙视仁义学说的庄子荒诞文学中的笔下冤魂了。我读过一些孔子的传记,我感到孔子本人确实品行高洁,绝非浪得虚名也。只是其学说被统治阶级也好,还是世人也好,歪曲利用地太多,以至于孔子为这些不孝之徒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实在是可叹可惜也哉。我也仿老师之风范,来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话说古时候汉代以孝治天下,有举孝廉而入仕的制度。时有名许武之人,为家中三兄弟之长也,曾因孝被举。一日,许武对两个弟弟提出分家。他将财产分为了三份,肥田广宅及强壮的奴仆都归于自己名下,余则分给两个弟弟,而这两个弟弟并无丝毫地抱怨。  

此事一旦传开,众乡亲都称赞其弟弟克让有礼,堪称“悌”的典范,此两弟弟也因此被举为孝廉。被指责为贪婪的许武于心不甘,就召集族人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助弟弟们出名耳,现在就将财产和大大增值的土地还给他们。于是许武声名鹊起,并且连升三级官至少府。  

清风: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淳朴的大道被废弃了,只得推行仁义,然此仁义却往往被丧失了本真的人们当做利用的工具,于是天下便越治越乱了。庄子对此的讽刺是极为辛辣露骨的,我再给你补充一点庄子的相关评论——

为了防备那开箱子、掏袋子、撬柜子的小偷,就扎紧绳索,加固插闩和锁,这就是平常大家所谓的聪明人了。但是当大盗来时,扛起柜子,提起箱子,挑起袋子就跑,他还惟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这样看起来先前那点小聪明岂不成了给大盗所做的准备了吗?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世人所说的最大的智慧,有哪一条不是在为大盗作准备呢?世上所说的圣人,有哪一个不是在为大盗在看守财物呢?……  

盗跖的部下问他:“有盗贼也要遵循的道吗?”盗跖说:“怎么会没有呢?能猜出屋里有什么东西是圣,带头进去是勇,出来时断后是义,断定能否下手是智,分赃公平是仁。不遵循这五条道而要成为大盗,这是绝无可能的。”由此看来,好人不懂圣人之道不能立身,盗跖不得圣人之道就不能横行天下。天下好人少而坏人多,所以圣人给天下造成的好处少而害处多。……圣人出世便大盗兴起,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就太平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然器重圣人并让他来治理天下,却使得盗跖从中渔利也。制造了斗斛来量度,他连斗斛也偷走;制造了衡器来称量,他连衡器也偷走;作成印章来作信物,他连印章也偷走;提倡仁义来矫正人的行为,他连仁义也偷走;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窃钩者被诛,那些窃国者却被封了诸侯,并且他们的仁义之名还到处传播,这不就是偷走了仁义和智慧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要做诸侯,一心想盗窃仁义和斗斛、衡器、印章的人,就是用高官厚禄来赏赐他也不能使他行善,用刀砍斧劈的极刑也不能禁止他作恶多端。造成使盗跖获取重利并且无法禁止的情况,乃是圣人的罪过。……  

新知:感觉真是太爽了,批判得入木三分也。庄子狂放也,同时又可看出虽然是一个得道之人,但仍不改其性情中人之本性也。前不久,台湾著名“狂人”李熬来大陆讲学,我认为仍不失为精彩也。并且这李敖言辞犀利,谈锋甚锐,是得庄子之遗风也。限于篇幅,我们不能谈得太多了,老师你得答应我私下给我开开小灶,再畅谈一番吧。

   

6.齐物论与逍遥游  

   

新知:以上我们所讲的庄子思想,可以说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精彩发挥。岂止于此,庄子有一些对老子思想尚有重大之发展,其集中体现在《南华经》内七篇中的“齐物论”与“逍遥游”两篇经典文章之中。如果说《南华经》一书是一顶皇冠的话,那此二者也就是那皇冠上的明珠了呀。

清风:说得很好,庄子全书的精华都在此两篇文章中,堪称其独门利器也。当然就“齐物论”与“逍遥游”中所集中完整表达的思想而言,在其它篇中也有零散的体现也。齐物论者,顾名思义是看到万物的统一性的一面也,而不执着于其差别之一面也。逍遥游者,顾名思义是精神上摆脱一切桎梏获得最高自由的状态也。齐物论是逍遥游的基础,正由于通过心斋坐忘等修炼之术,方才有了齐物论这样的认识,所以才会摆脱世间的因分其差别而带来的是是非非,各种欲望执着等等,从而才能达到摆脱一切束缚,摆脱一切异化的逍遥游之境也。

新知:我们在第一章总论中很早就说过了东方哲学本质上是研究无差别的潜态世界的学问,并且通过修炼也是为了返回到这一永恒的潜态世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全息共振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这么说,庄子的齐物论说明他同样在坐忘(也即定境)中而生的慧中意识到了世界万物的全息性,这与古印度哲学(包括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庄子的逍遥游说明他同样在坐忘而生的慧中意识到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自由的极乐的境界,这与佛教所追求的常、乐、我、净的涅槃,印度教的梵我一如等境界就本质而言实在是一回事呀。

清风:说得很好,中印古代圣人所达之境界都是一致的,只是庄子用无以伦比的艺术表现力来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境界。我们以前反复比较过中印文化传统的差别,印度人特别好思辩而中国人则注重具体的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不过,我们将看到庄子在这两篇文章中却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哲学高度,具有极强的思辩性和论证性。同时,他仍然保持了一贯的用寓言隐喻等来增强其表达之生动性的风格,因此可以说是将艺术性与思想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新知:庄子何以有“万物齐一,物我同一”的观点呢,那是因为他站在了“道”的高度来观察,则万物相通为一,是非难分,彼此无别。大小多少,远近高低,美丑贵贱,生死存毁,这些都无所谓不同。我们在前面反复讲述过全息论的观点,因而理解起来应该不算是很困难了,从潜态的信息的角度来看万物确实是齐一的呀。

清风:具体而论,万物统一于道,而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有所发展,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把握它。老子阐述了道的无限性,解答了道在时间上的无限存在。但是,老子忽视了道的空间存在状况。庄子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此即阐明了道在空间上的无限存在。而更加有趣的说明请看下面的故事——  

东郭子问庄子:“你说的道,存在与何处?”庄子说:“无处不在。”“请指明它的所在,人们才能认可。”“在蚂蚁那里。”“怎么这样卑下?”它还在杂草那里。”“怎么更加卑下?”  

“在瓦砾砖头那里。”“越说越不象话了。”“在屎尿里头。”东郭子不再应答了。庄子说:“你的问题,本来就没有问到点子上呀。就象市场管理人问屠夫怎样去鉴别猪的肥瘦,屠夫当然回答他,猪踩的地方越往下,说明此猪越肥。你不该将道的问题绝对化,道是不能脱离物的。道的问题如此,表现道的高论也是这样。周及、普遍、全有,这三者名虽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其都是指的是道的整体遍在性。  

让我们到一无所有的王国里去遨游吧,那里一切都只能统合而论,一切都是没有穷尽始终的。试着让我们进入无为的状态吧,让我们恬淡而安静吧,冷漠而清净吧,调和而悠闲吧。我的心志是多么的空寂呀,如同前往却不知去向,去了又来也不知该到那里休止。我总是来来往往而不知何时是终结。在虚无辽阔的境地里漫游,大智入了心也不知那里有尽头。塑造万物的天道作用于物而自己没有界限,万物是有界限的。这就是所说的物与物之间的分界。物与物之间的界限也被无界的道所充盈,因而物与物之间实质上也是无界的。说到盈虚衰杀的问题:道使万物满盈和空虚,自己却并无满盈与空虚;道使万物衰败和灭亡,自己却并不衰败和灭亡;道使万物有始有终,自己却并不有始有终;道使万物有聚有散,自己却并不有聚有散。

新知:妙呀,妙呀!道寓于万物之中,无逃于物又自非一物,所以物物有际而道也物物无际,它同时又推动着万物的盈虚衰杀(类似于佛教谓之的成住坏空),而自己却无始终、聚散、盈虚、衰杀。庄子除了没有用全息二字(因为那时还没有信息的概念),其实完全讲述的是全息思想。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发展就是,道既是宇宙之本原,又是万物之本体,又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机制和规律。

清风:老子通篇都在讲道,但主要是在强调道的本原性,给人的感觉就是道似乎外于物,而庄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也有类似的情况,早先小乘提出四大皆空,看到了空生万物,万物又会归于空的一面,但也忽略了空同时又寓于万物的一面,所以,后来才有大乘性空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类说法的应运而生。

新知:用全息论来解释就是,潜态世界与显态世界既互为转化又相互蕴涵。正如我们在总论中谈到的“量子场论是用以描写微观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运动状态的理论。量子场有波动,量子场的激发和退激,就是粒子的产生和消失。量子场系统既然有各种激发状态(它们代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实粒子),那么它必然也就有其对立面——未激发的状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这个基态不是别的东西,正是自然界的真空。”所以,可以这样说由真空中产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真空。但是另一方面,即使在万物中,也存在真空的因素,也存在能量最低的基态,存在着所有的潜信息,并且正是这些潜信息在支配着显态物象的盈虚衰杀。

而令人吃惊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在其《至乐》篇中,就以其非凡的想象力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了与当今量子场论和全息论类似的观点——

万物的种类,都萌发于极微小的物质“几”。这极微小的物质得到水的滋养,就化生为断续如源的水草;水草得到水土的滋养,化生为水面的台藓。台藓蔓衍而生长在高地,就化生为车前草。车前草得到粪便的滋养,就化生为乌足。乌足的根,化生为土蚕,它的叶子化生为蝴蝶。蝴蝶很快地化生为一种小虫,生长在灶台下面,形状好像是脱了皮似的,名叫鸲掇。鸲掇在一千余天之后,就化为一种鸟,名叫干余骨。干余骨吐出来的唾沫,化生为斯弥,斯弥化生为蠛蠓,蠛蠓又化生为颐辂。羊奚草接近不长笋的竹子,就化为青宁。青宁生豹子。豹子生马,马生人。人又返回到极微小的质体。万物都产生于大自然极微小的质体,又进入了大自然极微小的质体。  

清风:还真是说得有板有眼的呀,我感觉是你跟我这半年来,确实是提高许多了呀,你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扮演提问角色的小学生了,你完全能独当一面地进行学术研究了。万物中有真空的因素,而真空中又有万物之信息,因为万物与真空是相互渗透,合为一体的呀。所以,庄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解决了道与万物的统一问题,如同大乘佛教解决了色与空的统一问题一样。此道作为一种终极实在存在于万物之中,包括庄子所说的蚂蚁、杂草、瓦砾及屎尿中,这种终极实在在全息学上被称之为全息元,接近于我们现在说的那种最基本的粒子之类。

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我们可以再稍微展开一点来讨论这个问题。以前在我小时候听人说“人是由水做的”,感到大惑不解。长大后学了生理学才知道人体中水分就占了70%以上,方才知道别人不是在骗我。如果我现在告诉读者,人的绝大部分仍然是由虚空构成的,你能相信吗?事实上这是确凿无疑的,即使是地球这个庞然大物,它在本质上也是由虚空构成的。有报道称,如果除去那些构成地球的分子与原子的空隙,它的直径其实是只有微不足道的 100米 ,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1300万米。

新知:说句逗笑的话,正因为人主要由虚空所构成,因而在人死后被火化后才有可能被装在一个盒子里呀。在古代没有信息的概念,因而就无全息一说,但是天才的庄子建立了“气”的概念来表达老师所说的全息元,从而将人们眼中无限玄妙的道的概念具体化了。虽然中国之气的概念就常人的思维而言仍然具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但毕竟修炼之人是很容易体会到自身元气运行及同自然界的气机交换情况,即使是常人也时能肤浅地体会到气血运行的情况。庄子建立了气的概念,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中医及道教的整个理论就建立在气的运行之上,人之生老病死完全是由元气的盛衰来体现与操控。可以说,庄子将中国的道文化演绎为了气文化,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不朽功绩。

清风:中国文化是气的文化,此一点不假也,只要看看汉语中有多少带气字的词就不难想象了。庄子是这样来论述气之寓于天地万物人的——

“游乎天地一气。”“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芒芴在气之上,指阴阳未分的元气。)“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绝云气负青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新知:万物从潜态上而言具有全息统一的一面,在佛教中的表述是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等。而在万物都统一于道与气基础上的庄子齐物论那里,则有堪称中国特色的表述——  

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的角度来看就看不到这方面,从自己的角度看就会明白。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也依存于“彼”,因而可知彼与此是同时产生与互存的。虽然这样,任何事物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死亡,死亡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生;正确的同时就出现错误,错误的同时就出现正确;遵循“是”也就是遵循“非”,遵循“非”也就遵循“是”。因此圣人不根据是非作判断,而是根据事物的本性来认识事物,就是这个道理。“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也有它的是非标准,“此”也有它的是非标准。果真有“彼”“此”的区别?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在认识上消除掉“彼”“此”间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把握了关键,就象抓住了环的中心,可以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要保持明镜一般的心境,就不会迷失于这些无穷变化的表象中。  

用人的大拇指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大拇指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其实,天地就是一指也,万物就是一马也。

清风:完了吗?

新知:还早呢,这只是说明是非的相对性,为以后的齐万物、齐物我打下基础。

清风:考虑到读者的消化承受力,所以要在这里暂停片刻。请问,你读了庄子上面的话,难道没有更多的想法吗,比如说与佛教教义进行一下比较。

新知:啊,此处庄子所说彼与此之间的相互对立与依存的关系难道不正是佛教缘起思想的体现吗?佛教思想由缘起开端而引申出无常之论,因而要人们超越世间的无常去追求那涅槃之境的常、乐、我、净呀。庄子的表述被人称为相对主义,其实质还是为了说明世间的一切万物及是非的分别是依条件而生的,是缘起的,也是无常的,因而只有去追求那齐万物及物我的与道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实现永恒自由的境界呀。所以说,佛道两家虽侧重点及表述方式有别,但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说答案只有一个,但找到它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

清风:这还不明白吗,既然你学了全息论,就应该明白全息思想也包括精神的全息,理论的全息呀。从潜态而论,其实所有哲学理论都带有高度的同一性。就好象查字典一样,每个字都需有其它字来定义,每个字其实又参与了其它字的定义。其实,庄子早就说了这样的道理呀,你再看看他那段关于大拇指与白马的言论,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新知:其实就潜态而论,每个字都含有了所有字的信息了。那么岂不是可以说,宇宙万物就好比是一本巨型的超级字典,每一物如同每一字一样已含有了这本字典的所有信息了。

清风:很好,先点到为止吧。接着说庄子的齐物论吧——  

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道路是走出来的,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为什么肯定?肯定就是肯定。为什么不肯定?不肯定就是不肯定。事物本来就有该肯定之处,该可取之处。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无是处,一无可取。所以一切小草和大柱,丑女与美女,还有其它稀奇古怪之物,都可以以道一以贯之。其有分离,就有生成;有生成,就有消亡。其实无所谓成亡,它们是相通为一的。只有通达之人才明白相通为一之道,看待平常之事物但不带常人那样的成见。平常的事物是无用而有用。认识其无用之用就是通达,通达之人才是真正洞察事物本质之人,才是得道之人。  

顺应事物相通的本来面貌吧,就这样无视其表面的差别这就叫得道。耗费心思也不解事物为什么相通,因为认识不到事物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这就需要学习朝三暮四的故事。有个养猴的老人给猴子分发橡子,说“早晨发三个,黄昏发四个。”这群猴子都很愤恼。老人改口说:“那么早晨发四个,黄昏发三个。”猴子们一下转怒为喜。名称和实质都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大不一样,这是因为猴子思维之肤浅也。所以,圣人不会执着于表面的是非之争,他只是顺应天道,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世俗生活中象那养猴老人一样来一些善巧方便来顺应人情。

新知:注意这里的圣人是指得道之人,有些时候庄子又会用真人、至人等称呼,与前面我们讲过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圣人含义不同,那里的圣人指的是庄子所鄙视的宣传仁义学说的世俗圣人。还是让我们接着来看庄子的齐物论吧——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梢更大,而泰山却是微小的;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幼童更长寿,而彭祖是短命的。天地和我共存,万物和我合而为一。既然是合而为一,还会有什么可说的呢?……道是未曾有界限的,言论也没有标准,为了争一个“是”才产生了许多分界。请让我说出那些分界:有左,有右,有次序,有评判,有分别,有辩论,有攀比,有竞争,这就是八种分界。天地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天地之内的事,圣人总是论而不议。对记载先王治世的史书,圣人总是议而不辩。有人问:“为什么呢?”“圣人的心胸包容万物,众人却辩论不休地来显示自己的正确。所以说参与争辩的人其实是没有真正高明的见解的。”……

清风:拿秋毫与那些细菌相比,则秋毫也算大的了。拿泰山与天地相比,则泰山也算小的了。拿夭折的幼童与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相比则算长寿的了。拿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与天地相比,则彭祖又是短命的。在这里,庄子是想说明万物的相对性,以及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另外,从潜态的角度上来说,信息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实际是全息的,因而可以相通为一的,比较就失去意义了。关于这一点,庄子在另一篇文章中也论述过,“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就是说,从差别性的角度去看,连在一起的肝胆之间其微小的距离也象楚国与越国之间那样遥远。从同一性的角度去看,万事万物皆是一致无二的。

新知:“齐物论”一文若仔细研读的话将令人如痴如醉,你甚至会进入一个也真也幻的境界中去。对这样的境界,庄子本人在文章的结尾写下了一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从前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活生生的蝴蝶,自己感觉很是得意的样子,不知道自己本是庄周了。忽然间醒来,发现直直地躺在床上的是庄周本人。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化为了庄周?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区别的,这种合而为一的境界是一种物我融化为一的特殊境界。

清风:由此我们也可体会庄子是一个特别的人,是思想家中的艺术家,是艺术家中的思想家。我们还是抓紧时间来看庄子对逍遥游的描述吧——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名叫鲲的鱼,其体积巨大得不知究竟能占方圆几千里;鲲变成鸟名叫鹏,其巨大的背部也不知究竟能覆盖方圆几千里。当此鸟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张开的翅膀如同天边的云一般。此鸟在海波动荡时就迁飞到南方的大海即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去。  

    《齐谐》这本书,是以记载怪异事物而著称的。书中说:“当大鹏迁往南方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而起了三千里的波浪,鸟儿凭借旋风回环升至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一直飞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停下来。”像野马奔腾的游气,还有到处飞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人们只见天空是呈深蓝色的,这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不能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景象也是这个样子罢了。而且假如积水不深,那么就无力托起大船。在房子堂中的低凹地上倒一杯水,那么小草就可以当船;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被粘住不动,因为水浅而“船”太大了。如果风积蓄得不够厚实,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托住大鹏的翅膀。所以大鹏能高飞九万里,是因为风在它的翅膀下面,它可以凭借风力翱翔长空;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任何障碍了,它就开始向南的征程了。  

蝉和小鸟讥笑大鹏说:“我可以一下子迅捷起飞,猛窜到榆树和檀树上就停下来,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高空才南飞大海呢?”到郊野去的,只须带一天的食物,当天返回来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头天夜里就得舂好食粮,以做好准备。到千里之外的,头三个月就开始准备食粮了。这种小鸟怎么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呀。小智之人不能理解大智之人,短寿之人不能理解长寿之人。何以见得?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有早晚之分,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四季之别,因为它们的短寿也。楚国的南面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而享寿八百年的彭祖至今在人世仍是长寿之冠,众人与他相比,不就也显得可悲了吗?

商朝汤王曾向大夫夏棘请教,夏棘讲了这样的故事:在不毛之地的北方,有苍茫无际的大海,那就是天池。海里有一种鱼,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背象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凭借旋风回旋上升达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而且是要飞向南边的大海。小沼泽中的小雀讥笑它说:“你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起来向上飞,不过数十尺就落下来,在草野间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最高境界了,你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呀。

新知:我插一句,后世所言的“燕雀安知鸿鹘之志哉”应该是出自于庄子上文所述的典故了吧。

清风:所以那些智慧能胜任一官之职,品行能团结一乡之人,德性能合一国之君并且才能可以取信于一国之人的贤士者,他们看待自己就像小雀那样自鸣得意。宋荣子就耻笑这种人。宋荣子能够做到面对全社会赞誉也不特别兴奋,全社会非议也不特别沮丧,这是因为他能够认定自我与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与耻辱的界限,但是也仅此而已。像他这样的人在当今世上也是不多见的,但仍未达到最高境界也。列子乘风而行,轻快飘然,连续飞行十五天后才返回。他这类能得到驾风之福的人,世上也是不多见的。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对风有所依赖。若能顺着天地自然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他还需要依赖什么呢?所以说,至人能够顺其自然而忘我无为,神人能不求有功,圣人能不求有名。  

新知:庄子全篇先是反复形容了大鹏展翅高飞而小雀不解的情景,然后归结到至人,圣人,神人的顺其自然,尽情遨游的情形。读者到最后自然就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以小雀嘲笑大鹏而比喻世人对至人的不解。

清风:有一点错了,大鹏不是象征至人,因为大鹏都还未完全挣脱束缚,因为它需要风力,而至人是完全“无待”的(类似于佛家的无余依的概念),即达到了至高境界的人。虽然篇幅有限,但如果不再介绍一点庄子对至人的描述,我实在是有点于心不甘——  

至人在精神是完美无缺的,即便连海洋也枯竭了,他也不会觉得热,即使是天河也结了冰,他也不会感到冷。如果高山被雷电击塌,海洋遭风暴肆虐,他也高枕无忧。他的精神可以腾云驾雾,飞过天涯海角以至于无限之远。既然生死都无法主宰他,有益还是有害的想法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新知:但这一切都是通过修炼而循序渐进地得到的呀,关于这一点,庄子有如下的描述——

我传给他收心之法,三天后,在他眼里尘世已不见了。七天之后,外部的一切他已经忘却了。九天之后,他已进入忘我无为的状态,那种无生无死,似死而生的状态。这种生与一般地充满了躁动的生完全不一样。在那种状态中他与自然达到了完全的合一,他达到了寂静中的得道的完美状态。

清风:很好。自古以来无数追求自由的人们会问,“无穷开放的精神空间是否可能?人的精神之旅能否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而获得自由?”庄子的回答是可以,而且可以做到。当然其途径是佛家说的禅定,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现代说的气功,即西方人所说的神秘主义体验,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学习的途径。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生命有个尽头,而知识却没有个边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限的知识,会疲惫不堪的。

新知:可以说庄子跟老子一样看到了知性的局限性,因而强调要通过修炼而得道而自在逍遥。得道的境界佛家称之为涅槃,有时又称之为解脱,而在庄子这里被描绘为逍遥。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境界,在佛家看来人生是“苦”的,苦谛是佛法核心四圣谛中的第一谛,而庄子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人一旦秉受天地之气而形成各自的形体,就不能忘了自己的本性而直到生命耗尽。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争斗与折磨,其激烈程度犹如奔驰的快马无人能使得它停下来,岂不是很可悲的吗?终身忙忙碌碌却没有满足了自己的愿望,疲惫不堪还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这不是很哀伤吗?即使活的时间长,这样的受折磨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的心灵与形体一起精疲力尽,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吗?  

清风:讲得好。人在驱使机器的同时又在被机器驱使,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又在被自然报复,在争斗中伤及他人自己也在受伤,追求名利又被名利所摧残等等,不一而足。很好。你的灵光闪现为本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7.贡献与局限  

   

新知:由老庄开创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比如政治、艺术、军事、养生、中医、性学、文学等等方面都能清楚地体察到道家思想的神韵。我在这里尤其是要提到的一点就是道家思想比之儒家具有真正的哲学性,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通常这些人具有较高文化相当于今天所言的知识分子)中更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他们是成功时事儒,失意时奉道也。

清风:口说无凭,你举个例子看看。

新知:象李白、苏东坡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既不能免俗,时时想到建功立业,又不时地寻仙访道以求超越世俗。拿苏东坡为例,一心要建功立业,可是其在官场上却显得迂腐,以至于屡遭贬诋。当王安石变法时,与王安石亦师亦友的苏东坡,却不赞成新法,以至于被贬到黄州为官。而当王安石下课,政治上保守的司马光走马上任之时,苏东坡却又认为不应尽废新法,以至于被贬到更为偏远的广东为官。当然了,在此他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仕途上虽接连失意,好在苏东坡对禅学与道家都造诣颇深,以此作为精神上的慰籍,也使得他具有一种非常豁达的胸怀来看待人生的起落。而春秋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却少有受到道家超脱思想的熏陶,陷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忧郁情结中而不能自拔,最后投江自杀而造成千古悲剧。

清风:这也就是今天端午节时要“赛龙舟”和“吃棕子”风俗之由来。如果东坡兄是见风使舵,阿腴奉承之人,那他很可能就官运亨通了,我们今天也许就无缘读到那些千古名篇了。好在他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因而能以平和之心而善终一生。他对道家思想造诣极深,从其中的《超然台记》一文中就可一见端倪——

凡物皆有可观之处,也就有可乐之处,并非一定要奇异雄伟之类。吃一点薄酒也能令人陶醉,果蔬草木也能令人饱。如此想来,我们何处不能感到快乐呢?人们都喜福厌祸,可是人欲无穷而能满足的东西有限呀。如果分辨好恶之心争斗不停,拿起与放下难以取舍,那么可以快乐的东西很少,而可悲的东西却很多,这就叫惹祸而远福也,这岂不又违背了人的初衷了。这是因为被身外之物所累呀。常人钻进事物之内去了因为利欲熏心,而不能超然于物外。凡事其实没有大小之别,从它的内部来看,没有不是高大的。那些高大之物闪现在我面前,让我眼花缭乱,感觉好象是在缝隙中观看决斗,又怎能知道胜负到底在哪一方呢?于是乎好恶之观念交错产生,心情也随着时喜时忧,这种不得安宁的情形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新知:文人常被世人讥为自命清高,但也不乏其超俗可敬之处。苏东坡实得庄子之真传也,在其《前赤壁赋》中可谓是显露无疑也——

你们也知道江水与月亮的道理吗?江水这样日夜奔流,却没有流走。月亮老是那样圆缺转换,却没有增减。如果从它们无常的变化来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瞬间都没有存在过。从它们无变有常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与我们都会是无穷无尽的,那对江水与明月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况且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属于我的,我连一根毫毛也不能去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听为声,目遇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也,是我与你能共同享用的。

清风:很好,东坡的思想与庄子一脉相承,如同你也得了我的真传一样。在我看来,道家思想正如佛家一样,是一种阴柔的哲学,它同儒家这样的世俗福音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

儒家与道家就好象是鸟之双翼一样,尤其对于集中了一个社会精英的士代夫阶层而言尤为重要,缺少任何一翼都将失去平衡。如同有白天就需要有黑夜,有进取就需要退让,有在外的冲锋,就需要在家的疗伤一样的道理。

新知:由于士代夫阶层的思维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思维取向,因而可以说儒家与道家的长期共存与并行实际上也使得社会之发展具备了一种制衡机制。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古文明史从未中断过的国家,恐怕在思想领域上的阴阳调和与刚柔并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历史上虽然儒家多数时候是占主导地位,但道家思想也从来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在汉初及唐初时也曾长期实行过“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使得国力得到迅速恢复,因而在汉朝迎来了汉武帝时的国泰民安,而在唐朝则带来了开元盛世这一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清风:总体上来讲道家具有一种超越性,而儒家具有一种世俗性,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此有这样的评述——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但《老子》书中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的情形。……  

黑格尔还曾受到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影响,他的文章总是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均包括正题(肯定)、反题(否定)、合题(否定之否定即辩证肯定)三段。

老庄的贡献还在于为后世的道教修炼学的完善打下了基础,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致虚极,守静笃”及庄子“心斋”“坐忘”等思想一直被修炼家奉为圭杲。当然了,他们的局限也在于对修炼之具体程序语焉不详,换言之其留下的只言片语难以让求道者入门,而后世道教发展起来的极为丰富完备的修炼学则是很好地弥补了此局限。得道之境界在佛家那里被称之为涅槃,老庄这里被称之为返朴归真,因而从另一方面启发了修道之人去追寻那种神秘与极乐的境界。

新知:老庄对知性在认识上的局限有非常深刻的领悟,老子“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及庄子“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等思想在现代尤其凸显其深远意义。西方的理性思维方式是以形式逻辑体系为基石的,随着数学、逻辑工具的日益完善,人们一度已经认为理性认识及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在上个世纪自从哥德尔定理证明了在形式逻辑体系中完备性与一致性不可得兼,从而证明完美的逻辑体系并不存在。特别是由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的出现,其“上帝也掷骰子”的事实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正视人类理性是有极限的这一铁定事实。量子力学的许多大师级人物都推崇包括道家在内的东方哲学并且从中汲取灵感,就是因为它们打消了对科学万能和理性万能的迷信。

清风:当然或许老庄完全否定知性作用的见解有一些偏激之嫌,毕竟对大多数常人而言不可能都去修那超越知性的天人合一之道,因而通过知性的作用才能推动文明的发展。知性有局限性,但不等于说它完全无用,并且对一般常人而言它已足够有用了。就象我们通常只用得上牛顿力学一样,尽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高妙。另一方面在于,自古以来即使在超越知性的圣贤甚至一般的得道者中间,却普遍又是学问高深之人,当然老子庄子及佛祖等人就更不例外了。就是说要超越知性的束缚本身还需要借助知性这一工具,很少听说一个文盲就能修炼得道了。

新知:在远古时民风淳朴,人们普遍没有文化而人心自正也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如同婴儿的纯真建立在自发状态一样的道理,远古之人也如此。真正的智者借助知性的工具,理性的力量才能将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状态,并且进入一个真正超越时空的境界。

清风:说得对,关键在于能够超越知性的局限,而不是象一些唯科学主义者那样将一切直感体验等非科学的东西视为迷信,殊不知这些人又犯了对科学的迷信的错误。

新知:除了反对通过知性来真正认识万物之外,他们对知性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持否定态度,这从庄子那则著名的子贡与打水老人的对话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老人认为使用这些机器,就是滋长了智巧的应用,也就扰乱了人之心性。我们在重述庄子所讲的这个故事时,老师还从整个反异化的高度对其中有益的思想进行了赞扬。但是也必须看到,对常人而言精神外化从创造工具开始,并且也确实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如果是一定要坚持越原始越淳朴越好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或许仍处在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因为照此看来即使是钻木取火也是不应该的,因为这也带有了智巧的性质。

清风:相对于老子对仁义学说的温和批评,庄子则极尽了冷嘲热讽之能事,我们在《庄子》一书中众多戏弄孔子的故事中,仅仅选了一个盗跖教训孔子的故事就可一见端倪了。对仁义的倡导在很多时候确实是会带来被人利用来沽名钓誉的副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以后评论儒家时还会有更多介绍。但是,他们的局限也在于忽略了倡导仁义在世俗生活中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应该说“大盗不止”的原因还不能完全说是因为“圣人不死”。

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纯真之婴儿状态,总是要长大的,也就必然要滋生许多贪欲。社会如同人一样,终究是要长大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那淳朴之原始社会。所以其实先是大盗不止,因而呼唤圣人出世也。诚然,儒家学说也只能是治标之策,但它仍然是必须的,有总比没有好,就好象吃药固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但对于常人而言吃药仍然是治病的首选。总之,孔子的学说对普通人乃至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可操作性,儒家学说的教化作用还是起到了一些延缓人类堕落之旅的作用。

    新知:缘起、无常这些佛教教义,在庄子这里被表述为一种相对主义的见解,关于它的

贡献与局限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读者可参阅在以前对小乘佛教之贡献与局限中作的相关评价。总之可以这样理解尽管人对显态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相对真理,然而对常人而言仍然是最切实用的认识。并且如果常人一味地取消对事物的差别之见,对多数人而言,并不能够进入那永恒实在的境界,而只能是导致虚无主义。此外如同早期的小乘佛教一样,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思想也是只注重个人的解脱,这种情况直到后来道教兴起方才有所改善。

清风:在《道德经》一书中充满许多提倡柔弱、不争、谦让、隐退、平和、宽容、谨慎、无私等的论述,这同佛家的思想是类似的,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并且老子这个人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对战争的危害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其书中有非常充分的反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新知:老庄的另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此与西方的征服自然的思想迥然不同,在今天生态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就更彰显老庄思想的可贵性。与老子书中很多提倡柔弱、不争等等的描述不同,在庄子书中则绝少有这些描述。而在庄子书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了大力渲染,这又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以,庄子比之老子更加重视强调在求道过程中个人主体的感受与能动性。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常使后人将庄子认为是现代启蒙运动的先驱者。老师,该听你的高见了。

清风:你说的如此之好,我还能说什么呢?哈。我最后再补充一点吧,由于早期道家对理性的批判,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加之庄子对追求自由的狂热呐喊,这些都同近现代的意志主义及存在主义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近来国内出版的一些著作中能够看到许多将道家思想同宣称“上帝死了”的尼采以及存在主义创始人的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比较的论述。严格地说,道家所追求的自由与尼采等人还是有区别的,道家所追求的自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后天之理性及本能的束缚的自由,比之尼采等人所强调的反对理性束缚从而充分张扬本能意志的自由,个人认为在境界上还是显得要略胜一筹的。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邓选》学习 (十)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朝鲜领导落泪
  10.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